中医基础理论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943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2.docx

《中医基础理论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2.docx

中医基础理论2

中医基础理论-

(2)

一、A1型题

68、患者,男性,72岁,素体气虚,复感外邪,恶寒较重,无发热,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倦怠乏力,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诊断为气虚感冒。

据此判断气的功能减退主要体现在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69、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70、与血的循行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A.肺、脾、肾

  B.肝、心、肾

  C.肺、肝、脾

  D.心、肺、肝、脾

  E.肝、脾、肾

71、治疗血行瘀滞,多配用补气、行气药,是由于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生气

  E.血能载气

72、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循行交叉,变换前中位置,是在

  A.外踝上8寸处

  B.内踝上2寸处

  C.内踝上3寸处

  D.内踝上5寸处

  E.内踝上8寸处

73、在十二经脉走向中,足之三阴是

  A.从脏走手

  B.从头走足

  C.从足走胸

  D.从足走腹

  E.从手走头

74、按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太阳经行于

  A.面额

  B.后头

  C.头侧

  D.前额

  E.面部

75、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在

  A.四肢部

  B.肩胛部

  C.头面部

  D.胸部

  E.背部

76、绕阴器的经脉是

  A.足厥阴经

  B.手厥阴经

  C.足少阴经

  D.手太阴经

  E.足太阴经

77、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小肠经流注于

  A.膀胱经

  B.胆经

  C.三焦经

  D.心经

  E.胃经

78、经脉有表里关系的是

  A.手太阴与手少阳

  B.足厥阴与足少阳

  C.手少阴与手阳明

  D.足太阳与足太阴

  E.足少阴与足阳明

79、手足少阳经交接的部位在

  A.目内眦

  B.目眶下

  C.拇指端

  D.目外眦

  E.鼻翼旁

80、奇经八脉中既称“血海”又称“经脉之海”者是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E.维脉

81、在奇经八脉中,其循行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的是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阴维脉

  E.阳跷脉

82、十二经脉的功能反应于体表的是

  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十五别络

  D.十二皮部

  E.奇经八脉

83、六淫之中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风

  B.寒

  C.暑

  D.湿

  E.火

84、易入血分,可会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的邪气是

  A.风

  B.湿

  C.寒

  D.火

  E.燥

85、最易导致疼痛的外邪是

  A.风

  B.寒

  C.暑

  D.燥

  E.湿

86、下列哪项是火邪、燥邪、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

  A.耗气

  B.上炎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87、常先困脾的邪气是

  A.风

  B.燥

  C.湿

  D.寒

  E.火

88、易致肝风内动的邪气是

  A.寒

  B.燥

  C.湿

  D.暑

  E.火

89、寒邪袭人,导致肢体屈伸不利,是由于

  A.其性收引,以致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B.其为阴邪,伤及阳气,肢体失于温煦

  C.其性凝滞,肢体气血流行不利

  D.其与肾相应,肾精受损,不能滋养肢体

  E.其邪袭表,卫阳被遏,肢体肌肤失于温养

90、可致“首如裹”的邪气是

  A.风

  B.寒

  C.暑

  D.湿

  E.火

91、易导致肾气不固的情志异常是

  A.过度悲伤

  B.过度愤怒

  C.突然受惊

  D.喜乐过度

  E.恐惧过度

92、《素问·五藏生成篇》说:

“多食甘”,则

  A.肉胝而唇揭

  B.骨痛而发落

  C.筋急而爪枯

  D.脉凝泣而变色

  E.皮槁而毛拔

93、《素问·五藏生成篇》说:

“多食辛”,则

  A.肉胝而唇揭

  B.筋急而爪枯

  C.骨痛而发落

  D.脉凝泣而变色

  E.皮槁而毛拔

94、《内经》所说“味过于辛”,则

  A.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B.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C.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D.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E.筋脉沮弛,精神乃泱

95、劳神过度易损伤的脏腑是

  A.心肝

  B.肝肾

  C.脾肾

  D.心脾

  E.脾肺

96、下列关于劳逸损伤与疾病发生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久视伤血

  B.久坐伤肉

  C.久立伤骨

  D.久思伤心

  E.久行伤筋

97、痰停于哪个部位可引起眩晕

  A.心

  B.肺

  C.头

  D.咽

  E.胃

98、下列除哪项外,均与瘀血的形成有关

  A.气滞

  B.血寒

  C.饮食偏嗜

  D.气虚

  E.血热

99、气滞血瘀多与何脏腑的生理功能相关

  A.肺

  B.脾

  C.肾

  D.三焦

  E.以上都不是

100、主要与正气的强弱有关的是

  A.居住的地域条件

  B.工作环境

  C.精神状态

  D.气候变化

  E.以上均非

101、下列关于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外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生活环境

  D.工作场所

  E.外界精神刺激

102、下列哪项不是虚证的临床表现

  A.二便失禁

  B.自汗盗汗

  C.面容憔悴

  D.疼痛隐隐

  E.二便不通

103、“大实有羸状”的病机是

  A.邪气亢盛,正气衰败

  B.脏腑气血虚极

  C.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

  D.邪热炽盛,煎熬津液,阴精大伤

  E.疾病初期,正邪交争过于激烈

104、“虚”的病机概念,主要是指

  A.卫气不固

  B.正气虚损

  C.脏腑功能低下

  D.气血生化不足

  E.气化无力

105、下列关于“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外感邪盛

  B.肌肤经络闭塞

  C.气机升降失调

  D.脏腑功能亢进

  E.气血壅滞瘀结

106、元气耗损和功能减退,脏腑功能低下,抗病能力下降的病机是

  A.气虚

  B.气脱

  C.血虚

  D.津亏

  E.气陷

107、以阴阳失调来阐释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其病机是

  A.阴阳偏盛

  B.阳偏衰

  C.阴阳格拒

  D.阴阳互损

  E.阴阳离决

108、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不能外达,手足厥冷,属于

  A.阳损及阴

  B.阳盛格阴

  C.阴盛格阳

  D.阴损及阳

  E.阴阳脱失

109、阴偏衰的证候性质是指

  A.假热证

  B.假寒证

  C.虚热证

  D.实热证

  E.虚寒证

110、阳损及阴的病机,主要是指

  A.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湿阴寒病邪积聚

  B.阳气偏盛,消灼阴液,阴液亏损

  C.阳热内盛,深伏于里,格阴于外

  D.阳气虚损,阴气失制而偏盛

  E.阳气虚损,累及阴液化生不足

111、在阴阳失调的病机变化中,“阴”的含义指“阴邪”的是

  A.阴虚则阳亢

  B.阳盛则阴病

  C.阴盛则阳病

  D.阴损及阳

  E.阳盛格阴

11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A.以阳中求阴之法调整阴阳偏衰

  B.以阴中求阳之法调整阴阳偏衰

  C.泻热之法,调整阳偏衰

  D.以补阴之法,治疗阴虚阳亢之证

  E.以补阳之法,治疗阴虚阳亢之证

113、适合治疗阳偏衰的治法是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阴病治阴

  D.阳病治阳

  E.以上都不是

114、“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指

  A.阴病治阳

  B.阴中求阳

  C.因寒用热

  D.寒者热之

  E.用热远热

115、下列关于火热内生机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有余便是火

  B.邪郁化火

  C.五志过极化火

  D.精亏血少,阴虚阳亢

  E.外感暑热阳邪

116、下列关于津枯血燥形成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高热伤津

  B.烧伤耗津

  C.失血脱液

  D.痰瘀阻津

  E.阴虚劳热

117、形成寒从中生的原因,主要是

  A.心肾阳虚,温煦气化无力

  B.肺肾阳虚,温煦气化失常

  C.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司

  D.肝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

  E.胃肾阳虚,温煦腐化无力

1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调整阴阳,其“中满者”,应

  A.因而越之

  B.引而竭之

  C.泻之于内

  D.按而收之

  E.散而泻之

119、“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

  A.因病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人制宜

  D.因时制宜

  E.因证制宜

120、“塞因塞用”不适用于

  A.脾虚腹胀

  B.血虚便秘

  C.血枯经闭

  D.肾虚尿闭

  E.血瘀经闭

121、“热因热用”属于

  A.阴病治阳

  B.阳中求阴

  C.阴中求阳

  D.逆治法

  E.反治法

答案:

一、A1型题

68、C  69、C  70、D  

71、B

[考点评析]

  1.气与血的关系:

气能生血,气能摄血,气能行血,血为气之母,血属阴主静,不能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和肝气的疏泄调达。

所以血行瘀滞时,多配用补气、行气药。

  2.津液:

津液的概念:

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的代谢:

《素问·经脉别论篇》:

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津液的代谢途径与胃、脾、肺、肾有关,关键在于肾。

《素问·水热穴论篇》:

岐伯曰: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津液的功能:

有滋润和濡养作用。

  3.神:

神的概念: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二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神的生成:

神产生于先天之精,又必须依赖后天之精的滋养,只有当先后天之精充足,由精化生的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人才表现出有神。

神的功能:

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神的旺衰,可以了解精气的盛衰,病情的预后和轻重。

  4.六气的功能与不足为病:

精: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精脱者,耳聋;气: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气脱者,目不明;津: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浊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痹,耳数鸣;血: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脉: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脱者,其脉空虚。

  5.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与血:

气能生血、摄血、行血,血能载气。

气与津液:

气能生津、化津、行津,气能摄津,津以载气。

精、血、津液:

均为阴液,精血同颁互化,津血同源。

精、气、神:

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72、E  73、D  74、B  75、C  76、A  77、A  78、B  79、D  80、A  81、C  

82、D

[考点评析]

  1.经别就是别出的正经,特点为离(从十二经脉四肢别出)、人(走人脏腑深部)、出(浅出体表而上头面)、合(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共组成六合)。

功能:

①加强互为表里两经的联系;②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联系;③加强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④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⑤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与心脏的联系。

  2.别络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分布于体表,别络十五,十二经、任督二脉和脾之大络,如加胃之大络则为十六。

功能:

①加强互为表里两经的联系;②对其他络脉有统率作用;③渗灌气血濡养全身。

  3.经筋是十二经脉联属于筋肉的体系,功能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受十二经调节,主要功能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

  4.皮部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的分布部位分区,应用:

观察不同部位皮肤色泽和形态的变化有助于诊断脏腑、经络等的疾病;对皮部进行敷贴、温熨等治疗脏腑的疾病。

83、C  84、D  85、B  86、C  87、C  88、E  89、A  90、D  91、E  92、B  93、B  

94、E

[考点评析]

  1.《素问·五藏生成篇》说: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水克火,余类推);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2.《素问》说: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泱。

”95、D  96、D  97、C  98、C  99、E  100、C  

101、E

[考点评析]

  1.正气指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疾病的发生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的邪正斗争的结果。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有时邪气在发病中处于重要地位。

  2.疾病的发生与内外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外环境,主要指生活、工作环境,包括气候变化、地理特点、环境卫生等等。

内环境,主要是指人体本身的正气。

正气强弱则与体质和精神状态有关。

精神状态受情志因素的直接影响,情志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正气旺盛。

102、E  103、C  104、B  105、C  106、A  107、C  108、B  109、C  110、E  111、C  112、D  113、A  

114、A

[考点评析]

  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为实证,阳邪侵入人体造成阳偏盛,表现为阳偏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阴偏盛指疾病中机能障碍或不足,产热不足及病理代谢产物积聚的状态,表现为阴偏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阴阳偏衰为虚证,阴偏衰指阴虚证,阳偏衰指阳虚证。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阴阳格拒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因而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病理现象。

阴阳亡失指机体的阳气或阴液突然大量的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状态,分为亡阴证和亡阳证。

115、E  116、D  117、C  118、C  119、D  120、E  121、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