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期末题库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923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期末题库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期末题库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期末题库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期末题库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期末题库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期末题库及答案.docx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期末题库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期末题库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期末题库及答案.docx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

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中国文化概观》题库及答案一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论古代政治之宽平,当以西周制度为最。

在政治上,周王的本质不同于国家的本质,周

王是——的掌握者,而不是____一的把持者。

2.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民众经由和____等制度,被严格地控制了起来。

3.道家思想就其在先秦的发展而言,老子“道德”衍生出____、一,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4.一一在《明夷待访录》中以“四大害”来称胥吏的罪恶,这一点和在《郡县论》中的指责和忧虑一致。

5.唐代党争的本质是大臣朋比,牛党一派以____为首,李党一派以___为首,对唐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政治、文化影响。

二、名词解释(每个10分,共20分)

6.分封制

7.八股文

三、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300字)

8.简述士大夫政治作为中的两种法则。

9.简述历史经验对王朝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

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500宇)

10.结合教材,谈谈你对周礼庞大的体系、繁多的子目以及其化导群伦的作用的认识和理

解。

11.隋唐以至明清,士大夫进入科举时代。

结合你所了解的文化史个案,谈谈宋代士人所

呈现出新的文化特征。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最高权力所有权力

2.户籍什伍连坐

3.黄老之学庄子之学

4.黄宗羲顾炎武

5.牛僧孺李德裕

二、名词解释I每个10分,共20分)

6.分封制

答案要点:

分封制就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标准、分邦建国的一种制度。

它的尺度主要是宗

族血缘关系,也就是以“亲亲”作为分邦建国的基本法则。

同时,分封制也是姬姓诸侯与众多异

姓邦家共处的制度,许多古老渊源的族群都在这样一种制度下得到承认和延续,最终达到融合

而成为政教、文化统一的民族。

分封制是我们这个民族形成自己统一化的历史进程的制度,为

后代社会许多文化现象奠基,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7.八股文

答案要点:

八股文是一种“代圣人立言”的文体,从《四书》出一个句子,考试者必须模仿圣

人的口气,挖空心思没话找话地对其进行阐发。

其文章结构有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

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名八股文。

这种文体高度讲究形式,讲究声律、对偶等。

八股文

题目范围过窄、思想束缚严重,但却是明清科举考试录取与否的主要依据。

三、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300字)

8.简述士大夫政治作为中的两种法则。

答案要点:

中国政治以文化理想作为治国最高理念,于是就产生了两种法则——“历史的法则”与“恩

想的法则”纠葛不清。

简单地说,历史的法则是力量的、现实的、横向的法则;思想的法则是道

德的、理想的(推论设想的)、纵向的法则。

政治所要求的思维及行为,属于历史的法则的范畴,

而儒家所坚持的信念系统,则属于思想的法则。

一个社会,何种势力为主宰性力量,即哪一阶层掌权,不是靠思想和道德来决定的,靠的是

现实力量。

政治属于历史法则,它要面对和解决的正式并存的社会力量间的横向的对比和较

量问题。

因此,要求于一个政治家的绝不是强烈的道德感和是非分明,反而是一种妥协,一种

是非上的某种程度的模糊思想的法则是纵向的,讲究“应当之理”,凡事不问实际不实际,只问

应该不应该,它特别相信逻辑上的某些必然性。

思想家在阐述自己的原则的时候,都是从前代

圣贤出发,从圣贤的训教中,找出解决现实问题的道路。

遗憾的是,在中国文化中,两种法则经常是错位的,主要表现就是士大夫从政时,每每以思

想的法则代替历史的法则,结果是给王朝政治带来灾难和混乱,加速王朝的灭亡。

西汉之亡与

今文经学密不可分;北宋之短命与王安石、司马光的道德理想主义联系甚密;而加快明朝灭亡

的,又是东林党人的道德意气。

9.简述历史经验对王朝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

答案要点:

历史在经验的累积中前行。

在政治经验的总结和吸取上,王朝每每采取的是非理性的态

度。

越到后来越是如此。

前代的历史经验是一股强大的观念性力量。

当一个王朝经由打仗或

者其他办法掌权后,前朝覆亡的教训最易于打动新皇帝们,从而可以左右王朝政治的设立格

局,于是观念变制度,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力量。

然而,历史经验有起积极作用的,也有起消极作用的。

简单地说,汉、唐立国时,前朝覆灭

都是因为虐待了民众,而民众也显示了造反的伟大力量,他们吸取了教训,因而爱惜民力,轻徭

薄赋,开百年的太平。

经验的影响是积极正面。

北宋则属于反面消极的。

鉴于前代藩镇之乱,

而废掉了国家应有的健全军事制度,就属因噎废食。

不过问题说起来是复杂的,每一个朝代立国时前朝覆辙的借鉴,都不会只是正面或者反面

的。

一般地说,汉唐以前,对前朝的借鉴正面者多,王朝政治格局也就宽大得多,越到后来则相

反,而且前朝的经验教训越累积越多,王朝的防范心理越来越重,政治的格局,就越来越窄小。

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500字)

10.结合教材,谈谈你对周礼庞大的体系、繁多的子目以及其化导群伦的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要点:

(一)典礼:

(1)宣扬德治的祭祖典礼;

(2)塑造公众精神、表达公众意志的大蔸礼;

(3)倡导文明生活的乡饮酒礼;

(4)展示内在修养的乡射礼。

(二)曲礼:

与典礼仪式不同,《曲礼》更侧重于日常生活细节规范,更能体现社会对成为有教养的“文

明人”的规范和教育。

这些内容,朱熹称之为“小学之支与流裔”,是专门教育小孩子的。

这些

施教可能进行于日常的家庭熏陶,或见诸学校的一般守则,比隆重的典礼更为家常,更为持续

和细致。

一切“典礼”中体现的“君子”风范,都是从这些日常的教育中获得的。

其中有些则至

今仍不失其文明价值:

(1)对表情、举止的端庄要求。

其中,又可以分为对个体和个体与他人相处两个方面。

一方面,涉及行住坐卧。

端正庄重的姿态为周礼所提倡,可以说是对个体言行举止的核心要

求,这也是古代人一个持久的要求,否则后世那些有意反叛礼法的“名士”,其放浪形骸的做派,

就属于无的放矢了。

(2)交往“自卑而尊人”。

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如何与他人相处,《曲礼》等有更多的规范。

一个总的原则是: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

”周礼的教养有范围,但对他人的

尊重的要求则广及于天下,是超乎等级的。

(三)作用

民族形成的前提是氏族界限的消失,而界限消失的要件,是有高出于氏族界限的共同生活

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建立。

周礼所代表的文化系统,即是这样的标准。

到春秋时,这个文化系统

“教化”人群的历史效果,已是清晰可见了。

周礼化及的人群由内而外,由近及远。

“礼不下庶人”,周礼的最低界限是“士”,所以周礼

的文献从“士冠”“士昏”之礼记起。

像饮酒、习射诸礼,其范围也是在“乡”内进行。

也可以说,

西周礼乐所及的直接范围,是周人的基本人群,即六乡之民,六乡之外的“野”人无由享受。

既不行于乡之外的野,化导范围就该是有限制的。

但问题不是这样简单。

礼乐作为一种文化,

不同于一般死板的政令,而是像一个具有吸附力量的磁棒,能超越等级族群而产生引导的作

用。

周礼不单“文化”着中原各国,王朝的礼乐文明对那些相对边远的邦国,同样具有化导意

义。

楚国从西周中期开始,就是周王朝和中原各国的敌人。

但这并不妨碍楚国对礼乐文化的

学习。

这不是说楚国在精神文化上没有自己的东西,但一个有着自己文化传统的邦国,它的上

层人物并未因此而停止向中原文化学习,正说明着周代礼乐文明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

吴的

情况更能说明问题。

直到春秋较晚的时候,楚国一直是默默无闻的。

然而,吴公子季札到中原

各国访问,却显示出良好的礼乐文化修养,这一现象只能从周礼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来理解其对

所有人群的感染力了。

11.隋唐以至明清,士大夫进入科举时代。

结合你所了解的文化史个案,谈谈宋代士人所

呈现出新的文化特征。

围绕教材所探讨的“才子时代烂漫的生命情调”和“中唐至宋士大夫精神的新格局”,能够

结合一至若干文化史个案,即可酌情给分。

说明:

(1)简答、分析论述题不要求与本答案字句相同,言之有理有据即可得分;其他题学生回答

与本答案不同而又确有根据的,不扣分;

(2)分析论述题要点与论证各占一半分,言之有理有据即可酌情给分。

《中国文化概观》题库及答案二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在中国文化中,两种法则经常是错位的,主要表现就是士大夫从政时,每每以——代替一,结果是给王朝政治带来灾难和混乱,加速王朝的灭亡。

2.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体现在——、——一,乃至____一都有古老文化遗址的发现。

3.若从历史时期角度来看,古代的士大夫可以分为三期:

先秦时期的,西汉至隋唐以前的一,隋唐以至明清的__

4.道家的思想渊源之一是周人的____,另一个重要渊源,则是远古以来即已出现的对于____的追求。

二、名词解释I每个10分,共20分)

5.轴心期

6.大蔸礼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300字)

7.简述儒家教化论的基本内涵。

8。

简述周礼在文化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导群伦的作用。

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500字)

9。

结合教材,谈谈先秦时期人群在文化上具有普遍性的共同价值取向。

10.隋唐以至明清,士大夫进入科举时代。

结合你所了解的文化史个案,谈谈明清时期士

人的呈现出新的文化特征。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思想的法则历史的法则

2.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大流域之外的广大周边地区

3.士经学玄学之士科举士大夫

4.天道信仰长生不老

二、名词解释(每个10分,共20分)

5.轴心期

答案要点:

轴心期的概念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始创。

它指的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

200年之间的一个人类现象,就是在这五六百年的时期里,在印度、小亚细亚,古代伊朗、中国

和古希腊,同时出现了圣贤兴起的文化现象。

具体到中国,则出现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

先哲。

6.大蔸礼

答案要点:

大蔸礼是一个集体性的军事演习性质的大礼,培育着国家军事活动所需要的整

体精神,也培养着古代战阵中特有的贵族作派。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大蔸礼即关涉到“戎”。

参加大菟礼的都是周人的基本组织,也就是乡里中的国人阶层。

据<周礼》记载,乡以外的野中

之人是不出战的,只交纳相关的赋税。

大蔸礼有繁多的节目,最重要的是射杀和分享猎物,有

许多重要的规矩。

大蔸礼是以典礼的方式,调动、汲取应付外患的战争资源,首先是国家团结

的精神资源,其次则是通过种种约束培养君子风范。

三、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300宇)

7.简述儒家教化论的基本内涵。

答案要点:

儒家教化论的几项基本内涵如下:

(1)首先,教化论是君民“同体主义”的观念。

《礼记》以“心”与“体”的密切关联喻示君民关系。

要求君要像看待自己一样对待民众,这是教化得以实现的基础。

同时,“心一体”关系,也

明确地显示着“君”对“民”的决定作用。

“同体”之喻,以西周至春秋列国邦家政治格局为背景,

君主与臣民同在一个城邦中生存,君主在德行礼仪上的表率,可以直接对民众产生影响。

(2)其次,教化论是行动主义的,要求“君”在德行上给万民作表率。

《札记》认为君主应该“仁以表民”,也就是君主应为民在道德仁义上作表率,这是儒家教化

论的关键,是儒家教化论要求于君主的最重要一义。

真能起教化作用的是君主的行为。

君主

以礼自束了,百姓自然也会以礼自束。

不难看出,教化论对君主要求极高。

按照教化论的观点,君主首先应该是道德王。

在教化

论的观念中,“风化”问题,是干系极大的事情,君主就是要管到社会每一个人的伦理生活,因此

君主必须在家庭生活等方面做出表率,并教育民众,以摆正社会风俗。

8.简述周礼在文化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导群伦的作用。

答案要点:

民族形成的前提是氏族界限的消失,而界限消失的要件,是有高出于氏族界限的共同生活

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建立。

周礼所代表的文化系统,即是这样的标准。

到春秋时,这个文化系统

“教化”人群的历史效果,已是清晰可见了。

周礼化及的人群由内而外,由近及远。

“礼不下庶人”,周礼的最低界限是“士”,所以周礼

的文献从“士冠,,“士昏”之礼记起。

像饮酒、习射诸礼,其范围也是在“乡”内进行。

也可以说,

西周礼乐所及的直接范围,是周人的基本人群,即六乡之民,六乡之外的“野”人无由享受。

既不行于乡之外的野,化导范围就该是有限制的。

但问题不是这样简单。

礼乐作为一种文化,

不同于一般死板的政令,而是像一个具有吸附力量的磁棒,能超越等级族群而产生引导的作

用。

周礼不单“文化”着中原各国,王朝的礼乐文明对那些相对边远的邦国,同样具有化导意

义。

楚国从西周中期开始,就是周王朝和中原各国的敌人。

但这并不妨碍楚国对礼乐文化的

学习。

这不是说楚国在精神文化上没有自己的东西,但一个有着自己文化传统的邦国,它的上

层人物并未因此而停止向中原文化学习,正说明着周代礼乐文明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

吴的

情况更能说明问题。

直到春秋较晚的时候,楚国一直是默默无闻的。

然而,吴公子季札到中原

各国访问,却显示出良好的礼乐文化修养,这一现象只能从周礼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来理解其对

所有人群的感染力了。

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500字)

9.结合教材,谈谈先秦时期人群在文化上具有普遍性的共同价值取向。

答案要点:

大同、天下、“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先秦时期多家共有的观念和倾向,可称为“普遍性观

念”。

它们所表达的,可以说是一个人群在文化上的价值取向,是一个人群的理想方向。

这些

共同的理念很像“集体无意识’’,对后代的影响无以估量。

(一)大同观念。

缔造一个至善至美的理想国家,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或文化公设,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历史上

所共有的现象。

中国古代的“大同世界”,首先是一个超越家国之上的普遍理想,即是说,“大道

之行”的范围,不只行于某一个邦家,而是贯通于天下。

其中,就其政治组织和管理体制而言,

应是“选贤与能”。

江山社稷之权必须是在圣王的支持下,由社会选举出来的贤能秉持。

就一

般社会组织方面而言,虽以家族为基础,而参以超越家族的同情精神,使人性皆有充分的舒张

与发挥,能够充分完成自我。

同时,除了老壮幼男女废疾的生理差别外,人类一切平等。

就社

会经济的组织而言,人人衣食有着,无胁迫的可能,无依附的必要,尽其力以为公,视劳作为神

圣,不以财富私有和物质享乐目的而渎此神圣,超越了个人功利主义。

大同世界是一个高悬的

政治理想,文化的至善至高的奋斗目标。

大同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天地万物的普遍和谐。

人的

德性的光辉,照亮了连同鸟兽在内的全体自然世界,这是道德理想主义的最高表达。

几千年

来,许多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用不同的语言反刍着大同的理想。

一般而言,首儒家思想影响

的,往往强调“明君”政治,天下为公;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总是提倡“无君”或“虚君”,希望抱朴守真,遵循天道,实现无为而治;受墨家思想影响的,则十分重视平等劳动,自食其力,人人互助互爱。

(二)天下观念。

先秦时期另一个重要观念是“天下”。

如果说大同观念关涉世界的整体和谐的话,那么天

下观念则涉及其中的一部分,即华夏与四周人群的关系。

毫无疑问,在天下观念中,中国人是

把自己视为世界中心的,而且认为自己的德行、文明最高。

在古代,这不是妄自尊大,而是应对

着远东文明从中原发祥的实际。

值得注意的是,当黄河流域的人群将自己的文化视为最好的

时候,对周边的异族,它却反对采取强悍的手段推行自己的文明、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而是如

孔子所强调的“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三)“天人合一”观念。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一个指导原则。

它既是一种宇宙观念、政治观念,又是一种

人生观、科学观。

“天人合一”的起源,根植于古老的农耕文明。

中国的农业诞生于一个季风性

气候的大陆上,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的不稳定和风调雨顺的难得,都使得人们高度注意“天

时”的变化。

每年天气虽时好时坏,但天道不变,四季如期,加以坚韧的劳作和节俭,人们可以

把握自己的生活。

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就在对天文、地理的仰观和俯察中形成了。

中国人

认为,世界不仅是整体的而且是连续的和动态的。

“天人”所以能够“合一”的先决条件在于众

生、众物同源于“气”,是气化的不同形态而已。

(1)科学、自然层面。

“天人合一”的第一层次,

是理性/自然的符示,也就是科技的层次。

人要在世界中生存,不同程度地把握自然就是一个

先决条件。

中国人在理性/自然层面的“天人合一”的特性,在许多方面,诸如度量衡的制定和

古老的中医之学,都有精彩的表现。

(2)政治层面。

政治层面的“天人合一”主要表现为阴阳家

的学说。

追求天文历法以指导农耕实践是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但对兴云作雨、能旱能涝的上

天的敬畏,又势必使这样的文化追求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阴阳家就利用了这一点,试图将君

王的行为限制在天道阴阳的规矩之下。

(3)哲学义理层面。

“天人合一”在哲学义理的层面,表

现为儒、道两家志说。

道家“天人合一”说是“道法自然”和“无为”;儒家则表现为天道性命一义

相贯。

10.隋唐以至明清,士大夫进入科举时代。

结合你所了解的文化史个案,谈谈明清时期士

人的呈现出新的文化特征。

围绕教材所探讨的“明清时代士风”,能够结合一至若干文化史个案,即可酌情给分。

说明:

(1)简答、分析论述题不要求与本答案字句相同,言之有理有据即可得分;其他题学生回答

与本答案不同而又确有根据的,不扣分;

(2)分析论述题要点与论证各占一半分,言之有理有据即可酌情给分。

《中国文化概观》题库及答案三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在中国文化中,两种法则经常是错位的,主要表现就是士大夫从政时,每每以——代替____,结果是给王朝政治带来灾难和混乱,加速王朝的灭亡。

2.儒家经国理念的核心是,这一政治观念起于孔子仁学,而孔子仁学的基本格局可一言以蔽之:

________。

3.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民众经由一和____等制度,被严格地控制了起来。

4.唐代党争的本质是大臣朋比,牛党一派以____为首,李党一派以___为首,对唐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政治、文化影响。

5.历史上变法成功者,商鞅而外是中唐________、张居正整理明朝财政及清代

二、名词解释(每个10分,共20分)

6.射礼

7.无为而治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300字)

8.简述儒家教化论的基本内涵。

9.简述“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文化若干层面中的体现。

四、分析论述题(第10小题必选.11、12两题任选一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500字)

10.结合教材,谈谈你对南北两大地理区域中不同的历史文化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11*依据孔子的“君子”理想,结合历史与现实中的若干个案,谈谈你对当代青年人生观培

养和形成的认识。

12.依据庄子的“逍遥”人生,结合历史与现实中的若干个案,谈谈你对当代青年人生观培

养和形成的认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思想的法则历史的法则

2.教化论修己以安百姓

3.户籍什伍连坐

4.牛僧孺李德裕

5.两税法摊丁入亩

二、名词解释(每个10分,共20分)

6.射礼

答案要点:

射礼有几种:

大射、燕射和乡射。

大射是周王和诸侯一流高级贵族与群臣举行

的射礼;燕射行于大夫以上人物。

而乡射应该说是这些射礼中最为普通的一种。

乡射礼是展

示个人技能的节日,是一个选贤能的节日,更是一个展示个体心性修养与举止风度的礼式。

礼有许多规矩,与其说是展示个人的外在武功,不如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竞赛,所以《射义》

称:

“射者,仁之道也。

”除了“主皮”一项侧重在命中率外,其余都是要看一个人在射礼中的举止

风范。

与其他典礼相比,射礼更侧重于个体德艺、心理的考验,是其明显的特点。

7.无为而治

答案要点: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概念。

自然而然就是“无为”,“无为”地创造了一切,就

是“无不为”,“道”因此是一个“无为而无不为”的大逻辑。

在文化的方略上,道家与儒家的差

别,在于道家以去除人的“有为”而恢复“道”的“无为”的大境界。

道家在思想上也是一个“天人

合一”的大格局,从“道法自然”出发,道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可称为“中国古代式的自

由放任主义”政治文化观。

这种观念认为,改造社会文化现状的枢纽和关键,就在于权力者以

“无为”作自我限定,而将一切“为”的权利让给“民”之一边。

于是这样以来因果关系就是“我”

(即“君”)的“无为”是“民”的“为”的前提。

“无为而治”的精义在于限制君王施展其无限的权力。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300宇)

8.简述儒家教化论的基本内涵。

答案要点;

儒家教化论的几项基本内涵如下:

(1)首先,教化论是君民“同体主义”的观念。

《礼记》以“心”与“体”的密切关联喻示君民关

系。

要求君要像看待自己一样对待民众,这是教化得以实现的基础。

同时,“心一体”关系,也

明确地显示着“君”对“民”的决定作用。

“同体”之喻,以西周至春秋列国邦家政治格局为背景,

君主与臣民同在一个城邦中生存,君主在德行礼仪上的表率,可以直接对民众产生影响。

(2)其次,教化论是行动主义的,要求“君”在德行上给万民作表率。

《札记》认为君主应该“仁以表民”,也就是君主应为民在道德仁义上作表率,这是儒家教化

论的关键,是儒家教化论要求于君主的最重要一义。

真能起教化作用的是君主的行为。

君主

以礼自束了,百姓自然也会以礼自束。

不难看出,教化论对君主要求极高。

按照教化论的观点,君主首先应该是道德王。

在教化

论的观念中,“风化”问题,是干系极大的事情,君主就是要管到社会每一个人的伦理生活,因此

君主必须在家庭生活等方面做出表率,并教育民众,以摆正社会风俗。

9.简述“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文化若干层面中的体现。

答案要点: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一个指导原则。

它既是一种宇宙观念、政治观念,又是一种

人生观、科学观。

“天人合一”的起源,根植于古老的农耕文明。

中国天气虽时好时坏,但天道不变,四季如

期,加以坚韧的劳作和节俭,人们可以把握自己的生活。

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就在对天文、

地理的仰观和俯察中形成了。

(1)科学、自然层面。

“天人合一”的第一层次,是理性/自然的符示,也就是科技的层次。

人要在世界中生存,不同程度地把握自然就是一个先决条件。

中国人在理性/自然层面的“天

人合一”的特性,在许多方面,诸如度量衡的制定和古老的中医之学,都有精彩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