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1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738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1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天津市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1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天津市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1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天津市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1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天津市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1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1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

《天津市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1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1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1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

天津市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1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专题1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一、选择题

1.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2.17世纪英国革命期间产生了一个意外的局面,革命因反抗一个人的专制开始,却造成了另一个人的独裁。

这里的“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分别是指(  )

A.詹姆士一世、克伦威尔

B.查理一世、克伦威尔

C.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

D.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

3.1925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

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二、非选择题

4.(2015天津文综,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

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

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时八年兵燹之劫,苍生涂炭,今乱贼虽已荡平,寰宇大致底定,然疮痍尚未全复,朕坚拒臣工奏请上朕功德尊号。

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朕断不诿过他人。

朕讵料俟准吴三桂撤藩之请,彼竟于康熙十二年背恩反叛。

朕更未虑及吴三桂伪檄一出,各省兵民相率背叛。

——摘编自史景迁《康熙:

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材料二 1670年康熙制定《圣训十六条》,体现了其社会控制的思想。

《十六条》的基本内容有:

“曰敦孝弟以重人伦,曰笃宗族以昭雍睦……曰重农桑以足衣食,曰尚节俭以足财用,曰隆学校以端士习,曰黜异端以崇正学,曰读法令以儆愚顽……曰息诬告以全良善,曰诫窝匪以免株连……曰联保甲以弭盗贼,曰解仇忿以重身命。

——摘编自成积春《论康熙的社会控制思想》

材料三 然而,从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

……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

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摘编自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1)材料一中的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有哪些?

反映出康熙帝怎样的精神品质?

 

(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熙帝为实现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

这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作者否定康熙帝的理由。

 

6.(2015福建龙岩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伦威尔说:

“我要把国王连同他的王座一起砍掉。

”……由于他的努力,征集了足够多数的法庭成员在判决书上签了名,并亲自签署死刑执行令,终于在1649年1月30日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查理一世死后二个月内,王政废止,上院取消,行政权交于由下院选举产生的国务会议。

克伦威尔为国务会议第一任主席,成员中的半数来自下院。

一个“没有国王和上院”的一院制共和国诞生了。

——顾学杰《王权还是共和?

保守还是激

进?

——试论克伦威尔的政治观》

材料二 1653年4月20日,克伦威尔率领一支火枪队闯入长期议会,宣布解散了议会,随后建立了自己的御用国会,成立了护国公政体。

……克伦威尔所驱散的长期议会已极为腐败,声名狼藉,它已与资产阶级及人民群众下层产生了尖锐的冲突,克伦威尔所代表的是英国人民的意愿,是“英国人民通过克伦威尔驱散了长期议会”。

另外,保卫资产阶级与新贵族既得利益的需要促使克伦威尔独裁建立。

——摘编自张庆海《关于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克伦威尔是如何“把国王连同他的王座一起砍掉”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克伦威尔建立护国公政体的条件。

综合上述材料,从克伦威尔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克伦威尔从反对专制、建立共和继而走向独裁”政治历程的看法。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2年5月,刘易斯·尼古拉上校致信华盛顿:

“那种把我们从难以想象的困难中引向胜利的才能,那些得到军队普遍尊重和崇敬的品格,定能引导和指导我们在和平的道路上前进。

有的人把专制与君主政体混为一谈,觉得很难把它们分开。

因此,我所建议的政体的首脑有一个显然较为温和的称号,但是一旦其他问题都得到解决,我认为很有理由采纳国王的称号。

”华盛顿回复:

“我非常吃惊地阅读了你要我深思的意见,先生,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在战争过程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没有像你说的军队中存在的那种想法更使我感到痛苦。

我不得不怀着憎恶的心情看待这种想法,并给予严厉的斥责。

——摘编自乔治·华盛顿著《华盛顿选集》

材料二 长时期以来,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

……大家也知道是他决定着一切国家大事,他的同僚们实际上不过是他的下级。

因此,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1)华盛顿和拿破仑都具备了称王或称帝的条件,试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同条件。

二人做出不同选择,对两国的政体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看待拿破仑称帝的?

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称帝结果及影响的角度论证作者的观点。

 

(3)用一句话对华盛顿和拿破仑进行概括性评价。

 

8.(2014湖北武汉高三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7年于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历时三个月,麦迪逊是带着一套宏大的制宪方案前来与会的……他草拟的“弗吉尼亚方案”成为会议上制定的新宪法的理论依据。

他不同意汉密尔顿等极端联邦派的主张,而是主张建立一个能在中央与各州之间层层分权的联邦体系,确立司法部门的独立地位,并提出应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众议员。

会议期间,麦迪逊对会议过程做了详细而准确的记录,为后人了解这次秘密会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联邦宪法》于9月17日正式签署公布。

材料二 为了使新宪法在弗吉尼亚得到批准,应华盛顿的强烈要求,麦迪逊又参与了争取新宪法得到批准的运动,因为华盛顿看到,在弗吉尼亚,反对宪法的势力相当强大。

通过竞选,麦迪逊进入了弗吉尼亚州的批准会议,他不仅成了赞成批准一派的领袖,而且指导了会议辩论。

经过极其激烈的斗争,宪法在弗吉尼亚得以批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文涛《隐蔽的总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议辩论中麦迪逊为让“宪法在弗吉尼亚得以批准”可能阐明的观点。

 

9.(2015天津南开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冬,孙中山北上,沿途发表多次演说。

在一次演说中,他指出:

“对于欧洲人(指西方帝国主义者),只用仁义去感化他们,要请在亚洲的欧洲人,都是和平的退回我们的权利,那就像与虎谋皮,一定是做不到的。

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

——摘编自王志光《孙中山反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非暴力的核心是爱和感化。

甘地继承了古代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道德观中的“戒杀”原则……虽然甘地的“非暴力”学说带有很浓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但是也表现出他对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强烈追求。

材料三 在印度皇家警察任职过的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还做出了另一番的解释:

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000人死亡。

在英国人撤离的一年之内,印人自相残杀约达100万人。

——摘编自黄家杨《甘地“非暴力

不合作”运动作用有多大》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一思想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来源。

 

(3)材料三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存在什么不足?

 

(4)孙中山和甘地分别以不同方式领导着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我们应该依照怎样的标准来评价这两种不同的斗争方式?

 

10.(2015河南新乡第三次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毛泽东酷爱走动,全国各地都喜欢去看看,但却不喜欢出国。

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

第一次是在1949年12月。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

两个月后,新中国主席毛泽东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

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

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主要是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简称为莫斯科会议。

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的混乱。

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

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却截然不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毛泽东两次出访苏联时的国内外环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次出访活动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

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

“……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1978~1992年中国经济开放度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

经济发展史1949~2005》

材料三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

 

1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D 解析:

A项属于唐朝的民族政策;B项典客属于秦汉时期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C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D项是清朝采取的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2.B 解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因查理一世的专制而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出现了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的军事独裁统治。

故选B项。

3.A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在鸭舌帽流行的过程中,经历了激烈的斗争。

鸭舌帽最终流行,这是现代和传统之间妥协的结果,故选A项。

4.参考答案:

(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强调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与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针对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孔子的政治抱负是恢复西周的“礼”制社会。

(2)问由材料二“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大都皆口耳之学”,可知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经世致用,其现实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可概括为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第(3)问第一小问,概括两位思想家的主张,可得出两者都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第二小问需在正确解答第一小问的基础上作答,与现实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5.参考答案:

(1)原因:

三藩之乱因康熙自己误判引起;战争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精神品质:

善于反思、勇于承担责任。

(2)方式:

规范伦理道德;加强文化控制;加大法律惩戒;控制社会经济。

特点:

德法并重。

(3)理由:

康熙帝注重对内控制;强化封建统治;拒绝改革。

解析:

本题考查康熙帝的主要活动。

(1)问,根据材料“历时八年兵燹之劫,苍生涂炭”“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可归纳出三藩之乱是因康熙自己误判引起;战争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由此反映出康熙帝善于反思、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品质。

(2)问,根据材料“曰敦孝弟以重人伦,曰笃宗族以昭雍睦……曰重农桑以足衣食,曰尚节俭以足财用,曰隆学校以端士习,曰黜异端以崇正学,曰读法令以儆愚顽……曰息诬告以全良善,曰诫窝匪以免株连……曰联保甲以弭盗贼,曰解仇忿以重身命”可以归纳出康熙帝为实现社会控制而采取的主要方式。

第(3)问,作者否定康熙帝的理由,首先结合材料二中社会控制的思想,再依据材料三信息“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概括即可。

6.参考答案:

(1)处死国王,废除君主制;改革议会;建立共和国。

(2)条件:

长期议会不得民心;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支持;革命中的既得利益者需要强权政治来保护他们的利益。

看法:

克伦威尔顺应时代潮流,获得人民群众支持,推翻了专制建立了共和;又利用下层人民与长期议会的矛盾,建立了护国公政治;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成就了克伦威尔。

解析:

(1)问,根据材料“由于他的努力……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王政废止,上院取消,行政权交于由下院选举产生的国务会议”“一个‘没有国王和上院’的一院制共和国诞生了”概括出答案。

(2)问,根据材料“克伦威尔所驱散的长期议会已极为腐败,声名狼藉,它已与资产阶级及人民群众下层产生了尖锐的冲突,克伦威尔所代表的是英国人民的意愿,是‘英国人民通过克伦威尔驱散了长期议会’。

另外,保卫资产阶级与新贵族既得利益的需要促使克伦威尔独裁建立”归纳出克伦威尔建立护国公政体的条件。

看法从顺应时代潮流、获得人民群众支持等角度来分析。

7.参考答案:

(1)相同条件:

二人都通过长期征战建立起崇高的威望;获得各阶层尤其是军人的支持。

影响:

华盛顿拒绝称王,为美国民主共和制(联邦制共和政体)开辟了道路。

拿破仑称帝,使法兰西共和国变成法兰西帝国。

(2)观点:

拿破仑称帝“顺理成章”,符合法国“民意”。

论证:

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有利于法国政治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华盛顿和拿破仑的评价。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那种把我们从难以想象的困难中引向胜利的才能,那些得到军队普遍尊重和崇敬的品格,定能引导和指导我们在和平的道路上前进”和材料二信息“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可知华盛顿和拿破仑都通过长期征战建立起崇高的威望,获得各阶层尤其是军人的支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的选择是反对采纳国王的称号,为美国民主共和制(联邦制共和政体)的确立开辟了道路,拿破仑称帝使法兰西共和国变成法兰西帝国。

(2)问,作者的观点,根据材料信息“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可知拿破仑称帝“顺理成章”,符合法国“民意”;论证作者的观点可根据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称帝所带来的法国政治、经济、阶级以及欧洲等方面的变化来回答。

第(3)问,根据材料可知两人都为军事家、政治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人还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8.参考答案:

(1)原因:

麦迪逊的制宪方案为制定新宪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麦迪逊反对极端主义,倡导理性主义,使联邦制和分权制衡原则得到认同;麦迪逊是制宪会议的主要记录者;麦迪逊的努力使得《联邦宪法》得以正式签署公布。

(2)观点:

新宪法中联邦制优于邦联制,且在中央与各州之间存在一个层层分权的联邦体系;新宪法将会给国家带来安全、稳定和繁荣。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历史人物历史活动的能力。

(1)问,“原因”依据材料逐句概括即可,从材料一第一句概括出麦迪逊的制宪方案为制定新宪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材料一第二句概括出麦迪逊反对极端主义,倡导理性主义;从材料一第三句和第四句概括出麦迪逊是制宪会议的主要记录者,麦迪逊的努力使得《联邦宪法》得以正式签署公布。

(2)问,可以从新宪法的构建和新宪法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9.参考答案:

(1)主张:

武力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

帝国主义不断干涉和破坏中国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孙中山对自身革命斗争的反思。

(2)印度传统宗教;西方人道主义思想。

(3)限制了民族反帝运动的发展;无法阻止暴力冲突。

(4)是否顺应时代要求,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推动了本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和甘地思想。

(1)问,根据材料信息“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可知孙中山主张武力反对帝国主义;原因结合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分析可知,帝国主义不断干涉和破坏中国革命,结合材料所给时间“1924年”,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即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孙中山对自身革命斗争的反思等回答。

(2)问,根据材料信息“甘地继承了古代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道德观中的‘戒杀’原则”,可知其思想来源为印度传统宗教;根据材料信息“他对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强烈追求”,可知甘地受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影响。

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可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限制了民族反帝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000人死亡。

在英国人撤离的一年之内,印人自相残杀约达100万人”,可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无法阻止暴力冲突。

第(4)问,孙中山宣扬武力斗争,而甘地主张非暴力不合作,在评价时应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背景中,从时代发展潮流、民族发展等方面分析。

10.参考答案:

(1)第一次:

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际上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国内新政权还不够巩固,经济恢复和发展任务繁重,百废待兴;第二次:

国际上仍然遭到西方国家封锁,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分歧逐渐扩大,国内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左”倾思想抬头。

(2)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中苏关系,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应对西方国家的封锁与挑战,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动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促使中国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的外交活动。

(1)问,根据材料信息“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可知,政治方面,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际上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国内新政权还不够巩固;经济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二次访苏背景,根据材料信息“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并结合国际形势可知,国际上中国仍然遭到西方国家封锁;根据材料信息“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的混乱”可知,当时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分歧逐渐扩大。

中国国内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

(2)问,其影响可从中苏关系、国家安全与发展、经济恢复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等方面分析。

11.参考答案:

(1)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思想准备。

(2)趋势:

上升。

原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开发(开放)区。

理解: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人物邓小平。

材料一反映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产生的影响;材料二反映了1978~1992年中国的经济开放度日益提升;材料三反映了邓小平对中国的贡献。

(1)问,从材料中“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可以得出答案;第

(2)问中第一小问,可以结合1978年到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进行解答,第二小问可以从邓小平的贡献方面进行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