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笔记 教育学总结含历年考题标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725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笔记 教育学总结含历年考题标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笔记 教育学总结含历年考题标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笔记 教育学总结含历年考题标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笔记 教育学总结含历年考题标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笔记 教育学总结含历年考题标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笔记 教育学总结含历年考题标记.docx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笔记 教育学总结含历年考题标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笔记 教育学总结含历年考题标记.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笔记 教育学总结含历年考题标记.docx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笔记教育学总结含历年考题标记

《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

题型:

1.单选题(10×1分=20) 2.判断题(10×1分=10) 3.简答题(5×6分=30)4.论述题(2×10分=20) 5.案例题(2×15分=30) 

第一章绪论

1.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传授高深学术与技能的专业教育(专业性是其本质特征)。

高等教育一词,最早大约出现于1874年瑞士联邦通过的《邦联宪法》。

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进行研究,始于19世纪中叶。

休伯《英国的大学》(1843)和纽曼《大学的理想》(1852)是两部重要的早期著作。

纽曼提出“博雅教育”,又称“通识教育”等,其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

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1893年开设了“高等教育”的课程。

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

2.1974年,美国学者雷赛尔和马休合著了一部题为《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高等教育》的著作,首次比较系统地探讨了高等教育研究本身的问题,预测了高等教育研究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发展道路。

3.1978年8月,中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

1983年,高等教育学被列为学科专业目录,成为教育学中的一个二级学科。

1984年潘懋元主编了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第二章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1.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雅典大学”,是雅典修辞学校和哲学学校的总称。

修辞学校主要教授三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哲学学校主要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创办,在三艺基础上增加四艺:

算术、天文、几何与音乐。

西方文明古国很早就在一些城邦中建有各种博物馆和图书馆。

这些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P:

14)

2.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出现。

(P:

15)

3.西周大学天子辟雍,诸侯泮宫。

修业年限9年。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

礼、乐、射、御、书、数。

(P:

15)

4.春秋私学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它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中世纪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P:

15)

宋代四大书院: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河南长沙岳麓书院

5.西汉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P:

16)

6.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①行会性;②自治性;③国际性。

(P:

18)

7.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四大学科:

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P:

18)

8.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可能考论述】

洪堡秉持“完人”教育目的观——教育人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进行复核道德原则的行动,反对在大学中进行任何有实用目的的职业性教育。

高度强调哲学和语言学科教育,还强调纯粹科学(抽象思维)的教育。

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原则:

教育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

德国人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洪堡思想:

大学在培养人才职能的基础上增加科学研究职能。

学术自由原则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大学要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办学不受任何权利掣肘;学者要有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教学过程要有教学自由。

从洪堡开始,出现了两个新词,即“教自由”和“学自由”。

(P25)

9.通过“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

康奈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P:

28)

10.范海斯提出高校的基本任务应包括: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被称作威斯康辛思想,是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19世纪以前,培养人才;19世纪初,发展科学;19世纪末,服务社会。

)(P:

29)

11.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开了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P:

32)

12.1902年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

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等人合拟《奏定学堂章程》,同年颁布,故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

“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

在高等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第二级是大学堂,招收高等学堂和大学预科毕业者;第三级是通儒院,招收大学堂毕业者,修业五年为限,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P:

33)

13.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建立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层次。

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14.我国废除科举制的时间是1905年

第三章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是指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切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多种因素。

1.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基础

大问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内容:

①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②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

③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

④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思想;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发挥着相当明显的作用)

⑤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A.扩大高等教育机会;B.调整教育结构;C.改革高等学校入学制度——美国形成了考试入学、推荐入学和注册入学三种途径)

简述教育民主化运动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P472014年简述题

⑥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国家举办高等教育机构;规范社会高等教育机构)

(2)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性质

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作用的基本性质是政治直接制约高等教育发展

直接性、间接性两种基本特征,而且两种性质常常交融在一起。

政治力量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特点大致分为两类:

指导和两道;咨询和参谋。

2、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

(1)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关系:

☆大问题: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有哪些?

p53-55

①经济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高等教育机构和在校生的数量是高等教育规模的重要指标,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能允许多少人接受高等教育,直接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②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来自经济领域的利益和力量越来越多的介入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立法和决策过程。

③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

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判定一国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直接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经济的进步促进了高等教育新机构与新专业的诞生。

④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和职业迅速更替,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已在世界上普及,高等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关系:

高等教育接收经济制约的具体表现:

①在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中,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受到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调节;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发展方式和发展得物质基础受到计划的调控。

经济对高等教育的作用不是通过市场直接作用于高等教育发展,而是经由国家计划间接作用于高等教育发展。

(P56)

在当代社会,经济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是:

①经济水平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其表现和意义越来越明显;②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变化;③经济发展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功能,为高等教育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④经济发展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念,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社会,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的典型表现是高等教育的经济化趋势——高等教育系统运用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原理进行管理;高等学校内部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越来越突出经济效益。

3、高等教育发展的科技基础(2014简答科技进步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有哪些影响)p59

科技进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呈现出全方位和深刻性的特征:

①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新的高等教育职能的产生,拓宽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柏林大学第一个明确提出把发展科学作为大学的活动职能之一。

②科技进步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丰富了高等教育内容。

③科技进步改革了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其中研究生教育层次不断扩大。

④科技进步促使高等学校强化科学研究。

⑤科技发展强化了高等院校与产业的联系。

⑥科技进步提升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营造了理想的社会氛围。

4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基础

文化模式制约高等教育改革;文化变迁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文化交融与高等教育制度完善

大问题:

5.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亦称“国民基础教育”,一般指小学教育,也可以包括初中教育和幼儿教育,广义的甚至可包括高中教育。

基础教育是对国民实施基本文化知识,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也是未能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

基础教育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面:

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第四章高等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判断:

高等教育在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P69)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①高等教育的政治价值;②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③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④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⑤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的促进作用

1、高等教育的政治价值

(1)促进社会政治延续——促进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为统治阶级培养政治领导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维持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

(2)推进社会政治生活(3)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

大问题:

2、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考过多次案例分析】

(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据舒尔茨计算,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功于教育(P72)。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加里·贝克尔为代表(P:

71)该理论特别强调人力资本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人力资本主要包括用于教育的支出;用于卫生健康的支出;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用于遗民入境的支出。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支出。

(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区域平等,促进社会公平.很大一部分人收入分配差异是由所受教育差异引起的;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差别减小;对教育投资的增加可提高全社会中劳动所得所占的比重,降低财产所得所占的比重。

3.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

(1)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

4.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

(1)大学亚文化(基本特点是学术自由,文化创新,真理为上)

学术自由:

大学的学术研究在探求未知、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充分发挥人类的智能。

文化创新:

学术自由为文化创新提供土壤和条件。

真理为上:

学术研究的标准是真理为上,追求真理是大学亚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2)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新文化

5、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的作用

(1)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基础教育的方向和内容

(2)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回影响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和动机

(3)高等教育为基础教育提供的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4)高等教育所崇尚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及其适应社会发展的变格趋势,也多少影响基础教育中所灌输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格

(5)高等学校的规模和数量影响基础教育的竞争程度

☆6.(大问题)怎样理解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2013简答题)P77

高等教育体系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是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即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主要表现在:

(1)提高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这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

(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不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还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水平。

(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7.(大问题):

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有人认为是直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你如何理解?

【网络笔记】

2012年论述题试述高等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答:

(1)这是两种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

(2)个人本位价值观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

强调教育要为人的本身的需要服务;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3)两种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片面性、局限性。

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了个体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它把社会视为个体的简单结合,使得社会对复杂的个人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极端个人主义,个体责任感降低;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教育密切社会联系起积极作用,但也导致教育被动性,易助长高等教育短视行为,影响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4)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协调整合,历史上出现种种价值观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在特定地区、条件下作出动态调整。

8大问题:

高等学校职能(高校教师的作用)p79(考过简答、论述、选择)2014案例分析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职能和最古老的职能,欧洲中世纪大学诞生起就有。

(2)发展科学(重要职能)(19世纪初,德国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首次将科学研究确立为大学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任务)

(3)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主要途径有人员培训、技术推广、专家咨询、图书仪器开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威斯康辛思想的提出直接为社会服务。

①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高等学校通过技术服务,解决经济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革新、设备改造、科学管理等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高校还将某些新科学、新发现直接转化为技术,引发新的产业,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结构与模式。

②高等学校还服务于社会生活中的科技文化卫生教育等领域。

三个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其中,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它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高等教育目标

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处理好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通才与专才之间的关系。

小问题:

教育方针:

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目标:

是指把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基本要求,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确立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的高等学校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

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大问题1.大学生的身心特殊性:

(考过简述题,年年考2014、2015简答题)P86

①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②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③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④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⑤面对的压力较大;⑥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2.高等教育目标:

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质量规格标准。

高等教育目标的性质:

主观性、客观性、复杂性

☆3.大问题:

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或作用(考过论述)

①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规范作用。

②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③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内部与外部联系的中介,是高等教育目标理论与高等教育实践之间的纽带。

★大问题4.制定高等教育目标的依据:

(考过简答、论述2012年论述题)p90-91

2012年论述题试述高等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①在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制定依据:

个人本位论(人的发展的需要)和社会本位论(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卢梭的个人本位论:

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生来就有生长和发展得本性,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其发展,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

涂尔干的社会本位论:

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求来定,个人的而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别无目的。

③这两种看法皆有失偏颇。

从本质上看,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人需要在社会中发展自己,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其次高等教育对象是活动着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并不因外界的影响而变化。

因此,高等教育应该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设定自己的目的,也应该以人的发展需求为依据来设定自己的目的。

它通过满足人自身的发展需求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满足社会的发展最终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发展需求。

★大问题5.制定教育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2012年简答)P91-93

①心与身的关系,即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

②德与才的关系,即道德品质与才智的关系;

③品德素质内部的社会性品德与个性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前者是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政治态度与倾向,后者指个体心理活动的方式上的品质,如情感是否风度、情感与理智是否协调、意志是否坚定、性格是否统一和谐等等。

人的品德素质是由社会性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共同决定的);P93

④才智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的相互关系(知识与智能的关系在教育史上有长期的争论——实质教育论者强调知识的绝对重要性,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传授知识;形式教育论者强调智能的绝对重要性,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智能)

6.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体系:

(1)分层次培养目标:

两个基本层次——本专科教育(二者没有层次高低的区别只有性质任务的差别)和研究生教育(硕士和博士)

(2)科类与专业培养目标(科类有11大类,专业培养目标包含三个方面——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

(3)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

P95前者主要有四类:

认知类;技能类;情感类;应用类

★☆大问题7.高级专门人才类型(简答题)P95

(1)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

(2)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3)通才与专才

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P96)。

大问题:

2015年论述题【请结合材料,论述高等教育应培养哪些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谈谈应如何培养?

1.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1)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

(2)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3)通才与专才

2.如何培养?

①扩大教育对象,教育大众化;②专业多样化;③课程类型多样化;④培养人才的具体模式——重视实践能力;校企合作;重视核心教学;注重因材施教⑤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8.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

1998年《高等教育法》规定: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大问题:

补充内容:

大学素质教育【网络笔记】

2012年论述题: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新时期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看法。

1.美国有学者预测,20世纪90年代以后毕业的大学生,一辈子平均要转换五次职业,这意味着“大学学四年,管用一辈子”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从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教育的发展潮流等情形来看,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和全球化,使得职业的变动与岗位的转换成为常态,对人们可迁移性和可培训性的要求更加突出。

在大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可迁移性和适应性,是“固本以强枝”、“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措施,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当代社会的运用与实践探索。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的概念:

指着眼于一个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甚至是畸形的发展。

强调知识的内化、人的潜能的发展,以及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是与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立的。

(2)素质教育的定位:

它是一种指导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3)素质教育的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两层涵义)。

(4)素质教育的任务: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然素质(身体、生理素质),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意识与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社会素质(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

(5)素质教育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6)素质教育的重点:

科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两翼)。

(7)素质教育的难点:

发展情感。

 

第六章: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

1.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门职业分工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基本教育单位。

高等学校的专业具有双重性质:

职业性和学科性

2.专业的层次结构可以划分为科(11)、类(71)、种(249)

3.高等学校课程p114:

即高等学校的学程,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及其内容。

小问题:

在西方,英国的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中最早用“课程”一词。

课程:

教学科目、教学活动及其安排进程的总和。

判断:

教学科目仅仅是课程的一部分(/)

大问题:

如何理解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P114

①专业性:

高等教育应开设专门化的课程,以保证将大学生培养成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②探究性:

高等学校课程必须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高深的、专门化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指导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培养他们发现新问题、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

③前沿性:

高等学校课程应该把大学生引向专门职业的最新工作范式、方法、技术上及其发展的前沿,引向某一专门领域文化、科学研究的前沿,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4.高等学校课程的纵向结构P114-115:

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5高等学校的横向结构(P116):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6.高等学校课程编制原理(P117-119):

高等学校课程编制是指针对某一专业的课程系列或某一门课程而完成的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

高等学校课程的编制,包括职业或学科活动分析、课程方案制定、课程目标确定、课程标准制定、教科书或教材编写、课程其他资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等环节。

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标志课程论的诞生。

美国教育学家泰勒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标志科学课程论的诞生。

确立“课程基本原理”。

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合称为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指出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阶段: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其中,确定目标最为关键,所以泰勒原理又被称为目标模式。

选择判断:

在课程编制过程中陈述目标的方式有三类:

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行为目标强调以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目标越具体越好以便于操作;

展开性目标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目标;

表现性目标指学生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

7.高等学校课程文件:

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1)课程方案是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反映了一个社会对某专业学生培养规则的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