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三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715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7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新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三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新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三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新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三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新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三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新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三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新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三解析word版.docx

《山东新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三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新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三解析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新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三解析word版.docx

山东新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卷三解析word版

2020年山东新高考全真模拟卷(三)

生物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6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从顶芽运输至侧芽的过程主要由线粒体供能

B.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抗原与溶酶体中的溶菌酶有关

C.高等植物成熟筛管细胞在衰老过程中染色质要收缩

D.低等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细胞板的形成与中心体有关

【答案】A

【解析】生长素从顶芽运输到侧芽是极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A正确;吞噬细胞将抗原摄入细胞内,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对于摄入细胞的抗原可利用溶酶体中的溶菌酶处理,B错误;高等植物的筛管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细胞核已退化、消失,衰老过程中无细胞核的变化,C错误;低等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细胞板的形成于高尔基体有关,D错误。

2.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双链DNA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达10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非洲猪瘟病毒侵入猪体后,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B.侵入猪细胞内的猪瘟病毒通过逆转录等过程进行自我复制

C.参与疫情现场处置的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以防止感染人

D.一旦发现患非洲猪瘟病的病猪必须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答案】D

【解析】淋巴因子可加强有关免疫细胞的功能,但不能与病毒直接结合,A错误;该病毒遗传物质是DNA,不会进行逆转录过程,B错误;病毒是专性寄生,根据“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双链DNA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传染病”,可知该病毒在猪群体中传播,不会感染人体,C错误;一旦发现患非洲猪瘟病的病猪必须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止病毒在群体中的扩散,D正确。

3.科学家利用人类干细胞在实验室中成功培育出了“微型人脑”,其已经达到9周胎儿大脑的发育水平,但不能独立思考。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人体干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B.在培育微型人脑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等过程

C.若培育过程中出现细胞凋亡,则说明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D.若培育过程中发生细胞坏死,则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程序性死亡

【答案】B

【解析】由成人皮肤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但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体现动物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由胚胎干细胞或成人皮肤细胞培育出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过程,B正确;细胞凋亡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基因进行了选择性表达,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细胞坏死是由于某种不利因素导致的细胞不正常死亡,细胞凋亡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D错误。

4.MccBl7是一种由大肠杆菌分泌的小分子的毒性肽,其编码基因位于大肠杆菌的一种质粒上,MccB17可通过抑制gyrase酶的作用来阻止其他微生物细胞内DNA的复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ccB17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B.据题推测可知,McbB17的合成可能受到染色体上基因的调控

C.若在培养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MccB17,则可抑制大肠杆菌的增殖

D.gyrase酶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导致细菌对MccBl7产生抗性

【答案】D

【解析】MccB17是一种肽类物质,在大肠杆菌的核糖体上合成,细菌细胞内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A错误;大肠杆菌细胞中没有染色体,B错误;MccB17是大肠杆菌分泌的,对其他微生物的增殖起抑制作用而不对自身产生抑制,C错误;gyrase酶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导致gyrase酶的结构发生改变,使MccB17不能识别gyrase酶,从而使细菌对MccB17产生抗性,D正确。

5.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的转化因子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下图所示的转化实验。

对本实验作出的分析,错误的是

A.本实验通过酶解去除单一成分进行研究

B.甲、乙组培养基中只有S型菌落出现

C.蛋白酶处理结果显示提取物仍有转化活性

D.本实验结果表明DNA使R型菌发生转化

【答案】B

【解析】本实验通过加蛋白酶和DNA酶解去相应的物质,将DNA、蛋白质分开,用单一成分进行研究,A正确;甲组是混合培养,乙组是出去蛋白质后再混合培养,均能发生转化,但转化率低,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B错误;乙组实验中加蛋白酶处理后,培养皿中有S型菌落,则说明提取物仍有转化活性,C正确;丙组实验中加入DNA酶后,没有S型菌落,说明DNA的结构被破坏了,若是结构完整,则有S型菌落,进一步对照说明DNA使R型菌发生转化,D正确。

6.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鮫鏮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发出光源,吸引猎物。

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同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诱导的结果

B.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C.鮟鱇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

D.鮟鏮鱼形成的过程仅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C

【解析】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错误;胺鲸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如突变和基因重组也会影响基因频率,C正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能提供进化的原材料,D错误。

7.下列有关DNA研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根据DNA衍射图谱有关数据推算出DNA呈双链

B.通过DNA酶处理叶绿体,发现细胞质DNA的存在

C.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差速离心法证明DNA半保留复制

D.用32P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并侵染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A错误;叶绿体中有细纤维存在,用DNA酶处理后细纤维消失,说明叶绿体中含有DNA,B正确;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利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同位素示踪技术,C错误;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32P、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D错误。

8.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B.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C.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D.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为一对等位基因

【答案】D

【解析】在有丝分裂中期,所有的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在细胞中央赤道板的位置,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也不例外,A正确;在有丝分裂后期,分开的染色体是经过DNA复制产生的染色单体形成的子染色体,一般情况下它们之间相同位置的基因是相同的,故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B正确;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移动到同一极的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而基因cn、cl、和基因v、w所处的染色体就是非同源染色体,故二者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C正确;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D错误。

9.小鼠体细胞培养过程中,发现细胞分为3种类型:

甲类细胞核DNA量为4a,乙类细胞核DNA量为2a,丙类细胞核DNA量为2a〜4a,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甲类细胞和乙类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B.用药物抑制细胞的DNA复制,乙类细胞比例将增加

C.乙类细胞中可能存在DNA解开双螺旋的现象

D.秋水仙素作用于丙类细胞,能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D

【解析】甲类细胞核DNA量为4a,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G2期、前期、中期、后期;乙类细胞处于G1期和末期;丙类细胞核DNA量介于甲乙两类细胞之间,则丙类细胞处于S期。

秋水仙素作用的时间为前期,故D错误。

10.研究小组探究不同浓度有机物质对某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6-BA对植物叶绿素含量影响显著,且具有两重性

B.不同浓度的GA和IAA对植物叶绿素含量影响相对较小

C.同一浓度GA和IAA对植物叶绿素含量作用效果是相反的

D.实验探究的有机物质通过调控植物体内叶绿素合成,影响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长

【答案】C

【解析】根据上述分析可知,6-BA对植物叶绿素含量影响显著,在6-BA为0时,叶绿素含量为0.16,而随着6-BA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大于0.16的为促进作用,小于0.16的为抑制作用,即6-BA对植物叶绿素含量影响体现了两重性,A正确;由图中曲线可知不同浓度的GA和IAA对植物叶绿素含量影响相对较小,B正确;GA和IAA的浓度小于2时,同一浓度的GA和IAA对植物叶绿素含量作用效果均是降低作用,C错误;叶绿素可吸收和转化光能,故实验探究的是有机物质通过调控植物体内叶绿素合成,影响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长,D正确。

11.我国科学家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发现河鲀毒素可与神经元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蛋白结合,从而阻断了钠离子流入神经元细胞。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河鲀毒素通过抑制细胞呼吸而阻断钠离子内流

B.河鲀毒素可使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明显减小

C.河鲀毒素不会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D.河鲀毒素可能会抑制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答案】D

【解析】Na+由浓度高的膜外通过Na+通道载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向浓度低的膜内内流进入神经元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ATP,A错误;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由题干信息可知,河鲀毒素与神经元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蛋白结合,而阻断动作电位,对静息电位的没有影响,B错误;突触后膜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后,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兴奋,如果阻断了Na+内流,则抑制神经细胞产生兴奋,C错误;人在河豚毒素中毒时,河豚毒素能与神经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蛋白结合,阻断Na+内流,神经纤维上难以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D正确。

12.取大小与生长状况相同的马铃薯幼根与物种a的幼根分别放入甲~戊五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数小时后,取出称重,质量变化量如图所示。

已知在该实验中,植物根细胞吸水能力与根细胞细胞液的浓度有关。

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五种蔗糖溶液浓度从小到大的顺序为甲、丙、戊、乙、丁

B.正常情况下,马铃薯幼根细胞细胞液浓度大于物种a幼根细胞细胞液

C.物种a在与马铃薯根细胞液等渗的完全培养液中能正常生长

D.当马铃薯根细胞在乙蔗糖溶液中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也就停止【答案】B

【解析】根据题图可知,纵坐标表示处理后根的质量变化量,当蔗糖溶液浓度相对较高时,根细胞失水,质量减轻,蔗糖溶液浓度相对较低时,根细胞吸水,质量增加,因此可推断出五种蔗糖溶液的浓度从小到大的顺序为丙、戊、甲、丁、乙,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植物根细胞吸水能力与根细胞中细胞液的浓度有关,则细胞液浓度越大,根吸收水的能力越强,据图推断,正常情况下,马铃薯幼根细胞细胞液浓度大于物种a幼根细胞细胞液,B正确;在甲溶液中,马铃薯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则甲溶液属于马铃薯的等渗溶液,而物种a在此溶液中会失去水分,所以不能正常生长,C错误;当马铃薯质量不变时,水分子的跨膜运输达到动态平衡,D错误。

13.群居动物中有一种警报系统,只要有一个动物发现捕猎者,它一发出警报,就可引起全群反应。

有人将一只饥饿的苍鹰放出使之向鸽群袭击,观测鸽的种群数量与报警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自然界中鸽和苍鹰一定属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

B.鸽对苍鹰的大声鸣叫属于行为信息

C.鸽种群密度越大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越少

D.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C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兔子吃植物,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鹰捕食兔子时,鹰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但是生态系统中鹰不一定只捕食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所以鹰不一定只属于第三营养级,A错误;鸽对苍鹰的大声鸣叫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根据图表信息,鸽群越大,报警信息传递的距离越远,说明鸽种群密度越大,种内互助越明显,其种群总警觉度提高,即苍鹰尚在很远时,只要有一只鸽发现了它,就会发出警报,使所有的鸽都能及时躲避,C正确;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鸽的种群内不同个体间的互助为种内互助关系,D错误。

14.在人和动物体内由特殊腺体和细胞分泌的物质,能起到化学信号的作用。

请根据图分析(图中A代表下丘脑神经细胞,B代表垂体细胞,D代表血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分泌的物质作用于B,进而提高机体耗氧率和兴奋性,则A分泌的物质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

B.若A分泌的物质进入血液后,最终调节C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则A分泌的物质名称是抗利尿激素

C.E作用于B,对应的E细胞末端处发生的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如果A突触小体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只可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兴奋

【答案】B

【解析】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名称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后,由垂体后叶释放到血液中,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正确;E作用于B,对应的E细胞末端发生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C错误;如果A突触小体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以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二、选择题:

本题共6小题,每题3分,共18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红蟋蟀、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形态相同,鸣声的强弱和频率不同,交配只在发生同一鸣声的种内进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蟋蟀之间的鸣声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

B.红蟋蟀中出现了新基因,则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C.红蟋蟀、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属于同一物种

D.若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之间形成杂交种,则一定是可育的后代

【答案】AB

【解析】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来自无机环境或生物,A正确;红蟋蟀中出现了新基因,则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红蟋蟀、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鸣声的强弱和频率不同,交配只在发生同一鸣声的种内进行,说明它们之间不能交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C错误;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形成的杂交种是不育的,D错误。

16.下图为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和转运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由双层膜包被的结构有①⑤⑥

B.图中与胰岛素合成有关的结构有①②③④⑤

C.若②合成的是丙酮酸脱氢酶,则该酶在⑥中发挥作用

D.若②合成的是染色体蛋白,则该蛋白会运送到①⑤⑥中

【答案】AB

【解析】图中①~⑥依次是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其中双层膜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A正确;胰岛素是由核基因控制合成的,在核糖体上合成,在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加工,线粒体供能,B正确;丙酮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脱羧反应,应在线粒体中发挥作用,C错误;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没有染色体,不需要染色体蛋白,D错误。

17.下图为纤维单胞菌(能产生纤维素酶)的获取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②③④培养基都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

B.图中所用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C.④所用的接种方法可对培养的微生物进行计数

D.可用刚果红染料鉴定,看菌落周围是否出现透明圈

【答案】C

【解析】培养液中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时,只有能利用纤维素的微生物才能生长繁殖,从而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A正确;对培养基灭菌采用高压蒸汽进行灭菌,对接种环采用火焰灼烧法进行灭菌,B正确;④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利用平板划线法可对微生物进行接种、纯化、分离,但是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计数一般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C错误;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透明圈,因此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D正确。

故选C。

18.如图为某细菌mRNA与对应的翻译产物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分子mRNA有一个游离磷酸基团,其他磷酸基团均与两个核糖相连

B.mRNA上的AUG是翻译的起始密码,它是由基因中的启动子转录形成

C.在该mRNA合成结束后,核糖体才可以与之结合并开始翻译过程

D.一个mRNA有多个起始密码,所以一个mRNA可翻译成多种蛋白质

【答案】AD

【解析】一分子mRNA上5’端有一个游离磷酸基团,其他磷酸基团均与两个核糖相连,A正确;启动子是DNA上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启动子转录来的序列不一定是翻译的起始密码,B错误;原核细胞中转录和翻译是同时进行的,C错误;由图可知,一个mRNA有多个起始密码,所以一个mRNA可翻译成多种蛋白质,D正确。

19.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答案】ABC

【解析】由题无法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关系,A错误;只有群落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之说,种群没有这些特征,B错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C错误;由坐标图可知,甲种群生活在相对低湿度、低温度的环境中,乙种群生活在相对高湿度、高温度的环境中,因此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D正确。

20.下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原初次进入过敏体质者体内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B.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组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C.过敏原诱发机体产生的抗体与正常免疫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分布相同

D.预防该病发作的措施之一是避免再次接触诱发哮喘发病的过敏原

【答案】AD

【解析】过敏反应是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所引起的反应,过敏原初次进入过敏体质者体内不会发生过敏反应,A正确;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组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B错误;过敏原诱发机体产生的抗体分布在细胞膜表面,而正常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分布在血浆、组织液中,C错误;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D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4分)

二、非选择题:

包括5个大题,共54分。

21.(10分)目前,针对多种血液肿瘤细胞的CAR—T细胞免疫疗法已获成功,应用前景广阔。

CAR—T细胞免疫疗法是指将嵌合抗原受体(CAR)导入T细胞中,从而产生肿瘤特异性识别的T细胞,以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消灭肿瘤。

回答下列问题:

(1)CAR—T细胞免疫疗法能对不同肿瘤细胞进行靶向治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功能。

(2)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成_____,进一步行使免疫功能,最终消灭自身肿瘤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3)在临床试验中,部分患者在接受CAR—T细胞免疫疗法后,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说明该疗法可能对神经系统中的__________造成不良影响。

(4)为探究机体清除肿瘤是否与体液免疫有关,某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将肿瘤体积大小相同的若干小鼠(体内已有的免疫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已被射线杀死)均分为A、B两组,A组做手术但不切除骨髓,B组切除骨髓,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小鼠肿瘤体积大小。

该实验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原因是。

【答案】

(1)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CAR)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监控和清除(3)脑干(4)B组切除骨髓后缺乏造血干细胞,B细胞和T细胞均无法形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丧失,不能排除是与细胞免疫有关

【解析】

(1)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CAR)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故CAR—T细胞免疫疗法能对不同肿瘤细胞进行靶向治疗,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

(2)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进一步行使免疫功能,最终消灭自身肿瘤细胞,这种针对自身抗原的攻击体现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3)脑干是呼吸中枢,部分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说明该疗法可能对神经系统中的脑干造成不良影响。

(4)该实验B组切除骨髓后缺乏造血干细胞,B细胞和T细胞均无法形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丧失,不能排除是与细胞免疫有关,故该实验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

22.(10分)小球藻为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常用的实验材料,图1为小球藻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示意图(①⑤表示生理过程)。

科研人员利用固定化技术探究光质对小球藻影响,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球藻液均分两份,一份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固定,均分4组编号为A1~A4;另一份小球藻液不作处理,也均分4组编号为B1~B4。

然后将A1、A2、B1、B2置于3W白光下连续光照培养,将A3、A4、B3、B4置于3W黄红光下连续光照培养,分别测出它们的吸光度(吸光度间接衡量小球藻的生物量)和溶氧量,结果见图2、图3。

分析回答问题。

图2不同光质对小球藻生物量的影响图3不同光质对小球藻溶解氧产生的影响

(1)图1中过程①发生场所为________,物质Ⅹ是________,①~⑤中能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

(2)图2中吸光度B1明显大于A1,B3明显大于A3,这说明固定化技术对小球藻的增殖起_________。

(选填“促进”“抑制”)作用。

在培养前36小时内,白光和黄红光对小球藻生物量基本________(选填“有”“无”)影响,原因可能是。

(3)由图3可知,各组小球藻液中的溶解氧都有所增加,原因是;对小球藻溶解氧产生更有利的条件有。

【答案】

(1)类囊体薄膜丙酮酸①③⑤

(2)抑制无小球藻主要吸收黄红光(3)小球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或净光合速率大于零)白光和固定化

【解析】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过程①为光反应的过程,场所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图中物质X为丙酮酸,①为光反应可以产生ATP,③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和⑤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都可以产生ATP。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2通过比较吸光度的不同说明固定化技术对小球藻的增殖起抑制作用,比较图中的曲线可知,在培养前36小时内,白光和黄红光对小球藻生物量基本无影响,说明小球藻主要吸收黄红光。

(3)根据以上对图3的分析可知,由于小球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各组小球藻液中的溶解氧都有所增加,比较图中曲线可知,白光和固定化处理对小球藻溶解氧产生更有利。

23.(14分)水稻是我国最要的粮食作物之,具有上万年的种植历史,近代中国科学家对水稻科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袁隆平院土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栽种水稻需要辛勤劳动的付出,《齐民要术》中要求“正其行,通其风”,原理是_____________。

(2)水稻的抗稻瘟病性状(R/r)与倒伏性状(D/d)均由一对等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