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选读课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601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选读课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选读课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选读课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选读课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选读课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选读课文.docx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选读课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选读课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选读课文.docx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选读课文

1 飞机兄弟

  教材说明

  〔解题〕

莱特兄弟是现代航空科学的先驱,动力飞机的首创者。

兄,生于1867年,卒于1912年;弟,生于1871年,卒于1948年。

他们于19世纪末开始研究航空,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型风洞进行试验,并和其他人进行过近千次的滑翔飞行。

1903年设计、制造成用内燃机作动力的有人驾驶飞机。

同年12月17日,在吉蒂霍克试飞成功,飞行时间59秒,飞行距离852英尺。

本文标题《飞机兄弟》是一个偏正词组。

其意并非指“飞机”有兄有弟,而是指莱特兄弟,莱特兄弟因发明动力飞机而获此雅号。

本文用这个偏正词组作标题,表明本文内容是写此雅号的来历,即动力飞机的研制过程。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飞机研制过程记叙的,共21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写莱特兄弟小时候就开始研究人如何飞上天,说明莱特兄弟从小就具有爱幻想、勇于探索的品格。

第二部分(第11~19自然段),写莱特兄弟成功地研制出动力飞机。

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可分两层。

第一层,受滑翔机专家奥托利伦撒尔上天失败的启发,研制成功第一架动力飞机。

第二层,不断试验、改进,提高飞机飞行时间与飞行距离。

第三部分(第20、21自然段),写美国政府组织的飞行表演,人们称莱特兄弟为“飞机兄弟”。

〔语意理解〕

  “‘蜻蜓’摇摇晃晃地飞上了天,兄弟俩高兴得手舞足蹈。

‘我们要做个很大很大的风筝,乘着它,飞上天去!

’”

这两句话描述小时候的莱特兄弟仿照鸟和蜻蜓研制出的风筝飞上天的情形。

前文交代莱特兄弟很爱幻想,见到天上飞的鹰,就幻想让人也飞上天。

他们研究鸟的飞翔,又研究蜻蜓的飞翔,悟出个中奥秘,仿制出一个风筝,并成功地飞上天。

这反映莱特兄弟爱动脑思考、善于联想、爱动手创造的性格特征。

模仿、幻想、探究是创造者必须具备的个性因素,模仿和幻想又是创造的前提。

莱特兄弟的个性为成功研制飞机奠定了基础。

“摇摇晃晃”,形容风筝上天的形态,说明风筝还不完美。

“手舞足蹈”,双手舞动,两只脚也跳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我们要做个很大很大的风筝,乘着它,飞上天去!

”这是两兄弟的心声。

做风筝不在玩,而是要让它乘人载客,成为人类交通工具,飞上天。

他们很有雄心壮志,做飞机是他们永远的理想。

“德国著名的滑翔机专家奥托利伦撒尔驾驶滑翔机飞上了天,但遇上了狂风,不幸机毁人亡。

这件事使他俩认识到,人想要飞上天空是可以办到的,但是没有动力的风筝和滑翔机并不是最理想的工具。

第1句写奥托利伦撒尔乘滑翔机上天失败。

这项失败的代价惨重———机毁人亡。

凡探索与创造都有风险,因为这是开拓新领域,干前人所未干之事。

第2句写莱特兄弟对奥托利伦撒尔失败的态度。

他们没有被科研失败甚至付出生命代价而吓倒,而是对失败进行反思,认清行不通的路,从而避开;找到可以行的路,从而再探索下去。

凡创新者都有胆识,随时准备冒险和表明自己的主张。

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迎难而上的个性。

他们谨慎地考虑问题,运用智慧和知识去平衡冒险倾向。

这句表明莱特兄弟正是这样的人。

“整个飞行时间不到4秒钟。

”“这次他们取得了飞机在空中飞行12秒、飞行距离为30米的巨大成功。

成功的喜悦大大地鼓舞了兄弟俩,他俩一鼓作气,连续试飞,最后在第四次试飞时取得了飞行59秒、飞行距离为259.75米的可喜成果。

这几句话详细地记叙试飞的情形,表现莱特兄弟认真踏实、精益求精的研究作风。

第一次试飞,事实上已经小获成功———飞上了天,但只飞行4秒钟。

这个事实证明:

飞机上天是可行的;这架飞机是不完善的,急需改进。

莱特兄弟与合作者们都在一起寻找设计的不足,对飞机螺旋桨、机翼等部件进行调整,尤其是对发动机下大气力研究改进。

飞行时间与飞行距离在一次比一次延长,他们已经开创了航空史上的新纪元。

〔写作特点〕

1.依人物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记叙。

作者能抓住人物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进行记叙。

第一部分写莱特兄弟少年时期。

作者把他们写得天真、活泼、充满稚气,但又不乏爱幻想、敢探索,已显露出一个大发明家具备的素质。

第二、三部分写莱特兄弟已长大成人,展现出科学家应有的睿智、机敏、大胆又精细的特点。

2.恰当的省略与数字的妙用。

2 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

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文题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故事”。

题目表明本文的内容是讲故事的,讲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

  〔结构分析〕

全文共17个自然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写爱迪生的自然情况和在发明创造上的伟大贡献。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爱迪生探索问题的故事。

这部分先写爱迪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再追溯其原因在于他爱提问,激怒了老师,只好回家自学。

这部分讲的是爱迪生个性特征的一个方面:

好奇爱问。

第三部分(第9~16自然段),写爱迪生做科学实验的故事。

这部分写了4个小故事,第一个小故事,模仿母鸡孵蛋的故事,表现他大胆设想并敢于亲自尝试的特点。

第二个小故事,让人飞天的故事。

第三个小故事,在火车上试验的故事。

第四个小故事,硫酸溅脸的故事。

后3个故事都是写他惹祸,险些酿成大灾的险事,表现他不怕危险,不怕挫折的品格。

这一部分讲了爱迪生个性特征的又一方面:

敢于动手实践。

第四部分(第17自然段),写爱迪生坚持不断创新探索,取得巨大成功。

这部分表现爱迪生个性特征的第三个方面:

持之以恒。

〔语意理解〕

“爱迪生的刨根问底激怒了老师。

老师认为他是故意捣乱,每次考试、测验,都给他打最低的分数,使他老是倒数第一名。

老师还当众骂他是傻瓜。

爱迪生受不了,跑回家哭着告诉妈妈。

妈妈一气之下,再也不让他上学了。

这段话解释爱迪生学历太低的原因,其实是在赞扬他是个好奇心强、爱动脑、爱发问的孩子。

第1、2、3句写爱迪生的爱发问惹怒了老师。

这个老师没有科学的育人观念,喜欢安分守己的学生,因此不喜欢爱刨根问底的孩子。

他感到心烦,回答不出来丢丑。

第4、5句写妈妈不让他上学了。

爱迪生的妈妈也当过小学教师,有很高的育人艺术。

她从爱迪生的“爱问”,看到爱迪生品格中闪亮的火花———强烈的好奇心。

妈妈懂得,好奇是打开神秘知识宝库的万能钥匙,是创造的前提;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成不了大器。

她领爱迪生回家自己辅导,她要刻意发展爱迪生的好奇心。

“爱迪生离开了学校,可是并没有离开学习。

他读了很多书,而且读得很认真。

更重要的是:

无论什么事情他总想亲自动手试一试。

这两句话是下文的总领句,概括了爱迪生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的原因,即知识的积累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第1句写他认真学习。

第2句,进一步指出爱迪生的又一个性:

爱亲自动手试验。

这两句讲明,书本学习必须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这样,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快速增长才干。

“接二连三的打击,都没有能影响爱迪生许多新想法的不断产生和继续搞试验的决心。

“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形容连续不断。

“接二连三的打击”,概括了前文讲的动手试验而出的许多乱子。

这些乱子破坏性大,伤害身心健康,甚至会闹出人命。

一般人可能“吃一堑长一智”,消极地面对教训,从此安分守己,不再冒险了。

而爱迪生毫不畏惧,这些“都没有能影响”他不断产生“新想法”,“继续搞试验的决心”。

爱迪生确实有科学家的素养:

具有为了实现理想敢冒风险,坚韧不拔与不懈探究的精神。

这是他成功的“秘诀”。

〔写作特点〕

1.用两组故事表现主人公的品格。

3 盲童的画

教材说明

〔解题〕

随笔是表现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一种散文。

一般都短小精悍。

本文就是作者在观看少年儿童画展时,为盲童的画打动,产生奔腾的情感后写就的。

文题《盲童的画》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语是“画”。

作者就画引申,借盲童的“画”,抒发观“画”之所感,颂扬祖国及热爱生活的盲童。

“盲童”,失去视力的儿童。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在少年儿童画展上看到一幅盲童画的画。

第1自然段写看到盲童的画。

第2自然段写盲童画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我”观画的随想。

先写“我”透过画面触摸到盲童的内心,想到盲童作画时的情形。

再抒发强烈的情感,盛赞盲童的品格与祖国对盲童的人文关怀。

〔语意理解〕

“从这里走过的人,都会仔细地看看这张没着色彩的极简单的画,有的人还凝视很久。

这句话描述了人们对盲童画的关注。

“凝视”,注意力集中,聚精会神地看。

作者在“画”前加两个修饰成分,一是“没有色彩”,一是线条“极简单”。

这是在强调画技艺并不高明。

但就是这样的画却让所有人“凝视”,足见其画之特殊。

这句话是总领句。

一句话引出下文的两种“随想”。

“可是,她心灵上的色彩,她感觉到的声音,怎么画得出来呢!

她是个盲童啊,她只能画这样一幅简单的画。

这两句是抒发作者情感的话。

赞叹她这个盲人竟然也能画出画来,用画表达自己的心声。

“怎么画得出来”,这是反问形式的感叹,是说她能画出来,她已用简单的画面表达了对生活的爱,对祖国的感激。

“心灵”,指一个人的内心、精神、思想等。

“不论谁欣赏过这幅画,都会觉得这幅画里面蕴藏着许多美好的内容:

一个热爱生活的盲童在向你招手,一棵美丽的生命之树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成长,一颗坚强的、对生活热爱的心在向你微笑。

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

作者用这句话热情洋溢地歌颂盲童坚强的生命力和热爱生活的向上的情感,赞美充满人性阳光的祖国。

全句是一个无条件条件复句,表明任何人看这幅画都会发现这幅画的真蒂,盲童的精神与心灵是谁都能体会到的。

作者用了3个分句表达“我”观画的思想感情。

第1分句盛赞盲童热爱生活;第2分句盛赞祖国对盲童———残疾人———的关爱;第3分句盛赞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被发掘。

〔写作特点〕

1.浓厚的抒情色彩。

2.语言流畅、优美。

4 5块钱成交

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标题《5块钱成交》是“这个物品5块钱成交”的紧缩。

“成交”,商业用语,指交易成功,买卖做成。

“5块钱成交”,用5块钱交易成功的意思,本文指用5块钱的低价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可见这是一次特殊的交易。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堪萨斯市警察局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拍卖会。

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第三部分(第7~15自然段),写小男孩的行为感动了主持人与参与者,在他们的帮助下,终于用5块钱买得一辆漂亮的自行车。

这部分先写小男孩的行为引起人们的注意,再具体写最后一辆自行车的竞拍过程,最后写小男孩竞拍成功后他的心情及人们的祝贺与鼓励。

如果说第二部分重点写小男孩的坚定、执著,那么第三部分则重点写人们对小男孩执著精神的赞扬与鼓励,体现了人们对儿童这类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爱。

  〔语意理解〕

  “堪萨斯市警察局经常会收到各种遗失物品,这些物品往往无人认领,因此,警察局仓库里真是琳琅满目:

照相机、立体声扬声器、电视机、工具箱和收音机等。

这些无人认领的东西,每年进行一次拍卖。

  这是在介绍“5块钱成交”事件的背景,也是事件的缘由。

美国有些人对丢失物品不大在意,所以“往往无人认领”。

时间久了,警察局便出现“仓库里琳琅满目”的景象。

冒号起注释说明作用。

“拍卖”,以委托寄售为业的商行当众出卖寄售的货物,由顾客竞价争购。

这段话中,前句是后句的原因。

  “那个首先出价的男孩儿的表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预感到会有一个不平常的情况出现。

  一句话自成一个自然段,在于突出情况的转变。

“表现”,指前文写的男孩的特殊行为,即每次都第一个出价,每次都5块钱,每次都失败。

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不仅在于行为不同一般,更在于小男孩永不言败,败而不馁,执著追求的劲头。

“预感”,事先的感觉。

与会人们关注到小男孩的特殊行为与精神,判断到拍卖继续下去,他仍会坚持先出价,仍会出5块钱,直至成功,也感觉到善良的人们不会对此事无动于衷,会支持他的,因此,一定会出现“不平常”的结果。

什么样“不平常”的情况?

下文作了交代。

  “拍卖员停止叫价,静静地站在那里。

”“人们也静静地坐着,默不作声。

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报出第二个价。

大厅里静得出奇。

  这两句描述拍卖最后一辆自行车时人们的表现。

呼应了前文提到的“不平常的情况”。

3句话用了3次“静”字,强调场面静得太异常。

“静”,说明人们为小男孩执著、坚定而震撼、感动;“静”,表明人们内心在快速思考;“静”,预兆并期待惊人结果的出现。

伴随“静”,“竞拍”也停止了,“没有人报出第二个价”,人们把最后的机会留给了小男孩,支持他成功!

  〔写作特点〕

  1.特异的行为奇特的结果。

  作者要赞扬坚定、执著的精神,却不明言,而是写一个“特异”的人做了一件“特异”的事,使他也“特异”了一次。

“拍卖会”一般由商人参加,都是成年人,而本文中的小男孩只有10岁,竟然也去竞拍,岂不“特异”?

他每次都最先出价,每次报价都是5块,岂不“特异”?

次次失败,却总不灰心,败后再来,岂不“特异”?

最后一次拍卖,尽管自行车很漂亮,但人们决不与之竞争,出现了一个“特异”的结局?

作者正是在诸多的“特异”中传达出社会对儿童的关爱之心,传达出对小男孩信心坚定、执著追求品格的赞美之情。

  2.一波三折,气氛浓重。

  本文前半部分描写了竞拍的场面,十分紧张、激烈。

后半部突然平静了,使人顿时感到异常,然后出现“爆炸”情况,情绪再度高潮。

真是一波三折,情节复杂而动人,使主题鲜明、突出。

  

  

5 天  窗

  教材说明

  〔解题〕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参加革命斗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和重要组织者。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曾参与组织“文学研究会”“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发展革命文艺,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作出卓越贡献。

建国后,担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文协(作协前身)主席、第一任文化部长,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和第四届、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著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天窗”,房顶上为采光而开的像窗子似的装置。

本文用名词“天窗”作题目,表明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有关天窗的情况。

但作者却以天窗为由头,进一步写天窗给儿童带来的快乐和由天窗而引发的联想。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内容性质来结构的,共9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简略介绍天窗的来历及结构。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写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慰藉。

这部分是从两方面写的,一是阵雨来了时,孩子们被关在屋里,天窗使孩子想象出雷雨扫荡世界的情景;二是晚上时,天窗使孩子们想象出美丽、神奇的夜世界中的一切。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总写天窗能激起孩子无尽的想象,应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语意理解〕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得像呆在地洞里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这句写出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大自然对孩子们来说,永远充满新奇,永远具有吸引力,雷雨天更是这样。

孩子喜欢在雨中玩、雨中看,但大人却把孩子关在黑洞似的屋内。

儿童活泼的天性受到压抑,这时就会迸发出更强的了解大自然的念头。

天窗可以看见雨脚、闪电,自然引起孩子翩翩的想象,在想象中感到舒服、安适。

这就叫“唯一的慰藉”。

“慰藉”,即安慰,心情感到安适。

  “啊唷唷!

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

  这3句是作者从儿童的角度抒发对天窗的喜爱之情。

第1句是独词句,只一个感叹词,前文具体写出天窗给孩子的巨大慰藉,使孩子在无奈之中意外地得到安慰,于是先感叹一声。

第2句概括地解释“啊唷唷”的原因。

第3句具体解释“啊唷唷”的原因,是从“眼看”与“想象”两方面写的。

这句太长,语法结构复杂。

从整体看,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每个分句都是使动句。

第1分句,主语是“它”,谓语是“使你看见”,宾语是“秘密”。

“秘密”前边有两个修饰、限制成分,一是“宇宙”,限定这个“秘密”是“宇宙”的“秘密”;二是“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这是假定性词组,“若不是”,就是“如果不是”,这个词组强调天窗的作用———激发想象。

第2分句也是这样的结构关系。

  〔写作特点〕

  1.全文思路独特。

  2.有虚有实,虚实相映。

  想象是依据实在事物产生的心理活动。

扣住这一点,作者以“实”与“虚”的关联点、相似点为纽带,把实在事物与虚拟事物紧密结合起来,创设一种神奇的情境。

比如,写雷雨天孩子们的想象,先写从天窗看见的“实”景:

雨脚、闪电。

再写孩子们的想象:

从雨脚与大雨的联系,想象出大雨倾盆的情景;从闪电与雷的联系,想象出电闪雷鸣的情景;再从雨与闪电的联系,凭想象勾画出骤雨扫荡世界的壮阔画卷。

6 勇往直前的旅行家

  教材说明

  〔解题〕

  徐霞客(1586—1641)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地质学家。

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省)人。

幼年好学,博览图经地志。

因见明末政治黑暗,不愿入仕,从22岁起便专心从事旅行。

30多年来,他东渡普陀,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华山之颠,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遍及今日之江苏、浙江、山东等十几省。

直到55岁在云南患病,才被送回家乡,第二年去世。

他坚持写游记,除散失的外,现存有60多万字游记,经季会明等整理成极有地理学价值与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本文标题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旅行家”,修饰成分“勇往直前”点明本文主人公的可贵品格。

课题鲜明地显现本文内容,即写一个旅行家(徐霞客)“勇往直前”的事。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往前进。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内容性质写的,共7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略地介绍徐霞客及地理学著作《徐霞客游记》。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徐霞客勇往直前旅行、考察的事例。

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写了四方面的事。

第一,写他少年时就有游览各地的理想。

第二,写他旅行时间长,旅行范围广,并将观察所得做真实记录。

第三,写他在旅行中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第四,写他在旅行中坚守勇往直前的信念。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概括总结徐霞客一生的巨大贡献。

  〔语意理解〕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形式详细地记录了徐霞客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山川河流、气候植被、风土人情,具有相当高的科学价值。

  这句对徐霞客著作《徐霞客游记》的内容作简要介绍与评价。

说《徐霞客游记》在文体上是“日记”,内容上是关于地理方面的见闻,在价值上有“相当高的科学价值”,据史料记载,《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数种。

原著已散佚,经后人编次。

主要是旅行日记,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时的观察所得,对地球、水文、地质、植被等情况均作详细记录。

本书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对西南边区地理提供不少稀有资料。

本书文笔生动,记述详尽,又是一本很好的文学作品。

“气候”,一个地区因气流、纬度、海拔高度、地形等因素影响而显现的气象情况。

“植被”,覆盖在某一地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植物的总称。

“风土”,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的总称。

“人情”,人们的风俗、习惯。

  “一路上,他不畏艰险,冒着严寒酷暑,游历了泰山、天台山、雁荡山、武夷山、嵩山、五台山、珞珈山……到过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等,真可谓‘饱尝山河美,尽收天下奇’。

  “就这样,徐霞客凭着自己的勇敢和坚毅,在我国古代地理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写作特点〕

  1.以概括叙述为主,加以细节描写。

  2.在“磨砺”中突显人物性格。

7 鲜花

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用一个名词“鲜花”作标题,但作者不直接描述鲜花,却写了一件与鲜花有关的事,揭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是作者创意之所在。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事件发展顺序记叙的,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鲜花应献给英雄。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一个女体操运动员因出国比赛失败,回国下飞机后沮丧、愧疚而垂着头走在队伍后面。

这部分交代了她曾拿过两项冠军而接受鲜花,又交代了这次比赛失败是脚伤发作造成的,还交代了她因失败而沮丧、愧疚、怕见崇拜者的心理。

  第三部分(第6~11自然段),写女运动员接受机场女服务员献上的一束鲜花,她抬起头。

这部分着重写女运动员与女服务员的对话,写献上鲜花的神奇力量。

〔语意理解〕

  “鲜花,理应赠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能献给一个失败者吗?

一句话自成一段,用反问句的形式,强调鲜花不可能献给失败者。

献花是一种礼仪形式,表示人们对成功者、英雄、先进模范人物的肯定与鼓励,表达人们对他们的崇敬、热爱的情感。

肯定、鼓励、崇敬都针对成功而言,不可能针对失败,这是常理。

本文用这句开头,为下文作了铺垫,暗示下文会有一个打破常规的事发生,可能有人把鲜花献给失败者。

这样开头,极新颖,也极具吸引力。

“凯旋”,胜利归来。

“由于她怕见人,就走在队伍最后面,可是当她发现很少有人招呼自己,记者好像有意避开她时,她明显地感觉到受到了冷落,这些都加重了她心中的沮丧和愧疚。

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呢?

这两句话描述她下飞机后的境遇与心态。

第1句描述她的境遇。

这句很长,有6个分句。

前5个分句与第6个分句是因果关系,写人们对她这个失败者的态度是冷淡的,这是第6分句的原因,即加重沮丧与愧疚的原因。

原本就觉得失败辜负了人们的期望,愧对父老乡亲,现在人们又冷落、淡然,这就更使失败者无地自容了。

“很少有人招呼”、“有意避开”,是“冷落”的表现。

人们敬爱英雄、成功者,鄙视、冷落失败者,这很正常,是她意料中的,所以,她“走在队伍最后面”。

第2句是反问句,是她的心里话,表示她理解大家的冷落态度,同时,这句话也是深深的自责,责备自己辜负了大家的期望,没有实现为国争光的共同心愿。

“沮丧”,灰心失望。

“愧疚”,惭愧不安。

“谁都不能避免失败。

我相信,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

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属于未来。

这是机场女服务员对女运动员说的话,是本文的中心句。

这3句话阐述了人生的一个哲理,启发人们应正确对待失败。

对待失败的态度历来有两种:

一种是消极回避性态度,害怕失败,回避失败,一旦失败,便“一回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萎靡不振,不思进取。

另一种是积极建设性态度。

女服务员的话恰好讲明积极建设性态度的三个方面:

第一,承认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做任何事情,特别是体育竞技活动,都有风险,一帆风顺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而已。

第二,承认失败对人的重要性。

失败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提高人的抗挫折能力,还可以发现行不通的路,进而找到实现成功之路,所以,“失败和胜利”“同样重要”。

第三,保持发扬乐观向上、奋斗拼搏的精神。

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始终敢于挑战,具有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意志与信心。

要接受失败教训,谨慎地考虑风险,运用智慧和勇气去平衡风险,努力追求成功,即“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属于未来”。

〔写作特点〕

1.从一个小场面中揭示中心。

  本文描绘了一个小场面:

运动员回国刚下飞机受到迎接的场面。

在这个场面中,作者采取电影特写的手法,把镜头摇到失败的女运动员身上,聚集笔力写她垂着头走下飞机,走在队伍最后面,神情沮丧。

看到机场女服务员手捧鲜花站在她面前,她抬起头,眼睛充溢着泪花。

最后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本文中心———正确地面对失败,在失败中奋起,也是英雄,也应受到敬重。

8 草船借箭

教材说明

〔解题〕

《草船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