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实验五大专题真题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536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实验五大专题真题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化学实验五大专题真题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化学实验五大专题真题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化学实验五大专题真题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化学实验五大专题真题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实验五大专题真题归纳.docx

《高考化学实验五大专题真题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实验五大专题真题归纳.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实验五大专题真题归纳.docx

高考化学实验五大专题真题归纳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

实验专题一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2012·浙江理综,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镀锌铁皮锌镀层厚度的测定”实验中,将镀锌铁皮放入稀硫酸,待产生氢气的速率突然减小,可以判断锌镀层已反应完全

B.在“火柴头中氯元素的检验”实验中,摘下几根未燃过的火柴头,将其浸于水中,稍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后,即可判断氯元素的存在

C.在“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中,为了得到硫酸亚铁铵晶体,应小火加热蒸发皿,直到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

D.受强酸或强碱腐蚀致伤时,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2%醋酸溶液或饱和硼酸溶液洗,最后用水冲洗,并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

2.[2012·天津理综,4]完成下列实验所选择的装置或仪器(夹持装置已略去)正确的是(  )

 

A

B

C

D

实验

用CCl4提取溴水中的

Br2

除去乙醇中的

苯酚

从KI和I2的固体混合物中

回收I2

配制100mL0.1000mol·L-1

K2Cr2O7溶液

装置

仪器

3.[2012·山东理综,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中和滴定实验时,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B.盛放NaOH溶液时,使用带玻璃塞的磨口瓶

C.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时,将溴的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D.NaCl溶液蒸发结晶时,蒸发皿中有晶体析出并剩余少量液体即停止加热

4.[2012·福建理综,6]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易燃试剂与强氧化性试剂分开放置并远离火源

B.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

C.在50mL量筒中配制0.1000mol·L-1碳酸钠溶液

D.金属钠着火时,用细沙覆盖灭火

5.[2012·安徽理综,10]仅用下表提供的玻璃仪器(非玻璃仪器任选)就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玻璃仪器

A

分离乙醇和乙酸乙酯的混合物

分液漏斗、烧杯

B

用pH=1的盐酸配制100mL,pH=2的盐酸

100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C

用溴水、淀粉-KI溶液比较Br2与I2的氧化性强弱

试管、胶头滴管

D

用NH4Cl固体和Ca(OH)2固体制备并收集NH3

酒精灯、烧杯、导管、集气瓶

6.[2012·重庆理综,8]对实验:

①中和滴定、②中和热的测定、③实验室制备乙烯、④乙酸乙酯的制取,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④必须加热                 B.②③必须隔热

C.①②必须用指示剂                    D.③④必须用催化剂

实验专题二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1.[2012·广东理综,9]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溴水鉴别苯和正己烷               B.用BaCl2溶液鉴别

C.用浓HNO3与Cu反应制备NO2             D.将混有HCl的Cl2通入饱和NaHCO3溶液中除去HCl

2.[2012·浙江理综,13]水溶液X中只可能溶有K+、Mg2+、Al3+、

中的若干种离子。

某同学对该溶液进行了如下实验: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气体甲一定是纯净物                      B.沉淀甲是硅酸和硅酸镁的混合物

C.

一定存在于溶液X中     

 D.

一定不存在于溶液X中

3.[2012·北京理综,8]下列实验中,所选装置不合理的是(  )

A.分离Na2CO3溶液和CH3COOC2H5,选④     B.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选③

C.用FeCl2溶液吸收Cl2,选⑤                D.粗盐提纯,选①和②

4.[2012·山东理综,30]实验室采用MgCl2、AlCl3的混合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制备MgAl2O4,主要流程如下:

    

(1)为使Mg2+、Al3+同时生成沉淀,应先向沉淀反应器中加入________(填“A”或“B”),再滴加另一反应物。

(2)如右图所示,过滤操作中的一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流程中沉淀是否洗净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温焙烧时,用于盛放固体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__。

(4)无水AlCl3(183℃升华)遇潮湿空气即产生大量白雾,实验室可用下列装置制备。

装置B中盛放饱和NaCl溶液,该装置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中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一件仪器装填适当试剂后也可起到F和G的作用,所装填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专题三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1.[2012·江苏化学,6]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图2所示装置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

B.用图3所示装置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

C.用图4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CO2气体

D.用图5所示装置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

2.[2012·福建理综,25]实验室常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2(发生装置如图所示)。

(1)制备实验开始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接下来的操作依次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往烧瓶中加入MnO2粉末

B.加热

C.往烧瓶中加入浓盐酸

(2)制备反应会因盐酸浓度下降而停止。

为测定反应残余液中盐酸的浓度,探究小组同学提出下列实验方案:

甲方案:

与足量AgNO3溶液反应,称量生成的AgCl质量。

乙方案:

采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

丙方案:

与已知量CaCO3(过量)反应,称量剩余的CaCO3质量。

丁方案:

与足量Zn反应,测量生成的H2体积。

继而进行下列判断和实验:

①判定甲方案不可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行乙方案实验:

准确量取残余清液稀释一定倍数后作为试样。

a.量取试样20.00mL,用0.1000mol·L-1NaOH标准溶液滴定,消耗22.00mL,该次滴定测得试样中盐酸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mol·L-1;

b.平行滴定后获得实验结果。

③判断丙方案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准确”)。

[已知:

Ksp(CaCO3)=2.8×10-9,Ksp(MnCO3)=2.3×10-11]

④进行丁方案实验:

装置如图所示(夹持器具已略去)。

(ⅰ)使Y形管中的残余清液与锌粒反应的正确操作是将____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__中。

(ⅱ)反应完毕,每间隔1分钟读取气体体积,气体体积逐次减小,直至不变。

气体体积逐次减小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除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影响因素)。

实验专题四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2012·安徽理综,28]工业上从废铅蓄电池的铅膏回收铅的过程中,可用碳酸盐溶液与处理后的铅膏(主要成分为PbSO4)发生反应:

某课题组用PbSO4为原料模拟该过程,探究上述反应的实验条件及固体产物的成分。

(1)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室温时,向两份相同的PbSO4样品中分别加入同体积、同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均可实现上述转化,在________溶液中PbSO4转化率较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查阅文献:

上述反应还可能生成碱式碳酸铅[2PbCO3·Pb(OH)2],它和PbCO3受热都易分解生成PbO。

该课题组对固体产物(不考虑PbSO4)的成分提出如下假设。

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

全部为PbCO3;

假设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假设一是否成立,课题组进行如下研究。

①定性研究:

请你完成下表中内容。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取一定量样品充分干燥,……

 

②定量研究:

取26.7mg的干燥样品,加热,测得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如图。

某同学由图中信息得出结论:

假设一不成立。

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结论,

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2·北京理综,27]有文献记载:

在强碱性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可能析出银镜。

某同学进行如下验证和对比实验。

装置

实验序号

试管中的药品

现象

实验Ⅰ

2mL银氨溶液和数滴较浓NaOH溶液

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黑;试管壁附着有银镜

实验Ⅱ

2mL银氨溶液和数滴浓氨水

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无明显变化

该同学欲分析实验Ⅰ和实验Ⅱ的差异,查阅资料:

a.

          b.AgOH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Ag2O

(1)配制银氨溶液所需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检验,实验Ⅰ的气体中有NH3,黑色物质中有Ag2O。

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产生Ag2O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同学对产生银镜的原因提出假设:

可能是NaOH还原Ag2O。

实验及现象:

向AgNO3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黑色沉淀;水浴加热,未出现银镜。

(4)重新假设:

在NaOH存在下,可能是NH3还原Ag2O。

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现象:

出现银镜。

在虚线框内画出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制取NH3的装置简图(夹持仪器略)。

(5)该同学认为在(4)的实验中会有Ag(NH3)2OH生成。

由此又提出假设:

在NaOH存在下,可能是Ag(NH3)2OH也参与了NH3还原Ag2O的反应。

进行如下实验:

    

①有部分Ag2O溶解在氨水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果证实假设成立,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HNO3清洗试管壁上的A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2·重庆理综,27]氯离子插层镁铝水滑石[Mg2Al(OH)6Cl·xH2O]是一种新型离子交换材料,其在高温下完全分解为MgO、Al2O3、HCl和水蒸气。

现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确定其化学式(固定装置略去)。

(1)Mg2Al(OH)6Cl·xH2O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只通过测定装置C、D的增重来确定x,则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气流方向,用接口字母表示),其中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连接后,首先要进行的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热前先通N2排尽装置中的空气,称取C、D的初始质量后,再持续通入N2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完全分解后测得C增重3.65g、D增重9.90g,则x=_______。

若取消冷却玻管B后进行实验,测定的x值将__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5)上述水滑石在空气中放置时易发生反应生成[Mg2Al(OH)6Cl1-2x(CO3)y·zH2O],该生成物能发生类似的热分解反应。

现以此物质为样品,用

(2)中连接的装置和试剂进行实验测定z,除测定D的增重外,至少还需测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2·四川理综,28]甲、乙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氨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实验中,先用制得的氨气排尽洗气瓶前所有装置中的空气,再连接洗气瓶和气体收集装置,立即加热氧化铜。

反应完成后,黑色的氧化铜转化为红色的铜。

下图A、B、C为甲、乙两小组制取氨气时可能用到的装置,D为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甲小组测得:

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m1g、氧化铜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m2g、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1L。

乙小组测得:

洗气前装置D的质量m3g、洗气后装置D的质量m4g、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2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

(2)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制取氨气,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和制备原理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实验装置

实验药品

制备原理

甲小组

A

氢氧化钙、硫酸铵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小组

②_____

浓氨水、氢氧化钠

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氢氧化钠的作用: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明显小于理论值,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此,乙小组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装有某药品的实验仪器,重新实验。

根据实验前后该药品的质量变化及生成氮气的体积,得出了合理的实验结果。

该药品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专题五 实验大题命题趋势

有机实验——堤防“三颈瓶” 

1.(2012新课程)溴苯是一种化工原料,实验室合成溴苯的装置示意图及有关数据如下:

按下列合成步骤回答问题:

 

   

(1)在a中加入15mL无水苯和少量铁屑。

在b中小心加入4.0mL液态溴。

向a中滴入几滴溴,有白色烟雾产生,是因为生成了__________气体。

继续滴加至液溴滴完。

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液溴滴完后,经过下列步骤分离提纯:

   ①向a中加入10mL水,然后过滤除去未反应的铁屑;

   ②滤液依次用l0mL水、8mLl0%的NaOH溶液、10mL水洗涤。

NaOH溶液洗涤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向分出的粗溴苯中加入少量的无水氯化钙,静置、过滤。

加入氯化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以上分离操作后,粗溴苯中还含有的主要杂质为______,要进一步提纯,下列操作中必须的是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重结晶        B.过滤          C.蒸馏          D.萃取

   (4)在该实验中,a的容积最适合的是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25mL         B.50mL         C.250mL        D.500mL

 

2.(2012海南)实验室制备1,2-二溴乙烷的反应原理如下:

CH3CH2OH

CH2=CH2↑+H2O           CH2=CH2+Br2

BrCH2CH2Br

可能存在的主要副反应有:

乙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在l40℃脱水生成乙醚。

用少量的溴和足量的乙醇制备1,2-二溴乙烷的装置如图所示,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乙醇

1,2-二溴乙烷

乙醚

状态

无色液体

无色液体

无色液体

密度/g·cm-3

0.79

2.2

0.71

沸点/℃

78.5

132

34.6

熔点/℃

—l30

9

—1l6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制各实验中,要尽可能迅速地把反应温度提高到170℃左右,其最主要目的是       ;(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引发反应  b.加快反应速度   c.防止乙醇挥发     d.减少副产物乙醚生成

(2)在装置C中应加入      ,其目的是吸收反应中可能生成的酸性气体:

(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水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3)判断该制各反应已经结束的最简单方法是                            ;

   (4)将1,2-二溴乙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应在       层(填“上”、“下”);

(5)若产物中有少量未反应的Br2,最好用    洗涤除去;(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碘化钠溶液      d.乙醇

   (6)若产物中有少量副产物乙醚,可用            的方法除去;

   (7)反应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D,其主要目的是                         ;但又不能过度冷却(如用冰水),其原因是                                                                           。

3.[2012·浙江理综,28]实验室制备苯乙酮的化学方程式为:

制备过程中还有CH3COOH+AlCl3―→CH3COOAlCl2+HCl↑等副反应。

主要实验装置和步骤如下:

(Ⅰ)合成:

在三颈瓶中加入20g无水三氯化铝和30mL无水苯。

为避免反应液升温过快,边搅拌边慢慢滴加6mL乙酸酐和10mL无水苯的混合液,控制滴加速率,使反应液缓缓回流。

滴加完毕后加热回流1小时。

(Ⅱ)分离与提纯:

①边搅拌边慢慢滴加一定量浓盐酸与冰水混合液,分离得到有机层

②水层用苯萃取,分液

③将①②所得有机层合并,洗涤、干燥、蒸去苯,得到苯乙酮粗产品

④蒸馏粗产品得到苯乙酮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

________;装置b的作用:

________。

(2)合成过程中要求无水操作,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乙酸酐和苯的混合液一次性倒入三颈瓶,可能导致________。

A.反应太剧烈   B.液体太多搅不动   C.反应变缓慢   D.副产物增多

(4)分离与提纯操作②的目的是________。

该操作中是否可改用乙醇萃取?

___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液漏斗使用前须________并洗净备用。

萃取时,先后加入待萃取液和萃取剂,经振摇并________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静置片刻,分层。

分离上下层液体时,应先________,然后打开活塞放出下层液体,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6)粗产品蒸馏提纯时,下列装置中温度计位置正确的是________,可能会导致收集到的产品中混有低沸点杂质的装置是________。

 

答案

实验专题一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A 因为锌的活动性比铁的强,所以镀锌铁皮放入稀硫酸中构成铁、锌原电池,反应速率较大,待锌完全反应后,只有铁与稀硫酸的反应,反应速率突然减小,故A项正确;火柴头中的氯元素以氧化剂KClO3的形式存在,溶于水不会电离出Cl-,故用未燃过的火柴头无法判断氯元素的存在,B项不正确;硫酸亚铁铵晶体是带有结晶水的化合物,加热时易失去结晶水,从溶液中得到结晶水合物的方法是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C项不正确;受强酸或强碱腐蚀时,应先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稀NaHCO3溶液或硼酸溶液,故D项不正确。

2.A 用CCl4提取溴水中的Br2,操作为萃取分液,所需仪器为分液漏斗和烧杯,A正确;苯酚溶于乙醇形成溶液,不能用过滤分离,B错误;从KI中分离回收I2,需加热后凝华析出I2,C装置中无凝华收集装置,C错误;配制100mL溶液的主要仪器为100mL容量瓶,图中没有,D错误。

3.D 在中和滴定中,不能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否则会有实验误差,A项错误;NaOH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具有黏性的硅酸钠,使瓶口不易打开,所以盛放NaOH溶液时应使用带橡胶塞的试剂瓶,B项错误;苯的密度比水小,萃取了溴水后,溴的苯溶液在分液漏斗的上层,应该从上口倒出,C项错误;D项正确。

4.C 易燃试剂与强氧化剂混在一起容易引起火灾或爆炸,A正确;氨气溶于水呈碱性,故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B正确;不能在量筒中配制溶液,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要选用相应规格的容量瓶,C错误;金属钠着火时,能与水或二氧化碳继续反应,故用细沙覆盖灭火,D正确。

5.C 乙醇与乙酸乙酯互溶,用分液漏斗不能达到分离的目的,A项错误;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需用量筒量取浓溶液,B项错误;C项正确;D项,用NH4Cl固体和Ca(OH)2固体制备并收集NH3时还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