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效果评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512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控制效果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控制效果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控制效果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控制效果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控制效果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控制效果评价.docx

《控制效果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制效果评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控制效果评价.docx

控制效果评价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报告书编号:

公司名称:

日期:

 

控制效果评价

封页: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报告书编号

评价机构名称(加盖公章)

年月日

封二:

评价机构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资质证书影印件

封三:

报告书名称: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评价机构名称:

法人代表;

项目负责人:

姓名、技术职务、资质证书号,签名

报告书编写人:

姓名、技术职务、资质证书号,签名

报告书审核人:

姓名、技术职务、资质证书号、签名

报告书签发人:

姓名、签名

封四:

目录

正文:

按照目录内容编写,纸型规格A4纸,总体为国标仿宋体,标准4号,28行/页,30字/行。

页眉: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报告书编号,字体为国标宋体,标准小5号。

页脚:

评价机构名称,页码(第*页共**页),字体为国标宋体,标准小5号。

附件: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委托书、建设项目立项文件、地理(区域)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其他应该列入的有关资料。

 

职业病危害评价依据

1.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令【2011】第5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令【1994】第2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令【52007】第6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令【2002】第70号令)

1.2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2002】第35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国发【1987】第105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2003】第376号)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

《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国务院令第364号);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令第9号);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47号)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48号)

《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49号)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50号)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51号)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2】第23号)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6】第49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1】192)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法监发【1999】620号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

《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

《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3】142号)

《一般有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2】2002版)

《湖北省安全生产条例》(2006年)

1.3、标准规范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

物理因素》(GBZ2.2-2007)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224-2010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225-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1-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2部分化学物》(GBZ/T229.2-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3部分高温》(GBZ/T229.3-201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160.1-160.85)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1-200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部分:

超高频辐射》(GBZ/T189.1-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2部分:

高频电磁场》(GBZ/T189.2-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

工频电场》(GBZ/T189.3-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4部分:

激光辐射》(GBZ/T189.4-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5部分:

微波辐射》(GBZ/T189.5-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部分:

紫外辐射》(GBZ/T189.6-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

高温》(GBZ/T189.7-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

噪声》(GBZ/T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9部分:

手传振动》(GBZ/T189.9-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189.10-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1部分:

体力劳动时的心率》(GBZ/T189.11-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

总粉尘浓度》(GBZ/T192.1-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

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192.2-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

粉尘分散度》(GBZ/T192.3-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192.4-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5部分:

石棉纤维浓度》(GBZ/T192.5-2007)

《石棉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范》(GBZ/T193-2007)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

《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GBZ/T195-2007)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GBZ/T196-2007)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GBZ/T197-2007)

《服装干洗业职业卫生管理规范》(GBZ/T199-2007)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203-2007)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信息指南》(GBZ204-2007)

《密闭空间作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规范》(GBZ/T205-2007)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控制规范》(GBZ/T211-2007)

《纺织印染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指南》(GBZ/T212-2007)

其他相关标准

1.4其他相关设计类或行业标准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1993)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2008)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

《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1654——11666-1989)

《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53——18083-2000)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16758-2008)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43-2002)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2001)

《室内热环境条件》(GB/T5701-2008)

1.5其它依据

职业病危害评价委托书。

相关地质资料、设计文件、技术资料、图纸、台帐、检验报告等。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质量体系文件: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目的、基本原则和范围

3.4控制效果评价的目的

3.4.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

3.4.2明确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病控制措施的建议。

3.4.3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

3.4.4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

3.4.5为建设单位职业病防治的日常管理提供依据。

3.5控制效果评价的原则

3.5.1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3.5.2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排除非技术人为因素的影响。

3.5.3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应在生产满负荷和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

3.5.4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应遵循国家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

3.6控制效果评价的范围

3.6.1以建设项目实施的工程内容为准,主要针对试运行期间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进行评价。

改、扩建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应对利旧内容进行评价。

职业病危害评价程序

4.2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程序

4.2.1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为接受建设单位委托、签订评价工作合同、收集和研读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初步设计、卫生行政部门对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及设计阶段的审查意见及有关技术资料、开展初步现场调查、编制控制效果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要点等。

控制效果评价应收集的资料见第二章控制效果评价应收集的资料表。

4.2.2实施阶段

依据评价方案开展职业卫生调查、工作日写实、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工作,并对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4.2.3报告编制与评审阶段

主要工作为分析、整理所得的资料、数据,并对其进行评价,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完成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对评价报告进行评审、修改。

4.2.4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程序图如下。

图B.1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程序图

注1:

*质控审查由评价单位根据建设项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召开专家评审会或内审会。

注2:

**专家评审的组织、程序与内容按卫生部规定执行。

4.2.4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方案主要内容

评价方案是具体指导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技术文件。

应以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为原则,概述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特征,明确评价重点、范围、内容、方法及治疗控制措施。

质量方案应在充分研读有关资料和初步现场调查后编制。

评价方案内容:

1、概述:

简述评价任务由来、评价目的等。

2、编制主要依据

适用于职业卫生控制效果评价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及设计规范;卫生行政部门对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及设计阶段的审查意见;职业卫生预评价报告及批复文件等。

3、评价方法、范围及内容

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决定选用的评价方法,确定评价范围、评价单元和评价内容。

4、建设项目概况及试运行情况

简述建设项目性质、规模、地点等基本情况,以及建设情况和试运行情况等。

5、职业卫生调查内容

在分析预评价报告和建设项目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等调查内容。

6、检测方案

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项目、方法、检测点、检测对象和样品数等。

7、组织计划

主要包括评价程序、质量控制措施、工作进度、人员分工、经费概算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单元划分及评价方法

6.1评价单元

评价单元就是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的需要,将建设项目分成有限、确定范围进行评价的单元。

6.2常用的评价单元划分原则和方法

6.2.1以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别为主划分评价单元

1、以工艺方案、总体布置及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影响等综合方面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析与评价,宜将整个项目作为一个评价单元。

2、将具有共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场所和装置划分为一个单元。

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时,可将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噪声、高温、非电离及电离辐射危害的作业场所各划归一个评价单元。

6.2.2以工艺特征划分评价单元

1、按工艺功能划分

(1)按原料储存区域

(2)反应区域

(3)产品蒸馏区域

(4)吸收和洗涤区域

(5)中间产品储存区域

(6)产品储存区域

(7)运输装卸区域

(8)气体压缩区域

2、按布置的相对独立性划分

可将建设项目按照布置的相对独立性分为机械加工车间、热处理车间、电焊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等不同的布置相对独立的生产车间各划归一个评价单元。

3、按工艺条件划分

可以按建设项目操作温度、压力范围不同划分评价单元,也可以按开车、加料、卸料、正常运转、添加辅料、检修等不同作业条件划分评价单元。

6.3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

职业病危害评价常用的方法有检查表法、类比法、检测检验法、经验法和风险评估法。

6.3.1检查表法

通过对建设项目进行详尽分析和研究,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操作规程、事故案例等,编制检查表,列出检查单元、检查部位、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要求等,逐项检查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有关内容与国家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的符合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缺陷和潜在的隐患。

该方法适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一般用于定性分析。

6.3.2类比法

类比法是通过对相同或相似项目的职业卫生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类推拟建项目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职业病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预期效果的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

该方法一般用于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选择类比工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原辅材料;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生产设备;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生产工艺;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生产规模。

6.3.3检测检验法

检测检验法是依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通过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对评价项目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通风条件参数等进行检测分析,并依据职业卫生标准、规范等,评价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效果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是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6.3.4经验法

是指依据评价人员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凭借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评价对象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

6.3.5风险评估法

依据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理化性质、浓度(强度)、暴露方式、接触人数、接触时间、接触频率、防护措施、毒理学资料、流行病学等相关资料,按一定准则,对建设项目发生职业病危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按照危害程度考虑有关消除或减轻这些风险所需的防护措施,使其降低到可承受水平。

6.3.5综合法

是指在不能完全用一种方法完成评价时,综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危险辨识是企业进行危险源管理乃至整个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必要前提。

其目的在于全面发掘实施系统内的潜在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可能被触发而引起事故的条件、后果及影响,初步提出消除或控制事故的措施类型,为进一步实施危险控制和安全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内容

7.1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内容

7.1.1选址;

7.1.2总体布局;

7.1.3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

7.1.4建筑卫生学;

7.1.5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7.1.6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7.1.7辅助用室;

7.1.8应急救援;

7.1.9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7.1.10职业卫生管理;

7.1.11职业卫生专项投资等。

7.2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内容

主要包括:

7.2.1总体布局及设备布局的合理性;

7.2.2建筑卫生学;

7.2.3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7.2.4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

7.2.5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

7.2.6辅助用室;

7.2.7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7.2.8职业健康监护;

7.2.9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

7.2.10必要时还应对项目选址进行评价。

8.2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内容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评价的内容,文字表述应简洁、用语应规范、结论应明确,需以数字或图片表达的内容,应尽可能采用图表和照片,有利于阅读和审查。

原始资料及数据计算过程等不必在报告书中列出,必要时可编入附件。

报告书主要内容;

8.2.1总论

1、项目背景:

包括项目建设意义、评价任务由来等内容。

2、评价依据:

列出评价项目引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基础技术资料等的名称。

3、评价目的

(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2)明确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病控制措施的建议。

(3)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

(4)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提供科学的依据。

(5)为建设单位职业病防治的日常管理提供依据。

4、评价范围

以建设项目实施的工程内容为准,主要针对试运行期间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进行评价。

改、扩建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应对利旧项目进行评价。

5、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总体布局及设备布局的合理性,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辅助用室,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

必要时还应对项目选址进行评价。

6、评价方法

描述评价应用的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的方法和检查表分析法、定量分级法等方法的内容。

7、评价程序

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表述评价工作过程。

8、质量控制

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简述评价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措施。

8.2.2项目概况及试运行情况

1、项目概况

主要包括工程性质、规模、地点、建设情况、“三同时”执行情况等。

对于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还应明确工程的利旧情况。

2、工程试运行情况

8.2.3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调查与评价

8.2.4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检测与评价

1、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

(1)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

(2)生产环境及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劳动定员及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明确化学因素、粉尘、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不良气象条件等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仪器、条件、频次、检测点设置等内容。

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评价。

检测结果经整理分析后,用简洁的文字、图表等进行合理表述,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8.2.5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调查与评价

1、防护设施设置及运行情况。

2、防护设施防护设计能力调查与检测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防尘、防毒、噪声与振动控制、防暑降温、防潮防寒、防辐射、事故通风等。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超标时,应对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检测,分析超标原因。

3、防护设施维护情况。

4、防护设施评价。

8.2.6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调查及评价

1、防护用品配置种类、数量及参数调查。

2、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调查。

3、防护用品评价。

8.2.7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调查与评价

1、建筑卫生学

主要包括建筑结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采光照明、微小气候等建筑卫生学的调查、检测(包括检测方法、仪器、条件、频次、检测点设置等内容)。

2、辅助用室

主要包括工作场所办公室、生产卫生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室),生活房(休息室、食堂、厕所),妇女卫生室、医务室等的调查与评价。

8.2.8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调查及评价

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人员。

2、职业病防治规划、实施方案及执行情况。

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

4、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

5、职业病危害的告知情况。

6、职业卫生培训情况。

7、职业健康监护制度。

8、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设施及演练情况。

9、职业病危害警示标示及中文警示说明的设置状况。

10、职业病危害申报情况。

11、职业病危害档案管理。

12、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

8.2.9职业健康监护情况分析与评价。

1、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情况。

2、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3、职业禁忌症、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病病人的处置。

8.2.10结论

在全面总结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归纳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等的评价结果,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做总体评价。

8.2.11建议

在对建设项目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试生产阶段存在的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不足,从组织管理、工程技术、个体防护、卫生保健、应急救援等方面,综合提出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和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