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全区教育工作情况汇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504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总结全区教育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工作总结全区教育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工作总结全区教育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工作总结全区教育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工作总结全区教育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作总结全区教育工作情况汇报.docx

《工作总结全区教育工作情况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总结全区教育工作情况汇报.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作总结全区教育工作情况汇报.docx

工作总结全区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全区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区教育工作有关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05所,其中公办学校62所,民办学校143所。

公办学校以学段划分,幼儿园4所,单设小学27所,单设初中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8所,普通高中6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校1所;公办学校以区域划分,城区40所(含近郊街道),农村22所;民办学校中,中等职业学校5所,义务教育学校6所,高中2所,幼儿园63所,非学历文化教育培训学校67所。

全区中小学教职工共有6543人,其中公办学校教师4077人,民办学校教师2466人(不含短训学校)。

在校学生121767人(不含短训学校),其中在园幼儿20415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1263人,普高学生14411人,中职学生25678人(含辖区市属15191人及邮电校863人)。

2015年,我区高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国家级评估认定。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顺庆教育事业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的发展理念,调规划、推项目、补资源、提质量,大力深化教育改革,有效推动了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项目建设有力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区总征地近300亩,投资3.1亿元,新建、改扩建了十二中、孔迩街小学、石油南路小学、顺庆实验幼儿园、五星小学育新校区、莲池幼儿园(清泉分园)、西河路小学(教学楼)、三原学校(膳食中心)等各级各类学校16所,新增建筑面积10万余平米,新增学位近1万个;实施校安、危改、薄改等工程,全面改善了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潆溪职教城初具规模,投资1.1亿元完成职工大学一期建设,目前职教城共签约入驻单位5家,职业教育集群效应初显。

特别是2016年,我区实施了教育重点项目14个,其中南充九中教学综合楼装修装饰及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新城学校已完成主体框架施工;新荆溪小学、白土坝幼儿园、潆溪小学教学楼即将开工建设;五星小学南门坝分校教学综合楼及学生食堂宿舍、建华中学运动场车库建设正在进行开工前准备;火车北站学校、清泉小学、白土坝小学、任家沟幼儿园、华凤二小迁建、华凤学校扩建、西山外国语实验学校教学综合楼等7个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这些项目的推进将进一步优化我区教育发展格局,为实现教育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的保障。

(二)教育资源有效利用。

近几年,我区先后撤并美亚学校、舞凤三小、黄金小学、潆溪初中以及村小教学点100余个。

将规划四路小学交由五星小学举办,组建五星小学教育集团;将原十三中整体并入七中、将原八中整体并入五中,组建南充七中和南充五中教育集团。

既有效避免了教育资源浪费,又切实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目前,五星小学优质资源得到放大,社会反响良好;南充七中和南充五中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水平明显提升,集团化管理日趋成熟。

(三)育人队伍全面优化。

2012年以来,公开招引教师826人,直接考核招聘硕士研究生64人,音、体、美、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专任教师230余人,有效解决了师资紧缺、学科不配套等难题,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同时,我区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各校严格执行不低于公用经费5%用于教师培训的规定,推进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本研修体系。

区级层面大力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工程”,举办校长论坛、校级干部高级研修班、校级后备干部培训班和“名师工作室”,开办“顺庆教育大讲堂”,广泛开展教师技能大比武、岗前培训、学历培训、送教下乡、“联合教研”等活动,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目前,全区共有特级教师11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骨干教师329人。

由顺庆教师组成的合唱团登陆央视获得周冠军、月亚军的佳绩,成为全市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

(四)教育装备全面升级。

近年来,我区利用国省专项资金、财政统筹资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7694万元,全面改善了学校教育装备水平。

目前,我区音体美、理化生、图书、计算机等设备配齐率均在95%以上。

同时,还建成了县级考试指挥中心1个,标准化考点6个,标准化考场366个,率先完成中考网上阅卷、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及录取等工作,率先实现各项考务工作网络化、信息化。

升级改造了教育城域网,校园宽带覆盖率100%,全区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100%,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100%,“班班通”覆盖率100%,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远程资源全覆盖率100%,无线网络覆盖率80%,教育信息化水平领跑全市。

涪江路小学、三原学校、西华师大附小等学校进入全省现代技术教育示范学校行列。

(五)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学前教育重点实施“以园为本”国家级课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全省领先,仪凤街幼儿园、紫竹街幼儿园、顺庆实验幼儿园作为省级示范幼儿园,已成为全市学前教育的龙头。

义务教育入学率、合格率均为100%,优秀率达92%以上。

五星小学、西华师大附小、南充五中等中小学校已经成为川东北领军学校,大林小学、顺河小学等农村学校成为全区农村教育发展领头羊。

学生素质教育全面贯彻,中小学生艺术节、“阳光体育”活动、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篮球、排球、足球运动会常年举办,在市运会及全市中学生运动会等大型比赛上蝉联团体第一。

高中教育正逐渐打破瓶颈,连续14年获全市高考综合评比一等奖,目前正着力规划将十二中打造为顺庆高中教育的名片。

民办及职业教育严格实行年审制,管理逐步规范化,川东北职教城初具规模,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已见雏形。

三、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一)项目建设资金的问题。

顺庆作为主城区,承担了大量市本级及中省驻区机构、区外学生的就学义务,办学压力沉重。

2011年以来,每年的重点教育项目都在10个以上,每年的资金投入均在1亿元以上,给区级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教育项目推进速度。

建议:

一是区委、区政府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在市级教育附加费分配时向顺庆倾斜,确保每年市级教育附加费的30%以上(约2000万元)用于顺庆学校建设。

同时,积极争取市级教育补助专款。

二是为保持我区教育信息化在全市的领先地位,建设信息平台,更换陈旧班班通及微机室设备,建议通过统筹公用经费、薄改资金等方式解决2017年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2500万元。

(二)城市新区教育规划布点的问题。

就目前全区的情况来看,农村学校的布局能满足当地学龄儿童的就学需求;老城区学校布点相对完善。

未来数年,我区教育布点规划重点在北部新城。

学位紧缺,服务半径过大,生均教学资源不足,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

建议:

一是新城学校即将建成,请区委政府确定举办方式和举办者,并让其提前介入学校的基础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确保该校能按计划投入使用。

二是快速推进新荆溪小学、清泉小学、白土坝小学、白土坝幼儿园、任家沟幼儿园的建设,启动五星小学育新校区、三原实验学校的扩建工作。

三是着力推动火车北站学校建设,力争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完善区域教育配套,填补基础教育空白。

四是加快推动华凤学校改扩建和华凤二小迁建工作。

切实解决两校土地、拆迁等方面的问题。

五是将任家沟小学、清泉坝小学、市政新区小学、白土坝二幼、荆溪中学纳入近期发展规划,适时启动。

将火车北站高中、潆华小学、潆华一幼、潆华二幼、潆溪中学、潆溪二中、潆溪二小、潆溪三小、潆溪幼儿园、荆溪二小、荆溪一幼、荆溪二幼、清泉坝中学纳入远景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的进程逐步启动。

(三)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问题。

我区高中主要存在校点散,规模偏小;生源差,发展艰难;品质低,竞争力弱等问题。

高中教育需要把扭转“小、散、弱”的发展劣势作为重点,配合新高考制度,提前谋划高中教育改革,统筹高中教育资源,采取规模化、集团化、片区联盟发展模式,实现“抱团”发展,综合用力,提升总体实力。

建议:

一是尽快启动高中资源整合。

将六中与七中、十二中进行合并,将二中、建华中学、九中进行合并,组建两个中学教育集团,实行一校三部。

二是重点打造火车北站高中,建议将舞凤中学、火车北站高中整合到火车北站以北原规划的“潆溪中学”处,打造一所高起点、高品质的区属公办高中。

取消芦溪中学高中部,将此纳入农村初中进行统一规划;三是在北部新城区域内引进一家办学水平高、社会效益好的品牌教育机构(如成都外国语学校),举办一所高规格、高品质、上规模的民办高中,并按照招商引资相关政策给予适当支持。

南充市第六次党代会把南充国际高中建设纳入民生改善“十大工程”,我们可顺势有为、借力发展,努力提升全区高中教育水平。

(四)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

目前,我区职业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和问题:

一是规模大,基础好,但总量不足。

我市每年应届初中毕业生人数约6.5万人,按照国家普职比1:

1的要求,每年中职招生应达到3.2万人。

全市职教规模应达10万以上,而我区职教实际总规模仅1万人(区属管理学校)。

由于招生刚性约束力不强、“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观念根深蒂固等原因影响,导致职教生源较为短缺。

二是公民办职教结构严重失衡。

公退民进,我区目前公、民办中职学生数比仅为1:

31。

由于民办学校重利轻教,招生手段灵活,监管难度大,师资力量弱,导致办学质量不高,社会影响较差。

三是职业培训零散,整合不够。

目前主要以行业自培、委托培训为主,没有一个上规模、配套全的职业培训场所和统筹机构。

建议:

一是合理规划职教发展区域,把职教城基本框架建设纳入政府重点工程,先期完成道路、绿化等基础建设,形成规模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职教学校进驻。

二是尽快明确南充职工大学新区功能定位,建成“三个中心”(即公办职教中心、职业培训中心、中小学生素质拓展中心)。

让新区成为我区公办职业教育发展引擎,成为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培训总部,成为我区中小学生校外综合素质拓展基地。

素质拓展基地可整合校外综合实践、科技创新体验和中学生通用技术培训等具体项目,依托职教资源把VR技术、无人机、3D打印等新兴科技作为学生科技体验重要内容。

南充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启动实施南充国际高中、市体育中心改造、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等重大教育体育项目”,目前,市教体局正在进行项目规划选址,西充、顺庆、嘉陵、高坪均在选址之列。

建议党委政府向市上争取,把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建设项目落地顺庆,定位于辐射全市的综合性基地,结合南充职工大学新区建设,追加规划土地300亩,高起点设计和建设拓展基地。

三是加快完善职教管理中心职能。

将职工大学新区日常运行管理和资产交由区职教管理中心,由中心根据南充职工大学、我区职业教育发展、企事业单位职业培训、中小学生素质拓展实际需求统筹安排,实施动态管理;将职教管理中心办公场地设在南充职工大学新区内,加快落实办公经费和主任、副主任人选,从公办职教学校和农村学校中抽调工作人员3-5名;适时推进职工大学与我区职教整合发展,打通职教发展通道。

四是坚持实施公办中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重点办好潆溪职中的职业教育,将潆溪职中职教部分迁入职工大学。

支持潆溪职中大力实施职教改革,促进产教融合,在优化专业设置,改善办学条件,引进技术人才、配套实训设施设备上给予经费支持。

试点普职融通,引导一批基础较差,考大学困难的学生转为职高学生,拓展中职生源渠道。

(五)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

当前我区农村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生源逐年萎缩,资源浪费严重。

22所农村学校学生总人数还不足南充一中一所学校的学生人数。

特别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分,生源普遍偏少,15所一贯制学校中,在校初中生仅1272人,校均84人。

专任教师257人,生师比4.9:

1。

教师、设施设备等办学资源浪费严重。

二是质量总体较差,且与城区相比有进一步拉大趋势。

从2016年中考成绩看,农村学校平均分仅275.59分,低于城区学校171.43分。

小学毕业质量监测,农村平均分187.21分,低于城区28.72分。

建议:

实施农村学校质量提升工程,尽快启动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加大片区中心学校基本建设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按照“高中进城,初中到中心场镇,小学及学前教育就近入学”的思路,重点办好芦溪中学、李家中学、搬罾中学、金台小学、共兴小学5所片区中心学校,并以此为中心,结合生源变化、村民意愿、环境交通等因素,将周边九年一贯学校的初中部分逐步分流到这5所学校,分流后重点办好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激发农村学校活力。

(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目前,全区教师队伍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区管干部与局管干部交叉混合,存在多头领导,人权、事权分离的情况。

部分学校沿用行政级别,用行政手段对待学校事务,不利于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和校长专业发展。

同时存在干部结构老化,年轻干部成长空间有限的问题。

二是教师交流机制不够灵活。

农村及部分城区学校生源呈萎缩状态,师资过剩,导致校际间教职工工作量不均衡,对教师工作热情影响较大。

建议:

一是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启动教育去行政化工作,便于校级领导教书育人并促进自我专业成长;落实校级领导聘任制,对在同一学校任职超过三届的领导干部进行交流调整。

对年龄较大的干部,引导其有序退出领导干部岗位,逐步形成阶梯配备。

二是探索教师“区管校用”模式。

即教师编制统一核定给区教育局,由教育局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统一下编到学校,盘活过剩师资。

三是继续实施“三名”工程。

将“名师工作室”的覆盖面扩大到各层次各学科,增加数量,提升质量,让名师工作室成为我区教师发展的强大引擎。

同时,结合校长论坛举办名校长工作室。

四是研究制定教师交流政策机制,用政策作为支撑推动城乡教师交流,让城区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

(七)对外交流合作的问题。

市委提出“155”发展战略,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顺庆教育在对外交流中,面临眼界不宽、通道不畅、目标不明三大突出问题。

建议:

一是对接成渝,利用“顺庆教育大讲堂”、“名师工作室”等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

二是坚持政府推动,为我区优质学校与成渝等地名校开展教学交流提供支持,促进两地名校联姻,结成“友好学校”、“联盟学校”,形成校际间互助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品质,做响品牌。

三是政府出面搭建对外交流桥梁,与区外发达地区建立教育发展伙伴关系,实行联合培训、培养模式,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发达地区进行跟岗学习、挂职锻炼、教研培训等。

四是建立我区教育“互联网+”平台,将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直接引入我区学校,开展远程教学、远程培训。

感谢各位领导对教育工作的殷切关怀,我们必将以感恩之心,团结一致,励精图治,把各项工作抓实、抓好,办领导放心、社会满意的顺庆教育,为建设“成渝第二城核心功能区”,谋划“155发展战略顺庆教育篇”,做出应有的贡献。

汇报完毕,谢谢!

(弘利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