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老山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485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老山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老山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老山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老山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老山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老山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老山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老山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老山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老山界》教学设计苏教版

《老山界》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老山界》是一篇传统而又经典的讲读课。

是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写的有关长征的革命回忆录,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的经过,描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能更好地表现这一主题,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同时又恰切地使用了大量的精彩语句,做了许多生动的描写。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士身上的这种优秀的品质,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努力和学生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真正引导学生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在学习中养成勤奋刻苦的好习惯,为将来更好地贡献社会而做好准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预习交流:

(一)关于作者。

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二)关于背景。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两万五千里长征,跨越千山万水,历时一年,震惊中外。

那么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高山是哪一座呢?

那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达30里,到处悬崖峭壁,十分险峻。

可我们红军战士勇敢地把它踏在了脚下。

今天我们就随着当年亲自经历这一壮举的老红红军战士陆定一重走长征路,再登老山界,并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惊惶()欺侮()酣()然入梦蜷()矗立()

咀嚼()呜咽()澎湃()骨碌()缀()

2、多音字组词:

嚼:

jiáo()jué()

咽:

yān()yàn()yè()

落:

là()luò()lào()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老山界是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2.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

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难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事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

3.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

(提示:

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4.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段落

时间变化

地点转移

记叙内容

文章主旨

2-11节

当天下午至天黑

山沟—山脚

同瑶民的攀谈

表现红军不怕困

难、艰苦奋斗的

坚强意志和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

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3段):

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

(2—11)山脚访瑶家。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

第二层:

(12—33)红军翻越老山界3.攀登雷公岩

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5.山顶所思。

第三部分(34):

写作者的感受。

2.问题讨论: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答:

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

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

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2)文章中两处集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局部揣摩景物描写:

(1)分析第13段描写:

①“奇观”是指什么?

②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2)分析第23节景物描写:

①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

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②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分别起什么作用?

③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

“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

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3)分析第32节景物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4.问题探究:

(1)课文采取顺叙的好处是什么?

好处:

使文章脉络清楚;

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2)文章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对于中心的表达有何作用?

(3)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4)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5.品味语言:

(1)第24节“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得合适吗?

为什么?

(2)第29节“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句中的“鼓”改为“凭”可以吗?

(3)第30节“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一句怎么理解?

五、课堂总结:

1.主旨---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①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②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中心

六、布置作业:

1.以“秋日的早晨”为题,写一段景物描写。

2.背诵并默写第23节。

略。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