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五一语文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478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年级五一语文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二年级五一语文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二年级五一语文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二年级五一语文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二年级五一语文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年级五一语文练习题.docx

《高二年级五一语文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年级五一语文练习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年级五一语文练习题.docx

高二年级五一语文练习题

高二年级五一语文综合练习

(一)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游弋/金戈皈依/岿然安步当车/当机立断

B.蹩脚/别扭馅饼/谄媚安土重迁/老成持重

C.狙击/雎鸠隔阂/干涸牵强附会/强词夺理

D.跬步/揆度联袂/抉择沐猴而冠/弹冠相庆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013汕头.澄海盐鸿薄壳美食文化旅游节拉开序幕。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不仅观看了薄壳米制作的全过程,还参与了薄壳宴烹饪体验赛,自制薄壳宴大快朵颐,现场气氛活跃。

游客不绝如缕,挤满了设在“壮雄”薄壳美食园内的烹饪台,他们争先恐后报名参加自制薄壳宴比赛。

被选中的参赛者兴高采烈,纷纷卷起袖口跃跃欲试,走到烹饪台前过把“厨师瘾”。

A.大快朵颐B.不绝如缕C.争先恐后D.跃跃欲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正是这款凝聚了他智慧和汗水的计算机软件,大大提高了水利普查的审核速度和数据质量,他又一次受到水利部领导、国务院水普办的表扬和嘉奖。

B.2013南国书香暨第七届“书香汕头”全民读书节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惠民书市”大型图书展进场人数近30万人次,销售额近20万元左右。

C.这种与自己心血相融的技巧,会促进个人心灵、感情与审美的大大提升,绝对不能在教授中获得。

D.著名影视剧导演刘家成带领《心战101》剧组来到美丽礐石梦之谷景区取景拍摄,礐石景区不仅受到越来越多的影视剧组的青睐,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八方游客。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英文里,幽默是神来之笔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

高级的幽默,________。

它往往是灵光一闪,绣口一开,_________。

而且,它的表达愈含蓄,______,_______。

1夸张太露骨会削弱幽默的效果②是一种讲究自然和含蓄的艺术

2严肃可以能产生不了幽默④艺术性也就愈高

⑤暗示性愈强⑥在不经意间就构成了幽默的语境

A.①③②⑥④⑤B.①③⑥②④⑤C.③①⑥②⑤④D.③①②⑥⑤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

咸通末擢进士,礼部侍郎王凝所奖待,俄而凝坐法贬商州,图感知己,往从之。

凝起拜宣歙观察使,乃辟置幕府。

召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台劾,左迁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

卢携以故宰相居洛,嘉图节,常与游。

携还朝,过陕虢,属于观察使卢渥曰:

“司空御史,高士也。

”渥即表为僚佐。

会携复执政,召拜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

黄巢陷长安,将奔,不得前。

图弟有奴段章者,陷贼,执图手曰:

“我所主张将军喜下士,可往见之,无虚死沟中。

”图不肯往,章泣下。

遂奔咸阳,间关至河中。

僖宗次风翔,即行在拜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龙纪初,复拜旧官,以疾解。

景福中,拜谏议大夫,不赴。

后再以户部侍郎召,身谢阙下,数日即引去。

昭宗在华,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自乞。

会迁洛阳,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固阳堕笏,趣意野耄③。

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

图本居中条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

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人。

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

“休,美也,既休而美具。

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聩,三宜休;又少也惰,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

”因自目为耐辱居士。

其言诡激不常,以免当时祸灾云。

豫为冢棺,遇胜日,引客坐圹中赋诗,酌酒裴回。

客或难之,图曰:

“君何不广邪?

生死一致,吾宁暂游此中哉?

”每岁时,祠祷鼓舞,图与闾里耆老相乐。

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

朱全忠已篡,召为礼部尚书,不起。

哀帝弑,图闻,不食而卒,年七十二。

图无子,以甥为嗣,尝为御史所劾,昭宗不责也。

(《新唐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凝坐法贬商州坐法:

犯法判罪B.渥即表为僚佐表:

上表推荐

B.僖宗次凤翔次:

依次排列D.图阳堕笏阳:

假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后再以户部侍郎召作文以见志曰B.嘉图节,常与游图与闾里耆老相乐

C.召为礼部尚书尝为御史所劾D.既休而美具耄而聩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

B.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

C.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

D.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司空图曾受到礼部侍郎王凝的赞许,当王凝被贬到商州时,司空图感激他的知遇之恩,跟随他一同前往。

B.卢携赞赏司空图的气节并向卢渥推荐他,在卢渥的帮助下,司空图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不久,升为郎中。

C.司空图隐居王官谷,并建造了一座亭子,唐代那些节士文人因其“三宜休”而为此亭命名为“休休”。

D.司空图言语奇特古怪,是为了表达他超然世外的观点。

他预先给自己准备了棺材坟地,常与客人在此饮酒赋诗,因为他认为生死本是一回事。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昭宗在华,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自乞。

(4分)

②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

(3分)‘

(2)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司空图“忠于唐王朝”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早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

 ②琼瑶:

美玉。

(1)诗中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天山什么特点?

(4分)  

(2)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中“笑”的含义。

(3分)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

自然现象不能彼此全同,亦不能全异。

全同全异不能有节奏,节奏生于同异相随相续,相错综,相呼应。

寒暑昼夜的来往,新陈的代谢,雌雄的匹偶,风波的起伏,山川的交错,数量的乘除消长,以至于玄理方面反正的对称,历史方面兴亡隆替的循环,都有一个节奏的道理在里面。

艺术返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在造型艺术则为浓淡、疏密、阴阳、向背相配称,在诗、乐、舞诸时间艺术则为高低、长短、疾徐相呼应。

在生灵方面,节奏是一种自然需要。

人体各器官的机能如呼吸、循环等等都是一起一伏的川流不息,自成节奏。

这种生理的节奏又引起心理的节奏,就是精力的盈亏与注意力的张弛,吸气时营养骤增,脉搏跳动时筋肉紧张,精力与注意力亦随之提起;呼气时营暂息,脉搏停伏时筋肉弛懈,精力与注意亦随之下降。

我们知觉外物时需要精力与注意力的饱满凝聚,所以常不知不觉地希求自然界的节奏和内心的节奏相应和。

有时自然界本无节奏的现象也可以借内心的节奏而生节奏。

比如钟表机轮所作的声响本是单调一律,没有高低起伏,我们听起来却感觉它轻重长短相间。

这是很自然的。

呼吸、循环有起伏,精力有张弛,注意力有紧松,同一声音在注意力紧张时便显得重,在注意力松懈时便显得轻,所以单调一律的声音继续响下去,可以使听者听到有规律的节奏。

这个简单的事实可以提揭示节奏的一个重要分别,节奏有“主观的”与“客观的”两种。

我们所听到的钟表的节奏完全是主观的,没有客观的基础。

有时自然现象本有它的客观的节奏,我们所听到的节奏不必与它完全相符合,这正犹如同一炮声在与枪同听时和与雷声同听时所生的印象有高之别一样。

主观节奏的存在证明外物的节奏可以因内在的节奏改变。

但是内在的节奏因外物的节奏而改变也是常事。

诗与音乐的感动性就是从这种改变的可能起来的。

有机体本来就最立于善于适应环境,而模仿又是动物的一种很原始的本能。

看见旁人发笑,自己也随之发笑,看见旁人踢球,自己的腿脚也随之跃跃欲动;看见山时我们不知不觉地挺胸昂首;看见杨柳轻盈摇荡时,我们也不知不觉轻松舒畅起来。

这都是极普遍的经验。

外物的节奏也同样逼迫着我们的筋肉去适应它,模仿它。

单就声音的节奏来说,它是长短、高低、轻重、疾徐相继承的关系。

这些关系时时变化,听者所费的心力和所用的身心活动也随之变化。

因此,听者心中自发生一种节奏和声音的节奏相平行。

听一首高而急促的调子,心力与筋肉亦随之作一种高急促的活动;听一曲低而柔缓的调子,心力与筋肉也随之作一种低而柔缓的活动。

诗与音乐的节奏常有一种“模型”,在变化中有整齐,流动生展却常回旋到出发点,所以我们说它有规律。

这“模型”印到心里就成了一种心理的模型,我们不知不觉地准备着照这个模型去适应,去花费心力,去调节注意力的张弛与肌肉的伸缩。

这种准备在心理上的术语是“预期”。

有规律的节奏都必能在生理、心理中印为模型,都必能产生预期。

预期的中不中就是节奏的快感与不快感的来源。

如读一首平仄相间的诗,读到平声时我们不知不觉地预期仄声的复返,

读到仄声时不知不觉地预期平声的复返。

预期不断地产生,不断地证实,所以发生恰如所料的快慰。

从上面的分析看,外物的客观的节奏和身心的内在节奏交相影响,结果在心中报生的印象才是主观的节奏,诗与乐的节奏就是这种主观的节奏,它是心物交感的结果,不是一种物理的事实。

(节选自朱光潜《诗与乐.节奏》)

12-13题为选择题。

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由于精力的张弛,注意力的紧松,连续的声音即使单调一律也能让人听到有规律的节奏。

B.自然界本来没有节奏的现象都可以借内心的节奏而生节奏。

C.诗与音乐的感动性的存在证明外物的节奏可以因内在的节奏而改变。

D.看见旁人发笑自己也随之发笑,是因为外物的节奏逼着我们的筋肉及相关器官去适应它,模仿它。

E.我们感知到的有规律的节奏都一定能让人不知不觉地准备着去适应,去花费心力,去调节注意力的张弛与筋肉的伸缩。

13.下列关于“节奏”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节奏是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自然现象的同异相承续、相错综、相呼应等都是节奏的表现。

B.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它表现为艺术作品浓淡、疏密、阴阳或高低、长短、疾徐等的相配称或相呼应。

C.节奏是生灵的一种自然需要。

人体各种器官机能的起伏交替不息、精力的盈亏与注意力的张弛等都是节奏的表现。

D.节奏有主观节奏和客观节奏之别,主观节奏的存在必须以客观节奏为基础。

14.诗与东的节奏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分点简要概括。

(4分)

15.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

当我们欣赏优美的音乐时,往往能从感受到内心的愉悦,获得快感,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乃至手舞足蹈。

试运用本文的观点的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4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一个民族的情感共鸣

食物是危险的,但食物更是美好的。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玩了场“吃货总动员”,连续几个深夜,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

在食品安全问题闹得国人寝食难安的今天,中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就这样一夜之间被重新引燃。

播出效果这么火,《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却表示“挺不适应”,“好多人理解的,跟我们原来想表达的,不是很吻合。

”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

“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

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陈晓卿说。

《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但比起片中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画面,这部纪录片更为人所称道的是它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这一点,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上也有体现——既是筷子与肉,又是远山近水与轻舟。

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大都市到边远的大山深处的村落,去年3月,《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拍摄。

一年多时间,央视纪录频道二三十人的团队走南闯北,包括港澳台在内,选取了60多个拍摄点,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更记录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

陈晓卿说,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

“从饮食的角度,能够揭示出中国是个大一统的国家。

”陈晓卿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更关心的正是人与食物的关系。

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了。

《舌尖上的中国》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儿孙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吃着年糕唠家常。

然而,短暂的团聚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

“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希望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

”陈晓卿说。

被《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荧屏前的垂涎三尺,更有流泪的冲动。

“味道是骨子里绕不开的乡愁。

看到和家乡有关的部分,真的会哭。

”一位网友在微博里的这段发言得到热烈响应。

《舌尖上的中国》涵盖全国美食,让不少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和“妈妈做的饭”。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气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驮着黄馍馍的大伯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

”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有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舌尖上的中国》这类片子其实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因为爱中国饮食,所以更爱中国。

”资深媒体人陈女士在微博上这样写道。

“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

在各种添加剂泛滥、食品安全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的今天,强调传统饮食的安全观念,契合当今人们的心理需求。

一位网友说,“看《舌尖上的中国》,觉得各种美食各种美好;看当下新闻,觉得各种食品各种剧毒。

”当我们越来越习惯用怀疑的眼光去一遍遍审视身边的食物,当公众将“吃什么”的筛选重心转移为“不能吃什么”,当“吃货”们越来越发觉已经山穷水尽没得可吃的时候,这个社会人和人之间应有的信任正在消失,几千年饮食文化也面临颠覆或消亡。

一想到食品安全,一想到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明胶、甲醛、三聚氰胺,舌尖上就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了。

好在,有《舌尖上的中国》,它唤醒了我们关于传统食物的记忆,让人有落地生根的安定感。

在这个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越了一部美食纪录片。

正在举办的第65届戛纳电影节,其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曾特意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

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

“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此,在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力求通过国际化和市场化的途径,实现国际传播的探索。

(载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05月22日09版,有删节)

16.根据文本,概括《舌尖上的中国》给国人带来的影响。

(4分)

17.文章行文过程中多处引用导演陈晓卿的话,还引用了网友、资深媒体人和文化学者等人的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18.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在这个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越了一部美食纪录片”?

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5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9.下列是汉字“初”“仁”的篆体写法,请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你对每一个汉字的形与义的正确理解。

要求:

对每一个字的解释不超过35个字。

 

20.植树节到来,请你给每位社区居民发送一条短信,倡议号召他们认捐、认种、认养花草,共同美化家园,美化家乡。

要求: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不超过60字。

综合练习

(二)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愆期/悭吝   矜持/吟诵 露骨/露面B.箴言/缄默   肄业/酒肆   开拓/拓片

C.悲怆/疮痍  贪婪/褴褛  咽喉/哽咽D.蜡烛/污浊    惩办/骋怀 与会/参与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近半年以来,肉价未能随着生猪价格的涨幅同步上升,使东莞肉品经营商按下葫芦浮起瓢,销量越大意味着亏损越多。

B.今年春晚除了宋祖英的独唱无伴舞外,其他的歌舞节目都是群体性的,服装尽显华丽,演员个个长袖善舞,把人看得眼花缭乱。

C.他办起案来,目光如炬,机智敏锐,方法多变,腐败分子见到他,在精神上总是先输掉了三分。

D.呼伦贝尔大草原尺幅千里,未受污染,被称为“绿色净土”,也被人誉为“北国碧玉”。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自身特殊情况,美术、体育等特长生在专业上多投入一点时间和精力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是否就可以因此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呢?

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

B.2012年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C.12月15日至20日,旅游行业人才招聘会在广州举行。

与以往招聘会有所不同的是,职业态度越来越多地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

D.休假制度若得到推行,无论是对于缓解工作压力,促进职工身心健康,还是对于促进雇主与雇员的和谐,提高工作效率,都是有帮助的。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最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他们,,。

有一位作家写到,她曾带几个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们,,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

1心里惦记着的是及时赶回家去②在这样一种与大自然完全隔绝的生活模式中成长

3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④因而也很难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真正兴趣

⑤压根儿没有过同大自然亲近的经验和对土地的记忆

A.②①④⑤③B.②⑤④③①C.①⑤③②④D.③④②①⑤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王下令曰:

“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

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

“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

“何如?

”对曰:

“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①,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

“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为之奈何?

”优孟曰:

“请为大王六畜葬之。

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⑥知其贤人也,善待之。

病且死,属其子曰:

“我死,汝必贫困。

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

”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

“我,孙叔敖子也。

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优孟曰:

“若无远有所之。

”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优孟曰:

“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庄王许之。

三日后,优孟复来。

王曰:

“妇言谓何?

”孟曰:

“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

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

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

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因歌曰:

“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

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

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

贪吏安可为也!

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

廉吏安可为也!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后十世不绝。

此知可以言时矣。

《史记·滑稽列传》

【注释】

①题凑:

古代贵族死后,椁室用厚木累积而成,木的头端都向内,称题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群臣丧之丧:

为……服丧

B.属我贫困往见优孟属:

叮嘱

C.赍以姜枣赍:

购买

D.于是庄王谢优孟谢:

感谢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②有敢以马谏者

B.①马者王之所爱也②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C.①请为大王六畜葬之②如孙叔敖之为楚相

D.①贫困负薪以自饮食②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B.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C.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D.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孟,是楚国的乐工。

身高八尺,能言善辩,常用委婉幽默的方式对君王进行讽谏,这种讽谏效果颇佳。

B.孙叔敖是楚国的宰相,在生时,竭诚尽忠,廉洁奉公,以此来治理楚国,楚国因此而得以称霸。

他死后,他儿子穷得要卖柴度生。

C.优孟请求用六畜之道来安葬楚王的爱马,采用火化的方式,用铜锅作棺椁,埋进土中,再用粮食稻谷来祭祀它。

D.优孟曾得到楚相孙叔敖的赏识厚待,当他知道了孙叔敖的儿子贫困得要卖柴为生时,他知恩图报,帮孙叔敖及其儿子讨回了公道。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

(3分)

②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

贪吏安可为也!

(4分)

(2)楚王是位知错能改的君主,请在文中找出他的一处言行加以印证。

(3分)

10.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发潭州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1)请概括诗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3分)

(2)请于颔联或颈联中自选一联分析其表现手法。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校友为何愿意巨额捐赠

陈志武

在美国的大学,捐赠是主要经费来源之一,在耶鲁、哈佛、斯坦福等大学中,这部分来源超过学费总额。

在2008年里,全美各大学共得到310亿美元的捐款。

不管是私立还是公立大学,校友捐款决定了各大学对学术研究、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投入水平,也是学术自由的财务保障。

 

  问题是,大学靠什么吸引校友捐赠?

对于校友来说,他们同样面对教育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难以度量的挑战。

当然,校友很在乎手中持有的毕业证、学位证价值,在乎当自己说出是某某大学毕业时,在亲戚、朋友和同事面前脸上有光。

校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