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389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第二单元备课

主备人:

刘海敏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

《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

《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

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让学生策划题为“浓浓的乡情”的活动和写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的想象作文,“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安排了交流表达方法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展示学生表达热爱家乡之情的习作。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等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5.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三、单元教学具体措施:

1、围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注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

3、加强朗读的指导训练,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4、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口语交际和实践活动中,应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培养,争取全面进步。

5、根据学生实际,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习作环境。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2.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3.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单元教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四、教学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等。

五、教学准备:

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六、教学过程:

2课时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三、再读课文,品悟情感

 

四、课堂背诵,加深理解

 

第一课时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

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3、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多读。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泊船瓜洲课文朗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1、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2、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齐读。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指名答。

4、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

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

想到什么说什么。

5、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6、指名说。

7、小结:

8、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

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9、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

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10、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

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1、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

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2、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指名答。

13、小结:

1、过渡:

2、诗人想回哪里去?

诗中的家乡是指哪?

引导从课题的船停泊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

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教师播放作者简介王安石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呀!

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

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理解背诵了。

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背一背。

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

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答.)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3、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2、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答.)

 3、总结: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指导书写: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复习导入,将学生的兴趣迅速调动起来。

 

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了解文意,解决字词问题,以节省时间。

 

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抓字眼,明诗意。

 

 

通过多种形式阅读和交流,体会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为学习、了解诗意打基础。

 

小组内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意思。

 

通过朗读、背诵想象诗歌画面,从而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审批者签字年月日

6梅花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缕缕、幽芳、能书善画”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华侨老人热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点拨

五、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2课时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品词读句,感悟“梅花魂”

 

 

 

四、引导背诵,积累内化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体会游子之情

 

三、回顾整体,畅谈收获

 

第一课时

1、看梅花图,说梅花特点。

2、是啊,别的花大多春暖才开花,只有梅花在冬天开放,越是寒冷,它越开越精神。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和梅花有关的课文《梅花魂》(板书课题)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

3、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作者回国前外祖父将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并告诉作者要向梅花学习。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学生听读课文并做相应的标注。

1、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

(不甚留意──分外爱惜)

  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

从这对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

  

(2)“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

“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

“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用“_____”标出句子中外祖父动作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外祖父训斥我的话。

这是反问句,如果改成陈述句怎么改?

他为什么不直接说:

“不要弄脏梅花。

”而说:

“清白的梅花玷污不得。

”(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相机指导朗读。

  2、转入第13段,直接感悟“梅花魂”。

  

(1)在众多的花儿中,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衷?

(他欣赏梅花的秉性)

  

(2)相机引出第13段,从相应的句子中总结出梅花的秉性。

(不畏严寒、傲骨凛凛、坚忍不拔、顶天立地……)(板书)

  (3)第13段除了讲梅花的秉性外,还讲了哪几层意思?

(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的人物;作为中国人应该具有梅花的秉性。

  (4)举例说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

(岳飞、戚继光、江姐……)

  (5)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第二课时

1、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正是这样,我国把梅花订为国花。

所以外祖父喜欢梅花,其实是借梅花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

默读课文,从哪些具体事例中还可以看出外祖父思念、热爱祖国。

  2、生默读课文。

1、教念古诗,悲伤落泪。

(1)理解古诗的含义。

(2)“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说:

‘莺儿,你小呢,不懂!

’”

为什么外祖父说作者不懂?

在外祖父眼里年幼的作者不懂什么?

 

 2、无法回国,失声痛哭。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1)这句话把外公比作什么?

(小孩子)

 

(2)外祖父和小孩子应该说在年龄上相差甚远,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

  3、送别亲人,思归难归。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1)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仅仅是因为风撩乱了老人的头发吗?

(2)当你读到这句,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1、(指课题)什么叫“魂”?

2、本文以“梅花魂”为题想告诉读者什么呢?

3、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自己选择一首思念亲人或家乡的古诗背诵下来,在班上展示。

激发情感,迅速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理解字词是理解全文的基础,读通是读懂的前提。

 

通过引导阅读和交流,掌握本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

 

理解外祖父强烈的思乡之情;切身感受到一个身在异乡、远离故土的海外赤子的眷恋祖国的心情。

 

梅花的禀性;外祖父思乡、爱国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审批者签字年月日

7*、桂花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2个生字。

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和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引导交流朗读感悟

四、教学准备:

媒体资源

五、教学过程:

—课时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研读语句,体悟感情

 

 

四、交流感受,拓展延伸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教师板书课题。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解决学生提出的生字疑难

3、指名逐段读课文,正音

4、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深情地回忆起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5、“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桂花雨”是指很多桂花一起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原文是:

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再读课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部分是哪些句子,为什么?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2)可是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我们不能忽视这个“又”字。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

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家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

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寻味的记忆。

  1、课文以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家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

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着浓郁的乡情,读来很感人。

  2、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

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生共同品读、赏析、比较、想象,实现了美文美读、美悟美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审批者签字年月日

8小桥流水人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浮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四、课前准备:

 媒体资源

五、教学过程:

1课时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四、再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上节课我们知道作家琦君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下面我们看看冰心对故乡的哪些景致久久不能忘怀呢?

  教师板书课题:

小桥流水人家

1、学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互相提醒生字,交流学习。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

3、指名朗读课文,交流讨论:

课文哪些段落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重点写“人家”?

1、反复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自己喜欢的景致。

  教师重点点拨以下句子:

  

(1)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当时的情景”指的是作者随采茶女走过长石桥上山摘茶叶、在茶树下欣赏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的情景。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情景给作者留下了极为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所以他至今难忘,一看到茶树,就会想起与茶树有关的这些事,从中可以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2)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那段日子,指的是在家乡生活的那段时间,也是作者的童年时光。

那些美好的印象,应该不光是家乡美好的景色,还包括作者记忆中童年玩耍的情景,以及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说明了作者对家乡印象之深,怀恋之久。

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安定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眷恋。

  2、互相交流“作者故乡的这些景致给你怎样的感受?

 

  那么美,那么自然

  3、你从这些景致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4、请你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的呢?

  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大家想一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不空洞,更加真实,更加感人

  教师点拨:

同学们可以在平时习作中运用这种方法。

1、抄写文中词语。

2、找出自己感兴趣的语段,朗读熟记。

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汇报交流,让他们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尊重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价值取向。

 

从景致描写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怀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审批者签字年月日

回顾·拓展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2、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

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3、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三、教学难点:

 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放开让学生自由思考,尽情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背积累、教师点拨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六、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日积月累与趣味语文)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三、回顾课文,交流互动

 

一、背诵古诗词,激活积累

二、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三、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第一课时

 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让我们共同走进回顾·拓展二

1、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

出示相关语句:

   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⑶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⑷ 我很小的时候…….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⑸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

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⑹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

1、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

  

2、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

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3、小组派代表发言:

4、小结:

5、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三首,请大家先来背诵一遍。

1、积累“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⑴ 请大家反复读这些诗句,想想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说说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⑵ 熟读成诵。

⑶ 引入部分原诗朗读,鼓励学生搜集原诗读读背背。

2、课外拓展:

⑴ 千百年来,描写思念家乡的好诗句还有很多很多。

请大家一起交流交流你课外收集到的描写思乡情的诗文。

⑵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1、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3、引入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整首诗,以理解为什么用“敲”字好。

4、这样的趣味语文故事还有很多,把你知道的讲给大家听。

板书课题,明确内容 

 

谈表达方法,读相关句段,这样做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

 

 

整体回顾中进一步提炼表达方式,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一个基础;结合习作交流自己和同学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课文的表达方法。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自读感悟,诵读体会,以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

 

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