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诗意美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385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自清散文诗意美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朱自清散文诗意美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朱自清散文诗意美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朱自清散文诗意美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朱自清散文诗意美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自清散文诗意美2.docx

《朱自清散文诗意美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自清散文诗意美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自清散文诗意美2.docx

朱自清散文诗意美2

江西师大鹰潭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浅谈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美

姓  名:

          陈金兰      

学    号:

         7010120304     

系    别:

          教育系            

专    业:

          语文教育  

年    级:

         10 级          

指导教师:

         聂辽亮(助理讲师)

教务处制表

二零一三年五月十日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1.缜密精巧的构思………………¡………3

2、情与景交融的意境美…………………………………4

(1)、在抒情和叙事相融合的意境中,洋溢着一种真挚的人情美…………………4

(2)、在抒情和议论描写相结合创造的意境中,显示出一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诗情画意…………………4

三、真挚感情的注入………………¡………¡………5

四、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6

(1)、通感…………………………………………¡6

(2)、大量使用贴切新鲜比喻…………………………6

(3)、大量运用叠音词…………………………6

五.后记…………………………¡……7

参考文献………………………………………………………8

浅谈朱自清散文

摘要

朱自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现代散文作家,是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是现代散文大家,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

他的散文以笔触细腻、语言清丽而著称。

其散文行文如诗,辞藻平实而饱含真情,描写清淡而韵味悠长,叙述随意而其文意却丝丝入扣,其文中语言平淡却不失优雅,行文流畅且极具内涵,其融融的诗意与缜密精巧的构思、情与景的水乳交融、真挚感情地注入及清幽细密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1】

 

关键词:

构思精巧;情景交融;真情流露;语言艺术;修辞手法

 

散文不仅要抒发真情实感,还应该尽可能地写得优美,从单纯和明朗的优美,直至绮丽和纤浓的美,都会引起各种不同的审美情趣,陶冶广大读者的审美情操,培养广大读者的审美观,提高广大读者的审美技巧。

朱自清在与众不同的立意和艺术加工中,不仅仅在自己的散文里描述了美,而且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对美的独特理解,并从中散发出一种独特魅力,把读者带入一个韵味悠长、遐想美妙的艺术境界,并且在心里留下经久不灭的痕印,特别是他的抒情、叙事、写景的散文,更让人感动!

其作品并非浓墨重彩,语言平实却不落俗套,仔细品味自有一番清新淡雅的心灵收获。

 

朱自清的“美文”数量不多,而精品却不少,其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正是由这些“美文”所共同表现出的艺术成就奠定的。

朱自清的散文行文如诗,辞藻平实而饱含真情,描写清淡而韵味悠长,叙述随意而其文意却丝丝入扣,其文中语言平淡却不失优雅,行文流畅且极具内涵,郁达夫称赞他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诗意,用杨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动情的事”。

作家怎样把自己感到的“动情的事”传递给人们,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我认为缜密精巧的构思、情与景的水乳交融、真挚感情地注入及清幽细密的语言,无疑是构成他“文章之美”的因素。

【2】

一、缜密精巧的构思

缜密精巧的构思是作品散发诗意的一个特征。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他的散文,结构精巧,布局合理,善于从叙述中将读者缓缓带入作者设计好的意境,行文缜密而严谨,精炼而流畅,活泼而巧妙。

  朱自清的散文,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

《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时中去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

一般写人物,较多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表情,或写姿态服饰,正面写有正面写的好处,但写多了也会感到呆板乏味,契诃夫给青年信中告诫说:

“你忙着描写人物的脸……这又是老一套,这样的描写可以省掉的,五场描写得很详细的脸,会使读者的注意力疲劳。

”(《契诃夫论文选》)  《背影》另辟蹊径,全力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

第一次,作为父亲,在儿子心中他的音容笑貌,无不了如指掌,然而当父亲临别时的一霎那,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的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却深深的打动了儿子的心灵,顿时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觉。

第二次,父亲的背影渐渐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找不到了,犹如电影画面样慢慢淡去,影越淡情越浓,人越远而心越近。

第三次,从信中得知父亲困顿际遇,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他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幅父子告别图。

写人物从背影这个角度着墨,为数很少,而“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下手而我不下手者。

”(《伯子论文》)朱自清先生知难而上,选择背影这一新颖独特的角度,这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独特的发现,也是表现事物的一种艺术创作,显露出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构思上也很精巧别致,历代文人骚客游览秦淮河都会留下不少诗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等等,各具特色,给人启迪,朱自清先生总是独辟蹊径,从中挖掘“新意”,从“桨声灯影”的角度写秦淮河夜景,是新颖的。

  文章开头作者点出秦淮河的船,无论是大船还是小船,还是所谓的“划柏子”,好像都能引起人的“情韵”,交待这些后,作者按空间、时间顺序,从利涉桥到大中桥,从夕阳方下到素月依人,随着汩汩的桨声,勾画出秦淮河的夜景,展露自己的情思。

死死扣住“亲景”,透过两重玻璃射出的黄黄的烛灯,眩人眼目的汽灯,临水妓楼上帘缝里射出的一线一线的灯光,河房里亮黄黄的电灯,丰富多彩的各种灯光,装点着秦淮河,构成了秦淮河独特的夜景。

作者以灯影为主,从灯与水与月的关系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

华灯映水,雅中见丽;疏灯淡月,空灵寂静,把秦淮河的夜景写得淡雅,幽远,及富魅力。

作者的角度选择的新颖,小中见大,因此,使文章格外贮满诗意。

  而《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

《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际在于春”置于描述之中,毫无斧凿之痕。

《松堂游记》虚实并举,又一情贯注。

关于伦敦和欧洲诸地的游记,行文力避“我”的出现。

而“我”的情思,“我对西方世界的东方式的关照,并没有消泯干净。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艺术创作方面确实独辟蹊径,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他注意在构思上下功夫,辩证的处理“散”与“不散”的关系,既能挥洒自如又能使结构完整,使文章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完美境界。

  他重视结构艺术,善于提炼和筛选,造成凝炼精美的诗的意境,他把朴素的真挚的感情看作是散文的艺术美的重要因素,因而力求避免雕琢和矫揉造作,更不以华丽的词藻取胜,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致的观察里,更是值得珍惜的。

  

由此可见朱自清在布局上是独具慧笔,缜密构思后所精心布置的,让人不知觉中渐入佳境。

总之,他的散文,总让人爱不释手,总是让人难以忘却。

一读起来,便迫不及待的想把他所有的作品读一遍,。

那父亲的“背影”,时光的“匆匆”,秦淮河的夜,梅雨潭的“绿”,荷塘的月色,威尼斯的小舟……还有感人至深的《给亡妇》等等,无不给人一种“真情”、“多姿”的美妙意境。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美文”大师。

朱自清高超的艺术构思还体现在“设眼有致”。

许多散文作品都有一句确定全文基调的关键语句,通常我们称之为“文眼”。

因而,透过文眼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可以确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实情感。

散文《春》就有这样的特色,朱自清将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述之中,毫无斧凿之痕,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春¡±虽是一个抽象名词,但朱自清却知道巧妙地安排花草、树木与人们的行为来显示春天的气息。

他以生物从睡醒之后来描写活泼可爱的情景。

他依次由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变成嫩嫩绿绿的田野、园子而看到人们活跃的踢球、赛跑、捉迷藏的景象。

接著由各种树木的开花,看到成千成百的蜜蜂在喧闹着;又从轻风里看出小鸟呼朋引伴也卖弄清脆的喉咙,和流水、短笛之声相应和而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再接著他又从下雨之中看出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眼;而烘托出安静和平的夜。

最后他以天上的风渐多,地上的人们渐活跃而领悟到¡°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文眼的实际内涵。

作者拿春天像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及健壮的青年,除了给大地活泼的印象之外,又带来了振奋和希望,因春天充满了希望。

诗一般若隐若现、含蓄的“文眼”创作风格在朱自清散文中更是达到了极致,如《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

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声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究其创作的社会背景,“动”与“静”的相互映衬,主要是为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荷塘月色》写作前后,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蒋介石在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朱自清处于极度的彷徨不安之中,他幻想躲进书斋、课堂、文学研究所这三者筑成的象牙之塔里,寻找解脱。

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很具体的描述:

¡°大革命失败了,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朱自清,字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

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

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徨徨然。

’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

他先前曾经说过:

‘我只有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便觉得‘还是暂时超然的好’。

¡±如果直接写出作者自身的真实想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面是不允许的,因此,作者巧设¡°文眼¡±,通过含蓄的¡°文眼¡±凝聚作者心情,将作者心里面的¡°不宁静¡±的心情和荷塘月色的¡°静¡±相互辉映,将自己内心的¡°不宁静¡±写得恰到好处。

¡°文眼¡±的巧妙放置,除了《荷塘月色》这篇写景抒情名文之外,还有《背影》这篇描写淳淳亲情且感人肺腑的散文,它篇首点明题旨:

“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围绕“背影”在生活中节选片段,最终通过儿子眼中的父亲背影的描写,很自然地流露出父子情深的真情实感,感人涕下。

在文章中,两次写父亲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更见文眼搭配的巧妙。

买桔子的背影,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离别的一刹那的背影,却是略写,只一句带过: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个背影,作者没有再加以描写,但那¡°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和再三叮咛,已把那舍不得和儿子分别的心情,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去的苦况,活画出了。

几笔之中,作者当时那种悲酸惆怅的心情,正是通过¡°背影¡±这个文眼的描述而表现得含蓄而深沉。

由此可见,结构的严谨和布局的精妙,以及设眼有致成为作品引人入境时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技巧,而正是有了这些手段和技巧的运用,使得读者于平实的语言当中有序可循走进作者的心灵空间,让人深思回味无穷。

【3】

二、情与景交融的意境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具有诗的素质,他善于通过叙事描写议论的有机交融,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创造出五彩缤纷的“贮满”了“诗意美”的境界。

这种诗意,用杨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动情的事”。

朱自清先生把自己感到“动情的事”传递给人们。

使我们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创作诗意的艺术是极为丰富的。

1、在抒情和叙事相融合的意境中,洋溢着一种真挚的人情美 那些自诩的色彩很浓,偏重写儿女情长的散文--《背影》《给亡妇》《儿女》等作品,朱自清先生将自己内心真挚的感情熔铸在了所叙述的事件中,将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流露出了一种真挚的美。

《背影》记叙了多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送他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朱先生通过在特定环境下的背影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慈爱和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感念。

  作品在平淡的叙述和细微的言行中流露真情。

从父亲“甚是仔细”的再三叮嘱茶房还不放心,从决定亲自送我并忙着照看行李,与车夫讲价钱或是上车替儿子捡定座位到最后又穿过铁路过栅栏攀月台买橘子方才离去。

无不显出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关爱之情。

  父亲的一举手一投足,总易牵动作者感情的弦索,激起心灵的颤动,所以即使平常而琐碎的小事,亦充溢着一股强烈而深厚的感情,从而产生了非凡的感染力,父亲的衰老、疲惫的背影负载着人世的艰难与悲哀,而父亲忘我的爱终于使儿子感到自责,父亲的“背影”在父子分手后便“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

这代表一种失落和惆怅,作品最后还简述了父亲别后的眷恋之情。

  《给亡妇》是朱自清先生30年代追忆他的第一个妻子的悼亡之作,几乎都是家庭琐事,集中叙述了亡妻无私的母爱和亲情。

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深切的哀思和怀念,极见深情,催人泪下,与《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2、在抒情和议论描写相结合创造的意境中,显示出一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诗情画意美: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

“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

”他的创作实践了这一点,用重彩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做到了“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创作出了一个个诗意浓郁的意境,正如郁达夫在论及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时说:

“朱自清虽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样的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出冰心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

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能够绘出影像的是画,透出神韵的是诗。

好的画和好的诗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

朱自清先生虽写的是散文,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他的散文,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散文《春》中描写:

“桃树、杏树、李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还眨呀眨的。

”  春的景象被朱自清先生描写的多精彩呀!

使你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品味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

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翻飞,下有野花活泼调皮的眨眼。

远、近、上、下,农、淡、湿、燥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又成为高妙的艺术品。

由于朱先生描绘画面,把美的景致情致注了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面中溢了出来。

  如果说《春》是一幅明丽的水彩画,那么《荷塘月色》便是一幅优美的工笔画。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直抒胸臆: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为了求得片刻的闲适,作者想去看看月下的荷塘,但是作者没有先写荷塘,而是先描绘荷塘的小路及荷塘周围的静谧的环境。

《温州的踪迹》中有一篇题为《绿》的散文就是一例。

此文一开头就细致有序地给读者描绘这个令“我”惊诧于它的绿的潭——梅雨潭。

在朱自清笔下,那“绿”已不单单是自然界的一种色彩了,它已经被活化了,根据作者情感的加入,这片“绿”被富于了动感,特别是有感而发的那几句: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作者在梅雨潭的美丽景色中,捕捉了一个鲜明的特征,把那奇异的绿色写得可以追寻,可以拥抱,可以醉人,甚至可以馈赠。

这里不再需要更多的解释都可以让人感受到在这些融于景色描写的文字里面,洋溢着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热爱之情。

其实看到上面的文字,已使人如临其境,入受其感了,感觉梅雨潭的绿是多么清新、美丽、可爱,而作者又是如何地喜爱“她”呀!

然而朱自清似乎觉得这一切形容远远不足表达文中“我”对梅雨潭的爱慕之意,于是再加入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和后面的“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让人有一种美词用尽却不足以表达肺腑之言的感觉。

真可谓是情到深处,情景难辨。

通过这一串问题将自己的感情进一步绽放,表达了对眼前的景色的眷恋和热爱,可见其用情挚深,情与景得到和谐交融。

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在朱自清的写作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得到不断的提高,在《荷塘月色》这篇写景抒情散文里面更是表现得日趋成熟。

生动传神、浓郁深邃的情景交融往往构成了一篇好的散文作品的生命。

在《荷塘月色》这篇诗情画意的散文中,“情”与“景”是高度统一的,以景孕情,缘情造景,景随情高,情以景显。

情与景的有机结合,其实就是内情与外景的水乳交融,形神情理的和谐统一。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情感的主要特点是¡°淡淡的¡±,所以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主要特点也是淡淡的,这可以从三方面加以印证:

一是色彩上,花是¡°白¡±的,雾是¡°青¡±的,云是¡°淡¡±的,月影是¡°黑¡±的,树色是¡°阴阴¡±的,色彩以冷色调为主,而且是淡色;二是声音上,歌声是¡°渺茫¡±的,流水是¡°脉脉¡±的,月光是¡°静静¡±的,连¡°和谐的旋律¡±也只能是由小提琴独奏;三是情态上,白花是羞涩的,满月似乎在小睡,远山只有些大意,路灯光也是没精打采的。

这样的境界,由于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景中孕情,所以具有了很大的感染力。

景随情高,¡°景¡±具有多大的感染力,取决于寓于其中的¡°情¡±有多高。

《荷塘月色》的巨大的感染力,主要来自作者的崇高的情怀。

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基础是¡°这几天心中颇不宁静¡±,心有烦忧却并不是为了个人琐事,乃是因为¡°惦着江南¡±,惦着革命,惦着国家命运前途。

这种烦忧实际上是一种崇高的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这种情怀,正如荷花般高洁,此情此景一脉相承,正因为这种伟大情怀与所触之景的交融,使得《荷塘月色》自成高格。

情与景的相互作用是引导我们领悟作品意境的桥梁。

古今中外描写亲子之爱的诗文不可谓少,但象《背影》这样深深打动读者心弦的佳作则不多。

究其原因,正是在于它委婉有致场景白描和细腻入微的抒情。

在《背影》里,先是写父亲在祖母去世和丢了差使的¡°祸不单行¡±的逆境里,强忍着沉重的心情反过来安慰¡°我¡±;其次又写父亲在奔波谋食的繁忙中,怎样无可奈何地委托旅馆的茶房送¡°我¡±坐车去北京念书;再次又写父亲终于改变托人送行的主意,在百忙中¡°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在反复曲折地写完父亲对¡°我¡±的关心以后,才把那高度集中地体现父爱的最动人的¡°背影¡±送到读者面前,让读者和¡°我¡±一同洒下感动的泪水。

这样首先以一连串动人的小事,以父亲的一再改变主意来渲染父亲的放心不下,其作用是逐步地在这些不起眼却又不平凡的小事中增大抒情的浓度,以便自然地推出那个¡°背影¡±的抒情高潮,情景交融步步为营的高超技艺可见一斑。

写完背影这最动人的一幕之后,作家又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笔法,写了¡°我¡±对父亲一生的回忆,而处于这个回忆之梦的中心的,则是¡°我¡±的¡°晶莹的泪光¡±中闪动着父亲的背影。

这最后的一笔,给读者的感情之弦上敲出了不绝如缕的余音,可谓极尽情景交融之致。

《背影》一文也正是因此而成为现代抒情散文的经典之作!

朱自清也正是通过对这些情景的细致描写和自然地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景致当中,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朱自清的散文除了在结构、布局以及行文上面有一种余音绕梁的诗意安排之外,于情景方面对情感的表达也充满了值得回味的诗意——不管是令人兴奋的、让人彷徨的还是催人泪下的,都如此地让人感动。

朱自清的散文,让人在篇章布局、结构和行文上对它们的认识有所提高以外,还让人在情感上的获得更多的体会和感受,在这个方面,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可以说是炉火纯青的。

【4】

三、真挚感情的注入

任何文学创作活动都与创作本人的情感活动不可分割,情感活动在创作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情从肺腑出,这是朱自清散文所以能感人的原因。

他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富丽的辞藻来博取读者的欢心,而是朴实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露出来。

他的散文就象蚕儿老老实实地吐着丝,柔软中闪着光泽,简朴中溅出莹洁,当然,也萦绕着自我作茧难于排解的缕缕情思。

无论是写景、状物、记事、抒情,他的文字都是随意吐出,字里行间显露出自己的个性。

朱自清就是能用自己的平凡所感,诗意化地道出了大家的共鸣。

例如《匆匆》一文,简直就是一篇散文诗。

“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被诗意化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感到它“逃去如飞”,“吃饭的时候”、“洗手的时候”、“默默时”、“伸出手挽留时”、躺在床上的时候,都觉得时间匆匆溜过,道出时间不可逆性的客观事实。

于是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伤时又惜时,叹息之中包含着不甘虚度年华之情。

然而在作者的笔下时间又具有强烈的可感性,文中的“我”面临着时间来去匆匆的这一客观事实,自问“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家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够做什么呢?

”感叹光阴似剑,自己很渺小,所能做的事情也微不足道,完全像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十分鲜明,为文中的“我”注入了真实的自我感受。

如果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用诗句的形式来说明要珍惜光阴,那么《匆匆》就是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对时间一去不返的感受,同样富有诗意。

朱自清对抽象事物的感知是融真情而循序渐进的,感叹中富于诗意化,反映人间真情时他的个人情感更是简朴中溅出莹洁。

作品在刻划父亲背影的同时,又多次描述了作为儿子的“我”的感动的眼泪,如“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在这里,儿子的眼泪并非懦弱,而是自然流露出对父亲的不舍之情,从而烘托了父亲的背影形象,加强了背影的感染力量。

如果没有对父亲的真挚的亲情,作者是不可能将这些平常的动作刻画得如此的生动和传神的,我们也就更不可能在这些刻画中体会到作者父亲对作者淳淳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依依不舍的深情了,我们常常所说的细致之中见真情,这里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在平常的叙事的过程中融入了真挚的情感也正是《背影》这篇文章的最最感人之处,使得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和儿子为父亲的行动感激及对父亲的处境伤感所流下的泪水,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一幕。

和《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给亡妇》这篇文章。

悼亡之文自古就有,但像这样掣动人心的作品却也不多。

李广田说朱自清是个“至情的人”,凡和他相处的人,“没有不为他的至情所感的”,“正由于他这样的至情,才产生他的至文”,《给亡妇》就是他的“至情表现”。

他又说,那时每当教师教这篇文章,“总听到学生中间一片唏嘘声,有多少女孩且已暗暗把眼睛揉搓得通红了”。

由此可见,文章用情之深,感人至深。

读《给亡妇》发现作者悼念死了三年的亡妻,并没有用悲悲戚戚沉重的字眼,也没有用呼天抢地撕心裂肺地嘶号,只是从十二年来夫妻共同生活的回忆的画面中,选择几幕小小的场景,平凡而普通,但这些场景却闪耀着夫妻间挚情笃爱的光茫。

文中“我”对妻子的评价及赞美:

“你虽不是什么阔小姐,可也是自小娇生惯养的,做起主妇来,什么都得干一两手;你居然做下去了,而且高高兴兴地做下去了”。

写妻子对孩子的抚养惦念,写妻子对家事的料理操心,写妻子对“我”关怀备至,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脾气品性,全部是生活琐事,平平淡淡地不着半点虚华的颜色,似乎是对着亡妻说家常话,看起来很“散”,但字字句句无不流露出“我”对亡妻的感激及怀念之情,看起来平常,但并不肤浅。

他的全部诗意正是集中凝聚在这些小事所渗透着的对亡妻的深深怀念以及自我忏悔的感情之中,这份真挚浓厚的感情令读者感动不已。

《给亡妇》之所以动人,归根结底还在作者对他所写的对象有极为深刻的感情。

他曾对朋友俞平伯说过,在自己生活中“唯一的慰藉”,“只有伴侣”。

读朱自清作品不难发现,这个“伴侣”在他心灵有着极重的份量,“相从十余载,耿耿一心存”,不但写了许多诗悼念她,而且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篇什中,几乎篇篇写到她,《笑的历史》主要写她,《女儿》写到她,《择偶记》写到她,《冬天》也写到她。

在《冬天》里,作者说“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这可谓朝思暮想,深刻难忘了。

在《给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