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307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9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1课时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概念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特点

(1)有界性:

边界有的明确,有的具有过渡的特性。

(2)层次性:

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

(3)差异性:

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4)整体性:

区域内的各要素之间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性。

3.区域划分

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区域研究

(1)研究重点:

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主要目的:

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温馨提示] 区域差异性的表现

(1)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区域就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

并非内部地理要素绝对一致,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西北干旱区也存在绿洲,即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只是求大同而存小异。

(3)区域内部差异性,是进一步划分次一级区域的前提条件。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2.主要依据

(1)一般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来划分自然区域。

(2)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中国三大自然区地理特征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和

地势

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m以下,东部多广阔的平原,平原间高地多为低山丘陵

海拔较高,但差别明显,地形主要是高原或高山和盆地

海拔高,由山脉和山间高地组成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干旱、半干旱气候,风力较强

高寒气候,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

水文

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外流区。

地表水以雨水补给为主,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

多属内流区,湖泊多为咸水湖

内流区和外流区兼具。

多冰川、湖泊,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植被和土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植被为主,多农作物和人工林。

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大部分地区为荒漠,部分地区为荒漠草原或草原。

土壤多为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

广泛分布着高寒荒漠,缺乏发育成熟的土壤

区域内部变化的主导因素 

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

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

[思考启迪]

导致山东与新疆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主要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山东距海近,为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气候湿润;新疆深居内陆,降水少。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1.农业活动

(1)东部季风区:

中国最主要的农业区,以种植业为主。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以畜牧业为主,也有部分灌溉农业区。

(3)青藏高寒区:

以畜牧业为主,少数地区可以发展林业和种植业。

2.交通

(1)东部:

交通发达,路网稠密。

(2)西部:

交通不便,阻碍发展。

3.经济和文化

(1)东部季风区经济和文化发达。

(2)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直接影响教育和文化。

知识点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情景导入先思考———————

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展馆中,黑龙江馆展示了冰雪世界风光,内蒙古馆展示了草原风光,海南馆展示了热带沿海风光。

(1)上述三个展馆反映了区域的什么特征?

提示:

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2)区域都有明确界线吗?

提示:

有的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等;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

———————核心要点掌握好———————

正确理解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是指区域各组成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一个整体。

2.差异性是指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区域有差异。

3.行政区一般都有明确的边界,自然区、经济区等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的特性。

4.层次性是指区域的级别差异,如右图所示。

———————方法技巧很重要———————

分析区域特征的一般方法

区域特征分析应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图所示:

———————应用体验不可少———————

1.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具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内部具有显著的差异

C.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项指标,也可以是综合性指标

D.同等级区域的范围大小相同

解析:

选C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除行政区等有明确的界线外,很多区域划分的界线比较模糊;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同等级区域范围的大小也有差异。

2.下列区域中依据自然要素划分的是(  )

A.河北省       B.内蒙古自治区

C.辽中南工业区D.黄土高原地区

解析:

选D 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是依据行政要素划分的;辽中南工业区是依据工业要素划分的;黄土高原地区是依据地形要素划分的。

读我国某区划图,回答3~4题。

3.该区划图的划分依据最可能为(  )

A.地形        B.热量

C.植被D.水分

4.图中“Ⅰ”范围较小的原因是(  )

A.受地形限制B.受纬度位置限制

C.受人口分布限制D.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

解析:

3.C 4.B 第3题,该区域既有南北方向的更替,也有东西方向的差异,尤其是在南北方向上大致以北回归线和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可以判断其划分依据最可能是植被类型。

第4题,我国受纬度位置限制,热带地区范围较小。

知识点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情景导入先思考———————

只有在河汊纵横、湖荡星布的江南水乡,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只有在黄沙漫漫、渺无人烟的西北大漠,你才能领略到长河落日圆的美妙……自然地理环境就是这样千差万别。

(1)材料中提到的江南水乡、西北大漠分别属于我国的哪一自然区?

提示:

江南水乡属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大漠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哪一类因素?

提示:

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和气候。

————图表信息想周到————(教材P5图示)

中国三大自然区图

[信息获取]

(1)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

①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400mm年等降水量线。

②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③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

3_000m等高线。

(2)划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参考依据是地形和气候。

(3)东部季风区是否就是我国季风区的范围?

提示:

不是。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包括青藏高原的东南部)。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由于受纬度位置(热量)、海陆分布(降水)和海拔高度(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的自然环境整体特征产生了差异,从而使我国产生了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其划分的依据具体如下图

所示:

二、自然环境的差异

1.东部季风区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3.青藏高寒区

———————方法技巧很重要———————

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研究方法

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一般思路:

自然区域差异的比较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

分析。

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

矿产资

源状况

矿产资源的种类、富集程度、开发条件等

气候因素

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水文状况

河网密度、空间分布、流量、含沙量大小、结冰期长短等

土壤状况

土壤类型、肥沃程度、土地面积大小

植被状况

植被种类、数量、分布等

地形和地貌

地形和地貌类型及其特点

———————应用体验不可少———————

1.右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面积比例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生物、土壤因素

B.乙区比丙区纬度高,因而太阳辐射能量比丙区少

C.从甲区北部到乙区,植被变化可能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

D.甲区南部与丙区自然地理特征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距海远近不同

解析:

选C 划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地理要素为气候、地形,A项错误;甲为东部季风区,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丙为青藏高寒区,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能丰富是由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造成的,B项错误;我国北部从东到西,受降水的影响,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呈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项正确;尽管青藏高原与东部季风区南部纬度相近,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其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D项错误。

由于地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图。

读图回答2~4题。

2.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

①地形 ②土壤 ③植被 ④气候 ⑤水文

A.①②        B.③⑤

C.①④D.②③

3.下列属于东部季风区特征的是(  )

A.四周多山地,多风蚀地貌景观

B.气候湿润,气温年较差大

C.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D.河流多为内流河,湖泊多为咸水湖

4.下列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东部季风区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m以下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大部分地区为草原,部分地区为森林

C.青藏高寒区海拔高,空气稀薄,人口少

D.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决定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解析:

2.C 3.C 4.B 第2题,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

第3题,四周多山地,多风蚀地貌景观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特点;气候湿润是东部季风区的特点,气温年较差大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特点;东部季风区的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但现状多为农作物和人工林等人工植被,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河流多为外流河,湖泊多为淡水湖。

第4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除山地中分布有森林、草甸等植被外,大部分地区为荒漠,部分地区为荒漠草原或草原。

知识点(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情景导入先思考———————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1)请说出甲、乙两种景观主要的分布区域。

提示:

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

(2)甲区域主要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什么?

乙区域的主要区域环境生态问题是什么?

提示:

甲区域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区域主要的区域环境问题。

————图表信息想周到————(教材P8图示)

不同自然区的农业景观图

甲图为东部季风区的种植业,乙图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畜牧业。

[信息获取]

(1)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区,原因主要是气候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发展畜牧业的原因主要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水源缺乏,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场。

(3)两种农业生产活动对各自区域的影响:

种植业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畜牧业对区域环境影响较小。

(4)影响某地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主要分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科技等。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项目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影响

程度

广泛而深刻

没有东部季风区广泛而深刻

比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还要微弱

农业活动

方式

平原地区几乎全被开垦,是中国最主要的农业区

草原和荒漠草原发展畜牧业,有水灌溉处形成灌溉农业

农业发展以畜牧业为主,少数地区可以适度发展林业和种植业

面临的主要问题或不利条件

人多地少,环境问题突出

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严重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和地形崎岖限制农业和经济发展

聚落

密集

较稀疏

很稀疏

交通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线路四通八达

山地、高原地形崎岖,山高坡陡,交通线路稀疏,道路常受洪水和泥石流破坏

经济和

文化

教育和文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

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教育和文化滞后

———————方法技巧很重要———————

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差异的分析方法

人类活动的方式是人类和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产物。

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分析它们的差异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讨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

第二步,讨论各自然区的农业生产活动类型(因为农业和其他两大产业相比,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

第三步,讨论各自然区的交通状况。

第四步,讨论总体经济水平和文化、科技等方面受环境的影响程度。

———————应用体验不可少———————

1.下列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东部季风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广泛而深刻,也是人口最集中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源不足,但土地荒漠化并不严重

C.青藏高寒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D.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致使教育和文化滞后

解析:

选B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源不足,由此带来了严重的土地荒漠化问题。

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此完成2~3题。

2.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荒漠化严重

3.对甲所在地区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解析:

2.D 3.A 从图中信息来看,甲所在地区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乙所在经济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这里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地震活动较少;丙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丁地区所指的长城以北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降水较少,荒漠化

严重。

区域图的比较分析

[方法技巧]

区域比较图的分析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区域定位: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海陆轮廓、重要地理事物和注记等信息对两区域进行空间定位,确定区域的位置。

2.分析区域环境的差异:

主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两方面入手。

3.根据区域地理环境和发展现状确定其发展方向,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常考角度]

角度一:

区域地理位置的差异

由海陆轮廓和濒临的海洋,可判断出图甲为长三角地区,图乙为珠三角地区。

尽管都临海,但长三角地处我国东部海岸线的中间位置,珠三角地处南部沿海;长三角地处中低纬度,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珠三角地处低纬度,尽管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热带气候特征明显。

角度二:

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

据图判断,图甲为美国东北部地区,图乙为中国东北部地区。

两区域在地理环境方面有诸多的相似性,但差异还是较为明显的。

自然环境差异的比较主要从位置、气候、地形、河流等方面分析,社会经济的差异主要反映在农业、工业、交通和城市化等方面。

角度三:

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图甲为地处我国西北的新疆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在经济发展中要注意防止过垦、过樵、过牧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图乙为我国东部沿海的江苏,经济发达,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节约资源,提高利用效率,防止各种类型的污染。

[演练冲关]

如图为世界某两区域图。

读图回答1~2题。

1.对图示甲、乙两区域自然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区域因流水作用,地形以盆地和丘陵为主

B.甲区域河流无结冰期,乙区域河流有结冰期

C.两区域夏半年主要受偏南风影响

D.两区域均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2.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社会经济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区域老龄化严重,为人口净迁入区

②乙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为人口的净迁出区

③甲区域乳畜业发达,商品率高

④甲区域城市化速度快于乙区域

⑤两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⑥两区域水运交通便利,航运发达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⑥D.②③⑥

解析:

1.C 2.C 第1题,甲区域是西欧平原,乙区域是长江三角洲,两区域均以平原为主。

西欧平原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植被类型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乙区域的河流无结冰期。

西欧平原常年受盛行西风(西南风)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夏季吹东南季风,故C项正确。

第2题,甲区域(西欧平原)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严重,为人口净迁入区;乙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为人口的净迁入区;甲区域的气候、市场等条件适合乳畜业的发展,商品率高;甲区域的城市化速度慢于乙区域;乙区域的矿产资源不丰富;两区域都位于沿海地区,河网稠密,水运发达。

C项正确。

3.案例分析·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案例材料:

30°N附近三个三角洲位置示意图。

比较目的:

比较区域差异的目的在于找出区域典型要素,理解主要特征,探求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的措施。

分析方法:

区域地理学习最常见的方法是比较法。

比较区域差异可以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

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人为要素有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但对区域的比较不要面面俱到,而要先找出最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要素。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个三角洲,在位置上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形成原因上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在人地比例上的相似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乙、丙两三角洲与甲三角洲的距离相对较近的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丙三个三角洲均是本国重要的农业区,试列表分析说明它们发展农业生产的共同优势条件和主要不同特点。

解析:

甲、乙、丙分别是尼罗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相同点可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和人口、交通、市场等社会经济方面比较。

不同点从作物种类、发展水平方面进行比较。

答案:

(1)都位于大河入海口 都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都是地狭人稠的地区

(2)乙 因为乙与甲三角洲的经度间隔约是90°,而丙与甲三角洲的经度间隔约是120°

(3)见下表

共同优势

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地处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较好;有灌溉水源;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主要不

同特点

以生产长绒棉闻名。

光照条件好,由于降水集中在冬季,所以夏季需引水灌溉

以种植水稻、棉花、油菜为主。

劳动集约化程度高,单产高

以种植水稻和亚热带水果为主。

资金充足、技术水平、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高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边界,有的边界明确,有的边界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

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区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C.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

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

2.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中国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⑥D.③④⑤

解析:

1.A 2.C 第1题,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区域的客观性主要是地理差异和空间单位。

第2题,热量带、干湿地区、三江平原的边界都有一定的过渡性。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

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如下图中所示①②③④四块区域,并把四块区域命名为“黄色中国”“绿色中国”“银色中国”和“金色中国”。

读图完成3~5题。

3.关于图中各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各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气候和地形

B.各区域间具有明确的界限

C.各区域内部性是区域的一个重要特征的分异

D.各区域间不存在广泛的联系

4.有关题干所述四个区域的分界线,说法正确的是(  )

A.“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

B.“金色中国”与“黄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太行山

C.“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

D.“银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

5.各色分区与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①—“金色中国”—海陆位置影响

B.②—“银色中国”—纬度位置影响

C.③—“绿色中国”—流水侵蚀作用

D.④—“黄色中国”—流水侵蚀作用

解析:

3.A 4.C 5.A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区域大致是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对应的四色中国及成因大致是:

①因干旱多沙漠而呈金色,②因高寒而多冰雪呈银白色,③降水多、气温高而森林和农作物四季常绿而呈绿色,④因有风力作用形成黄土广布而呈黄色。

6.有关我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东部季风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深刻

B.西南地区地形崎岖,无铁路延伸

C.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少

D.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开放早

解析:

选B 西南地区已形成明显的铁路网络,主要铁路有成昆线、贵昆线、南昆线等。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示意图,完成7~8题。

7.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

A.连续性B.差异性

C.相似性D.联系性

8.有关图中三大区域划分,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界线明确,无过渡性

B.是人们按照单一自然指标划分的

C.区域内部无差异性,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D.各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解析:

7.B 8.D 该题组主要考查了区域的内涵和特征,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三大自然区之间气候、地形、植被的差别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性和区域划分的指标。

②区域界线有实有虚,自然区的界线是过渡的。

③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但也有一定差异性。

央视纪录片《北纬30°·中国行》,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至西藏阿里地区。

据此回答9~10题。

9.有关这两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都受寒潮影响

B.夏季舟山气温高于阿里

C.城镇都沿山麓分布

D.对外联系都以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