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288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docx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docx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

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

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

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

西王一线乃口口相传,不记文字。

吾今于世,书而录之。

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长年。

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

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

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

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

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

神升上界,朝拜高真。

功满德就,相感帝君。

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③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至高无上,极尊至贵的道。

无情,没有偏爱及私情。

运行,旋转运行,此处指化生万物。

日月,指日月星辰及世间万物。

此句言人有喜、怒、哀、乐等表现,都是从一个“情”字中而来,然而不可名状的大道,虽然万物都在她的包容之中,但她则是一视同仁,没有半点偏爱和私护,在大宇宙中旋转运行,没有止息,也没有偏差,试想这种充沛的能力及行为,是谁给她的呢?

那就是没有一分一毫私情的大道。

④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无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所以叫无名。

《道德经》云:

“道常无名。

”无名指有功而不为名的意思。

《道德经》又云: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不有指不为已有,也是指无名之意。

长养,生长养育。

万物,指世间万事万物。

此句言大道自生万事万物而不为已有的博大胸怀和无私。

⑤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吾,即我。

不知其名,不知道她的名称,如何称谓她。

强名,勉强称名。

此句言大道是万事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根源,就连太上老君都不知道怎么称呼好,给她定称,就勉强称之为“道”。

《道德经》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此段总的是讲,太上老君教人知道什么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她是没有形状、没有情欲、没有名字的大道之体,她是天地万物的运作长养的唯一操作者。

没有她,世界将毫无生机可言,凡是有智慧的人士,应当观察她的永恒常存,向她学习。

一要学习她的无形。

“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

二要做到无情,无情就是无念,就是没有七情六欲,心地才能清静,本性才能永住。

第三要做到无名。

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舍去有形之身,忘掉肉体之我,即是大道无形之功;能做到一念不动,心地圆满无缺,即是大道无情之功。

能做到这些,在你的性海中无一物可思,无一事可言。

达到不可名状的元始先天境界,即有无名的大道之体了,到此则万福并致,圆满无缺,常此先天大道必然有成了。

⑥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夫,发语词。

清为天,正阳之炁,上升为天。

浊为地,正阴之炁,下结为地。

有清有浊,指能清能浊,如宇宙中有清水就有浊水一样。

动,指动态。

静,指静态。

有动有静,指能动能静。

天清,指天动而清。

地浊,指地凝而浊。

天动地静,指天地有动有静。

男清,男了有神炁之清。

女浊,女有有败血之浊。

男动,男子好动。

女静,女子好静。

降本,归于根本。

流末,返于末端。

此句说:

道分清浊动静之喻,男女动静之机,清浊动静之理,男女清浊之用,动静之机,万物本末之由。

⑦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源,源头。

基,基础、根本。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指清、浊、动、静乃相对之态,有晴天就有阴天,有生就有死,两者相互转化的运动,才有生生不息的大道运行。

⑧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此句言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

经云:

“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鳖蛟龙,鱼鳖蛟龙自来归之。

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

但能守太和元炁,体道合真,万物悉归耳。

”此段总述了所谓大道的造化,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道无形的运作,丝毫没有一点自私的作为,这样才能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境界。

清、浊、动、静、天、地、男、女,万事万物的生生化化,由本到末的运行,永不停止,人在其境,如果迷于其中,随波逐流,便是生死轮回!

如果放下身心,合于大道的清静无为,便是道德崇高的人了。

⑨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神,此处指人的元神本性,来自无极中的真阳之灵。

心,元炁结成的东西,圣人云:

“声色不止神不清,思虑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兮神不灵,神不宁兮道不成。

”七情六欲,是识神著了外境而生之贪念,元炁所结成之心,本来也是好静,但贪欲之念一起,牵动一心,就不再平静了。

此句言人的心神本来清静,都是因世欲之事干扰,而使之不清静。

⑩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遣,去除。

澄,澄清。

此句言人能去除七情六欲,内守元和自然之炁,内心自然而然就会安静,七情六欲就不能存在。

古仙云:

“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

11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六欲,指六根,六根指眼、耳、口、鼻、心、意。

欲,染著之貌,情爱之喻。

观境而染,谓之欲。

所以眼见耳闻,意知心觉。

世上之人如果能断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虑,而安其神,那么六欲自然而然就会消灭不能存在。

三毒,指身、心、口。

人有身时,身有妄动之业。

心有妄思之业,口有妄语之业,又说三毒为三尸,上尸彭琚、中尸彭瓒、下尸彭矫。

上尸好华饰,中尸好滋味,下尸好淫欲。

人若能断其华饰,远离滋味,绝其淫欲,去此三事,就能使毒消灭,三毒既灭,就能神如炁畅,自然清静。

12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所以不能者,所以不能够做到的,指人心被名利、声色、滋味等所动,性乱情惑。

为心未澄,指心不能澄清。

欲未遣也,指欲不能去除。

此句言人心迷惑未断,心有所染,不能穷尽妙理。

13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人能断情、绝贪、去欲,即无三业之罪,使心处于形内,不能够从外形上看到心内世界,心无其心。

即无心可观,无心可观则无所用,无所修。

就达到清静之道了。

14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形由心主宰,心由形表现出来。

形无主就不能安静,心没有形表现出来就不存在,心处于内,形见于外,内外相承,不可相离。

心离开形体,叫做无心。

无心,也就无形,所以叫做形无其形,形无其形就合于道。

老君曰:

“吾有大患,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⒂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物,道之妙用,非世间的一般物体,五行造化谓之物,块需然有凝谓之形。

凡是有形质的,都是后天之物,物无其物,谓之真,真空也。

《道德经》云: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又曰: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此句言修道之士,应当认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而放下后天有形的假物,如此才能修道成真。

⒃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三者,指心、形、物。

空,道之用。

此句言凡夫俗子,都执著身、心、外物三种东西,而学道的人,又常常执著外面的法界,内里的元神,远处的神通,以至“凡”能证“圣”,“圣”不能成“神”。

如果能摒弃这些,使大道赋予了神性,即可超凡入圣了。

再进一步修炼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的高上境界,即是真空的境界了。

⒄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空,真空。

空有两种形式,有大空,有小空。

此二空惧无即自然不染正性,以成真道。

观空也空,大道无象,空也有空象,应把此空象也加以忘去,则真空之境更加真实。

空无所空,凡居有质,都凭借大道而成形,一切物类,都是从道而产生。

大道坦然常存于物,非为断灭也。

⒅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大道没有穷尽,修道到了空也没有处所之后,空也没有了。

如果仍然有空,就不能达到无的境界,再进一步做到无之又无,就无也不存在了。

⒆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无无,无执。

世间万事万物,都归于无,功夫到了无也没有的地步,就万法都空了,达到湛然而又圆满的真本,即成真道了。

20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寂到了尽头,连寂都不存在了,就到了无为、无事、无欲的境界,自然成道了。

21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静,自然无欲。

求静必须先遣欲,有欲则患生,无欲则无忧,无忧则可进入真静。

22真常应物:

真,体无增减谓之真。

常者,法也。

常能法则叫真常之法。

法则真常应物,随机而化导众生。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依旧“寂然不动”。

才能真常应物。

23真常得性:

凡欲得成真性,须修常性而为道性。

得者动也。

动其本性,谓其得性。

24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事来则应”,常应则无所不应。

常者道体也,应者灵机也。

言道体可以随机而应万变。

“事去则忘”如浮云过空,云过则天又清又静。

可知;不管天之有云无云,而天体本净,不管心之有事无事,皆可常若无心,无心之心,是为道心,是为真心,真心乃清静无染之心,也即可应万境万变而永恒不变之心。

25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真道,指清静之性。

真,即为道。

此句言经中不言,令人须假性修,渐进而成真。

26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此句接上句,言既入真道,名悟修真。

炼凡成真,炼真成神。

27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虽然从名目上说,似乎是得到了道,但其实道为天地之本源,宇宙之原动力,大自然之规律。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太上无极大道,本无得无失,无形无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捕之不得。

故曰实无所得。

28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化,返以守真谓之化。

化,迁变之义。

逐换应见之名,化别种种,应见容仪。

有无莫测,透化时人。

透化者,指事为喻。

恒劝开悟教道之名。

普令后学之人。

舍恶从善,惜身保命。

故要归于圣教。

只有太上西化流沙,八十一国,亦法视相,或见大人,身千丈;或见小人,身长丈八。

变见无方,易形改号。

或曰金仙,或曰梵仙。

随方设化,同体异名。

教人修道,去妄成真。

乃立清静之教,是为得道。

29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悟,觉,犹通。

此句言凡学仙之人,若悟真理,则不以西竺东土为名,分别六合之内,天上地下,道化一也。

若悟解之者也不以至道为尊,也不以众教为异,也不以儒宗为别。

能悟本性,非分别所得。

但能体似虚无,常得至道。

归身内修清静,则顺天从也,名合人事,可以救苦拔衰。

以此修持,自然清静。

人能清静,至道自来,不求处得,不学而成。

清静自然,圣道归身,所以说可传圣道。

此段总的是讲了要“遣欲”、“澄心”,在做到“无心”、“无形”、“无物”的境界后,还要把“空”、“无”及湛然之“寂”也法做有名之物,遣而忘之,以达到“真常”、“清静”,从而“得道”。

所谓得道,并不是指有形有象之道,而是得证虚灵本性圆满无缺之道,得了此道之后,可以应物应事,玄同万物。

妙合先天之炁,而运化于万物内外,绵绵无尽。

30老君曰: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上士,有修为有涵养的上等智慧的人,是上德派生的。

下士,指修为涵养各方面都次于上士的人。

争,求静,执有之意。

此句言有修为有涵养的上等智慧的人,不与外界争胜争强而自强。

这是上士所获得的福炁,而下士由于一味争取身外之物,而失其内在真性,终使神丧炁绝,一无所获。

31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德,是道所表现出来的,通于道。

经云:

“道之在我即为德。

”又云:

“德者得也。

”德的体性特征都同于道,道无形无象,含而不露,空虚而无迹象,却无所不有,无所不在,无所不为,无所不成。

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却不自恃、自彰。

这种特征表现在人身上,就叫“上德”。

上德和常德一样,是内在的、实质的、无形的、自然的,而不是外在的、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

因而,无形的道是大道,无形的内在之德是上德。

而下德之人,一味追求有为之法,飘流浮于开、情之间,自以为是,无法突破小我而进入无我的高上境界。

32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执著,指执德、下德。

道德,指通变无方,存亡自在,应见即用,能尊能贵,悉皆自然。

此然言下德之人,故执诸相,行流涉于有为,是不懂事理,不懂道德的人,不能成道。

此段总讲了人能安分守己,善保自性,摒去一切尘障,乐道报德,自然灵性升华,福寿无边,切莫执著一事一物而自困愁城,成为一个不明事理、不能自拔的人。

33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妄,动。

情浮意动,心生所妄。

动,乱思,因妄乱了本性。

此句言一切众生不得真道的原因都是被情染意动。

妄有所思,思有所惑(惑,感其情而妄动于意)。

意动其思而妄生于心。

人一但有了妄动之心,自然不能清静,又说妄动即亡。

都亡失道性。

所以说逐境而感情妄动,不能得到真道。

34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惊,指心之极畏,不只指尽惊。

惊有两种情况,一指内修清静,忘了形而惊其神;二指外习事情,劳于心而惊其形。

此句言外又既惊其形体,内诱自然惊于其神。

想要心神安静,就要外欲不生,欲不能生,自然清静。

35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人如果惊其神,外就有所著于境,内里就失去正性,也可理解为道贵守一,不可著于万物而惊其神。

36既著万物,即生贪求:

贪,过分追求、偏爱。

有两种情况:

一是贪于世事,外求华饰欲乐,这种情况为阴咎,不合于阳,就不能清静,是为沉滞;二是贪于进修穷寻真理,坚求至道,这叫内贪。

这种情况属于阳,能体道合真,自然清静。

37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贪求外事,要渐渐断除;贪求内事,要勤勤修进。

虽然是内求至道,也不可以固执,如此也能生烦恼。

这里的烦恼也分两种情况,有轻重之分,一是轻烦恼,二是重烦恼。

轻烦恼是贪求至道,这种情况也生烦恼。

二是外求世法,名重烦恼。

轻就合阳,所以叫清,重即合阴,所以叫浊。

虽然分了轻重,但两者这间又是相对的。

贪就会生迷惑,但是要舍重弃轻,内守元和,湛然不动,所以叫怀道抱德了,自然而然就淳朴了。

38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浊、染。

辱,污。

流浪,指反复。

苦海,苦的大海,海指大。

此句言人的身心逐于外物,忧苦自然而然就产生而扰乱自身,在生死之间反复,永远不能脱离轮回,流浪于苦海之中。

忧苦的事不能够休止,都是出自人心造作的。

学道的人,都内守其一外除其想(一,指身)。

圣人云:

“存三守一”。

(三,指精、炁、神。

)但守其身,必存于三。

所以《西升经》云:

守身不失,常存也,专守其一,不生妄想,即免于苦海,沉沦忧苦,不著于身。

心自然解脱,自然清静。

39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真道是常存的,无时不在,不生也不灭,她外包天地,内入毫芒,运行日月,长养万物,人能悟解,自然而得,得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道。

所以太上说,人能觉悟,悟则本性,谓之得道也,所得到的道不是大道,大道是难求难得的。

经云: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又云:

“道本无形,莫之能名,得悟之者,惟已自知。

”善人常能守于清静,都是得到真道的人。

此段总讲了众生所以不能得到真道的原因,是由于妄念之起,贪求身外有形之物,大伤自己精炁神,以至流浪生死,常存苦海浊辱之中,受苦受难。

如果一心向善,修炼真常之道,一旦了悟大道的规律,修之不辍,自会有成。

以达到常清常静,有至乐而无苦难的真常境界。

40仙人葛翁曰:

吾得真道,诵此经万遍:

葛翁,此指葛玄。

三国时方士,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抱朴子·金丹篇》称,他曾经从左慈学道,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炼丹经书,于阁皂山修道,常辟谷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

后世道教尊称为“葛仙公”或“葛仙翁”,又称“太极左仙公”;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

明清时,道门和民间又常称葛洪为葛仙翁。

仙翁,祖代求仙,皆成真人,仙翁初人道之时,居长白山,或居东岳,自后遍历名山,殷勤求道,成道之后,隐迹潜形,惟值得留经教于世,劝悟后学之徒,凡言诵此经万遍者,即万行圆备,圆满之意。

又说,万遍道备,飞升太空,万神之备,万遍既周,乃成清静之道。

41此经是天人习,不传下士:

天人,极阳之仙。

天仙者,碧落飞腾,游行自在,两腋有毛羽,也叫羽客。

凡是天仙羽客,住于三清之上,常行于经法,也不轻传下士。

世人苦修天人之行,即谓天上人。

凡欲修学之士,何不诵习此经,日有进修三业,若无退慢之心,是有进无退之士,也不令经传下士。

圣人云:

“经法流行于世,学人若遇须当宝而贵之,不可轻世,如逢贤士,有心即授,有善即传。

42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

吾,仙翁自称。

东华帝君,又名木公、东王公、扶桑大帝,与丹灵、黄老、皓灵、玄老并称“五方五老”,他掌管男仙名籍,男人成仙必谒东王公,女子成仙必谒西王母。

此句言仙翁得受此经(清静经)于东华帝君,也是不轻传于下士的。

43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

金阙,指天庭。

金阙帝君,经书中说法不一,有经称是太上老君。

有经称是太上老君随方设化,或号天皇大帝,或曰太一救苦天尊,或号金阙圣君。

此意指上圣帝君都宝秘此经,何况后学传授修持讽诵,还不更加崇仰而学修。

44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

西王母,即王母娘娘、金母。

是道教诸女仙之尊神,女仙之首,凡女人成仙必谒“金母”。

此句言金阙帝君受此经于西王母之时,也是不轻传下士的。

45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

吾今于世,书而录之:

口口相传,指古圣人传授经法,都是内藏心腹,秘受经文,流通行化,并不记文字,就不被世人所能见到。

自从仙翁以来,书写下了此经,传于下世,普遍流行,是要拔度后学之人。

46上士悟之,升为天官:

上士,外炼形质,内养精神。

外和其光,而同其尘,内修功而保其元炁,元炁是神之母,人能常存于元炁,下保于丹田,上固于泥丸,中守于绛宫,这样保于三元,内养于神。

(神,炁之子。

形,神之舍。

神是身之主,身无主则不安,形无神而不立。

)上达之士,常服日精,保于下丹田,饮月华,保于脑户。

(脑户,指泥丸上丹田,属阴。

所以用太阳精炁保之。

)易经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能恃日月二景,扶身形而行之,必升为天官。

五云五炁,是五行之正炁。

凡上道之人,五脏既真,五脏炁自生五行,真炁化成五云,扶其形质,上游三界(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下游十方(十方,指四维、上、下。

)。

三界十方俱无滞碍,然后升入上清,得位为天官之号。

47中士修之,南宫列仙:

凡学道之士,先顺炼肌,谓之宝玉(玉,指骨)。

炼肺保津,谓之炁。

(金,指肺。

金石,指肾。

丹,指心。

)安心息炁,保于。

肾脏,乃得延年。

不是世间金石宝玉。

这里所谓的金石,能保人性命。

另据图南子云:

如何外宝?

即先要内保。

如果能内保于性命,然后上参于上清圣文。

(圣文,指上清秘宝之书。

)下达玄微。

(玄微,指下元肾)又据上清经云:

南方有丹灵天,内有蕊珠宫,宫内有一真君号灵天君。

又据是朱阳或朱陵宫。

宫的一处有炎炎火炼池,池有七宝宫殿。

也称紫阳宫。

如果有下达之士,学道成功的,得到司命真君认同,录下姓名,奏上南宫,就得为仙宫之号了。

48下士得之,在世长年:

下士不能绝利一源,都求资身益命之道,或服灵药,或饵丹砂,或休名弃位,或淡静安神,或依倚林泉,或藏迹于朝市,内修至道,外合五常,或隐或见,体道合真,如斯不退,尚保延年,何况高士英贤,隐于嵩谷,学神人餐药而得白日升天。

何故后人不能专至,即今西岳华山,山居隐士,丁陈二人,在世延年注名以入仙位,况后人不能相效,故举此数,喻乃明至道无偏求者必达。

故本经云: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49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灵宝经云:

三十二天、三十二帝,第六名上明七曜摩夷天帝。

名恬会延,此是欲界。

虽有此说,凡学道但去其欲,即名真人。

色界在二十四重天,无极云誓天为色界,其帝君号名飘驽穹隆。

太素秀乐禁上天为无色界,帝君名龙罗觉长,此名三界,乃指天地而言,此为外约大纲之说,若喻人身而言,三界即三丹田。

下丹田为欲界,中丹田为色界,上丹田为无色界。

人若保守于三丹田,则精炁神存上中下三丹田之境,真人游于三界,若得三丹田,神俱足则自然升天。

所以经云:

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上清经》云:

大罗天在三十二天上。

《灵宝经》云:

三界之上,渺渺大罗,大罗之境,惟有三清宫阙。

莫不上圣高尊游于其上。

学道人若先修内行,保固守于三元神,三元神俱备,自得升天,游行三清之境,出入金阙之前,朝拜太上、得为真人。

故曰:

升入金门。

50左玄真人曰:

左,指阳。

玄,指一。

左玄是道君之号,得一真人,是立其左右阴阳一的意思,所以称左玄真人。

左玄真人号法解,大慈大仁,多请问因缘,下游五浊,救拔一切、复归三境。

侍从尊慈,太上保之,称其名号。

学仙之士,但能存一守于阴阳二炁,则为真人。

何为守一,一者,道之本性,一为大也。

又云身也,所以《西升经》云:

爱人不如爱身,爱身不如爱神。

爱神不如舍神,舍神不如守身,守身长久长存。

学人未玄微,但且护形,爱炁轻物,*名思虑不惑,则血炁和平,如此即其一可存。

阴阳二炁,即坎离之用,故谓为真人之身,然后朝于太上,皆得为道之臣也。

上则参于三境,下则游于十方,开导众生,教化未悟,引接群生,普令得其道,此即为真人之所作也。

51学道之士,持诵此经:

持诵,依本曰读,离本曰诵,学道之士,若能解心正,道念不退,依法奉修如对太上,行住坐立,常持专一,是谓诵经。

52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

十天,指八方和上下。

《因缘经》云:

每月十直斋,各有善神直日,也为善神。

且人有三业六根,身形之业,故有十恶。

(十恶,指淫、杀、盗、贪、嫉妒、恚、恶口、两舌、妄语、绮语。

),(十善,身不妄动,心不妄动,意不妄思,性不妄乱,耳不妄听邪声,口不妄言绮语,目不妄视邪色,鼻不妄受邪秽,舌不妄食邪味,识不妄受于惊怖)十善既生,十恶自灭。

乃得真圣相护,此句言学道之士心常念道,持诵真经,即得善神拥护。

53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

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玉符,指玉皇之符。

令人学道,功圆行满升入仙阶,先得玉皇符命,然后升仙。

玉符于身而论,可明中元之事。

(中元,指心。

)学人之心,若能安静,自然无染于尘垢,清静而保固形神。

上等之人,悟炼金液之道,以固形质。

中士未悟,身外求乐,合和修炼,以宁性命。

若论出入之道,亦先固形体,然后养于神识,而形体固,形瘦力倦。

神者,为彼之主,主安则外固,假如世之屋宅,无人则不能全。

内外之事,也是这个道理。

故经云:

我身乃神车,神之舍,神之主。

主人安静,神即居之,躁动神即去之。

又说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主,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这是表里相应之道。

又说:

神常爱人,人不爱神,神常爱人,愿其人生,人不爱神,为心所忧。

心也是神,其神名叫灵童,能恶能善,能昧能明,能喜能怒,能正能邪。

使意马如风,驱心猿如箭疾。

巧生千种,机出万端,皆在此神。

《内观经》云:

心即是神,非青非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