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140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

××县中学北校区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五月考

语文试卷

时间:

2018年5月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

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

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

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

从艺术的自身发展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

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

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

从社会现实方面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

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

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

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

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

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

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

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己任。

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

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转合一样。

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的“序幕”。

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

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演员的正旦演唱。

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

念白部分受传统戏剧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

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艺术上的成熟和完善。

1、下列关于“元杂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元杂剧是元代的戏剧,是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有了很厚实的积累之后,走向成熟的一种高级戏剧形态。

B.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为中心,流行于北方。

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极为繁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C.元代唐诗宋词这些传统诗文依旧繁荣,但是元杂剧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

D.元杂剧的创作除了依靠艺术家外,还要依赖那些修养颇高但沉入社会底层的文化人,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是因为戏剧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达到了成熟,同时也因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把文化人贬到低下的地位,使他们有机会出创作。

B.受传统戏剧的影响,元杂剧的念白部分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因此让戏剧更妙趣横生,更容易酣畅淋漓地塑造人物形象。

C.元杂剧作家因为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极为了解,剧作以广泛反映社会现实为己任,而唐诗宋词则偏重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

D.元杂剧将“四折一楔”的剧本体制,和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艺术形式统一起,已经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

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做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魄文人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转而走向勾栏瓦肆消磨时光、寻求生路,可见那时的勾栏瓦肆一定比宋朝时更为热闹。

B.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将文人置于百姓及娼妓之下、乞丐之上,由此可以知道元代是文人们饱受摧残、最为痛苦的朝代之一。

C.元杂剧剧本体制的“四折一楔”,“四折”和文章的起承转合一样,意味着它在情节上是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的。

D.元杂剧为了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采用“一人主唱”的模式,这在社会上极易捧红很多歌唱艺术家,有如今天的明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

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

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

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

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

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

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

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

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

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

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

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

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

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

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

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

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

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

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

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

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

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

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

“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C.“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5.文中说: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

请简述。

(5分)

 

6.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小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

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

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

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云:

“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渐兴,至唐稍盛。

今则繁声谣奏,殆不可数。

”文中“曲子”即指燕乐。

明俞彦《爱园词话》云:

“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

”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

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

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明徐渭《南词叙录》云“夫古之乐府,皆叶宫调;唐之律诗、绝句,悉可弦咏。

至唐末,患其间有虚声难寻,遂实之以字,号长短句。

”这一阐述不无偏颇,但指出有关韵文与音乐的密切关联,因而有认识价值。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

填词须有词牌,据清人所编《词谱》统计,传世词牌有826调,算上变体就有2306种之多,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

古人作文吟诗,往往要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

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

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

王国维曾就此论道:

“词之为体,要眇(妙)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

它除可供文人案头欣赏外,婉转于歌伎之口以悦听众也是一种普遍的方式。

词演唱时的听众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市井中人,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

当然,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

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一一恰如词在宋以后的遭遇那样。

柳永《鹤冲天》词写男女惜别之情:

“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永遇乐》词写无奈之情: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

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

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

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又被称作“诗余”,这标志着诗的发展在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B.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C.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品格的基础。

D.词在咏史言志时,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表现情感更有深度和广度。

8、选出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5分)   

A.由王灼《碧鸡漫志》一文可知“词”产生于隋唐时代。

   

B.“诗余”之称体现了词是由诗逐渐嬗变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C.词之所以要向俚俗靠拢,写作不宜晦涩艰深,是因为它的听众是市井中人,他们的需要比文人士大夫重要。

D.王国维认为词比诗更能表情达意,反映社会生活。

   

E.柳永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

9、纵观全文,根据文意,结合自己诗词方面的知识,对诗和词的内容和形式作比较。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刘文静字肇仁,倜傥有器略。

大业末,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斐寂善。

寂夜见逻堞传烽,咤曰:

“天下方乱,吾将安舍?

”文静笑曰:

“如君言,豪英所资也。

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

既又见秦王,谓寂曰:

“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帝、魏太祖之徒欤!

”寂未谓然。

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入视之。

文静喜,挑言曰:

“丧乱方剡,非汤、武、高、光不能定。

”王曰:

“安知无其人哉?

今过此,非儿女子姁姁相忧者。

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

”文静曰:

“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

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

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桀,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

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

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王笑曰:

“君言正与我意合。

”乃阴部署宾客。

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

文静请与突厥连和,唐公从之。

遣文静使始毕可汗,始毕曰:

“唐公兵何事而起?

”文静曰:

“先帝废冢嗣以授后主,故大乱。

唐公,国近戚,惧毁王室,起兵黜不当立者。

愿与突厥共定京师,金币、子女尽以归可汗。

”始毕大喜,即遣二千骑随文静至,又献马千匹。

公喜曰:

“非君何以致之?

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

帝曰:

“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公其无嫌。

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

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

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

帝遣裴寂、萧瑀讯状。

帝杀之,年五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

B.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

C.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

D.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

著名人物有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B.“真主”是我国说汉语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所信奉的唯一主宰安拉的尊称。

文中的“真主”是“真命天子”的意思。

C.“突厥”“可汗”是少数民族中的常见的称呼。

“突厥”和“可汗”都是指民族部落首领的专称。

D.“四海”,四方之海,指天下。

现泛指全国各地,也可指世界各地。

常和“五湖”连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文静对世道有自己的看法。

当看到社会动乱时,裴寂发出不知何处安身的慨叹,但刘文静却认为这正是英雄豪杰建功立业之时。

B.刘文静能够准确分析天下的局势。

当秦王与他谈论天下大事时,他能够清楚地判断当时的形势,并且给秦王出谋划策。

C.刘文静因嫉妒惹来杀身之祸。

裴寂因旧交的恩情官位高居刘文静之上,刘文静心中不服,对他产生嫉妒,最终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D.刘文静长于外交谋略。

他请求与突厥交好,唐公派他出使突厥,他用金币等引诱始毕可汗,可汗答应帮助唐公,刘文静圆满完成任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帝、魏太祖之徒欤!

(5分)

②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公其无嫌。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小题。

谒金门

王安石

春又老。

南陌①酒香梅小。

遍地落花浑不扫。

梦回情意悄。

红笺寄与添烦恼。

细写相思多少。

醉后几行书字小。

泪痕都揾了。

【注】南陌:

城南的道路,行人聚集之处,也是离别之所。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点明时在暮春,一个“又”字,写出时光流逝之快,并暗含主人公深深叹惋之情。

B.又是梅小之时,回想起当年在城外“南陌”离別的情景,思念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C.三句与温庭筠《春晓曲》中“帘外落花闲不扫”一样写出了日常生活的闲适安逸。

D.四句将笔触拉至梦境,“悄”字写出沉浸回忆而浑然不觉,情意之深厚可见一斑。

E.上片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既有眼前实写之景,也有虚写之景,二者彼此呼应。

15.简要分析词的下片是如何层层深入表达烦恼之情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空,每空1分,共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若定,笑谈中横扫千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了英雄刘裕当年大举北伐的威猛气势,又表达了词人自己人虽老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3)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 ”。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小王脑筋灵活,学习上从不死记硬背,他很快便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并且在考试中屡试不爽。

②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③在网络上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是发一些虚假贴子,但是三人成虎,当许多网站都转载的时候,很多人都相信了。

④没想到,由于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倒塌事故,死伤惨重,真是祸起萧墙。

⑤孔子的学生颜回,身无长物,生活在陋巷,但是哪怕只有“一箪食,一瓢饮”,他也依然过得很快乐。

孔子不由得赞叹道“贤哉!

回也”。

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了身心的自由和愉悦,而选择逃离官场,求田问舍,开始了闲适的隐居生活。

A.①④⑥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了杜绝学生不再沉迷手机,而是以学业为重,学校想了很多办法,也制定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B.微信、支付宝今年不再鼓动红包大战是一大好消息,因为这能让人们在春节期间少一分浮躁与功利,多一分平淡与从容。

C.眼下,随着网络购物、移动支付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个人信息的保护和避免个人隐私的泄露已成为日益迫切的社会问题。

D.大家观看了《厉害了,我的国》,电影里中国桥、中国路等超级工程的震撼影像,彰显了祖国的强大实力,也感受到国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9、下面有关元曲和宋词的常识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每首散曲都有曲牌,对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进行限定。

初中学过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

B.元杂剧的角色主要有旦、末、净、杂四类,其中旦是女角,正旦为女主角,窦娥属于正旦角色。

元杂剧中的宾白指演员说的话,包括独白和对白;科,主要指的是演员的动作和表情。

C.元曲四大家一般是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D.词,又被称为曲词、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按风格来分,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一首词必须有词牌和题目,词牌规定词的曲调、句数、字数和平仄等,题目交代词的内容。

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5分)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__________。

因为孟子说过:

“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

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__________。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合理推断出这位女大学生被录用的三条原因,每条不超过15个字。

(6分)

某著名外企要招聘一名资深会计,一位女大学生去应聘,因为没有工作经历被拒绝了,可她却坚持参加笔试并且拿了第一。

于是人事经理亲自复试,女孩坦言唯一的工作经验只是在学校掌管过学生会财务。

经理失望了:

“以后有消息我会打电话通知你。

”女孩点点头掏出两块钱双手递给经理:

“不管是否录用,请都给我打个电话。

”“如果没被录用,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请告诉我,哪些方面我没有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好改进。

”“那两块钱……”女孩微笑道,“给没有被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由我付话费。

请您一定打。

”经理笑了:

“你把两块钱收回。

我现在就通知你——你被录用了。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每天下午五点,××市盐仓桥附近都会有一对老夫妇在道路停车带搬凳子坐下,“人肉”占车位,等待儿女开车回家,如果孩子回来迟,两人就轮换着坐,直到孩子归来。

针对此事,各方有不同反应。

有的人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附近车主气愤又无奈:

那是社会公共车位,不是他家私人的,但总不能出手对两个老人怎么样吧?

老夫妇的儿女也很委屈:

附近车位确实太紧张,但也劝父母不要这样风雨无阻,却拗不过两位老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江西省××县三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五月考答案

1、C2、B3、A4、C7、C10、B11、C12、C17、D18、B19、D

1、C(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

2、B(“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

3、A(文中无此依据)

4.C“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表述错误。

原文说“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