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策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103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策略.docx

《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策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策略.docx

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策略

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策略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陈英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整合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由于一些内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抽象,初中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按以往的教学方式过分地强调教师对理论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忽略学生对问题的发现与探究,势必会压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

而寓教学于情境之中,能为学生充分发挥智能潜力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乐趣。

举例:

兴趣与情趣

某位教师在准备“过有情趣的生活”一课时,本没打算对于兴趣与情趣这两个学生经常会挂在嘴边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但是一份《生活情趣大搜索》的学情调查表改变了这位教师的教学目标。

在这份调查表中,教师列举了近百条生活情趣让学生选择。

调查表收上来后,教师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情趣有二三十种,于是教师通过分析得出,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听说过兴趣、情趣,但对于到底什么是兴趣,什么是情趣,学生的认知是模糊的,而这种认识上的模糊会阻碍学生对后面内容的建构。

因此,教师基于这一调查与分析,重新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将区分兴趣与情趣的特点作为难点突破。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在课上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教师:

上课前想跟同学们做一个脑筋急转弯的游戏。

有两个问题,看看哪位同学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说出答案。

教师:

动漫世界中最乐于助人的是谁?

学生:

多啦A梦,因为他的拳头是圆的,总能向人伸出援手。

教师:

动漫世界中最黑暗的人是谁?

学生:

多啦A梦,因为他的拳头是圆的,伸手不见五指。

教师:

如果刚才的两个问题我再问一遍,大家还会有兴趣吗?

学生:

不一定了。

教师:

刚才老师提到了兴趣。

根据刚才的体验,同学们能够总结出兴趣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A:

持续的时间较短,是多变的。

学生B:

在一定时间内引发强烈的好奇心。

学生C:

可有可无。

教师:

(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正如同学们所说,兴趣具有短暂、多变、可有可无的特点。

现在,请同学们继续说出短暂、多变、可有可无的反义词。

学生:

常常、稳定、必不可少。

兴趣情趣

短暂多变

常常稳定

可有可无必不可少

教师:

根据大家的体验与回答,我们不难看出生活中什么是兴趣,什么是情趣了。

那么兴趣与情趣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A:

递进的关系。

学生B:

先有兴趣,后有情趣。

教师:

正如同学们所说,兴趣是情趣的基础,情趣要通过兴趣表现出来。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借助情境教学的方式,将创设生动的情境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有机融合,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新鲜感,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此时概念的澄清不是靠教师的讲授,而是学生在体验与思考中主动构建完成。

因此,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借助实物和图(影)像,创设直观情境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个学段的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借助实物和图(影)像等手段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境参与、情感体验中,开始对新知识的探究。

例如,某位教师在准备“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认知坚强意志的表现,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

教师播放了某届冬奥会张丹、张昊参加决赛环节的比赛录像,利用影像这一直观的工具,将赛时情况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仿佛置身于赛场中间,运动员坚毅的行为表现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的心灵,在整个观看过程中,多数学生表现出激动的情绪反应。

当视频结束时,教师适时地结合学生的情绪反应,抛出两个针对性较强的问题:

问题1:

在观看短片的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同学是很激动的。

我想问问大家,这段比赛视频中的什么地方让你情绪波动了,或者说视频中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学生A:

他们坚强的性格感动了我。

不因自己一人的失误让中国失掉得奖牌的机会。

学生B:

被队友间的关爱和友谊所感动。

学生C:

摔倒了,仍然上场并做空中跳转,靠意志坚持下来感动了我。

学生D:

满场观众为他们鼓掌支持感动了我。

学生E:

有毅力,不服输,对自已滑冰事业的热爱感动了我。

学生F:

张丹哭了,擦完眼泪后继续上场这一幕感动了我。

问题2:

如果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几个最简单的词语来描述张丹、张昊,你们会选择哪些词语?

学生踊跃回答:

爱国、坚强、勇敢、坚定、冷静、对事业的热爱、沉着、勇于挑战的精神、百折不挠、意志坚定……

对于这两个问题,由于有了之前的入境,学生的回答真挚而全面。

这动情之后的思考,使得学生自然形成了对坚强意志表现的认知,激发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觉悟的综合提高。

(二)设疑启思,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思维认知聚焦的载体。

美国教育家格兰特·威金斯说:

“问题乃是通向理解之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寓于情境之中,通过创设有目的、有层次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将教学中的疑难知识隐含于情境之中,通过问题设置,创设冲突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注意。

例如,某位教师在准备“财产属于谁”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关注财产所有权的法律意义,在课前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

教师:

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拾金不昧”这个成语的含义?

学生:

……

教师:

现实生活中,对于拾金不昧的人社会会给予怎样的评价?

学生:

……

教师:

正如同学们所说,拾金不昧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美德。

通常情况下对于这样的人,社会会给予肯定与表扬。

但是,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报道。

(展示背景材料:

出租车司机李某送旅客王某到火车站。

王某下车时不小心将钱包掉在了出租车上。

李某发现后,打开一看,内有5000元现金。

此时,他正好从收音机里得知某大学的学生因患白血病而向社会求助。

于是李某就将这拾到的5000元现金寄给了这位大学生用以治病。

教师:

看到这,你会怎样评价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

学生:

……

教师:

丢钱的王某肯定是心急如焚,相信他会找到司机李某。

那么,如果你是失主,当听到李某将你的5000元捐给了白血病患者的消息后,你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

学生:

……

教师:

让我们看看王某的做法。

(展示背景材料:

王某根据出租车发票找到了李某,要求其返还钱包中的5000元现金。

李某说钱已经捐给了患白血病的大学生,自己并

没有得到利益,并拿出了汇款存根为证,因而拒绝返还钱款。

王某遂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李某返还自己的5000元现金。

教师:

你支持王某的行为吗?

为什么?

学生:

……

教师:

让我们看看法院最后作出了怎样的处理。

(展示背景材料:

法院依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经过调解后,李某自愿返还王某3000元,王某愿意放弃剩余的2000元。

教师:

对于这个结果,有的同学可能会想:

拾金不昧的人为什么还要赔偿?

这是否有悖社会公理?

法院作出如此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要解决大家头脑中的疑问,就需要我们从财产的归属问题说起。

在这个问题情境中,教师根据学生对拾金不昧行为的已有认知设置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究引发冲突原因的认知兴趣和解决欲望。

同时,教师将问题安排在以真实事例创设的情境中,有效地实现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沟通,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体验情境

有人曾说:

“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体验情境会使课堂教学处于动态状态,利于改变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不仅如此,在情境体验中还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例如,某位教师在讲授“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消费者享有哪些具体的权利这一内容,源自生活创设了体验情境“真真假假由你辨”。

课前,教师准备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商品,并对这些原本合格的商品做了一些手脚,它们分别是:

一袋过期的蒙牛牛奶、一袋不足分量的大白兔奶糖、一盒没有使用说明书的易蒙停(治腹泻的非处方药)、一瓶合格的飘柔洗发液和一双“买一送二”的球鞋。

课上,教师将这些事先准备好的商品带进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愿到讲台前领取他们所需要的商品。

领回商品后,让学生经过同周围同学讨论,交流哪些商品是合格的,哪些商品是不合格的,并分析说明理由。

在学生依据现有的生活经验及法律知识对商品进行辨别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由学生逐一归纳总结出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内容。

通过创设源自学生生活实际的体验情境,不仅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更主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发展了他们的社会践行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化程度。

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项感官的过程中,使其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这种教学情境创设方式将生活实际搬入课堂,引导学生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强调学以致用,也体现了新课程中知行意情统一的教学要求。

(四)巧用资源,创设故事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故事、小品、寓言、成语及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创设意味深长、妙趣横生的故事情境,把知识寓于形象化的故事叙述之中,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例如,某位教师在讲授“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一课时,就巧妙地利用了学校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将其编排成一个按时间顺序演绎的完整的故事情境。

故事导入:

4月23日中午12:

20,一个消息打破了学校德育处的宁静,初二

(2)班的小尹同学不见了。

同学们议论纷纷,老师们也紧张地行动起来。

第一阶段:

时间:

12:

25,地点:

校保卫办公室。

主管德育的周校长在学校监控录像器上查找到12:

20左右的录像,确认小尹的确在12:

10偷偷溜出校门。

第二阶段:

时间:

12:

30,地点:

校德育处。

班主任潘老师通过学生电子信息系统迅速查找出小尹的家庭信息。

并与小尹的父母联系。

(显示学校电子档案的图片)

第三阶段:

时间:

下午1:

00,地点:

初二年级组。

小尹的父母来了,诉说昨天晚上在她家发生的争吵。

小尹的妈妈偷看了她的日记,翻看了她的手机通话及短信信息,并与她谈及此事,小尹很生气,与母亲吵了起来,气急中说了一句:

“你侵犯了我的隐私,我都可以告你了。

”母亲生气地说:

“小孩子家有什么隐私?

告吧,最好这个家你也别回。

(辅以“家长偷看学生信件、手机信息、聊天记录”的漫画)

第四阶段:

时间:

下午5:

30,地点:

初二(21)一班教室。

对于小尹的出走,同学们也是议论纷纷,很为她担心,小思是小尹最要好的朋友,她也闷闷不乐,她回忆起昨晚和小尹在网上聊天时的情景……

故事结局:

时间:

晚上11:

00,地点:

小尹家。

夜已经深了,小尹家客厅的灯依然亮着,有三个人影在灯下,静静地,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不眠之夜……

(北京市西城区西四中学崔雅丽)

整堂课的教学以这个故事的发展为主线,每一个阶段的故事发展又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础。

随着故事的推进将“学校的管理与学生隐私”、“教师的教育与学生隐私”、“家长的抚育与学生隐私”、“同学的帮助与学生隐私”这些在保护隐私权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矛盾逐一暴露出来。

由于故事情境的创设做到了融趣味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为一体,每一个阶段都创设了未知因素,学生整堂课的兴趣都被环环相扣的故事情境所牵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的原则

(一)情境的选择要符合生活实际

新课程主张回归生活,联系社会。

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机会。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情境为教学服务一定不能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

例如,某位教师在讲授“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受到《失败就是我》一文的启发,创设了以阅读、感悟“挫折”的四封来信,书写回信为主要线索的教学情境。

课堂上,教师根据四封来信将教学情境分为五个部分,每一封信在出示之前都给学生心理上制造了悬念,从而唤起了学生探寻究竟的求知欲望,当最后让学生给“挫折”写封回信时,学生将自己对挫折的体会、感悟写入信中,激发了’学生获得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的渴望。

书信往来作为沟通手段在通信方式高度现代化的今天已经很少见了,但是将这种曾经熟悉的形式以真实情境迁移至课堂,给学生心理上带来了极大的好奇,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激发了学生在课上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的利用要机智敏锐

教学是个动态系统,学生在这个系统中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往往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和状况是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所不能预料的,对于这些课堂上的“意外事件”,需要教师适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将“意外事件’’转化为对教学有价值的新的课堂情境。

例如,某位教师在讲授“坚强意志”一课时,将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一步步地顺利展开。

然而到实施的最后环节,在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认识坚强意志的表现,感悟逆境需要坚强意志,顺境同样需要坚强意志时,学生中出现了状况。

一个坐在前排的学生突然流鼻血,但是为了不打断老师的上课进程,他没有举手示意自己的窘状,而是默默地将头埋下,继续听课。

学生的这一状况是多么好的用于说明坚强意志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个时候,关注到学生的课上精神状况,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反应,关注到学生的态度变化,在教学的结束阶段将学生中的这一现实发生的事例充分运用,将这一鲜活的“学情”做现场处理,相信教学的效果会更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然而,这位教师虽然看到了学生的这一状况,却让这个能够生成的闪光点与自己、与学生们擦肩而过,这不得不让人有遗憾的感觉。

由此可见,情境教学不仅要关注具体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要关注如何更好地利用情境、延伸情境,适时施教。

(三)情境的创设要开放灵活

个体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出利于学生自己发现、理解的教学情境。

这就要求教学情境创设要开放灵活,能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测,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

情境创设是否具有开放性影响着课上学生参与、思考的广度与深度。

例如,某位教师在讲授“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用智慧保护自己”一课时,最初设置了如下三幕教学情境:

第一幕

2003年8月的一个午夜,一个黑影潜入了侯青青家,将刀举向了侯青青的家人。

打斗声惊醒了正在睡梦中的侯青青,在目睹了凶手的暴行后,她迅速藏到一个装衣服的小木柜里。

第二幕

此时来不及躲避的姐姐和弟弟都被凶手砍成了重伤。

当听到弟弟的呼救声时,侯青青真想一把推开柜子门,冲出去救弟弟,但想到这样出去只能是白白送死,她只好咬紧牙关不出声。

第三幕

在可怕的沉寂中煎熬了十几分钟,侯青青在确认凶手已经离开后,走出了小木柜。

她首先将已经昏迷的姐姐扶到附近的村卫生院,然后跑到隔壁的公用电话亭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和110报警电话。

在第一轮教学中,教师将案例分三幕逐一讲述给学生,在学生阅读三段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认为侯青青的做法有哪些可取之处?

由于之前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已经将案件的全部细节展示给学生,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不需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就可以回答,没有他们自己智慧的体现。

于是,教师对教学情境做了重新调整:

教师在第二次教学过程中针对材料重新创设了情境,希望学生能够在情境参与中获得自己的自我保护智慧。

第一幕

2003年8月的一个午夜,一个黑影潜入了侯青青家,将刀举向了侯青青的家人。

打斗声惊醒了正在睡梦中的侯青青……

第二幕

此时来不及躲避的姐姐和弟弟都被凶手砍成了重伤。

当听到弟弟的呼救声,侯青青……

第三幕

在可怕的沉寂中煎熬了十几分钟,侯青青……

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将三幕情境做了结构不完整的处理,将主人公的自救行为全部隐去,给学生留下探究事件结果的悬念,同时抛出引发学生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如果你是侯青青,你会怎么办?

此次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虽然很多答案与主人公的做法不尽相同,但是在开放性的情境与设问中,学生却能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澄清他人的误区,借鉴同伴的经验,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提升。

(四)情境的内容要体现时代特点

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生活性,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创设情境能够吸引学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例如,某位教师在准备“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课时,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O级大地震,于是她放弃了先前以花样滑冰运动员张丹、张昊,学校中的优秀校友等为素材创设的教学情境,而是将汶川地震中真实感人的反映坚强内容的鲜活素材创设为不同的情境,力求在时间上接近学生,将大社会引入小课堂,充实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听课热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特点

教学过程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因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

如果忽视学生的存在势必会导致教学低效的结果。

因此,教师要从综合考虑学生已有认知、知识能力水平、。

心弹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实际需要等方面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某位教师在准备“财产属于谁”一课时,财产所有权是一个抽象的法律概念,对于不具备一定法律素养的初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人手,选择“如何安排过年压岁钱”这一学生经历过的生活资源,通过开放性问题的启发,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枯燥的法律概念。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共提出了如下问题:

问题1:

同学们每天都在学校上课,相信大家最盼望的就是放假了。

那么,一年365天,你最喜欢过哪个节日(法定节日)?

问题2:

问一个隐私性的问题: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里,你收到了多少压岁钱?

问题3:

假设今年春节期间,你收到了来自父母亲戚的1000元压岁钱,你将如何花这些钱呢?

教师:

对于这1000元压岁钱,同学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想法和需要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其实,就在大家作出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在对这1000元压岁钱行使着财产所有权。

(此处教师结合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逐一引出财产所有权的四个问题。

问题4:

了解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后,请大家说说,在生活中你都对哪些财产享有所有权力。

这些问题的提出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感受,同时遵循了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思维引导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对财产所有权这一抽象法律概念的理解。

不仅如此,几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有序的问题体系,对这些问题的有序回答,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在这一有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了法律知识,感受到法律就在自己身边,进一步产生了对学习法律的兴趣和热情。

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从对资源的选择到对资源的开发都是建立在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已有社会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而控制了启发的角度、难度和方式。

因此,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应从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和情境开展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学习更有兴趣。

情境教学需要我们从教学需要出发,结合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等因素创设形象直观、富有探索意味的教学情境,在动态与变化中开展情境教学,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使思想品德课从心灵深处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