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用第一章第2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096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0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文字应用第一章第2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语言文字应用第一章第2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语言文字应用第一章第2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语言文字应用第一章第2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语言文字应用第一章第2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文字应用第一章第2节.docx

《语言文字应用第一章第2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文字应用第一章第2节.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文字应用第一章第2节.docx

语言文字应用第一章第2节

第2节 抓语境,明词义,勤积累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熟语,哪个使用不恰当?

请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清代的学者积累知识是明代人无法望其项背的,许多传统的学问在清代复兴了,但这种繁荣是以清代的文化限制、压迫和文字狱为前提的。

清代是文字狱最频繁的时代,只言片语就有可能招致飞来横祸,清代一朝禁毁之书达数千种之多,制造出一种非常恐怖的氛围,弄得文人士大夫危若累卵,动辄得咎,他们只好躲进离现实最远的文字训诂和考据当中去了。

答:

1.(2011·广东)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  )

近年来,我国历代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更是卷帙浩繁,蔚为大观。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涌现,使人自顾不暇。

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鱼目混珠,为读者所诟病,但就其主流看来,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大有益于我们文学的“外为中用”,大有助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因此也是值得重视的。

A.蔚为大观B.自顾不暇

C.鱼目混珠D.诟病

2.(2011·广东)请在下列关联词语中,选取最恰当的3个,分别填入句子的空格中。

既然 不管 尽管 无论 既而 因而 然而

①________古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并不完全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们②________是现实主义者,思想中就不能不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③________他们能够从艺术描写中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现实。

3.(2010·广东)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

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今天,它们并没有因为现代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B.斗转星移C.甚嚣尘上D.销声匿迹

4.(2009·广东)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欣逢您四十华诞,我们谨向您——亲爱的母校,致以热烈的祝贺。

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

亲爱的母校,是您厚实的沃土孕育了我们的未来,是您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传统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是您把我们这些懵懂少年培养成今天的栋梁之材。

A.莘莘学子B.运筹帷幄

C.首当其冲D.栋梁之材

5.(2011·重庆)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去凤凰,是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凤凰的美便弥漫在这烟雨中,湘西的千年文化也在这烟雨迷蒙中荡漾开来。

B.网络热词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而且还表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正逐渐发生变化。

D.他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那种人。

按照规定,他可以申请贫困生助学贷款,但他却硬撑着不肯申请。

6.(2010·山东)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切,让人难以释怀。

B.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

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感慨万千。

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2012年《考试说明》对本部分的要求是: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能根据语境正确选用词语等。

这就是说,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使用是否适当的问题。

正确使用实词,其考点要求为:

了解词义的变化发展和多义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能根据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

正确使用虚词,通常以常见常用的虚词的运用为主,包括关联词、介词、副词和助词等,主要考查对句子的内部结构以及句子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011年广东卷考查了虚词中的关联词,与连贯的考查相融合,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

熟语虽包括成语、习惯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但高考的考查通常是偏重于成语。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根据出现的题型和所涉及的知识点,词语考查的命题方式将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

1.题型多样。

高考对词语的考查以客观题为主,但也有主观题。

常见题型有以下四种:

一是判断辨析型选择题,这是大部分省市采用的主要命题形式;二是填充辨析型选择题,这种题型是熟语与实词、虚词结合考查时的常用题型;三是替换辨析型选择题;四是填充式的主观题。

2.考查范围扩大。

往年词语考查以常见成语为主,近几年在秉承这一原则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平时很少接触的成语,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的“春秋鼎盛”“崇论宏议”,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的“移樽就教”等。

2011年广东卷对词语的考查体现了稳中有变的理念,从原来单纯考查成语变成考查成语为主兼有实词。

3.考查方式灵活。

虽然仍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但是主观应用题的形式可能会被更多地采用,也会出现在病句修改中,要求修改语段中出现的错误成语。

4.关注生活及社会现实。

在选材等方面更加现代化和生活化,注重与社会现实的结合。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考查成语所用的语句大多源自社会新闻热点。

今后命题会更多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更多地突出地方特色,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时代性、针对性。

一、词语(实词、虚词)

(一)近义实词的辨析

演练体悟

 在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入最恰当的词语。

1.(2011·江西)

(1)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________,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系。

(投降 投诚)

(2)“五一”期间,市长________会见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我国台湾投资考察团。

(分别 分头)

2.(2011·天津)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________。

(钟爱 喜爱)

知识整合

 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实词可以表示人或事物及其动作、变化、性状等,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同音实词和异音实词的规范应用上。

同音词有的是同义词,有的不是同义词,我们把它分为“同音近义词”和“同音异义词”。

同音近义词如:

祛除、驱除,侦查、侦察,融解、溶解,启用、起用等。

同音异义词如:

包含、包涵,品位、品味,蜕化、退化等。

异音近义词是指充当语素的字音全不相同或部分不同的词,而词语的意思有相近之处,但应用范围却不同。

如:

捐赠、馈赠,风范、风尚,制约、约束,囊括、涵盖,迟疑、犹豫等。

方法点拨

 近义实词的辨析技巧

1.看适用范围

不同实词的适用范围并不相同,因此辨析实词的适用范围是辨析实词的有效方法。

如近义词“边境”和“边疆”,二者的适用范围大小不同,其中“边境”所指地域范围较小,“边疆”所指地域范围较大。

2.看词义轻重

不同实词的词义轻重也不相同,因此辨析词义轻重也是辨析实词的有效方法。

如“盼望”和“渴望”、“轻视”和“鄙视”两组近义词,前者的词义较轻,后者的词义较重。

3.看感情色彩

很多实词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区分实词从感情色彩入手,也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如:

“干涉”是贬义词,“干预”是中性词;“沟通”是中性词,“勾通”是贬义词。

需要提醒的是,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要注意与修辞结合的褒义贬用和贬义褒用现象。

4.看适用对象

有些实词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但一般都有较固定的搭配,不能混用。

如“表现”多与“思想、感情、性格、精神”等搭配,而“体现”多与“路线、方针、政策、特点、特性”等搭配。

5.看语法功能

如“阻碍”是动词,“障碍”是名词;“节约”是动词,“节俭”是形容词;“突然”是形容词,“忽然”是副词。

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的语法功能,有利于辨析近义词。

例如“代表”与“代替”,“代表”既有名词性又有动词性,由于有名词性,它可以充当主语,又可以充当宾语;由于有动词性,它又可以充当谓语。

而“代替”仅有动词性,因此它只可以充当谓语,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

6.看习惯通用

有些词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选择时忽视这方面的内涵的意义,就会出现错误。

对点直练

1.(2011·湖北)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她________盲人和正常人一样也能做很多事情,这正是她只身来到拉萨旅游的原因。

她喜欢这座________在历史和信仰中的圣城,________看不见,她也能感受到这里绵延的雪山、清冽的空气、闪耀着金光的寺庙和那些________向大昭寺缓缓前行的信徒。

A.相信   沉醉   既然   顶礼膜拜

B.自信沉溺即使诚心诚意

C.坚信沉浸尽管三步一叩

D.确信沉迷虽然毕恭毕敬

2.(2010·全国Ⅱ)从以下12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入下文相应的位置上。

选词不得重复。

停止  损害  设立  具有  核实  侵害

咨询  维护  存在  叫停  保护  免受

“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是文化部指导下的企业自律行为。

先期试点的六家网络企业将建立服务页面,①________专线电话等,为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网游监管提供②________与服务。

家长可实名举报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的游戏账号,网络游戏企业③________之后,将根据家长的要求,依法限制或④________对该未成年人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

目前,一些网络游戏不同程度地⑤________低俗、暴力、色情等方面的内容,这严重⑥________了那些沉迷于网游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实施网游监护工程的目的是要⑦________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其合法权益,使他们⑧________不良网络游戏的侵害。

(二)近义虚词的辨析

演练体悟

1.在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入最恰当的词语。

(1)(2011·天津)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浮动,______遗世独立的佳人。

(好像 犹如)

(2)(2009·天津)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______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偶然 偶尔)

2.判断下列加点虚词使用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1·浙江)竹叶和阳光彼此恋慕所闪出的光,使人坠入了无我的境地;纵令不闪光,竹叶自身或浅黄、或翠绿的色彩,不也令人陶醉吗?

(  )

(2)(2010·四川)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该课题组撰写了专题报告,对我国票据法的特色及其立法决策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

(  )

知识整合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虚词的主要作用是用以构成文句,工整文意,在句子中起到语气或语法作用,而不表达实在的意义。

方法点拨

 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准确解答虚词辨析题时,考生应掌握以下两个技巧:

1.精于阅读,勤于积累

具体表现在:

一要有良好的语感,二要有大量的有关虚词辨析的知识积累。

良好的语感来自对经典文章的认真阅读,而有关虚词辨析的知识积累则来自考生个人的阅读积累、思考总结。

良好的语感,往往为排除错误答案提供了可能;大量的、科学规范的虚词辨析知识,为准确答题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掌握技法,科学辨析

(1)辨析有关近义虚词的异同。

首先,要掌握其词义和功能,看它是否符合语法规范以及分句间的语意关系和语法关系;其次,要注意审视具体的语言环境,仔细体会具体语境中要求的义项,分辨虚词在句中的语义是否与作者的原意相符。

(2)辨析关联词语。

首先,要从文句整体入手,把握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以语句的连贯为依据,通过比较分析,选择最恰当的关联词语;最后,将词语代入原句看句子是否衔接紧凑,从而检验所选定的关键词语是否正确。

对点直练

1.(2011·福建,有改动)在横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

从荧屏到银幕,从歌剧院到博物馆,从舞台到广场……今年五一假期,文化市场分外火爆,既有演唱会这样的新时尚,又有免费演出等惠民之举。

________,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掩盖不了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的事实。

2.(2010·全国Ⅱ)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人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学说,①________很少有人确切地了解这种理论。

跟我们所熟知的经典物理学相比,相对论学说中有关新概念的表述充满了数学公式和演算。

②________目前常见的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籍一涉及重要概念,③________在表达上或含糊不清,或繁琐难懂。

④__________这也不能全怪那些作者,⑤________用非数学语言来表述那些新概念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2010·天津)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都知道,现在“种花”已经不能仅凭劳动力和气候来______收益了。

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专业规模和品牌,______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的快速______。

而要获得更大的产业效益,则与科技进步、资金投入、法制保障等因素______。

A.决定  即使  提升  息息相关

B.决定虽然提高休戚相关

C.确定即使提升休戚相关

D.确定虽然提高息息相关

如何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近义词?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学好语文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而且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需要认真思考,反复捉摸的良好思维习惯。

B.影视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虽为舆论所不耻,但身为公众人物的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可以轻易找到借口,开脱责任。

C.医学专家说,肥胖不止是一种臃肿的体态,更是一种病态,它能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和癌症等诸多疾病,还会产生自卑心理。

D.2010书香中国,以“今天,你读了吗?

”为口号倡导大众阅读,讲述中国人的阅读故事,通过各个层面展示中国人今天的阅读风貌。

现场答案 C

答案修正 ________

词语运用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种。

虚词运用因为很少考,所以它成了许多考生的软肋。

其实,虚词运用与实词运用一样讲究词义和理解,尤其是习惯性的语法搭配。

C.“不止”有两个义项:

①继续不停,②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都是实词义,不能与“更”搭配,而“不只”是“不仅、不但”之义,与“更”字构成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

A.把“捉摸”和“琢磨”弄混了,“捉摸”是“猜测、预料”义,多用于否定句中,没有“反复思考”义,而“琢磨”正是该义,适合语境。

B.是把“不耻”与“不齿”两词弄混了。

“不耻”是“不以为耻”;“不齿”是“看不上、瞧不起”,表鄙视,合乎语境。

 

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近义词,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

词不离义——察语义

要正确理解近义词的离句——析语意义(词义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色彩、适用对象、语法功能等),尤其要“求同辨异”。

抓住那个相异语素,就可以找出它们的细微差别。

第二步:

词不境

弄清语境,就是对一个句子的语义范围、感情色彩、谦敬色彩、搭配对象、词性、成分等作出全面的动态的分析。

词语题的语境很小,只是一个句子,故很好把握。

第三步:

词境合一

把词语的意义与语境的特点两相对照,如高度一致、吻合,则是正确的;反之,则不正确。

示例

(1)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_____(篡改 窜改)日本侵华的历史。

①辨析词义:

“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贬义词。

“窜改”指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中性词。

②弄清语境:

所填的空应为一个作谓语的动词,宾语是“历史”,从“妄图”看,是一个贬义语境。

③词境合一:

“篡改”色彩与语境的贬义特点一致,故选“篡改”。

(2)该县有关部门决定在今后两年内斥资对这位名人的故里进行修复,把它们打造成精品,以吸引外地游客,使当地旅游人气更旺。

(判断正误)

①辨析词义:

故,原来的,从前的,旧的;里,家乡。

合起来就是故乡。

②弄清语境:

“故里”所处的位置是“对”的宾语,是动词“修复”的对象,被“这位名人”修饰。

从“修复”一词看,它适用的对象是具体事物,不是大而空阔的东西。

③词境合一:

“故里”范围太大,很抽象,不能是“修复”的对象,故运用不正确,这里应用较为具体的“故居”。

1.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君主沙贾汗为其宠妃蒙泰姬修建的________(陵墓/陵寝/墓茔/墓室)。

这是一座镶嵌着宝石的伊斯兰建筑。

①辨析词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弄清语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词境合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遏止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判断正误)

①辨析词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弄清语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词境合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0·全国Ⅰ)从下列12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入短文中的画线处。

选词不得重复。

缀满 扩散 显现 赫然 铺满 陶醉

悄悄 映衬 汇聚 稳稳 散落 沉醉

上海世博会北京馆昨天首次为公众做了一次变换造型的演示。

在大型屏幕由蓝色背景缓缓变成一片红色之后,气势恢弘的鸟巢图案就__①__映入眼帘。

正当人们在议论下一个图案是什么的时候,只见红色__②__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几颗晶莹剔透的水滴。

在水滴逐渐__③__的过程中,屏幕上先是出现一个膜,随后变成多个膜,不一会儿,这些膜就组成了水立方的图案。

随后水立方幻化为__④__点点繁星的夜空。

令人称奇的是,夜空中的星星不断变大,最后__⑤__成一个巨大的圆形轮廓。

伴着美妙的乐曲声,这个巨大的圆形轮廓慢慢__⑥__为国家大剧院。

正当人们为此景此情而__⑦__的时候,突然一片灿烂的晴空呈

现在人们眼前,在晴空的__⑧__下,天坛祈年殿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

4.(2009·江西)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________。

②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________学习外语呢?

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________受损。

A.国是 况且 荣誉  B.国事 何况 名誉

C.国是何况名誉D.国事况且荣誉

二、词语(熟语)

1.成语

(1)成语的含义6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型词组或短语。

(2)成语的特点

①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它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任意改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

如:

“提纲挈领”不能变为“提领挈纲”“提纲举领”等。

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特定的语境,出于修辞的需要,也可灵活运用。

这是近几年出现的现象。

如:

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其乐无穷,牙口无炎(药品广告)——哑口无言。

②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在表意上与一般固定短语不同,它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如:

“凤毛麟角”,表面意义是凤凰的毛,麒麟的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才或事物。

③形成的历史性。

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与发展。

我们不仅要有选择地继承和运用,还要革新和创造。

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和生活实践中会涌现大量的新词语。

如:

同心同德、与时俱进、多快好省等。

(3)成语的来源

①寓言故事的缩写。

如:

叶公好龙、滥竽充数、亡羊补牢、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点石成金、精卫填海等。

②历史事件的概括。

如:

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怒发冲冠、夜郎自大、图穷匕见等。

③古诗文语句的摘抄。

如: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一鼓作气、举一反三、走马观花、门庭若市等。

④历代俗语的演变。

如:

张冠李戴、锦上添花、七上八下、一针见血、雪中送炭、趁热打铁等。

2.谚语

谚语(包括格言)是一种固定语句。

它不是一个词。

有的谚语近乎成语,但不像四字格式那么整齐,往往包含更多的单位。

很多谚语是句子,但是固定的,就这么一个,不能类推,有的结构特殊,不能照一般的句子格式加以分析。

汉语里,谚语以及和它近似的歇后语、惯用语之类很多,从作用上看,属于语言的建筑材料的性质,因此,可以认为这些都是汉语语汇的组成部分。

谚语用通俗易懂的话反映某种道理,这些道理往往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经验总结。

谚语流传在人民群众中间,内容健康的谚语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育劝诫的作用。

谚语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关自然和农业生产的,如农谚、气象谚等;一类是有关社会生活的。

3.歇后语

歇后语也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一种固定的语句。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

或者可以说,像一个谜语,前一部分是谜面,后一部分是谜底。

使用时,往往只说前一部分,后一部分的意思让别人去意会、猜测。

歇后语可以分为两类:

喻义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

喻义歇后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有的用传说故事或历史故事),后一部分是说明;两部分之间有一种内在的意义联系,或是形象类推,或是逻辑推论。

4.惯用语

惯用语是一种比喻定型化的具有抽象整体意义的词组。

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形象生动,含义准确,出现频率高,用处广。

如“掺沙子”“穿小鞋”“演双簧”。

惯用语是熟语中比较特殊的成分,特点鲜明。

首先,它在用法上是整体的,意义上是单一的,宜从字面意义转化为较深刻的抽象意义,不能望文生义。

如“踢皮球”本指以脚踢球的运动方式,后喻指不负责任地互相推来推去。

其次,它在形式上多为三字格,结构上多为动宾结构,另外,还有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和并列结构等。

如“碰钉子”“和稀泥”“鬼画符”“纸老虎”“挂羊头,卖狗肉”。

当然它也有灵活性的特点,尤其是动宾结构的,有的中间可以嵌入其他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