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049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十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十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十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十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十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十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整洁完整。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7·佛山二模,34)1929~1933年期间,胡佛内阁财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

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

“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

”这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阻碍了美苏经济交往

B.苏联的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灾难

C.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

D.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

2.(2017·青岛二模,34)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

这体现出(  )

A.重商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发展

B.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

D.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

3.(2017·河南六市二模,34)以下为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计表,这表明(  )

年份

1927

1928

1929

1930

离婚率

10%

15%

12%

3%

A.新政有利于促进社会及家庭稳定

B.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美国家庭稳定

C.经济水平与家庭稳定程度正相关

D.家庭稳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

4.(2017·安徽江南十校二模,34)《强国之鉴》把美国的崛起归纳为五个台阶,即奠基与立国(1607~1789)、扩张与起飞(1789~1865)、重建与发达(1865~1930)、危机与调整(1930~1945)、称霸与冷战(1945~1990)其中,第四台阶美国崛起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关系的调整B.科技革命的推动

C.政治制度的创新D.侵略战争的刺激

5.(2018·江西高三调研,34)到1942年前,美国先后有200多万青年在民间资源保护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效果明显。

这些青年平均每人每期劳动9个月,月工资中绝大部分成为赡家费。

罗斯福政府的这一举措主要效果在于(  )

A.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合格兵源

B.成为解决失业民众就业的核心途径

C.是美国环境明显好于他国的根本原因

D.提高了政府的救济面和社会购买力

6.(2017·衡阳三模,34)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

A.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

B.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C.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

7.(2017·惠州四模,34)1883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官。

1933年2月,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即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

材料可用来印证美国(  )

A.危机期间失业问题的严重

B.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

C.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

D.国家干预取代自由放任

8.(2018·黑龙江哈三中一模,34)下表是1935~1936年美国收入分配状况。

据此可知(  )

占总人口比例

占总收入比例

无产者

40%

13.3%

中产者

20%

14.1%

有产者

40%

72.6%

A.大萧条使美国经济严重衰退

B.罗斯福新政未触及劳资矛盾问题

C.罗斯福新政未缓解经济危机

D.新政期间贫富差距问题依然严重

9.(2017·太原二模,35)下表为1947年至200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及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单位:

十亿美元)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

年份

制造业总产值

制造业产值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1947

60

30

1980

527

24

1993

1118

17.6

2000

1566.6

15.8

A.技术革新步伐减缓B.国际竞争日益加剧

C.产业结构调整加速D.知识经济开始崛起

10.(2017·广州二模,33)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西方社会运动与工人斗争的诉求依次地表现为,在18世纪是“公民权利”,19世纪主要集中在“政治权利”,进入20世纪,主要表现在“社会权利”。

“社会权利”的诉求主要表现为(  )

A.争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的权利

B.争取与个人自由相关的基本权利

C.争取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权利

D.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1.(2017·衡阳二模,34)198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由1950年的3.5%上升为6.8%,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10.3%下降到1986年的3.4%。

导致美英这种经济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可能是(  )

A.加大市场货币供给B.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C.压缩政府财政开支D.坚持推行凯恩斯主义

12.(2018·江西九校高三联考,34)学者托尼·朱特在《沉疴遍地》中写道:

“新一代的保守主义者才有胆量挑战他们的前任的“国家主义”,提出激进的方案,来解决他们所称的野心过大的国家的‘硬化’及其对私人主动性的缓冲作用。

”这表明(  )

A.斯大林模式受到广泛重视

B.对凯恩斯主义产生了质疑

C.主张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

D.经济大危机使人总结教训

13.(2017·湖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35)“据统计在当代发达国家中,由专业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办公职员构成的新的职业群体迅速崛起并最终超过蓝领工人阶层,这个阶层的人数约占总人口数的50%~6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知识经济的发展B.社会结构的变化

C.福利国家的建立D.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4.(2017·唐山一模,35)197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显著下降、通货膨胀加剧等长期并存的局面。

美国经济“滞胀”持续时间长达10年,供给学派应运而生,并盛行于80年代,它强调(  )

A.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过多干预经济

B.扩大政府开支,增加政府预算赤字

C.供给应适应需求,重点是扩大需求

D.减少税收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

15.(2018·湖南六校高三联考,34)1922年5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法令,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特殊情况可为六年。

法令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但主人必须同农工一起劳动,此外在承租土地上不得使用雇佣劳动力。

颁布法令的主要目的是(  )

A.允许商品货币关系存在

B.防止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复辟

C.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D.创造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条件

16.(2018·菏泽一模,23)1917年,列宁指出,俄国存在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经济成分。

到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列宁重申了这一观点。

这表明苏俄(  )

A.已经重新定义私有经济的作用

B.并未对战时共产主义予以否定

C.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

D.向社会主义过渡完全宣告失败

17.(2017·临汾三模,35)下表反映了1973年苏联经济与美、法、日的对比,据此可知(  )

苏联

美国

法国

日本

1000人以上的大工厂占企业总数比重

11.2%

0.6%

0.1%

1.4%

1000人以上的大工厂生产的工业品占工业品总产量比重

61.5%

38%

42.1%

34.4%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规模经济是苏联经济模式的特征

D.法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霸主

18.(2017·珠海二模,34)下图为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情况。

据此可知(  )

A.苏联在“二五”计划时调整了产业结构比例

B.斯大林模式不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

C.计划经济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

D.重工业的增长是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

19.(2017·洛阳三模,34)下图是1940~1945年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日平均实物工资(千克),由此可以推知(  )

A.社会环境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

B.农业集体化经济政策面临破产

C.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

D.工业化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20.(2018·湖北新联考高三联考,33)据统计,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

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1倍、0.54倍。

这说明(  )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21.(2017·佛山二模,34)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

这一做法(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

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22.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

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

这些做法(  )

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

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23.(2017·济南二模,34)1933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

赫鲁晓夫上台后取消了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国家采购制,即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

这一制度的转变(  )

A.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

B.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

C.注重了调整工农业比例

D.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

24.(2017·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二模,34)1982年3月,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表讲话,攻击中国的内外政策,同时表示中苏之间的分歧不应该妨碍两国之间保持和发展友好关系。

这一表态反映了(  )

A.苏联经济实力的下降B.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C.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D.中苏关系得到全面改善

25.(2017·湛江二模,34)1985年,莫斯科市长叶利钦听说某家肉店出售极其罕见的小牛肉,立刻去排队,终于轮到他时却被告知已经卖完了。

他暗中察看仓库,却发现“小牛肉就放在那儿的一间屋里,并正准备从‘后门’卸走”。

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

A.经济负担因争霸而加重B.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明显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民众消费能力显著提高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2017·新余二模,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史》载:

“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

凡赈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

”对宋朝慈善救济史研究颇有心得的张文先生指出:

“宋朝社会救济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邓云特先生在《中国救荒史》中说:

“两宋灾害频繁度之密,盖与唐代相若,而其强度与广度则更过也。

”“降至唐宋之际,财富力量的崛起更为显著”,唐宋土地私有产权制的兴起,在摧毁原有政治高压下超稳定土地关系之时,使得对财富的追求成为与过去相别的无关品性高雅之事。

由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农业经济受季节的影响波动较大,极易出现季节性受灾人群。

故而,宋朝政府亦非常重视对本朝民众的季节性救济,给以从医疗到贫寒物资之发放的多种救助,帮助民众暂渡难关。

张文先生总结认为:

“宋朝社会救济从总体上来说的确成就不凡,使得宋朝社会的安全运行不至于出现太大的问题,从而也使宋朝对社会的控制较为稳固,避免了社会处于失控状态。

——《唐宋变革视野下的宋朝慈善救济》

材料二 二战后,德、奥和意大利有约2000万难民,是饱受战火浩劫的欧洲国家根本无力接收并安置的。

杜鲁门政府为解决欧洲的难民问题在国内积极倡导立法,美国历史上第一部难民法《1948年战争难民法》最终制定。

其将在战后因种族、宗教或政治观点将受到政治迫害或害怕受到政治迫害、不能或不愿回国的人列为接纳难民。

在1950年的难民法修正案中,将流亡美国的波兰难民,捷克斯洛伐克以外的其他东欧国家的难民也纳入安置范围。

并规定: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国家情报工作的完成,向将会有力推进反对共产主义事业的难民发放500个签证。

”从1946年到1994年,美国共接纳了2471628人次的难民,其中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占了95%左右。

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接纳难民的能力下降,接纳大量逃离共产主义国家的人,成为了美国社会沉重的负担。

社会各界民众都要求政府改革现有的难民政策,严格限制难民入境。

出于反共和和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80年难民法》,有选择地允入难民。

——摘编自李晓岗《难民政策与冷战外交》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社会救济兴盛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10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分析二战后初期美国实施难民政策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国难民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8分)

 

27.(2017·宣城二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面对满目疮痍的法国经济和社会状况,戴高乐政府选择了一条与西德自由经济政策不同的道路。

他试图通过国有化、结构改革以及经济计划,使国家有效地干预国民经济活动恢复生产,稳定社会。

戴高乐表示,“国家的最高使命在昨天是作战,而今天是生产。

今天和任何时候都一样,使国家强盛是政府的责任,而国家今天能否强盛取决于经济。

……这便是我的政府采取国有化、国家监督和现代化措施的主要动机。

1946年法国宪法宣布“所有一切已经具有和将要具有为全民服务或事实上具有和将要具有垄断性质的财富和企业必须全部成为全社会的财产。

”此后,法国国有经济继续向其他行业和领域渗透,创建了大量国有独资公司、国家控股公司和公私合营企业等。

在西方国家中,法国的宏观调控范围更广,程度更深,指导更有力。

从1947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法国政府先后实施了11个经济发展计划。

当时,法国重点发展的汽车、航空、通讯、原子能等产业,都是国有企业唱主角,它们的规模和实力,在国际上都居领先地位。

法国的国有企业大多组建成集团,中央政府只管理总公司,分公司由各集团自行运营,以提高管理效率。

——摘编自唐逸如《法国二战后国有化浪潮解密》

材料二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计民生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

”1951年,国家开始实行棉纱统购;1953年10月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计划供应;以后统购统销扩大到粮、棉、食油、糖、烟、茶、生猪、桐油、木材等农副产品。

……实际上是通过工农产品间的价格“剪刀差”为工业生产汲取了大量的农业剩余。

——摘编自王橙宇《60年中国经济曲折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后法国经济“国有化浪潮”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新中国的统购统销政策,并指出中法两国经济建设的不同点。

(10分)

 

28.(2018·衡阳十校高考调研冲刺预测,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用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用品。

……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请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外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所述政府与经济的关系进行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答案精析

1.C [材料不涉及意识形态对美苏经济交往的影响,故A项错误;苏联并不是实行自由贸易,当时已经开始实行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是现象而不是实质,故D项错误。

]

2.C [进入20世纪,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由主义而非重商主义,故A项错误;凯恩斯主义在这一时期还尚未提出和实施,故B项错误;正是由于自由主义的盛行导致的经济缺乏国际规则,才使得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和转移危机的做法,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政治危机的相关描述,故D项错误。

]

3.D [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故A项错误;1927~1930年美国一直推行自由主义思潮,故B项错误;1927年到1929年是美国经济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离婚率比1930年后资本主义大危机之后的离婚率要高,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后,离婚率反而下降了,说明家庭稳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故D项正确。

]

4.A [“第四台阶美国崛起”指的是“危机与调整(1930~1945)”即罗斯福新政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面对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罗斯福进行了调整,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故A项正确。

]

5.D [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解决工人失业的问题,与兵源无关,故A项错误;解决失业民众就业问题主要靠发展工业来吸收失业工人,以工代赈只是一种补充方式,故B项错误;这一举措主要目的是解决工人失业的问题,而不是美化环境,故C项错误。

]

6.A [“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体现了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与传统自由放任的经济理念相违背,故A项正确。

]

7.B [由于美国当时经济危机的严重性,时局授予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广泛的行政命令来干预社会经济和缓和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

]

8.D [材料体现无产者与中产者占人口大多数,但收入却只占总收入少数,而居人口少数的有产者却占据总收入多数,说明罗斯福新政期间依然存在较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故D项正确。

]

9.C [材料中制造业总产值迅速增长,但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却不断减少,说明美国国民经济中制造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

]

10.C [A项体现的是,19世纪争取的政治权利,故A项错误;B项体现的是,18世纪争取的公民权利,故B项错误;D项主要强调的是国家间的关系问题,故D项错误。

]

11.C [根据材料现象并结合20世纪70年代英美经济政策可知,压缩政府财政开支,是导致美英这种经济现象的共同原因,故C项正确。

]

12.B [据材料“新一代的保守主义者才有胆量挑战他们的前任的‘国家主义’,提出激进的方案,来解决他们所称的野心过大的国家的‘硬化’及其对私人主动性的缓冲作用”可知新一代的保守主义者对国家干预经济提出了挑战,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故B项正确。

]

13.A [当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而因此产生的新职业群体也逐渐超过蓝领工人阶层,故A项正确;这一现象是当代发达国家社会结构变化的表现,故B项错误;福利国家与这一现象的出现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故D项错误。

]

14.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供给学派主张用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供给学派主张削减政府开支,削减政府预算赤字,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前面分析可知供给学派主要是减少货币供给,不强调扩大内需,故C项错误。

]

15.C [材料没有涉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规定主人与农工一起劳动是由于当时俄国是消灭了剥削压迫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故该法令不是防止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复辟,故B项错误;材料中允许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是为了充分利用土地,促进农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土地集体化的内容,故D项错误。

]

16.A [材料中并未提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涉及国民经济已经恢复的问题,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D项错误。

]

17.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73年西方爆发经济“滞胀”,纷纷减少国家干预,减少社会福利,故A项错误;经济格局依旧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故B项错误;不能仅凭一项数据,得出该项的结论,故D项错误。

]

18.A [据材料可得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农业从负增长到有所发展,说明在“二五”计划时针对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上,调整了产业结构比例,故A项正确。

]

19.A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940~1945年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日平均实物工资(千克)逐年下降,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由此可以推知,战争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故A项正确。

]

20.B [由“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

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1倍、0.54倍”可知本来的计划被更改,重工业被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来,可见对发展重工业的愿望,故B项正确。

]

21.B [赫鲁晓夫根据苏联的经济发展实际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尤其是对农业的政策做了变动,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是其措施之一,故B项正确。

]

22.B [材料中的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做出的小修小补,与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完全不同,故A项错误;农产品采购制,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弊端的情况下进行的,符合苏联社会现实,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故D项错误。

]

23.D [根据题意,国家采购制并非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是解决因农业集体化造成的农民积极性低的问题,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是对其进行的小修小补,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仅强调的是农业方面的措施,并未牵涉工业方面或者工农比例问题,故C项错误。

]

24.A [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是从苏联自身实力出发的,故A项正确;中美关系正常化符合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跟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攻击中国的内外政策,同时表示中苏之间的分歧不应该妨碍两国之间保持和发展友好关系”得出苏联对中国的政策并未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D项错误。

]

25.B [苏联经济负担因争霸加重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终于轮到他时却被告知已经卖完了。

他暗中察看仓库,却发现小牛肉就放在那儿的一间屋里,并正准备从‘后门’卸走”表明小牛肉是按量供应,体现了计划经济的弊端,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指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民众消费能力显著提高,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

26.

(1)原因:

传统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自然灾害、民族战争频繁,天灾人祸频现;土地兼并严重,人们对财富的追逐,加剧了贫富分化;农业经济受季节的影响波动较大;宋代科技发达、农耕经济高度繁荣为社会救济提供了物质基础。

影响:

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