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区域性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013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1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学科区域性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信息技术学科区域性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信息技术学科区域性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信息技术学科区域性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信息技术学科区域性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学科区域性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docx

《信息技术学科区域性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学科区域性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学科区域性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docx

信息技术学科区域性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

信息技术学科区域性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

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学科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教师成了区域性课程文化资源开发的生力军,学生作为课程资源最直接的受益者,应利用好区域性课程文化资源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本文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区域性课程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并就其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方向、研究策略及途径、研究组织及过程、研究成果例举、问题与展望等方面进行概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区域性、课程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信息素养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课程资源是指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在课程发展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具有多样性、潜在性、具体性和多质性的特点,它对实现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

课程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程的内容来源于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文化资源是课程资源的基础与素材,但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成为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联系起来的文化资源才能成为课程文化资源。

我区具有优越的地域优势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区域性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所有这些都为开展《信息技术学科区域性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提供了条件。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新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由原来的课程被动的执行者变为主动的创造者,从对教材挖掘钻研者变为课程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者。

一般情况下,课程资源还可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显形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如教材、计算机网络、自然和社会资源中的实物、活动等,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便捷手段或内容;隐形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等。

由于隐形课程资源的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它们不能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是它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全面实施以来,我们意识到相关资源的匮乏,影响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而学科课程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将成为是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因此,利用与开发好具有区域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文化资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高师生信息素养颇具现实意义。

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落实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组织我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科课程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研究的行列中,依据相关文件精神,丰富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文化资源。

(一)强化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需要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意识并积极地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利用活动之中,把丰富的区域性课程资源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二)开拓视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

新课程的改革实施与推进,要求教师根据自身与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好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所提供的效益,分析课程标准与内容,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精髓,并创造性地开发具有区域特性的课程资源。

(三)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思维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品质的养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具有区域特性的课程资源融入了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必将开拓学生的视野,继而转变其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及方向

信息技术课程文化资源是教学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各地区都蕴藏着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对信息技术教材二次的开发和利用,我们不能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而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与技能;同时促进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文化资源是信息技术实践的必要。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又深化为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其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应用信息技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整合资源建设“区域性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库”。

目前学科课程资源的获取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由厂家批量提供,但其资源的开发相对缺乏学科针对性和系统性,缺乏对教学的有效支持,实用性比较差;二是由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自主开发,它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个体的应用需求,很多学校和教师都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科资源,但并没能得到很好的共享和应用。

因此,建设“区域性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库”势在必行,发挥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优势,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技术因素,我们采取了购买现成的资源库框架的方法),以教材目录、知识点为组织纲要,发动广大学科教师参与课程文化资源的建设、共享课程文化资源成果:

(一)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学习模块的衔接研究资源库结构。

依据相关资料,各学段信息技术课程任务的轮廓性分野是:

小学——初步接触信息技术,形成感性认识;初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开始学习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高中——在持续经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发展,提升信息素养(模块衔接见下表)。

一至六年级

七至九年级

高中

资源的主要类型

信息技术基本常识及计算机基本操作

信息处理与计算机

信息技术基础(必)

教师方面:

教学设计、典型案例、教学资源包、课程评价、相关技术支持

学生方面:

计算机作品、学业评价资料

窗口图形操作系统简单使用、用计算机画画、金山文字处理

窗口图形操作系统

用EXCEL电子表格处理数据

数据管理技术(选)

因特网的简单应用

网络基础及应用*网页制作

网络技术应用(选)

*多媒体作品制作

演示文稿处理多媒体信息

多媒体技术应用(选)

*动画制作处理多媒体信息

(*为选修学内容)

程序设计初步

算法和程序设计(选)

人工智能初步(选)

(二)“区域性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库”的内容。

区域性资源建设的内容要以直接支持学科教学的结构性资源为主,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常用的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9类:

媒体素材(又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试题、试卷、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

按照上述规范所界定的教育资源建设的范围,我们将信息技术学科资源概括成三大类型:

1、素材类课程资源:

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试题、试卷、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

可以分类收集、整理区域内能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建筑与环境、旅游文化等方面的素材,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原始素材。

2、结构型课程资源,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将多媒体素材进行重组(“复合型”的资源):

如课件(网络课件),教学游戏、教育专题网站、问题解答型、信息检索型、练习测试型、认知工具类和探究性学习专题等。

包括结构型课程资源建设的理念、方法与实施,教学研究论文;典型整合案例;探究性主题学习;学生的学习成果(计算机作品、研究报告)等。

3、网络课程类资源,通过网络表现的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课程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三)信息技术文化资源。

搜集信息技术的历史资料;信息技术现状:

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动态;信息技术设备设施基础建设;师资培训等。

新课程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建设必须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在建设中既要考虑老师教学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需求。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内容非常丰富,下表提供其研究方向以便参考:

分类

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方向(例举)

(一)信息技术资源研究课题

1、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设备设置规划研究;

2、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效益研究;

3、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与研究:

(1)数字化资源:

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

(2)非数字化资源:

图书、报刊、录像等;

4、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程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

5、信息技术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课题研究。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素材资源研究课题

1、教材研究类:

多种教材比较;教材分析与使用;校本课程;

2、教法研究类:

课型的研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个案研究类:

教学设计类;教学反思类;课堂实录类;教学课件;

4、评价研究类:

信息技术如何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如何体现“三维课程目标”;信息技术如何实现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三)专题研究

1、信息技术课程文化资源开发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

2、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历史人文与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

4、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5、如何开发并充分利用教材中包含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6、信息安全与防范专题研究。

注:

以上列举的不是课题名称,是课题的研究方向;所列不可能涵盖全部内容,仅供选题时参考。

三、研究的策略及途径

(一)研究策略方面。

教师对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要建立在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并使之成为支持教学的要素,而不是束缚教学的绳索。

因此,我们要确认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的地位,重视教材建设,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又必须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因此在研究策略上,要充分意识到:

1、利用教师在好教学活动中所积累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就更加应注意对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更新传统教学观点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思想上,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信息技术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上,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和教师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

这样,教师和学生长期在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成果,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重新开发和利用,将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2、重视学生作为一种重要课程资源的地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还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利用与开发好学生这重要的课程资源,就必须注重其亲身体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方案、动手制作课件,其体验要比教材所设计的、教师所制作的更深刻;利用与开发好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教师要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方法与探索成果,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

教师将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提供的个性化资源融合,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享,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利用好学生已掌握的社会生活信息及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法、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实践。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3、收集校外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提高信息素养是我们开发课程资源的目的所在,为了使学生接触、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还必须对校外资源进行开发,充分利用好校外区域内的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开发信息化、数字化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公众网络资源的作用,使之成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交流、利用和共享的平台。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资源,可以让学校和图书馆建立一定程度的联系,实现二者的资源共享,或者利用网络将两者实现互联,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和便捷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科技馆、博物馆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加强学生对历史文化、众课程的理解;此外对外部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与时空的局限,我们可以运用网络便捷的交互性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

(二)在研究途径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教师要创造性地去利用和开发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区域性特有的资源,并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1、立足新课程的实施,丰富课程资源。

学校将信息技术课程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研究列入学科工作计划,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开展专题研究,把学习、实践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积累与丰富区域性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联系,又要体现出本身的特点: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要注意开发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不盲目仿效其他学科教师的做法;同样的课程资源可以为实现不同的课程目标服务,不同的学科可以运用同一种课程资源,应提倡课程资源共享。

2、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用好课程资源。

专题研究是师生为解决在教学中所发现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而形成的知识能力体系。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为了给学生利用教材以外的资源进行问题解决与研究提供帮助,这需要加强理论学习,重视实践研究,加深对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认识,并探索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3、重视在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区域性课程资源的教学应用与研究相互促进,所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将在教学实践中产生“聚集效应”,从而动态生成、不断丰富新的学科课程资源。

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各具特点。

区域性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体现地方、学校,师生基础等特点,努力发挥各地优势。

教师要根据需要,利用当地、当时的课程资源,建构地方或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创造生动活泼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实践的形式。

四、研究组织及过程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课题在《区域性课程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研究》总课题的统一部署与领导下,形成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保障

1、健全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成立“中小学信息技术区域性课程文化资源课题研究小组”(以下简称“学科课题组”),主要由区信息技术教研员和区特约教研员、部分中心组成员教师组成。

2、建立课题申报与立项制度:

为了保证课题申报的严谨性,杜绝重课题申报、轻课题研究的现象,本次课题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将分批进行。

具体的课题申报、立项程序如下:

(1)各校信息技术学科组和教师个人填写《番禺区课程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课题申报表》(相关附件);

(2)学科课题组在收到申报表后对课题进行审查和筛选,对雷同课题重新整合,选择最有实力的开发单位、个人(以书面通知为准),启动课题研究和资源开发,对未被选中的单位或个人通知课题申报负责人另选研究课题,重新申报;(3)学科课题组跟踪教师所申报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并给予指导,待课题研究有一定成果后,由学科课题组推荐到“中心课题组”申请课题立项,“中心课题组”组织专家审核,分批公布准予立项的课题。

3、建立激励机制:

(1)区教育局将出台课题研究资助项目管理与成果奖励办法,定期举行课程资源开发成果评比,奖励、公布和推荐使用优质资源;

(2)把课题研究成果纳入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优秀教研组等评奖范畴;(3)建立学科课程资源积分奖励、利用积分下载和分享资源的激励机制,保护教师的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对上传的成果资源给予署名权。

(二)课题分步实施的流程

1、课题驱动及项目申请阶段(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

(1)、部署课题申报。

“学科课题组”负责组织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学习,提高认识,引领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课程资源开发,精选课题申请立项,启动后续研究,形成区域性的研究态势;

(2)、组织课题申报。

教师个人填写《番禺区课程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课题申报表》,区教研室学科组选择有实力的开发单位、个人,启动课题研究和资源开发;(3)、审批立项项目课题。

学科课题组跟踪教师所申报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并给予指导,待课题研究有一定成果后,由学科课题组推荐到“中心课题组”申请课题立项。

确立了13个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区级立项子课题:

序号

负责人(所在单位)

课题名称

成果形式

1

靳艳琳(华附番禺学校)

新课标环境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整合

研究性学习网站

2

刘芝成(仲元中学)

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管理与评价系统的研究开发

网络版教学管理与评价系统

3

冯玉珊(市桥中学)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创设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六项综合任务

综合任务教学设计、教学资源

4

唐佐寿(区信息中心)

信息技术教学中T&W多元互动教学评价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

研究论文、评价网站

5

欧强飞(桥东小学)

基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网站建设

小学信息技术资源网

6

麦叶勇(南阳里小学)

小学信息技术资源学习环境开发与利用

结题报告、主题资源网站

7

黄日华(市桥中心小学)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的整合研究

与美术课程整合成果

8

李桃丽(沙湾指导中心)

融合沙湾本土文化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资源开发与研究

多媒体教学资源平台

9

王勇(星海中学)

星海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研究

建立“星海文化”教育资源库

10

陈慧敏(北城小学)

地域文化资源与计算机电脑作品的应用研究(电子板报)

多媒体专题资源

11

许龙变(石楼中学)

基于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包的开发与应用

初中IT课程的教学资源包

12

卢伟强(石基金山小学)

石碁镇乡士文化资源开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研究

多媒体资源

13

王慧敏(象贤中学)

基于NOIP非线性实验教学及对若干学科辐射拓展的应用与研究

设计\研究报告\科技小论文

2、课题研究及资源开发阶段(2005年10月至2006年7月)。

课题组实施研究方案,推进课题研究及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学科课题组”对各立项项目实施定期检查,根据实际进展,召开若干次专题研讨会,不断推进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分类整合、收集研究成果,组织成果交流。

采取行动研究工作方式,遵循计划实施课题研究的循序渐进、标准化、反思调整、开发共建共享的原则:

(1)区域性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个周期长且规模庞大的工程,需要统筹规划组织好,调动广大学校、师生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进行,立项子课题负责人依据研究进程,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着力对本研究内容进行资源的开发。

学科组根据研究的方向,对立项子课题负责人进行培训,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其科研能力;

(2)自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以后,区域性课程资源的建设就应自觉、严格地执行,这样才能使所开发的资源符合技术规范和系统化,并与国家级的基础教育资源库衔接。

此外还要结合本地化的学科特点,体现出本地资源的特色;(3)组织区学科特约教研员、中心组成员和骨干教师对各子课题的中期汇报材料进行评估,以监督与促进有效的研究。

参加各子课题负责人主持的课程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的经验交流活动,吸取经验、扬长避短、厚积薄发不断完善各自的研究课题,逐步向精品课题研究的方向靠拢;(4)学科组提供互动交流平台与空间“番禺区信息技术教研网”(详情见:

IT.PYEDU.CN),让各立项子课题能及时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

资源要采用比较方便修改的方式组织,比如用网页的形式来组织,Flash动画提供源代码等,让有需要的教师能够重新编制资源;动员老师按照本区域所使用教材目录,将学科资源开发的任务分解,由教师或学校承担部分开发任务;最重要的是要将教师所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在互联网上免费让教师浏览、下载、使用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3、“区域性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库”建设阶段(2006年7月至2006年11月)。

收集信息技术课程文化资源开发成果,逐步充实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库的内容,不断优选、更新课程资源;撰写开发研究报告,编辑出版研究成果(详情见:

ZYK.PYEDU.CN)。

资源库主要收集本区域内师生以下几个方面开发的或者归类整合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包括以下一、二级目录:

(1)教材研究:

目标研究、内容研究;

(2)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教学文字实录、教学反思;(3)测试训练:

课后测试、单元测试、学期测试;(4)课件资源:

新授课、复习课、活动课;(5)活动探究:

活动设计、活动成果;(6)学科素材:

文字素材、图片素材、动画素材、其他素材;(7)交流园地:

论文精选、教学心得、教研成果、外地资源。

此外,本阶段还包括一下几项重要工作

(1)各立项子课题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2)组织成果申报、评审工作,向总课题组推荐优秀成果;(3)对课题研究取得良好成绩的学校和个人给予表扬;(4)注重将实验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促进本区教学的改革和发展;(5)继续充实资源库内容,更新课程资源,达到资源共享。

(三)课程文化资源的评价

课程文化资源开发评审是对教育资源维护与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建立有效的教育资源评审机制,才能规范资源的建设管理行为,提高审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区教研室成立学科资源评审小组:

包括学科骨干教师、教研员、资源用户(教师、学生、家长)、信息中心技术人员等。

工作小组首先要设计评审方案,对评价的依据标准、方法途径、实施程序等做出设计和安排。

方式包括使用前评价,根据事先制定的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为不同的评审者编写不同的问卷来获取评价信息;使用后评价,从该资源发布后的一些统计信息(被点击、被下载、被引用次数等)和用户使用该资源后在信息平台上发布的评论信息,评价要体现以下原则:

1、教育性,是根本性原则,任何资源的收集与整合都要与教育教学以及学科知识点紧密结合在一起,既要符合课程标准需要,同时也应具有鲜明的教学目标和明显的教学效果。

2、科学性,课程资源中不得出现错字、别字以及可能产生歧义的科学性错误,资源的分类与整合都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资源的属性标注要符合《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

3、实用性和直观性,学科资源库的建设与要便于操作和使用,即使是对于不太熟悉计算机操作的老师也能很容易地找到适合于自己教学所需的资源;同时对于在学习中需要帮助的学生同样也容易找到所需的学习资源。

4、交互性和智能性,内容不能是简单材料的堆砌和知识内容的展示,更重要注意其交互性与智能性,以体现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和学习主体性。

5、趣味性和艺术性,所建设和整合的资源要富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兴趣,并且应具有可视化的富有创造性的友好界面,对人们的视觉有较强的吸引力

(四)课程文化资源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有必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优质教育资源的动态平衡发展,并进一步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去整合与组织资源,通过开展相应的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发展实践研究课题,推动教育资源的运用,探索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