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景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973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3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湖景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西湖景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西湖景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西湖景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西湖景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湖景区.docx

《西湖景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湖景区.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湖景区.docx

西湖景区

西湖景区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

苏白两堤,桃柳夹岸。

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

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而西湖的美景不仅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无论你在何时来,都会领略到不同寻常的风采。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

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个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新西湖十景是一九八五年经过杭州市民及各地群众积极参与评选,并由专家评选委员会反复斟酌后确定的,它们是:

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其它景点还有保叔挺秀、长桥旧月、古塔多情、湖滨绿廊、花圃烂漫、金沙风情、九里云松、梅坞茶景、西山荟萃、太子野趣、植物王国、中山遗址、灵隐佛国、岳王墓庙.

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名报恩寺。

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

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

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万松书院,位于凤凰山上北万松岭上,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名报恩寺。

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

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

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南缘凤凰山万松岭,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

万松书院曾名太和书院、敷文书院,是明清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

明代王阳明、清代齐召南等大学者曾在此讲学,"随园诗人"袁枚也曾在此就读。

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分别赐额"浙水敷文"、"湖山萃秀"。

 

  2001年7月,杭州市启动万松书院复建工程,按明代建筑风格样式修复,规划面积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书院主体建筑包括仰圣门、明道堂、大成殿、毓秀阁等。

其中毓秀阁原为接待各地访问学者的处所,现辟有"梁祝书房",展现梁祝当年刻苦攻读、"促膝并肩两无猜"的场景。

明道堂为书院讲堂,陈设展示中国历代科举文化。

大成殿为祭祀孔子处,设有"孔子行教图"壁画。

  2007年10月20日西博会开幕式晚会上,宣布了“三评西湖十景”的结果。

万松书院被誉为万松书缘,成为新一代西湖十景之一。

万松书院

一进为仰圣门

  仰圣门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

“高山仰止”取自司马迁《史记》。

“仰圣”即表示人们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

仰圣门是提醒人们步入书院必须衣冠整齐、心怀崇敬的礼仪之门。

毓粹门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

毓粹,意为培养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二进为明道堂

  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

古代书院承担着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

明道堂即为万松书院的讲堂,现陈设工艺巨著《中国科举大观》。

两侧厢房分别为居仁和由义二学斋。

原为书院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

取意于孟子的“居仁由义,体用己全”,意为:

一个人拥有仁义之志,就拥有了一切。

三进为大成殿

  即孔子祭祀处,“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

“孔子之谓集大成”,是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境界。

大成殿陈列突出“颂圣”以颂扬孔子的伟大思想与渊博文化。

孔子像及四配享(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两侧墙面用壁画形式展示孔子行教图,分别是杏坛设教、读《易》有感、舞雩从游、泰山问政、子贡辞行、忠信济水、侍席鲁君、礼堕三都。

并设青铜祭器。

殿前设曾唯和颜乐二碑亭,分立乾隆和康熙御题手迹复制碑。

万松书院主入口浮雕

  正面展现梁祝同窗三载的场景,左边“拜师”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中国传统美德,右边“日课”是教者诲人不倦、学者孜孜以求的写照。

品字型石牌楼

  中间石牌坊正面书“万松书院”,背面书“太和元气”;左牌坊正面书“敷文书院”,背面书“道冠古今”;右牌坊正面书“太和书院”,背面书“德侔天地”。

万松书院、太和书院、敷文书院代表了书院的三个时期。

书院三座石牌坊呈“品”字排列意为:

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

牌楼上祥云环绕,正面雕着双龙戏珠和梅兰竹菊,背面雕刻福禄寿图案。

镂空雕刻演绎了传神的石雕技艺,让人惊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之美。

  创建初期,万松书院规模较大,主体建筑布局沿用官学“左庙右学”的形制。

左边近山处有孔子殿。

孔子殿系原报恩寺建筑,三开间,经修葺后焕然一新,是书院的祭祀场所。

殿前有颜乐亭。

高处建留月台和掬湖台。

孔子殿右边,前有万松门,后有明道堂。

堂为五开间,宽绰宏敞,为先生“讲明经义”的课堂。

西廊两侧各有斋室五间,是师生们自习之所。

  初期,万松书院内部的组织机构相对简单,招收童生、监生、举人三类生徒;聘用博学鸿儒为山长、品学兼优的贤士为教授;初步建立书院的学规和章程。

明代万松书院

  经过创办初期的摸索和实践,明代万松书院在不断扩建与重修中逐渐成为江浙一带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书院。

  正德十六年(1521),侍御巡抚唐凤仪等人主持了万松书院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维修:

增建石坊两座,整修加固原有建筑,扩建学生斋舍。

重修后,书院规模宏大,一时成为杭州最大的书院。

嘉靖四年(1525),在侍御潘景哲的倡导下,万松书院扩建楼居斋舍共36楹,添置祭田若干,又完备祭祀器具等,招收省内外优秀学子逾百名。

嘉靖九年(1530),浙江左布政使顾璘等人开山辟路,集资兴建振衣等三亭,使石林成为书院一景。

其后,万松书院因由官员创办,又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而遭受统治者的沉重打击。

嘉靖三十三年(1554),杭州知府孙孟在废墟中重建万松书院,恢复明伦堂等主体建筑,并增建居仁、由义两斋。

明万历年间,阁臣张居正废毁天下书院。

幸而在大学士徐阶的支持下,浙江巡抚谢师启、提学佥事乔因以“万松书院祀先圣,不当概毁”为由,再三乞请,终使万松书院逃过一劫,为此改称为“先贤祠”,虽名亡而实存。

崇祯五至六年(1632--1633)间,终于在战乱中被毁。

  《明史》记载,正德、嘉靖之际,学者们“聚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

当时,讲学之风在各书院中盛行一时。

万松书院也因深受访问学者王守仁“心学”理论的影响,在办学上重视“讲明义理”,主张学术争辩和交流;重视自学,提倡独立研讨,培养学生独立的治学能力;在德业上提倡相帮相扶,相推相引,“使之日进而高明光大”。

课程的设置较为简约,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以充所善,养其所长”,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反对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的的学习,提倡“探性理之要,询治道之源”的求真务实的学风。

至万历初年,统治阶级又重提程朱“居敬穷理”的思想理论,而将王守仁的理论斥为“伪学盗名”,为迎合统治者,巡盐御史马应梦增建继道堂和穷理、居敬二斋。

明末,书院渐被政府控制。

在科举制度的支配下,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然后挣个官位,光宗耀祖罢了。

  万历初,孔子殿增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子像,祭祀活动由西安博士署派来的一名执事官主持。

明代统治者对于书院教育的政策经常变化,致使书院时兴时废。

从嘉靖起,在朝廷的支持下,前后竟有五次废毁书院的举动。

因此,自正德十六年(1521)至崇祯六年(1633)的百余年中,万松书院随着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跌宕起伏,经历了它荣辱盛衰的变迁。

  清初,统治者惟恐书院讲学活动会导致明朝遗民反清思想的高涨,故抑制书院教育的发展。

顺治九年宣谕:

“不许别立书院,群聚结党”。

因此,清初的前八十年中各地书院始终处于停滞状态。

万松书院也仅在顺治年间复建了孔氏祠堂。

康熙十年(1671),浙江巡抚范承谟重建万松书院,并改名为“太和书院”,书院才开始复苏。

及至康、雍、乾时期,统治者对书院教育由禁止转为提倡后,万松书院得以迅速发展,逐渐进入昌盛时期。

  清中叶,万松书院经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五十五年(1716)及雍正四年(1726)的三次重修后,规模进一步扩大。

又经嘉庆、道光两次修建后,更具名校风采。

  这一时期,清政府对万松书院的支持也是空前的。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圣祖玄烨御赐“浙水敷文”额,并赐《古文渊鉴》、《渊鉴类函》、《周易折中》、《朱子全书》等典籍予万松书院,浙江巡抚徐元梦建存诚阁收藏,书院也由此更名为“敷文书院”。

雍正十一年(1733),万松书院被敕为省城书院,赐银一千两“以资膏火”。

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高宗弘历初次巡临万松书院,赐“湖山萃秀”额,并增赐帑金一千两白银。

并赐英武殿所刊《十三经》、《二十二史》各1部。

当时享有这一殊荣的仅有江宁钟山书院、苏州紫阳书院。

此后,弘历五次下江南又五次巡临,对万松书院格外重视。

  同时,万松书院愈加重视祭祀活动,一直由孔氏嫡系子孙主持。

每年举行春秋两季大祭,每月朔、望日也要拜谒先圣贤哲。

祭田祭器经乡绅捐置及政府拨给后,也更充裕了。

如监驿道黄炳捐置学田,雍正十一年(1733)程元章增置学田,乾隆年间添置大量圣殿礼器。

书院的藏书在这一时期亦达到了最富,藏书逾万册。

除沿用初期的教学宗旨和学规外,又增设了《孝廉月课章程--计开条议章程》,使书院的学规和章程更趋完备。

设立严格的考课制度,额定官课、馆课每课的正取、次取及附取名额,以激励学生。

至清末,按学生成绩优劣又分超等、特等、一等三个级次,按不同的等级给予不同的奖励。

书院内部构架更趋完善,山长一般由官府委派或士绅公推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担任,如齐召南、金甡、潘德园等;聘请进士出身且立品勤学的名仕担任书院教授,如杨绳武、赵石函等;还聘请一些著名学者,如岳麓书院山长万年茂,以及金志章、阮芝生、厉鹗、戴熙等来书院访问讲学。

各地学子纷纷慕名而来,“讲席造士甚众”,书院名盛一时,且培养了大批诸如袁枚、祝德麟这样优秀的学生。

  清统治者对于书院教育的态度虽然有所转变,但实际上,他们纳书院于官学的轨道,将自由讲学改成时文(八股文)训练,与官学一样,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已完全改变了书院传经讲学的初衷。

  1999年起,在原杭州市副市长马时雍先生等热心于杭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吁下,杭州市政府决定依据史料记载和留存的遗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遗址上按明式旧制重建万松书院。

经过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凤凰山管理处历经3年多时间的整修和建设,于2002年10月建成并向游人开放。

至此,沉寂了一个多世纪、几近荒圮的万松书院终又重现500年前的“名校”风采。

重建后的万松书院,占地约6万平方米,是西湖周围惟一以书院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公园。

书院的主体建筑以清乾隆《南巡胜迹图》中的《敷文书院》为蓝本,以自然山体、林木、古藤、奇石为背景,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仿明式建筑形制,用粉墙、粟柱、黛瓦的素朴淡雅,凸现“求之于心而无假以雕饰”的风格,使书院处处散发浓浓的书卷气息。

院内有建筑1600平方米,主体建筑如品字型牌坊、仰圣门、毓粹门、明道堂、大成殿、“万世师表”平台等都集中在中轴线上,学斋、御碑亭等分列两侧,其他的亭台楼阁则依据自然山势,星罗点缀。

书院内嘉花茂树,修篁奇石,交布其间,周围苍松掩映,小溪潺潺,遥可望雷峰夕照、宝石流霞,近可听松涛泉流、虫鸟和韵。

院内尚有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子三墓、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万松书院遗址、小九华山石刻等文物古迹,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

  为使万松书院能够完整地再现古代书院必备的藏书、祭祀、讲学三大功能,让游人对古代书院的教育形式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2004年杭州市政府又投资增建讲堂——正谊堂及部分服务配套设施,其建筑风格与室内陈设风格与原有建筑一脉相承,即完整地展现了古代书院的风貌,又满足了现代旅游业的实际需求。

增建部分已于2004年10月1日向游人开放。

  作为一个向游人开放的收费公园,重建后的万松书院设置了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文化主线:

明为“明清知名学府”、暗为“梁祝爱情之地”,中轴线上以古代书院的布局为实景,而在右侧石林中又依自然地势巧妙点缀与“梁祝”十八相送有关的场景,如观音堂、草桥亭、独木桥等等,让美丽的传说为肃穆的书院增添更多的人文情怀,同时让虚无的故事也有了真实的场景可以寻找。

  为了使这两个文化主题得以进一步弘扬,自2002年10月开放以来,万松书院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努力做好“成人”、“成家”这两篇文章。

所谓“成人”,即学习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以书院为学习场所,从古圣先贤的经典著作中学习做人的准则,延伸产物为“万松讲堂”。

所谓“成家”,即是从“梁祝”爱情故事中派生出来的找寻意中人,成家立业的意思,延伸产物为“万松书院相亲会”。

  自2005年与温馨家庭服务社共同开办“万松书院相亲会”以来,万松书院以公益红娘的姿态,每周六上午为杭州人提供相亲平台,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参与。

境内外媒体争相报道,万松书院由此名声大振。

但“万松书院相亲会”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大大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另一方面也使很多人只要一提起万松书院,就认为是相亲的地方,却鲜有人知晓这里曾是浙江省的最高学府。

为此,书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

2007年2月26日,万松书院与浙江《青年时报》、浙江省对外服务公司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共建“万松讲堂”,力邀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举办“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主题讲座,为“万松讲堂”拉开序幕。

3月,又请台湾著名女作家曹又方开办《一个女作家眼里的城市生活品质》主题讲座。

同时,开办了诸如阳光读书会等主题活动,努力扭转万松书院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几次活动获得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特别是学术界的人士,都认为万松书院是杭州最适合开办国学文化课的场所。

很多学者表示只要是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来办学,即使免费授课也愿意;有的甚至表示:

能在王阳明先生授课过的地方来开堂讲课,其实是种荣耀。

但苦于基础设施的局限,万松讲堂并未成为一种常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书院名师

门票及开放时间

  10元  7:

30—17:

30

  玉皇飞云南屏晚钟南宋官窑博物馆锦绣风水洞太子湾公园钱王祠柳浪闻莺烟霞三洞大清谷海底世界西湖天地杭州动物园雷峰夕照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美术馆长桥公园虎跑梦泉八卦田南宋皇城禁苑遗址

  万松书院门票价格:

门票10元/会员价7元(5人以上享受会员价)

  《旅游互联》免费预订万松书院优惠门票

  万松书院地址:

万松书院位于凤凰山上北万松岭上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

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网上3D展馆:

展馆名称: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展馆位置:

世博园区A片区,世博轴东侧

展馆主题: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造型亮点:

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

建筑面积:

三层,15000平方米

开工时间:

2007年12月18日

竣工时间:

2010年2月8日

设计者:

何镜堂,我国建筑界最优秀的设计大师之一,岭南建筑界的旗帜性人物,获奖最多的建筑师,“中国馆之父”。

  位置:

世博会园区浦东A片区,世博轴东侧。

中国馆举行国家馆日升旗仪式(6张)

  造型亮点:

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

  主题:

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面积:

总建筑面积约16.01万平方米。

  国家馆日:

2010年10月1日

  后续利用:

中国国家馆将作为世博会永久性的专题博物馆保留,

  中国地区馆则将作为举办各类展览和活动的场所。

  开工时间:

2007年12月18日

  竣工时间:

2010年02月8日

  现状:

于2009年6月22日正式通电,5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

2010年12月1日开始继续展出。

  将来:

将继续开展至2011年5月31日。

世博园A片区

本数据来源于XX地图,最终结果以XX地图数据为准。

设计团队

详细人员

  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

  展示总设计师: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

  展示设计总监: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黄建成

  展示创意总监:

台湾知名策划人姚开阳

  展示影像艺术总监:

导演陆川

  又名:

东方之冠

  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展馆外观

  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犹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

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施工中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泰、万物咸亨。

中国馆以大红色为主要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红色为主题的理念,更能体现出喜庆的气氛,让游客叹为观止。

[1]

设计理念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主体构思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国家馆的“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

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

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供参观者停留休憩的设施表面,将镌刻各省、市、区名称34字,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团结共同进取。

中国元素

  1)“中国红”展民族形象

  大红外观、斗拱造型——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奉献给159年世博会历史的“中国红”,是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呈现给世界的“中国红”。

“我们称她为‘中国红’。

”每次遇到外宾,中国馆馆长徐沪滨都会自豪地说,“这是从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则中,特别是故宫的红色中,采集而来的。

  2)极具中国特色的“东方之冠”的外形设计

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为主题,由于外形酷似一顶古帽,而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3)篆字的二十四节气印于其上

  既突出“冠”的古朴,又可以让人们饶有有兴趣的辨识这48个字。

  4)屋顶花园:

“新九洲清晏”初露风采

  九州清宴原本是圆明园中的景观设计,设计人员将其“移植”到国家馆周围,成为国家馆的景观。

经过重新设计后,新“九州清宴”——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呈半月形围在“东方之冠”(雍)的周围,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融在一起,非常值得游赏。

  文化

  中国馆融合了中国古代营造法则和现代设计理念,诠释了东方“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展现了艺术之美、力度之美、传统之美和现代之美,是对中国文化的最好表达。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转译

  “东方之冠”坐落在世博园区浦东区域主入口的突出位置,位于南北、东西轴线交汇的视觉中心,总建筑面

中国国家馆

积达16万平方米,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

国家馆居中突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似斗拱。

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

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

最大优点是结构机理“堂皇端庄、宏伟壮观”,4根大柱子支撑起一个“斗冠”,斗冠由56根(象征56个民族)横梁借助斗拱下小上大的原理叠加而成。

象征了中国人民“只要团结,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思想主旨。

 

  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我想中国人都愿意赋予它这样的意义。

同时,前来参加世博会的外国人一望便知它是中国的。

世界上有三大建筑体系,只有中国古代建筑极其智慧地采用了斗拱。

  斗拱是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中的一个奇特构件,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出现。

它悬挑出檐,层层叠加,将檐口的力均匀传递到柱子上,其目的是将檐口加大并富有美感。

这种形制在北京的天安门、山西应县的木塔、西安的钟鼓楼等建筑上都有应用。

斗拱既是承重构件,又是艺术构件,它的应用使建筑形成“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态势。

传统建筑中斗拱“榫卯穿插,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成为中国馆建筑形态的文化表达。

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认为: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很难用一个具象来表达文化的精髓,因此必须从总体意象中提炼。

”为了选择一个合理的造型,他们从中国的绘画到雕刻,从出土文物到江南园林,从象形文字到京剧脸谱,每一个文化符号似乎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每一个符号似乎又都不能达到心中理想的境界。

经过百般琢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对建筑设计师启发很大,于是决定从其入手,终获成功。

  古代建筑斗拱挑出屋檐最多可以探出4米,而现代建筑用钢结构和混凝土,可以发挥更大优势。

在建造过程中,中国馆对传统元素进行了开创性诠释,并大胆革新,将传统的曲线拉直,层层出挑,斗拱最短处就伸出了45米,最斜处伸长达49米,使主体造型显示出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和结构美。

这些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如果俯瞰中国馆的设计,就会发现其顶部平面呈经纬分明的网格架构,这个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城市棋盘式的布局,即所谓“九宫格”结构,与历史上唐长安城、皇城、故宫形成呼应。

其文化底蕴则来源于周代王城的形制理论,《周礼·考工记》云: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设计者们在中国文化这个富矿中找了青铜器、陶瓷器等,并从中国传统建筑的九宫网格中汲取灵感,最后对斗拱这一传统建筑构件进行提炼,以“中国之器”展开设计,后来又冠名为“东方之冠”。

  建筑本身融合了中国哲学思想,比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等。

国家馆与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的愿望,展现了对理想人居社会环境的憧憬,与本届世博会的口号是一致的。

  中国馆的建造既吸取传统文化营养,又开拓创新,使其造型雄浑有力,宛若华冠高耸,具有现代意识,符合当代国际上的高层审美趋向。

  中国特色的体现与表达

  中国馆“东方之冠”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

国家馆的造型还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文化的概念。

鼎有四足,起支撑作用。

作为国家盛典中的标志性建筑,光有斗拱的造型还不够,还要传达出力量感和权威感,这就需要用四组巨柱,像巨型的四脚鼎将中国馆架空升起,呈现出挺拔奔放的气势,同时又使这个庞大建筑摆脱了压抑感。

这四组巨柱都是18.6米×18.6米,将上部展厅托起,形成21米净高的巨构空间,给人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而挑出前倾的斗拱又能传达出一种“力量”的感觉。

  通过巨柱与斗拱的巧妙结合,将力合理分布,使整座建筑稳妥、大气、壮观,极富中国气派。

同时向前倾斜的倒梯形结构,是现代建筑向力学的又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