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终极总结大胖整理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970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学终极总结大胖整理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流行病学终极总结大胖整理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流行病学终极总结大胖整理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流行病学终极总结大胖整理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流行病学终极总结大胖整理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行病学终极总结大胖整理解读.docx

《流行病学终极总结大胖整理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学终极总结大胖整理解读.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行病学终极总结大胖整理解读.docx

流行病学终极总结大胖整理解读

流行病学总结

1、流行病学(epidemoslogos):

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止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研究的三种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3、发病率(incidencerate):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K=100%,1000/千,或10000/万…

4、发病率应用在流行病学中,可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它能反映疾病发生的比率,它的变化意味着病因因素的变化。

这种变化既可能是某些自然发生的波动,也可能是采用某些有效预防措施的结果。

常通过比较不同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来帮助确定可能的病因,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说,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发病率的准确性取决于疾病报告,登记制度以及诊断的正确。

5、罹患率(attackrate):

该指标和发病率一样,也是人群新病例数的指标。

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情况。

其优点是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的测量发病机率。

6、患病率(prevalencerate):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

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患病率可按观察时间的不同分为期间患病率和时点患病率两种。

应用:

患病率通常用来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如冠心病、肺结核等。

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医疗质量的评估和医疗费用的投入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7、续发率(secondaryattackrate)二代发病率,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因受其感染而发病的续发病例所占易感接触者的百分率。

8、升高:

病程延长,未治愈者寿命延长,发病率升高,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易感者迁入,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

9、降低:

病程缩短,病死率高,发病率下降,健康者迁入,病例迁出,治愈率提高。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10、感染率(prevalenceofinfection)=(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KK=100%

11、残疾率(prevalenceofdisability)=(残疾人数/调查人数)*KK=100%or100%o

12、死亡率(mortality/deathrate)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

分母为同期平均人口数

13、病死率(casefatalityrate)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频率。

当发病和病程稳定时,病死率=某病死亡率/某病发病率

14、生存率(survivalrate)接受某种治疗后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的随访,尚存活得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15、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yearoflifelost。

PYLL)指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寿命的差值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的损失。

用于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指标

16、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DALY)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

包括早死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和残疾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

疾病的流行强度指某种疾病在某地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其各病例间的联系强度,常用散发,爆发,和流行表示。

17、散发(sporadic)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间的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

18、散发的原因;

该疾病在当地常年流行或进行了预防接种,使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

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

一些传播机制不容易实现的疾病

某些长潜伏期的疾病。

19、暴发(outbreak)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中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例出现。

暴发时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者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出现在最长潜伏期内。

20、流行(epidemic)某疾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历年发病水平。

21、人群分布的影响因素:

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等,主要影响到接触疾病因子的机会及免疫水平,生活方式,嗜好不同等方面。

22、影响患病率升高、降低等原因

(1)影响患病率升高的因素包括:

①病程延长,②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③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易感者迁入,⑦诊断水平提高,⑧报告率提高。

(2)影响患病率降低的因素包括:

①病程缩短,②病死率高,③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④健康者迁入,⑤病例迁出,⑥治愈率提高。

23、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

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发病率和病程相乘。

 

24、潜在减寿年数主要用途有:

(1)可用于计算每个病因引起的寿命减少年数,并比较各种不同原因所致的寿命减少年数。

(2)该指标可用于将某一地区(县)和另一标准地区(或省)相比较。

(3)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筛选确定重点卫生问题或重点疾病时,潜在减寿年数是一个很有用的指标,同时也适用于防治措施效果的评价和卫生政策的分析。

25、伤残调整寿命年应用:

(1)通过应用DALY指标对从宏观地去认识疾病和控制疾病十分重要。

可用于跟踪全球或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疾病负担的动态变化及监测其健康状况在一定期间的改进,还可对已有的措施计划进行初步的评价,测定医疗卫生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2)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性别、年龄)、不同病种进行DALY分布的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危害严重的主要病种,重点人群,和高发地区,为确定防治重点及研究重点提供重要信息依据。

(3)可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研究不同病种,不同干预措施挽回一个DALY所需的成本,以求采用最佳干预措施来防治重点疾病,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挽回健康寿命年的效果。

26、疾病流行强度

某种疾病在某地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常用散发、爆发、及流行等表示。

27、疾病分布出现散发的原因是:

1.该病因在当地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的结果使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所以出现散发。

如麻疹流行后,易感人群数减少或因应用麻疹疫苗后人群中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而出现散发。

2.有些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可出现散发。

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

3.有些传播机制不容易实现的一些传染病也可出现散发。

如个人卫生条件好时,人群中很少发生斑疹伤寒,一些人畜共患疾病由于人与动物接触机会少故很少发生,如炭疽。

4.某些长潜伏期传染病也易出现散发,如麻风。

28、疾病分布的形式:

a人群分布特征:

年龄、民族、性别、民族,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职业等。

b时间分布特征:

短期波动是以日、周、月计数的短期观察数据的汇总;季节性;周期性是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

通常每隔1、2年或几年后发生一次流行;长期趋势是对疾病动态的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察;在这个长时间内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c地区分布特征:

29、时间分布的包括:

(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30、短期波动(rapidfluctuation)又称时点流行,以是以日周月计数的短期观察数据,含义与暴发相近,区别于暴发用于少量人群,短期波动用于较大人群。

31、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季节性特点:

传染病和非传染病都可呈现季节性的特点,常见的原因有:

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媒介昆虫的活动、寿命等随季节消长

人们生活方式、劳动、风俗习惯等变化

与人们暴露病原因子的机会及人群易感性的变化有关。

32、周期性:

周期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人为改变

33、周期性出现的原因及实现条件:

多见于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的大城市,那里存在着传染源和足够的易感人群

传播机制相对容易实现的疾病

患病后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

34、周期性时间间隔的取决因素:

前一次流行后所遗留下的易感者数目

新的易感者的补充累积速度

人群免疫持续时间的长短

病原体的变异速度。

35、长期趋势:

呈现长期趋势的原因:

病因或致病因素发生变化

抗原型别的变异

诊断能力的改变

防御措施的采取

等级报告制度是否完善

人口学资料的变化。

36、地区分布:

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地理位置、地形及环境条件;气象条件;人群的风俗习惯及遗传特征;社会文化背景;疾病的不同国家的分布,城乡的分布,地方聚集性,地方性疾病等。

37、地方性疾病(endemicdiseases)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的相对稳定的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38、地方性疾病病因存在于发病地区的水、土壤、粮食中,

39、判断一种疾病是否是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该地区各类居民的发病率均高

在其他居住区相似的人群中发病率低甚至不发病

迁入该地区的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人一致

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症状减轻或自愈

当地易感动物也可发生相同的疾病。

40、移民流行病学可以综合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的典型。

4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是指利用常规检测记录或者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按照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的特征分组,描述疾病或健康或暴露因子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疾病的三间分布的特征,进而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

42、现况研究:

又称为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study)是研究特定时点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即是调查这个特定人群中的个体是否患病和是否具有某些变量或特征的情况,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情况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43、现况研究的目的:

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状态;提供疾病的致病因素的线索;确定高危人群;对疾病监测、预防接种效果及其他资料质量的评价。

44、现况研究的特点:

现况研究具有不同于其他研究的显著特点。

a现况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有对照组b现况研究的特定时点或时期c现况研究在确定因果联系时受到限制d对不会发生改变的暴露因素,可以作因果推论e现况研究用现在的暴露(特征)来替代或估计过去情况的条件f现况研究定期重复进行可以获得发病率资料

45、现况研究的种类:

a普查(census)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这个特定时点应该较短。

b抽样调查(samplingsurvey)则相对于普查的一种比较常用的现况研究方法,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的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即通过对样本中的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来推论其所在总体的情况。

46、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产生的原因:

①主观选择研究对象,即选择研究对象具有随意性;将随机抽样当作随意抽样。

②任意变换抽样方法。

③调查对象不合作或因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参加调查从而降低了应答率,此种现象称为无应答偏倚。

若应答率低于10%就较难以以调查结果来估计整个研究对象的状况。

④在现况研究中,所调查到的对象均为幸存者,无法调查死亡的人,因此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此种现象又称之为幸存者偏倚。

由以上原因导致的偏倚主要是选择偏倚,其最终导致研究样本缺乏代表性而使研究结果不能外推。

⑤询问调查对象有关问题时,由于种种原因回答不准确从而引起偏倚(报告偏倚)或调查对象对过去的暴露史或疾病史等回忆不清,特别是健康的调查对象由于没有疾病的经历,而容易将过去的暴露等情况遗忘,而导致回忆偏倚。

⑥调查员有意识地深入调查某些人的某些特征,而不重视或马虎对待其他一些人的这些特征而导致的偏倚,则称为调查偏倚。

⑦在资料收集、病患等情况的测量中由于测量工具、检验方法不正确,化验技术操作不规范等导致的系统误差则会介入测量偏倚。

此外,在数据分析中,则要注意有无混杂因素的存在及其影响程度。

47、抽样调查:

是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的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即通过对样本中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来推论其所在总体的情况。

48、抽样方法可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有:

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49、偏倚(bias)是指从研究设计实时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系统误差。

50、现况研究中偏倚的控制:

严格遵照抽样方法,确保随机化;提高受检对象的依从性和受检率;正确选择测量工具和检测方法;组织好研究工作;做好资料的复查复核;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

51、生态学研究:

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52、生态学研究目的用途:

提供病因线索,产生病因假设

评估人群干预措施的效果。

53、生态学研究研究类型:

生态比较研究,比较不同暴露水平的人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差别。

生态趋势研究,连续观察人群中某因素平均暴露水平的改变与某种疾病的关系。

54、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㈠优点:

现况研究中常用的是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一般来自人群,即从一个目标群体中,随机地选择一个代表性样本来进行暴露与患病状况的描述研究,故其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以样本估计总体的可信度较高。

其次,现况研究是在收集资料完成之后,将样本按是否患病或是否暴露来分组比较,即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使结果具有可比性。

最后,现况研究往往采用问卷调查或采样检测等手段收集研究资料,故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其在疾病病因探索过程中,为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之一。

㈡现况研究与分析性研究的一个明显区别是其对特定时点和特定范围的规定,因此调查时疾病与暴露一般同时存在,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

再则,现况研究调查得到的是某一时点的是否患病的情况,故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除非在一个稳定的群体中,连续进行同样的现况调查。

另外,如果一次现况研究进行过程中,研究对象中一些人若正处在所研究疾病的潜伏期或者临床前期,则极有可能会误定位正常人,使研究结果发生偏倚,低估该研究群体的患病水平。

55、队列研究(cohortstudy)通过直接观察危险因素暴露状况不同的人群的结局来探讨危险因素与所观察结局的关系。

56、暴露(exposure)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如重金属)、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及遗传等)或行为(如吸烟)。

57、队列(cohort)指具有共同特征或者共同经历的一群人。

58、危险因素(riskfactor)指能引起某种特定不良结局或者使其发生概率增加的因子。

59、队列研究的特点:

(1)属于观察法队列研究中的暴露不是人为给予的,不是随机分配的,而是在研究之前已客观存在的,这是队列研究区别于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设立对照组与病例对照研究相同,队列研究也必须设立对照组以资比较。

对照组可与暴露组来自同一人群,也可以来自不同的人群。

(3)由“因”及“果”在队列研究中,一开始(疾病发生之前)就确立了研究对象的暴露状况,而后探求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即先确知其因,再纵向前瞻观察而究其果,这一点与实验研究方法是一致的。

(4)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由于研究者能切实知道研究对象的暴露状况及随后结局的发生,且结局是发生在确切数目的暴露人群中,所以能据此准确的计算出结局的发生率,估计暴露人群发生某结局的危险程度,因而能判断其因果关系。

60、研究目的:

a检验病因假设由于队列研究检验病因假设的能力较强,因此深入检验病因假设是队列研究的主要用途和目的。

b评价预防效果c研究疾病自然史

61、研究类型:

依据研究对象进入队列时间及终止观察的时间不同,分为前瞻性(prospective)队列研究、历史性(historical)队列研究和双向性(ambispective)队列研究

62、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

是在一个特定人群中选择所需的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或其不同的暴露水平而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如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高剂量暴露组和低剂量暴露组等,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检查并登记各组人群待研究的预期结局的发生情况(如疾病、死亡、或其他健康状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评价和检验危险因素与结局的关系。

63、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incidence)当研究人群的数量比较多,人口比较稳定,资料比较整齐的时候,无论其发病强度大小和观察时间长短,均可用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或死亡)人数为分子,计算某病的累积发病率。

64、队列研究现场的确定:

要有足够的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领导重视,群众支持;医疗卫生条件较好,交通便利。

65、对照人群的选择:

为了更好的分析暴露的作用,选择对照组的基本要求是尽可能的保证其与暴露组的可比性,即出了暴露因素,其他特征都与暴露组保持一致。

对照有:

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66、影响样本量的因素:

一般人群(对照)中的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暴露组与对照组发病率之差;要求的显著性水平;效力。

67、队列研究基线资料包括:

待研究的暴露因素的暴露状况;研究终点的有关信息;协变量。

68、队列研究基线资料的收集:

查阅医院工厂单位及个人的健康保险记录或档案

访问研究对象或其他能够提供信息的人

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

环境调查与检测。

随访的内容与基线资料一致。

69、观察终点:

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否则不认为到达观察终点。

70、观察终止时间:

是指整个研究工作截止的时间,即达到预期结果的时间,终止时间决定了观察期的长短。

71、发病密度(incidencedensity)=观察期内发病(死亡)人数/观察人时。

用于动态队列。

72、标化死亡比(standardizedmortalityratio,SMR)当研究对象数目较少,结局事件的发生率较低时,无论观察的时间长短,都不宜直接计算率,而是以全人口发病(死亡)率作为标准,算出该人群预期发病(死亡)人数,再求观察人群实际发病(死亡)人数与此预期发病(死亡)人数之比得到标化发病(死亡)比。

73、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RR)暴露组的危险度(测量指标是累计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

暴露组与对照组的发病密度之比称为率比(rateratio)。

他们都是反映暴露与发病关联强度的指标。

74、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risk,AR)又称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超额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的差的绝对值。

表示危险特意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AR=Ie-I0

7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P)又称病因分值(EF)或归因分值(AF)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部分所占全部发病或者死亡的百分比。

ARP=(Ie-I0)/Ie*100%

 

76、人群归因危险度(PAR)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PAR%指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死亡)的百分比。

PAR=It-I0PAR%=(It-I0)/It*100%

PAR%=

Pe(RR-1)/(Pe(RR-1)+1)*100%Pe表示人群中有某种暴露者的比例。

77、常见偏倚的种类:

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78、干预性研究质量分级表:

方法学质量由高到低:

⒈随机对照实验的系统综述。

⒉随机对照实验。

⒊非随机对照实验。

⒋无病例对照系列。

⒌个人经验和观点.

79、对于失访偏倚的补救方法:

1查询失访者是否已经死亡及死亡原因,如果暴露组中失访者与未失访者所研究的疾病的死亡率相同,则可推断他们之间的发病率也可能相近。

2比较失访者和未失访者基线调查时获得的某些特征资料,两者的基线特征越相似,则出现不同疾病发病率的可能性越小。

80、队列研究的优点:

资料可靠,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

可以直接获得暴露组和对照组人群的发病或死亡率

时间顺序合理,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

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81、队列研究缺点:

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随访时间长,对象不宜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失访

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较大,后勤工作艰巨

在随访过程中可能引入未知变量,是分析复杂化。

82、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

在评估了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后,再借助病因推断技术,推断出某个或某些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疾病病因假说的目的。

这是一种回顾性的,由结果探索病因的研究方法,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去追溯假定的病因因素的方法

83、病例对照的特点:

⑴属于观察法;⑵设立对照组,以发病是否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⑶由“果”及“因”,回顾性研究;⑷不能证实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84、病例对照选择对象的原则:

⑴代表性,病例组和对照组随机来自同一个总体;⑵可比性,对照组除不患有所研究疾病外,其他条件与病例组尽可能相同相似。

要求:

⑴诊断明确,诊断标准统一;⑵最好是新患病例。

85、匹配:

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86、匹配过头:

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徒然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结果反而降低了研究效率。

87、频数匹配,频数匹配首先应当知道或估计出匹配变量每一层的病例数,然后从备选对照中选择对照,直至达到每层所要求的数目,不一定要求绝对相等,重要的是比例相同。

88、个体匹配,以病例和对照个体为单位进行的匹配。

89、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a病例与对照不匹配b病例与对照匹配:

频数匹配(匹配的因素所占的比例,在对照组与在病例组一致),个体匹配(以病例和对照的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叫个体匹配。

1﹕1匹配又称配对(pairmatching),1﹕2、1﹕3、……1﹕R(或1﹕M)匹配时,直接称为匹配。

90、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病例-队列研究;单纯病例研究;病例交叉研究;病例-时间-对照设计。

91、病例对照研究一般步骤如下:

A.提出假设根据以往疾病分布的研究或现况调查得到的结果,结合广泛的文献复习,提出该疾病的病因假设。

B.制定研究计划⑴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选择病例与对照比较的方法⑵病例与对照的来源和选择方法,确定病例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⑶样本大小的估计;⑷根据病因假设与研究所具备的条件,确定调查因素或暴露变量;⑸设计调查表,特别要注意混杂变量;⑹设计中要考虑整个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倚,并预先设计好如何控制各种偏倚;⑺考虑获取研究因素信息的方法;⑻考虑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方法;⑼所需费用的概算;⑽人员分工及与协作单位的协调;

C.收集资料⑴培训调查员与预调查:

制定培训手册和工作手册,对调查员进行培训考核,规范调查方法。

小样本的预调查后应对整个研究计划(包括调查表)提出修改和完善的意见和建议;⑵开展正式的调查严格按照已修改过的调查表与统一的调查方式进行,不得随意更改。

D.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E.总结并提出研究报告。

91、对照的选择应遵循四个原则:

①排除选择偏倚;②缩小信息偏倚;③缩小不清楚或不能很好测量的变量引起的残余混杂(准确测量的混杂因素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