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艺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923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堂教学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堂教学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堂教学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堂教学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艺术.docx

《课堂教学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艺术.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教学艺术.docx

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我们可能都有这样一种经历:

听了一位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令人一赞三叹,连称得到了艺术享受.课堂教学就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我今天用"课堂教学艺术"这一讲座,去粗浅地探索和寻求达到课堂教学艺术活动整体优化的途径.我仅仅是个起步和尝试,意在抛砖引玉,得到在坐的各位老师们的宝贵经验和优秀方法,来发展和完善这一讲座.

美国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课堂教学艺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出示课件),(当然不同的学科所包括的具体的教学艺术手段不同,要具体分析)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仅从导言设计和课堂提问的艺术两方面来探讨如何上好一堂课.

导言设计的艺术

一,导言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一篇出色的文章,一本精彩的小说,一部感人的电影,往往都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开头,犹如磁石吸铁,紧扣读者和观众的心弦.高尔基在谈创作经验时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与的,平时得好好去寻找它."因此,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将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作为教学,我们同样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言,敲响动人心弦的第一锤.一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端,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心栓住,使他们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的课题,新的内容中去,为上好课打下基础.一个好的导言具备(接课件),是教师精心设计,艺术构思的结晶,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造.对于教好一堂好课,导语确实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二,导言设计的基本要求:

1,思维定向:

导言设计必须尽量给学生创造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这是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导入新课的第一句话必须简洁明快,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进入对教学内容的探求.如果占用时间太长,扯得太远,不仅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不利于学生定向思维,而且也很难保证在预定的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2,内容定旨:

教师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必须旗帜鲜明,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设计好精当的导言,导入新课的形式和方法是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为点精发挥作用.

3,感情定调:

导言应当情意真切,以情动情,要能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全课学习确定一种感情基调,从而波动学生的"情弦",使学生"批情以入文"(带着感情学习),这样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4,语调定格:

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的节奏和声调的变化,引起学生的定向反应.导言的声调要高低适度,节奏要快慢得当,切忌忽高忽低,突快突慢.从导语开始,就要运用抑扬顿错的语调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始终保持听课的最佳思维状态.

三,导言设计的方法:

联旧引新:

这是教师上课最常用的方法,有意识地抓住新旧内容之间的相似之处或不同

之点,进行沟通对比,利用学生的已知,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到追求未知上来,以故引新,学新联旧,以旧启新,新旧相连.这种方法运用得当,学生的知识就会象链条一样,环环相扣,螺旋上升.如《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的导言

制造悬念:

悬念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象和牵挂.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给

人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心情.这样的导言设计有一种很强的感情冲力,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带着好奇与紧迫的心情去学习新教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的导语,用新知识制造悬念,使学生避免一开始就处于压抑,紧张,被动的心理状态,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故事激趣:

讲一段精彩的故事,描绘一下这个故事的曲折奥妙之处,以抓住学生的心,

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今年的劳动竞赛中,薛秀丽老师的《太阳花》的导语,就是通过了一个母亲在危机之中救儿子的故事,揭示了母爱的伟大,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一堂课中极其出色和活跃的表现,和薛老师的这种故事导入有着极大的因果关系.

渲染气氛: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就受到气氛的感染.好的导

言一开始就可以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景和浓烈的气氛中,从而点拨学生的琴弦,激发学生感情的共鸣,获得"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的语言或通过乐曲或通过影像等来创造一种或悲凉或喜庆或高兴或激动的气氛.这种导入法在语文,历史课中常用.如:

有位老师,在讲"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时,能及时追踪世界形势的最新发展,将时事图片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如,03年省优质课,正值伊拉克战争爆发之时,上课伊始,该老师让学生观察了有关伊拉克战争的图片,并思考"这些图片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一幅幅战争造成的巨大创伤的画面,一句句人们对战争恐惧的话语,一声声渴望战争尽快结束的呼喊,缓缓地从屏幕上走过,给同学们以极大的震撼:

战争是如此残忍,可怕,危险……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悲凉的战争氛围之中,巧妙地引入了新课—全面内战的爆发.(超连接课件)

描绘形象:

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描绘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强化视觉形象,从而感染,打动学生,让他们在思维的天地中"张开联想的翅膀",引发跃跃欲试的学习兴趣.语文课中用得最多

激发情感:

有选择,有目的地运用歌曲导入新课,富有感染力.能够创造一种情与景,

意与竟融合的艺术境界.通过动情的音乐语言,传达动情的事物,从而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启发想象,唤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这种导语在揭示形象,陶冶情操方面具有独到的功效.《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导语设计为播放流亡三部曲《松花江上》,悲愤,沉重的歌声将学生带进70年前的昨天,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蹂躏我国东北领土,成千上万颠沛流离的人民被迫离开故乡,到处流浪.强烈的呼喊激起了学生的感情,由此导入新课,富有感染力.我讲《蒋家王朝的覆灭》用的是〈解放军进行曲〉,讲〈元朝的统治〉用的是腾格尔的〈蒙古人〉等,都起到了激发情感的作用.

设疑问难:

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故意设置矛盾,创造问题情景,沟起学生释疑解惑的

强烈欲望和渴求,激发他们去探幽寻微.设计精巧的问题一提出,就能牵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从而带动全课的深入学习.如:

理科学习,物理,化学课,

直观演示:

特点:

具体,形象,生动,使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现象,通过学生的直感,

再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进入思维的兴奋状态,收到激起学习兴趣的最佳效果.物理,化学,生物等课实验导入法,教师先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设疑: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导入新课.

解题释意:

(课件)

这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学生接触文章的第一步,好题目对课文具有画龙点睛之妙.透过文题可以看到作者写作的动机和构思的意图.通过解释题目,以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和好奇,带着一种强烈的感情去学习新教材.历史课也经常用这种方法,如讲《三国鼎立》时,首先对题目进行解释:

"鼎立"就是"以鼎的三只脚把鼎支立放平,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相对稳定天下."然后再通过"三分天下相对稳定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的问题揭示课题的中心内容,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要求.

10,引用资料:

(课件)

这种导入方式特别适合文科课程,如:

语文,历史,政治.一段史料,成语

典故,诗词名言,一段文学作品,一个影视镜头,即可激发学生感情上的波澜,引起他们的联想,创造一种浓厚的教学氛围,又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如:

成语《秦末农民战争》有关的成语"揭竿为旗","破釜沉舟","约法三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淝水之战》中的"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

李甜甜讲授《气温的变化》引用了反映我国南北气温变化巨大的一段录像资料,学生在上新课前头脑中就有了一个疑问"我国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

11,联系已知:

(课件)

就是把新课内容和学生已知的经验和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这样的导言学生倍感具体和亲切,一下子就进入预定的教学活动轨道.也是我们上课常用的方法.李甜甜《等高线地形图》是这样导入的,给学生出示以下图片(课件显示),分别是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等,如何把这些地形表现在地图上呢

12,启发谈话:

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提出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通过回忆思考,自己去发现和联系出新的课题,提高对课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为领会新教材做好准备.记得听过孟老师的一次课,讲的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的就是启发谈话法,由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逐步深入,自然导入.

13,概括提示:

提示概括本节新课要讲的主要内容,如数家珍似的,展览式的导言,犹如

为学生提供一份"说明书",让学生先了解一下基本的"剧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本课和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14,综观叙述:

(课件显示)

历史课中常常要遇到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学生容易混淆或若干历史问题不便于分清,这时可使用综观型导言法.如讲中国近代史时,这样导入新课就使学生首先从总体上对新旧民主革命的性质,分界,领导阶级和现代史的分期以及各个时期的名称有个系统的了解,为以后具体学习打下基础.(课件中国近代史分期)

15,寻找发现:

(课件显示)

数学课多用,就是教师摆出同类问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寻找和发现规律

性的因素,为讲解下文创设条件.如秦玉彬老师在劳动技术比武中讲的《探索

规律》的导入: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4只青蛙4张嘴,8只眼睛16条腿

…………

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由学生熟悉的儿歌导入,自然亲切,在唱儿歌的过程中,已经学会了这种规律的探索.

16,联系实际:

这种导言设计物理,化学,数学等理科课程用的较多.但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各科新教材都主张将本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体现学习为现实服务,为生活服务的宗旨.所以现在这种导入法现在在各学科中都非常普遍的使用.如:

地理,历史,生物等学科.

以上16种导入法是传统的导入法,现在还有很多新颖益智的导入法,如:

新颖益智的导入

现在有的教师把最喜闻乐见的电视娱乐节目《幸运52》和《开心词典》的快速抢答方式引进历史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评委,听课教师都为之耳目一新.如:

我在讲《秦的统一》时,让学生在我的描述中枪答出我所说的——是谁(秦始皇)什么古代工程(长城)然后设问"秦始皇是怎样统一全国的怎样巩固统一的他为什么要修筑长城"而导入讲《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我让学生在我的描述中枪答出我所说的——是谁(孙中山)什么事件(辛亥革命)和抢夺胜利果实的人(袁世凯)

我还没叙述完毕,同学们就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几个急不可待的同学马上抢答,说出了答案.这样在上新课之前,几个小小的趣味抢答已完全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了,学生在整堂课中的思维,表现都相当活跃,我的这几堂课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可见,一个全新的导入方法,其意义非同一般,十分重要.

总之,导言设计的方法不是一锤定音,一成不变的,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因材而变,应该出奇制胜.导言的艺术性就是体现在教师的无穷创造上.有经验的教师,每堂课的导言决不会千篇一律的,因为每一堂课的内容不同.即使是同一堂课,只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根据教师的自身素质,教材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识记水平,也可采取不同的导言方法.如:

我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曾经用过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超连接课件)预习导入,复习导入,概念导入,插图导入,悬念导入,趣事导入,影视导入,综观叙述导入,联系实际导入等等.

四,导言设计的最佳途径:

导言的关键是一个"导"字,它应该起到引导,诱导,前导的作用,究竟如何设计,虽无一定之规,却有一定之妙.根据教学经验,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寻找导言设计的最佳途径.(接课件)

总之,导言就是导入新课的语言桥梁,是一节课的开始,少而精的导语,能

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直接影响着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果.作为一个好的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情信辞巧,新奇有效,用这样的导言去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课堂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提问的重要性:

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提问是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手段.

从心里角度说,提问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的欲望,点燃智慧的火花,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最容易引起定向(学生)——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接课件)

提问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以下几点:

1,温故知新

就是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随时联系提问旧知识,一方面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我们在课堂中的很多提问都起着这种作用.

2,引起注意

有经验的教师,当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他能用巧妙的提问把它集中起来,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点产生疲劳感的时候,他又能用巧妙的问题把它引开,从而使讲课疏密相间,张驰结合.如:

为了让学生记住"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史实,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有人说汉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请大家想一想,这句话对不对"再如:

讲三国鼎立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你判断这句话是否正确: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有益注意,经过思考后,学生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从而牢固地记住了这一史实.

3,突出重点

先提问题,再摆矛盾,对比鲜明,发人深省,自然地引出和突出了教学重

点.如冯老师在讲"中国的行政区划"为了突出重点是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全称和简称她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课件)

从辽宁开始沿大陆海岸线依次有那些省级行政单位(全称或简称)另外的两个岛屿省时谁

从辽宁开始沿大陆疆界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有那些省级行政单位(全称或简称)

沿长江干流自上而下依次有那些省级行政单位(全称或简称)

沿黄河干流自上而下依次有那些省级行政单位(全称或简称)

以上四个问题没提到的有那些贵州和北京

4,强化主题(课件):

如冯老师在讲欧洲西部的气候"深受西洋影响的气候"—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显著时,为了强化主题,对照地图,分别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强化主题

(1)同在北纬52度附近的瓦伦西亚,伯明翰,汉堡和华沙的降水较多季节分配的相同点是什么

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海洋性显著

(2)以上四城市的气温变化特点是什么

冬温夏凉年较差较小→海洋性显著

读课本P35图14.5回答:

(1)欧洲西部分布最广的是哪两种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2)以上四城市中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前三者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后者华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显著

(3)对比华沙和同纬度中亚的卡扎林斯克(读课本P3图11.5)两者的降水和气温有什么不同

华沙的降水远远多于后者气温的年较差远远小于后者→海洋性显著

为什么呢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欧洲西部地处北纬40—60度的纬度位置终年盛行西南风,西南风来自何处气流的性质如何

西南风来自大西洋温暖湿润→受大西洋的影响

(2)影响欧洲西部的的洋流是哪一个性质如何北大西洋暖流温暖湿润→加深大西洋的影响

(3)欧洲西部的大陆轮廓特点是什么轮廓破碎海岸曲折→加深大西洋的影响

(4)欧洲西部的地形如何分布山脉的走向如何对西南风有何影响

平原居中山脉分布于南北两侧,而且山脉为东北西南走向和东西走向,

对西南风的阻挡作用不明显,并且有利于西南风影响欧洲内陆→加深大西

洋的影响

5,加深理解(课件)

讲授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

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能否把"反封建反侵略"颠倒能不能把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说成是"反帝反封建"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议论,但学生却说不清楚.在老师的启发之下,要求学生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出发,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反对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只是后来外国侵略者加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行列,太平天国运动才开始反侵略,所以不能颠倒.又因为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还没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所以不能用反帝反封建来说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二,提问的错误倾向:

有些教师抓不住提问这一教学手段的实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出现了一些简单化,形式化的错误倾向:

1,以多取胜,问过算数

这种提问,浮光掠影,学生并不能真正进行冷静的独立的思考,反而显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2,为问而问,图有形式

有以下几种形式:

"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的表态,或者读一两句课文;或者念一念教师板书,或者复述教师刚刚讲过的话.这类问题很少具有启发性.这类问题也能问,但应深化,要推动和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3,偏深偏难,脱离实际

提问的内容要准,要有定向性,要有恰当的深浅程度.偏深偏难的问题,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种问题既没给学生提供思考的依据,又没给学生指点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位教师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样提问学生:

"你们说说德国在战争中应该怎样打"结果,学生对于当时德国既要与西面法国作战,又要与东面俄国作战的打法,难于设计,无从回答.这是一个脱离学生基础的提问,学生毫无知识的积累,岂能解决连当时德军参谋部都感到棘手的无法克服的"两线作战"的矛盾呢

三,提问的基本原则:

老师们可能有这样一种经历,每当一个好的问题问下去,可使全班顿时活跃,学生争相发言,各种智慧的火花会在短时间内迸发,创造性的思维会不断涌现,余波甚至延续到课后,路上,家中.兴趣浓烈的学生还会自找参考书,向教师反提问题,师生切磋,教学相长,乐趣无穷.好的提问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准确性:

提问必须注意问题要准确,答案要明确,问题不能太大,太空,更不能歧路亡羊,留有岔路口.学生回答这类问题难以得出精确的答案,这也是在教学中为什么有时遇到启而不发或发不对路的情况的原因,这与教师所提问题问得不清楚,启发不得法有关.

2,针对性:

应根据学生,授课内容和教学阶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问要有预习性,复习性,质疑性;同时要具有基础型的,开拓型的,辅助型的.教师要对题目的多少,范围的大小和要求的高低有一个准确的估计,并把他纳入提问的内在意图,从而去确定指导的着力点.举例《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这样提问:

"请同学们想一想,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有什么影响"这是根据教材的内容的特点,缩小提问范围,针对性很强,细微之处见精深.这一设计,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克服死记硬背的毛病大有好处.

3,量力性:

就是使提问难易适度.教育测量中的"难度"的公式:

PH=1-P/W,W代表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答问通过的人数.难度在0——1之间.0,全体学生都会做答;难度接近1,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回答.提问的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3——0.8之间,提问的问题至少要在学生思想上拐个弯,即至少要有两个层次,要尽力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大有用武之地为好.提问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如:

讲《元朝的社会矛盾》时提问"蒙古人的地位都是相等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深入浅出,启人以思.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学生明白:

虽然是列为一等的蒙古族,但蒙古族的穷人不只是生活贫困,有的人竞沦为奴隶;而等级地位低下的三,四等汉族大地主在元朝照样可以做官,根据这些史实,进一步思考,顺理成章地得出正确的结论:

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各族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这不仅较好地达到了教学要求,而且还给予学生民族矛盾的实质是阶级矛盾的认识.

4,启发性:

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在大范围,大单元,多章节中去联想,经过思考才能将知识整理出来的问题,或者教材只提供了资料而没有展示结论的问题;二是能激发探求的兴趣,便于唤起各种知识的联系;三是有两个以上的思考层次,缺乏逻辑层次的问题不能触发思维的兴奋,更不足以训练思维能力.

在很早以前,我听过这样一节高中历史课,讲的是"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清政府对这场战争采取了什么态度"学生很容易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局外中立",接着教师继续提问:

什么叫"局外中立"并在地图上指出了中立区,同学们也找出了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控诉了帝国主义的罪行.随之,教师又提问"清政府为什么采取局外中立的态度"教材中没有,教师不讲,学生结合前边所学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因为《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它不敢得罪日本,也不敢得罪沙俄,就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来讨好帝国主义.局外中立完全设为日俄帝国主义服务."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根据已知的知识来观察分析"局外中立"并得出结论,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这样的提问十分具有启发性.

5,思维性:

课堂提问根据问题是否具有思维价值,是否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重要的提问",一类是"徒劳的提问".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具体筹划,作出"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具体提问方案,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跟随教材的展现,经过思考,懂得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

《南宋与金的对峙》中的层层设问,(接课件)

教师通过层层设问,既加深了学生对岳飞之死历史大悲剧的深刻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来分析或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此巧妙的设问,对学生思维质的提高大有好处.

四,"问"从何来即问在何处

1,置问于学生的疑惑处

学生的疑惑处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艺术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差异.这在语文和历史学科中最常见,最常用;

二是以今律古的迷惑.中学生常常以今人的思想和行动准则来度量古人.他们对于岳飞乖乖奉诏班师,谭嗣同不逃亡而从容就义,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等迷惑不解地认为古人太愚蠢.对学生这种以今律古的迷惑,教师可以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议论,学会从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其思想出发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三是教学内容中的矛盾,如讲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设问"既然尼德兰革命是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世界近代史却要把资产阶级革命作为开断"这样的问题具有间接性,转折性,思考性等特点,具有很大的蕴藏量,一旦突破,学生的思维就会智能的流量,从而实现历史知识和历史智能的同步增长.

2,置问题于新旧联系处:

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与衔接中,往往会出现矛盾,从而给创设问题情景提供了机会.如:

讲世界历史新航路的开辟时,联系中国历史"郑和下西洋"提问"既然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的航海远航有着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三个特点,那么为什么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郑和下西洋反而没有新航路开辟的地位显要"这个问题十分尖锐,发人深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3,置问于事件的比较处: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近似的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条件下加以比较,可以显示其本质特征,而在比较中也很容易暴露出矛盾来.如"在1929-1933年的大危机打击下的欧美各国,为什么美国和德国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为什么前者走上法西斯道路而美国却以改革(罗斯福新政)寻找出路",这是从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从现象到本质地追逐历史的因果关系,掌握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4,置问于教学的关键处:

提问在关键处,才能帮助学生抓住要害,思索分析问题.如:

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我提出一四个问题:

①3月18日革命是哪两个阶级面对面的生死搏斗②公社机构的组成成分怎样③公社采取了哪些革命措施④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这样层层设疑,学得顺利,记得深刻.

5,置问于思维的转折处:

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教师的提问会使他们产生悬疑,从而去主动寻求答案;当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