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含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867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含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含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含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含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含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含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含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含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含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含答案及详细解析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

A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贴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崇高/作祟殷红/赝品调适/调和

B.傍晚/滂沱赈灾/诤言湖泊/停泊

C.韬略/滔天砧板/嗔怪如法炮制/炮火连天

D.瞥见/蹩脚悚然/耸立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A。

本题命题形式与命题思路与2012年广东卷一脉相承,仍延续从2008年开始的考查形式:

即仍采用分类组对的形式考查字音的识记,每一选项设计3组词,四个选项共列举24个字的读音,分别考查对形近音同(或音异)、形异音同(或音异)、多音多义的汉字读音的辨识。

第一组是形近字,第二组基本是形异字,第三组是多音多义字(CD两项为成语)。

A项chóng/suì、yān/yàn、tiáo;B项bàng/pāng、zhèn/zhèng、pō/bó;

C项tāo、zhēn/chēn、páo/pào;D项piē/biē、sǒng、ài/yì.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在许多人眼里,美术馆一直是阳春白雪的代名词,是少数有艺术造诣的人出入的地方,里面陈列的通常是看不太懂的作品。

但如果你到台湾的美术馆去转转,你一定不会失望。

台湾的美术馆数量众多,有大有小,风格迥异。

其中规模最大的两处是新北市的朱铭美术馆和台中市的“台湾美术馆”。

置身其中,你会发现那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物品,而是像站立在你身边懂你的知心朋友。

A.阳春白雪B.通常C.迥异D.高高在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能力层级E。

今年的命题思路与2012年大致相同,继续采用一个语段集中考查四个词语(成语)的使用的形式,考查的词语为两个成语、两个词语,符合高中学生现阶段的语言运用实际。

A项“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后用来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B项“通常”意为一般,惯常。

C项“迥异”,指迥然不同,完全不同。

以上三项均合乎语境。

而D项“高高在上”,谓所处极高,泛指地位高;后常用来形容领导者脱离群众,不深入实际。

句中用来指“艺术作品”,使用对象不恰当。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客流运输需求,缓解地铁线路载客,近日,广州地铁三号线再增加一列新车上线运营。

B.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我国多部法律对惩治这类行为已有明确规定。

C.神木县属陕北黄土丘陵区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煤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风沙草滩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破坏,短期内难以一时恢复。

D.最近纽约市颁布了一项禁令关于禁止超市、流动贩卖车、电影院、熟食店等销售大剂量含糖饮料,以控制日益严重的肥胖现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

正确辨析病句是高考的必考点,与往年大致相同,考查的是“没有语病的一项”,保持了考查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考试大纲》列举的六种病句类型是学生语言实践中经常出现的毛病类型,也是高考的考查点。

本题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项。

A项成分残缺,“缓解地铁线路载客(难的问题)”。

C项语意赘余,“短期内难以一时恢复”,改为“短期内难以恢复”或“一时内难以恢复”;另,“神木县属……过渡地带”也不太规范,改为“神木县地处……过渡地带”为好。

D项语序不当,改为“颁布了一项关于禁止……现象的禁令”。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产能力的增强,加上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人类对生物形成了过分的优越感,产生了过度的欲望,。

,更使一些人误以为可以无视生物的生存权,。

但对自然界造成危害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

,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人类能够在尽可能少地影响自然的情况下生存,并且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还可更有效地保护物种和自然环境。

①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是人类的观念

③科学技术的发达

④看不到生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⑤以至对生物的破坏和干预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

⑥是人类怎样运用它们的问题

A.④①⑤②⑥③B.④③⑤⑥②①C.⑤①④⑥②③D.⑤③④②⑥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D。

“语言连贯”指语句之间的连接贯通,它是语言表达的标准之一,也是在规范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

连贯的考查,大多采用排序与语句复位(或“嵌入式”)两种题型。

从08年开始以选择题的方式将这一考点放在试卷的第一大题考查,今年继续保持广东题这一考点的稳定性。

(2009年是句序排列与语句复位相结合,2010-2012年都是句序排列,今年是语句复位与句序排列相结合)

本题的选文仍是一个议论语段,阐述的是“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物生存权的破坏与干预的辩证关系。

解答的关键是注意横线前后的语义衔接,同时要关注横线后的标点符号提示的总分关系。

根据第一空前的“产生了过度欲望”,与⑤中的“超出生存需求”相照应,可知第一空应接⑤。

排除A、B;接着,可从“生产能力”“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三个关键词入手,可知第二空应填③。

结尾应是总说“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的正面作用,故①应放在最后。

所以,D项正确。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

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

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

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

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

就转太常博士。

太宗闻其强干,召还。

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

诏案其罪。

咏封还诏书,且言:

“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

”太宗不从。

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

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

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士由是知劝。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

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

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官属请曰:

“不痛绳之,恐无以禁。

”咏曰:

“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俟秋成,当仍旧法。

”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

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

“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

霖隐不仕。

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

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

“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第:

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推:

追究

C.不痛绳之绳:

捆绑

D.复命知益州知:

掌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高中课程标准》指出: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积累与记忆文言实词,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读实词。

这是读懂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与前提。

这道试题挑选了包含四个常见实词的句子,并分别给出词语释义的正与误,编题方式与近八年基本一致,稍有变化之处在于要求选择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难度略有下降。

这类题的解题方法一般有三种:

根据已掌握的实词知识直接判断;其次是联系学过的课文知识加以辨析;其三就是运用替代法,把提供的词义置放于句子中,然后根据语境判断正误。

C项中的“绳”的意思是“约束,制裁”,成语“绳之以法”用此义。

由于第5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为应选项。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议以咏首荐若以一部校故

B.咏引前事为言为乡里所称

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D.饥者八九求霖者三十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

这一道题的命制原则与形式,已连续7年保持一致,采用从选文中摘取四组8个例句、每组两两比较,考查其异同的方法,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

事实证明,这种考查形式既兼顾考查的公平性,也能有效地检验学生对虚词的辨析能力。

A项,把/因为;B项,作为/被;C项,承接,可译为“然后”;D项,……的人/表停顿,无意义。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B。

这是广东题今年的一个小变化,也可看成是对前几年主观断句题的继承与创新。

标点如下: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

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

此题继续延续近几年高考的编题方式——将传主主要事迹大致依事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切分为四部分进行概括,并对应拟设了四个选项,从阅读材料着眼要求考生能够读懂全文,不在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上出错。

题目的设问方式与2012年相同,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设问难度比“选出正确的一项”略小。

解答这类试题的方法,一般需要从全文着眼,寻找与选项内容相一致的信息。

这类试题在设计错误项时,往往是选项内容在文中都有,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却是不正确的,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不能采用浏览、跳读的阅读方式,而要做到“字字落实,真正理解”才能够识别选项的正误。

同时,要比较熟悉这类题目设错的方法,如无中生有、张冠李戴、颠倒因果、翻译错关键词等等。

另外,四个选项中有三个的内容是正确的,这对考生读懂文章又起着帮助理解的作用。

C项依原文“俟秋成,当仍旧法”(等秋天收获了,当会依旧按旧法办事)可知,张咏“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与之是不相符的。

A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第一自然段结尾处。

B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

D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第四自然段后半部分。

均是对原文内容的正确的分析和概括,表述无误。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4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3分)

【答案】

①(民众)如果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蜂拥而起做强盗,那就会釀成大患了。

[(这些人)如果不能用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焦起来成为强盗,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害。

]

②傅先生是天下(很有名)的贤士,我尚且没机会跟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其名!

【解析】本小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要求考生直接翻译文言句子,既符合文言文学习的特点,又能区分出考生的文言阅读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对促进中学文言文教学水平提高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文言翻译虽然是主观题,但客观成分较强,答题时一定要根据原文内容,尽量采用直译的办法,对文句进行准确翻译,不能任意扩充或想象,要求字字落实,兼顾词法、句法要求。

当然,由于文言文的翻译也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所以在对考生的要求上,也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具体翻译时,允许语言转换的多样化,广东试题要求考生翻译句子时注意对句子“大意”的把握,“大意”在近几年的高考阅卷场上,通常都会落实到个别实词、虚词或句式上。

关于“大意”的点该如何给分,阅卷场各有明确的评分细则来规定。

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掌握句中的实词、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答案】①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②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③霖隐不仕。

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

【分析】本小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老李评注】文言文阅读文段节选自元脱脱丞相等主持修撰的《宋史》中人物列传的有关内容。

《宋史》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资料,是了解和研究两宋历史的重要史书。

高考所选文段是从《宋史·列传第五十二》中删节而成(原文合田锡、王禹偁、张咏三人为一卷),仅传张咏的文字共约2000字,根据命题的需要,删减连缀为588字的文段。

选文基本保持原文风貌,摘录了最能体现张咏个性及功绩的六件事,特别是他惜才的三件事,使人对张咏留有深刻的印象。

由于文本为元代作品,又经过删节,文中已基本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也没有复杂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阅读难度不大,适应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经删改后的文段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这种文本材料在历年高考中比较常见,各校在备考中也大量训练过,学生不会感到陌生。

【参考译文】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

太平兴国五年,濮州推举进士,众议首先推荐张咏。

当地有个叫张覃的老儒生还没考中进士,张咏就与寇准写信给本州守将,推荐张覃做首选,众人都赞许张咏能够谦让。

正逢李沆、宋浞、寇准接连推荐他的才干,(朝廷)授任他为荆湖北路转运使。

(张咏)上奏建议罢除归、峡二州的水递役夫。

就地转为太常博士。

宋太宗听说他的精明强干,召他回朝。

张永德任并、代都部署,有个小校官犯了法,被他鞭打致死。

皇帝下诏审理他的罪行。

张咏将诏书封缄退还,并且说:

“陛下正委以张永德边关重任,若因为一个小校官的缘故,使主帅受辱,臣恐怕将会有下级轻视上级之心。

”太宗没有听从。

不久,果然有士兵联合控告军校的事发生,张咏引用前次的事情来议论,太宗为此动容并抚慰他。

出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作乱,继恩、上官正统兵攻讨,却停留不前进。

张咏用话激励上官正,勉励他亲自出击,并盛情地陈设帷帐为他饯行。

上官正因此决意出兵深入,终于大获全胜。

当叛军攻城略地之际,民众有很多人被胁迫跟随叛军的,张咏下达公文向他们晓喻朝廷的恩德和信义,使他们各自回到乡里。

当初,蜀地士人知道读书向学,但不喜欢做官。

张咏考察州里的张及、李畋、张逵等人都有学问品行,受到乡里的称赞;于是敦促勉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三个人果然考取了进士。

士子们从此懂得了努力上进。

(宋真宗)咸平二年夏天,张咏以工部侍郎出任杭州知州。

正值当年歉收,百姓有很多人私自贩卖盐来自给。

(官府)捕获了几百个犯法的人,张咏全都减轻刑罚然后遣散他们。

部下属官请求说:

“不严加制裁,恐怕无法禁止此事。

”张咏说:

“钱塘一带十万家民众,饥饿的人有八九万,(这些人)如果不能用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焦起来成为强盗,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害。

[(民众)如果不靠盐来救命,一旦蜂拥而起做强盗,那就会釀成大患了。

]等秋天收获了,当会依旧按旧法办事。

”(咸平)五年,宋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地政绩优异,又任命他担任益州知州。

适逢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因此令他转告张咏说:

“有爱卿在蜀地,我没有西顾之忧了。

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小时候是同学。

傅霖隐居不做官。

张咏显贵之后,三十年也没找到(他)。

到这时他来谒见,守门人来报告说傅霖求见,张咏责骂他说:

“傅先生是天下(很有名)的贤士,我尚且没机会跟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样的人,竟敢直呼其名!

”(李达均译)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鹧鸪天【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

遥远。

②修禊:

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

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4分)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3分)

【答案】

(1)上片楼上笛声勾起作者思乡之情,迷茫春水、低垂暮云更让作者心情压抑、低沉;燕子正忙着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雨打梨花更显作者之孤寂。

作者借眼前这些饱含愁绪之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思念故乡、故友的愁苦之情。

(2)清明来临,自己飘泊他乡陡增愁绪;夜不成眠,漫步江头,折一枝新柳以寄思乡之意,虽不是故乡“苏堤”的杨柳,却也倍添思乡的愁苦,因而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

张炎(1248—约1320)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

寓居临安,曾北游元都谋宫,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其早年生活优裕,日以文酒自误,词作多欢愉明畅。

宋亡后,家道中落,多追怀往昔之作,格调悲凉凄婉。

其词意度超远,语言清丽,善以清空之笔,状沦落之悲,堪为姜夔后劲。

试题所选词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

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楼上谁将玉笛吹”。

小令从一开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

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侧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

所谓景语亦即情语。

在这两个画面的背后。

读者似亦可窥见作者此时的心境。

“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

“劳劳”,忙碌貌。

此句谓春天的燕子正忙着觅食、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浪。

“落落梨花雨一枝”。

“落落”,孤独貌。

作者在“梨花”前冠之以“落落”,更显雨中梨花之孤寂了。

中国古代诗人似总喜以雨与黄昏为背景来寄托其愁绪,如“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那么雨中梨花亦可作为寄托愁绪之意象了。

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景中含情,不言愁而愁自现。

下片侧重抒情,将上片压抑在画面背后的愁绪直抒而出。

过片前三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修禊”,为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已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游采兰。

以驱除不祥,称为修禊。

王羲之《兰亭序》中有: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卖饧时”,亦古代之风俗。

寒食节这一天要食饧(糖)粥。

此句谓寒食节将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将两个节日名列出,我们似可看到飘零异乡的游子正扳着手指算着临近的故乡节日。

“故乡唯有梦相随”,一个“唯有”道尽了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深苦衷。

也许写自己在梦中对故乡的思念,尚未能尽意,接下便以具体的动作写自己的思乡情怀: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此二句谓自己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

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

这首小令无论是写景或抒情,都极为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饰。

作者还成功地运用寻常之景,眼前之物,铺排渲染,深切动人地把主题由浅入深、由隐至现地表露出来,显示了作者捕捉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才能。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

“知者不惑,,。

”(《论语》)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李密《陈情表》)

(3),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4),,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

(1)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3)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江月待何人(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A。

今年本题的命题形式是前几年的延续,这对中学教学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对于普遍重视背诵和默写的广东考生来说则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最好体现。

“浅易”是本题的最大特点。

其一,试题内容完全没有超出《考试大纲》所列出的“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要求,四小题都出自2013年指定的高中课内必背的篇目,古诗古文内容各半,所填写的句子也都是考生们应该较为熟悉的。

其二,这些名句都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背诵和默写过的,而且句子本身不存在艰深难写的字,考生写出错字和别字的可能性较小。

其三,四题中有两题的空格前都有句子作提示,这有助于考生思路的连接和贯通。

其四,本年的题目依然是四选三,有利于考生弃难从易,而题干依然有明确的计分标准,在体现选择性原则的同时又作出了适当的规范和限制,对考生和评卷老师都是一个明确的指引。

总体而言,难度不大。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的方法。

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

以下讨论怎样用思想的方法来读书。

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

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

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

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

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

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

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

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

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