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测试3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862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测试3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测试3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测试3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测试3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测试3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测试3历史试题.docx

《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测试3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测试3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测试3历史试题.docx

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测试3历史试题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

历史单元验收试题(3)【新人教】

命题范围:

必修Ⅰ专题七至专题八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0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把他亲自组建的外交队伍比喻为“文装解放军”。

当时

A.外交工作主要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B.外交官们享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切待遇

C.外交部的职能是为解放军提供外交情报

D.解放军在前线清剿敌对残余,外交部在后方发号施令

2.中共领导人曾谈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政府对于中国人民的敌视有加无已。

”“如果没有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存解放后的中国建立工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一定要联合苏联,要以苏联为首,这样就可能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

”为此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B.“求同存异”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毛泽东指出: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训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发展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B.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C.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D.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

4.外文部最近公布的外文档案中有一份原始档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右图)。

这是周恩来总理出席一次重大国际会议的代表证。

这次国际会议

A.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B.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结束了中美之间的对抗

5.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这说明

A.在中苏结盟时,应该放弃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抵制,因为中国要与苏联团结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C.为了抵抗美国对中国的侵略与威胁,中国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与苏联结盟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6.观察下边《l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这一示意图说明

A.建国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

D.是中国坚持“一边倒”外交战略完全反映

7.下图为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周恩来。

左上角写着:

“TheChineseAreComing。

”美国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主要是因为

A.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D.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8.周恩来曾就尼克松访华说过这样一段话:

“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

”此前阻碍中美两国交往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和敌对的政策B.美国反对新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因“文革”动乱外交工作陷入停滞D.中美两国是两个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

9.日本外务省发言人指出,印支停战将使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提高。

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

这些评论表明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帝国主义国家孤立中国的政策开始松动

C.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Ks5u

D.中国已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10.中国有句俗话:

“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

新时期中国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11.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949、1972、1992年分别形成了三次建交高潮。

下列史实与三次高潮成因相对应正确的是

A.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的崩溃。

B.一边倒、“求同存异”《中美建交公报》。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D.不结盟运动、重返联合国、加入WTO

12.中国对外战略大约每十年调整一次,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条线”、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以来“独立自主”。

(张小明《冷战时期新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抉择》)“一条线”主要是指

A.与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B.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广泛外交关系

C.以联合国为中心积极开展多边外交D.与美日等国家外交关系恢复正常化

13.以下是1979~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单位:

百万美元)示意图,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编制)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②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④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②④

14.2011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周年。

十年前,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15.图示法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

下列用图示法表示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关系的表现,正确的是

①“冷战”②杜鲁门主义③马歇尔计划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⑤朝鲜战争

16.苏联《消息报》和《真理报》在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的第三天和第四天分别发表社论,指出这是“帝国主义扩张政策”。

这是因为杜鲁门主义

A.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B.表明美国要发动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武装进攻

C.实质上是马歇尔计划的具体实施

D.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7.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

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护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

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

B.“冷战”局面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C.加紧孤立、封锁和威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D.扶植日本,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18.古巴导弹危机即将走进60个春秋。

当年赫鲁晓夫曾向肯尼迪建议“我们同意从古巴撤出您认为是进攻性的手段……美国代表需要声明:

美国方面考虑到苏联的安全和焦虑,将从土耳其撤出自己的这种手段。

”这表明古巴导弹危机

A.发生时美苏两极格局尚未确立

B.是苏联核力量弱势下的一次争锋

C.由美国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

D.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

19.“北欧平衡”是指冷战时期的北欧地区以执行武装中立的瑞典为中轴,分别存在受苏联影响和支配的芬兰(保持主权独立且不与西方结盟),及加入北约的挪威、丹麦和冰岛(三国承诺不会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

北欧平衡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

对“北欧平衡”理解正确的是

A.是美苏冷战政策的恶果B.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

C.是苏联国力衰弱的表现D.客观上推动了冷战升级

20.普京曾多次指出:

“我们在近70年的时间里走入了一条死胡同,偏离了人类的康庄大道。

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经济意识的理想化扭曲了最基础的财产关系,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没有良心,但要想回到过去,就意味着没有脑袋。

”由此看出

A.普京强调阶级斗争学说B.普京抵制西方和平演变

C.普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D.普京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21.历届奥运会的主题口号往往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和心声。

1992年在巴塞罗那举办了第二十五届奥运会。

请根据当时的国际政治形势,推断这届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

A.“欢迎回家”B.“永远的朋友”

C.“点燃心中之火”D.“绿色奥运,人文奥运”

22.下表反映的是二战后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的态度的变化情况,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朝鲜战争(1950~1953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

伊拉克战争(2003年)

参与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

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

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苏联对西欧的有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

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D.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正义,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23.有学者指出: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

①欧洲走向联合②日本崛起③中国力量增强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⑤美苏大规模削减军事力量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⑧④⑤

24.哈佛大学的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

但过程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巴以冲突”等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

对此段材料最全面的理解是

A.“最和平”是指“冷战”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是和平的主要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25.日本《选择》月刊发表文章声称:

“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对中国需求、中国资金的依存,使日、美、欧的反共论调失声。

……对中国来说,通过政府投资来强求加快经济增长,是由于经济目的之上的政治目的需要。

”对这一观点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确认了中国在克服当前经济危机中的领导地位

B.日美欧等国在当前经济危机面前束手无策

C.文章延续了二战后的“冷战”思维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对中国的敌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

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

要求:

条理清楚,紧扣题意。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历史学家在对世界近现代史进行整体化和多视角思考后,可以将20世纪一百年的历史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战争、危机和革命”的年代。

第二个阶段是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初,这是“A”的年代。

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21世纪的今天,这是“B”的年代。

材料二几幅反映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图片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A、B两个阶段世界格局的特点。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所示新中国外交活动与世界格局演变之间的关系。

(8分)

Ks5u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清国大皇帝陛下暨大俄国大皇帝陛下,因欲保守东方现在和局,不使日后别国再有侵占亚洲大地之事,决计订立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日本入侵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陆海军及军火、粮食互相援助;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中国允许华俄道胜银行接造一条由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的铁路,无论战时平时,俄国均有权使用该铁路运送兵员、粮食和军械。

——摘自1896年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

材料二“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摘自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三“缔约双方满意地指出,相互没有领土要求,决心并积极致力于将两国边界建设成为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的边界。

……缔约双方将根据各自承担的国际义务及本国法律在促进实现人权和基本自由方面进行合作……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双方作为其它国际条约参加国的权利和义务,也不针对任何第三国。

……”

——摘自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的背景,分析该条约所带来的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必要性。

(4分)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并结合中俄(苏)关系的变化谈谈对我们今天处理国家关系的启示?

(5分)

 

28.(12分)20世纪,国际格局从结构到组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的地缘格局、战略关系和政治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

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1)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3分)

 

材料二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合众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

(2)有人说“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只不过是欧洲政治家所进行的一场政治游戏”,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4分)

 

材料三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以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

尤其是近一年来,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加之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美国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3)有人依据材料三的现象判断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怎样认识这一观点?

请说明理由。

(5分)

 

29.(13分)今年,始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引发了市场对欧盟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欧盟路在何方,举世瞩目。

请阅读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

材料一近代史上,欧洲各国有众多的思想者一直在为实现欧洲统一进行理论上的探索,然而,直至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血流成河的惨剧之后,欧洲人才痛定思痛,开始脚踏实地,向欧洲统一迈进。

——2002年1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援助法》规定:

受援国必须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监督,在政治上排挤和压制各国进步势力。

材料三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

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

一一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

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注:

以1974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

一一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先贤们倡导欧洲统一的目的是什么?

(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通过《对外援助法》要达到什么目的?

(2分)结合材料三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2分)简述欧共体的成立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分)

 

(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说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是世界多极化的根源”。

(3分)

 

(4)有人认为世纪之交的欧洲是发展与动荡并存,请举史实说明。

(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题50分,每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A

A

A

B

C

B

A

C

A

A

D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答案

B

B

A

B

B

B

C

B

A

A

D

C

/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

26.(13分)

(1)A:

“冷战、霸权、竞争与崛起”。

B:

“争取和平与发展和改革”(4分,其他类似概括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外交活动:

建国初期,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1分)

关系:

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为了巩固新政权,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2分)

外交活动: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1分)

关系:

美苏争霸过程中,中美同时受到苏联威胁,美国调整对华政策。

(1分)

外交活动:

新世纪全方位外交,真正全面走向世界。

(1分)

关系: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多极化成为必然趋势,中国对国际局势作出科学判断,积极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推进共同繁荣与发展。

(2分)

【评分说明: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

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

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2分。

Ks5u

27.(13分)

(1)背景: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对付加紧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希望“联俄制日”,而俄国也希望“借地接路”,扩张在东北势力,因此威逼利诱清政府签订了该条约。

(2分)影响:

使俄国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他的势力范围;激化了日俄在东北地区的矛盾;清政府没有达到“联俄制日”的目的,主权进一步丧失。

(2分)

(2)国际: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采取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的政策,企图扼杀新中国,苏联支持新中国。

(2分)国内:

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获得支援开展新中国经济建设,有必要加强与苏联的联系,建立同盟关系。

(2分)

(3)外交政策:

清政府实行“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新时期摒弃了冷战思维,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或睦邻友好合作政策)。

(3分)

启示:

外交政策要结合国情,维护国家利益;要加强经济建设,增强国力,弱国无外交等(2分,结合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说明: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

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

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3分。

28.(12分)

(1)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美苏自身力量的削弱。

(任意三点得3分)

(2)虽然欧盟各国仍存在分歧和矛盾,“欧洲合众国”的形成任重道远‘但是欧洲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产生无疑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4分)

(3)同意。

(1分;只有观点,没有相应的理由不得分。

当今世界呈现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明显;当今美国面临很多严重问题,如材料三中列举的经济衰退、陷入伊拉克战争泥潭等。

(4分)

或不同意。

(1分;只有观点,没有相应的理由不得分。

虽然美国面临着诸多问题,但美国仍是唯一超级大国,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依然十分强大。

(4分)

【评分说明: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

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

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2分。

29.(13分)

(1)目的:

消除欧洲国家间的隔阂,消除战争根源,实现永久和平。

(2分)

(2)目的:

借经济援助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

(2分)

原因:

二战后,欧洲经济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国际地位下降,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

(2分)

影响:

削弱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2分)

(3)随着欧共体经济实力增长,欧洲在政治上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分)

(4)说明:

1989年东欧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1991年苏联解体,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等。

(答出其中四点给4分,总分不能超过2分)

【评分说明: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

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

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3分。

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