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审计师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852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审计师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级审计师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级审计师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级审计师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级审计师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级审计师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docx

《高级审计师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审计师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级审计师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docx

高级审计师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

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部分

A类题

第一题:

试述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理论基础、合并范围、编制原则、编制程序及合并财务报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P366-370)

答题要点

(一)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理论基础

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

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理论基础有:

母公司理论、主体理论和所有权理论。

(1)母公司理论。

该理论认为合并财务报表是母公司财务报表的延伸和扩展。

其编报目的是从母公司的股东角度出发,为母公司股东利益服务,而将子公司少数股东排除在外,把它看作是公司集团主体的外界债权人。

(2)主体理论。

该理论认为合并财务报表是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构成的经济联合体的财务报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是为整个经济实体服务的,即企业集团的所有成员、所有股东。

(3)所有权理论。

该理论是指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既不强调企业集团中存在的法定控制关系,也不强调企业集团的各成员企业所构成的经济实体,而是强调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企业对另一企业的经济活动、财务决策具有重大影响的所有权。

所有权理论更多的是强调投资公司股东的权益,即对被投资公司财产的终极索取权。

(二)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

控制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

投资方要实现控制,必须具备两项基本要素:

一是因涉入被投资方而享有可变回报;二是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

合并范围的豁免——投资性主体:

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包括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单位可分割部分、结构化主体)纳人合并范围。

但是,如果母公司是投资性主体,则只应将那些为投资性主体的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其他子公司不应予以合并,母公司对其他子公司的投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当母公司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该母公司属于投资性主体:

一是该公司以向投资方提供投资管理服务为目的,从一个或多个投资者获取资金。

二是该公司的唯一经营目的,是通过资本增值、投资收益或两者兼有而让投资者获得回报。

三是该公司按照公允价值对几乎所有投资的业绩进行计量和评价。

(三)合并财务报表的种类与编制原则

(l)合并财务报表的种类。

合并财务报表至少应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或合并股东权益变动表)和附注。

(2)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原则。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除需遵循财务报表编制的一般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特殊原则:

①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原则。

②一体性原则。

③重要性原则。

(四)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程序

(1)统一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

(2)编制合并工作底稿。

(3)编制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

(4)计算合并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金额。

(5)填列合并财务报表。

(五)合并财务报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合并财务报表不是揭示某一法律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是具有以下作用:

(1)提供关于公司集团这一经济实体的财务资料和信息。

(2)有利于与母公司利益有关的各方,关心公司集团的整体情况,需要了解公司集团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据此评价经营业绩并进行有关决策,因此他们关注集团合并财务报表。

与子公司利益有关的各方,往往也会关心公司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尤其是在子公司的债务由母公司担保的情况下,子公司的债权人实际上也就是母公司的债权人。

由于企业并购的客观需要,合并财务报表日益成为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课题。

合并报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并报表强调经济实体的概念,超越了公司集团内每一单个企业的法律主体。

但各公司都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各子公司的少数股东和债权人需了解各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据以进行评价和决策,合并报表难以满足其要求。

第二,合并报表是公司集团内个别公司财务报表的汇集与综合,存在以长抵短、以强补弱的现象,可能掩盖一些公司管理层决策或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公司集团内各公司资产的分类不同,交易的确认和计价标准也不尽一致,编制合并报表时虽有调整,但由于经济活动和经济业务的复杂多样,很难完全趋于一致,由此可能导致对交易或事项反映的歪曲。

第二题:

华星集团公司2009年1月25日通过并购拥有A1、A2、A3、A4四家公司的股权比例分别为80%、90%、35%、60%。

如图3-1所示。

(P371)

其他资料如下:

(1)华星公司与A3公司的其他投资者达成协议拥有A3公司8O%的表决权;

(2)2009年底A4公司被市国资局接管。

根据上述资料阐述2009年12月31日编制合并报表时应用的合并理论并确定合并范围。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控制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理论基础

(三)结合华星集团股权结构说明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答题要点

(一)控制的概念及其特征

控制的概念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

特征:

投资方要实现控制,必须具备两项基本要素:

一是因涉入被投资方而享有可变回报;二是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

(二)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理论基础。

1.母公司理论。

该理论认为合并财务报表是母公司财务报表的延伸和扩展。

其编报目的是从母公司的股东角度出发,为母公司股东利益服务,而将子公司少数股东排除在外,把它看做是公司集团主体的外界债权人。

依据该观点,集团主体编制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股东权益和合并损益中的净利润仅指母公司拥有和所得的部分。

2.实体理论。

该理论认为合并财务报表是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构成的经济联合体的财务报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是为整个经济实体服务的。

虽然集团内的多数股权与少数股权投资有多少之分,权利有大小之别,但同属于一个经济实体,计价的方法应该一致,利益的分享必须同等,列示的地位不分高低,不应过分强调母公司股东的利益。

因此,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整个实体的观点编制的,对于构成企业集团的多数股权的股东和少数股权的股东,均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3.所有权理论。

该理论是指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既不强调企业集团中存在的法定控制关系,也不强调企业集团的各成员企业所构成的经济实体,而是强调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企业对另一企业的经济活动、财务决策具有重大影响的所有权。

(三)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母公司拥有其半数以上的表决权的被投资单位应当纳人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1)母公司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表决权。

如图3-1所示,华星集团直A1公司表决权的8O%和A2公司表决权的90%,这种情况下,A1公司和A2公司就成为华星集团的子公司,华星集团编制合并报表时,必须将A1公司和A2公司纳入其合并范围。

(2)母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表决权。

间接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是指母公司通过对子公司而对子公司的子公司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

如图3-1所示,华星集团拥有A1公司8O%的表决权,而A1公司又拥有B1公司7O%的表决权。

在这种情况下,华星集团作为母公司通过其子公司A1公司,间接拥有B1公司70%的表决权,从而B1公司也是华星集团的子公司,华星集团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也应当将B1公司纳入其合并范围。

(3)母公司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拥有并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表决权。

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是指母公司以直接方式拥有某一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下的表决,同时又通过其他方式如通过子公司拥有该被投资单位一部分的表决权,两者合计拥有该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

例如,如图3-1所示,华星集团拥有A2公司9O%的表决权,拥有B2公司40%的表决权;A2公司拥有B2公司60%的表决权。

在这种情况下,A2公司为华星集团的子公司,华星集团通过子公司A2公司间接拥有B2公司60%的表决权,与直接拥有40%的表决权合计,华星集团共拥有B2公司100%的表决权,从而华星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也应当将B2公司纳人其合并范围。

(4)华星公司与A3公司的其他投资者达成协议拥有A3公司80%的表决权,因此华星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也应当将A3公司纳人其合并范围。

(5)显然,本例中A4公司不应纳人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第三题:

试述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P387)

答题要点

(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2)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3)比较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定暂时性差异;

(4)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5)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二)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时,一定时期的所得税费用包括:

(1)本期应交所得税。

本期应交所得税是指按照税法核定的应税所得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本期应交所得税。

(2)递延所得税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额。

指本期增加(减少)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额。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费用,计算公式如下:

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当期应交所得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当期适用税率

递延所得税=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减少)

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减少)=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

=当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当期适用税率—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

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减少)=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当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当期适用税率—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第四题:

试分析说明全面预算控制的内容。

(P403)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经营预算的控制

(二)资本支出预算的控制

(三)财务预算的控制

答题要点

(一)经营预算的控制

经营预算控制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费用预算。

其中,销售预算的控制中,关注目标应该集中于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监督二者在预算期间的变化。

生产预算的控制应该重点关注:

产量预算的控制、直接材料预算控制、直接人工的预算控制、制造费用预算的控制。

成本、费用预算的控制中,成本预算控制就是站在一个更高层次的角度对产品成本总的监督,而不是分项目的详细控制。

费用预算控制可按变动销售费用和固定销售费用分别对销售费用预算进行控制,并针对不同明细项目构成的管理费用采用不同的管理费用预算控制方法。

(二)资本支出预算的控制

对资本支出预算,在控制的时候并非仅仅是压制支出,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支出项目,使资本资产的取得、维护、重置等能够顺利进行,一旦发生无法预计和解决的问题,需要及时停止资本支出项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资本支出预算的控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正式授权进行特定资本项目的计划。

第二阶段是资本支出项目进行中的支出控制。

第三阶段是资本项目完成后的记录归档。

(三)财务预算的控制

通过对前面的各项预算的控制,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已经得到了较好的保证,所以财务预算的控制主要是针对现金预算。

对现金预算进行控制的方法有:

一是对现金及未来可能的现金状况做出适当和连续的评价。

二是保存逐日(或更长间隔期间)的现金状况资料。

为减少利息费用,确保现金充足,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对现有现金状况每天进行评估,实践中,很多企业都编制现金收支日报表来控制现金流量。

第五题:

试介绍一种基于战略的业绩评价方法及构建步骤。

(P421)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平衡计分卡的概念

(二)平衡计分卡与战略管理

(三)企业建立平衡计分卡系统的步骤

答题要点

(一)平衡计分卡的概念

平衡计分卡是一套能使高层经理快速而全面地考察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

针对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系统,它强调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

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观察企业,来沟通目标、战略和企业经济活动的关系。

(二)平衡计分卡与战略管理

平衡计分卡引入四个新的管理程序:

说明愿景;沟通和联系;业务规划;反馈与学习。

这四个程序既可单独,也可共同为把长期战略目标与短期行动联系起来发挥作用。

(1)说明愿景就是将企业的愿景转化为一套所有高级管理者认可的业绩评价指标的过程。

(2)沟通和联系是指管理者将战略目标上下沟通,使各个部门及个人都能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且使部门及个人目标与之保持一致。

在这个过程中,激励机制与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之间建立了联系。

(3)业务规划使企业能实现业务计划与财务计划的一体化。

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关键业绩指标和改革措施,通过平衡计分卡,管理者将所有关键业绩指标放在一起考虑,从而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同改革措施同时出现在一份管理报告中。

管理者就会针对各种关键业绩指标制定业绩评价标准,作为确定资源分配优先顺序的依据。

(4)反馈与学习赋予企业一项战略性学习的能力。

现有的反馈和考察都注重公司及其各部门、员工是否达到了预算中的财务目标。

当管理体系以平衡计分卡为核心时,企业就能从非财务角度来控制业务过程、监督短期结果,并根据业绩评价的结果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评价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

(三)企业建立平衡计分卡系统的步骤

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平衡计分卡项目的目标。

选择设计人员与企业高层就制定平衡计分卡达成共识并获得支持。

企业高层应明确平衡计分卡的主要意图并在认识上取得一致。

第二步,选择适当的业务部门。

最好从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业务部门开始,这个业务部门的活动最好贯穿企业的整个工作流程——创新、经营、营销、销售和服务。

第三步,对战略目标达成共识。

设计人员通过对部门的全面了解,帮助部门管理人员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了解它们对平衡计分卡的评估手段的建议,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

第四步,选择和设计评估手段。

对于每个目标设计能够最佳实现和传达这种目标意图的评估手段;对每一种评估手段,找到必要的信息源和为获得这种信息而采取必要的行动;对于每一目标的评价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与其他目标的评价体系的影响进行评估。

第五步,制订实施计划。

以实施平衡计分卡目标部门的下属部门为单位,成立实施小组。

各实施小组确定平衡计分卡的目标并制订实施计划。

第六步,将平衡计分卡融入企业的管理制度并发挥作用。

第六题:

试述企业集团筹资管理和投资管理的重点。

(P428—P430)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企业集团筹资管理的重点

(二)企业集团投资管理的重点

答题要点

(一)企业集团筹资管理的重点

资金是企业集团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企业集团筹资比单一企业的筹资决策更加复杂,从企业集团整体来看,其筹资管理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处理好集团整体与集团成员企业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集团母公司可以利用资本的杠杆作用实现以少量自有权益对更多的资本形成控制,现代企业股权的日益分散性也为杠杆作用的实现提供了良好条件。

所以,集团整体的综合负债率可能大大高于单体企业。

另一方面,这种杠杆作用使得在集团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中,处于塔尖的母公司的收益率比处于塔底的子公司的收益率有更大的弹性,即一旦子公司的收益率有所变动,就会在母公司层面产生若干倍的放大效应,这些都是考虑集团资本结构时必须注意的。

(2)筹资权限集中化管理

筹资权的集中化是指大额筹资的决策权集中在公司总部。

筹资权限集中有利于降低债权人的风险,从而可以增加筹集资金的额度,拓展融资渠道;从集团内部来看,筹资权限集中有利于实现集团筹资的规模化效应,降低融资成本,同时,集中化的筹资权限便于集团预算的编制和考核。

需要注意的是,筹资权限的集中化并不等于筹资的集中化,更不等于所有资金的融通都通过企业集团或集团母公司来进行。

(3)筹资方式的选择与集团模式改造相结合

企业集团筹资的目的常常是既为投资又为改制。

比如子公司上市,往往使企业集团在获得大量资金的同时仍能保持对其资本的控制。

(4)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筹资的各种优势

相比较而言,企业集团的筹资方式和渠道更加丰富,不仅集团可以作为筹资主体进行筹资,成员企业也可以作为主体进行筹资,筹资的方式和渠道更加丰富。

企业集团在筹资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二)企业集团投资管理的重点

企业集团的投资关系到集团经营的成败和未来发展方向,企业集团投资也因为涉及众多的成员企业而更加复杂。

与单一企业相比,其投资管理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投资的战略目标

投资的战略目标应定位于以投资带动企业集团发展。

在战略性投资当中,企业集团核心企业对内投资,即向其他企业成员投资,是增强企业集团凝聚力的有力手段;核心企业对外投资,即进行企业兼并和收购,是企业集团发展扩张的重要手段。

企业集团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主要是通过联合与兼并形成的,很少有自我发展积累形成的,所以投资在集团中的战略地位更体现在对集团成长的作用上。

(2)投资的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不一样,评价的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对于评价主体主要有三种观点:

(1)以母公司为评价主体。

这种观点认为,对投资的报酬和风险的考虑,归根到底是为了母公司的股东的利益。

(2)以子公司或者投资项目本身为评价主体。

当子公司创造的利润趋向于用于本地投资,而不是汇回母公司,从子公司或投资项目本身的角度来进行评价也是适当的。

(3)分别以母公司为主体和以子公司为主体进行评价。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多元的、复杂的,为了保证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和子公司的利益,应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3)投资的评价标准

企业集团应从集团发展战略出发,结合各成员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投资评价标准,一般来说,为了保证集团的总体利益,在某些特定领域,集团总部要确定统一的投资评价标准进行控制;而在其他一些领域,集团总部可以根据事业部和分公司所处的行业性质等因素来决定不同的投资评价标准。

(4)投资项目的功能定位

同一个投资项目,在企业集团这个特殊的理财环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功能定位。

不同的功能定位又会直接导致投资项目建设的内容和要求的差异。

当发生矛盾时,必须从集团全局的角度为投资项目进行功能定位。

第七题:

从企业集团核心层的角度出发,在制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时应如何考虑交易双方在企业集团组织层次中的具体位置。

(P431)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内部转移价格的概念

(二)内部转移价格的形式

(三)核心层的功能与定位

(四)紧密层的功能与定位

(五)核心层与其他层次间企业转移定价的确定方法

答题要点

(一)内部转移价格的概念

内部转移价格是指有利益关系的各企业之间、企业集团或公司内部各利润中心之间调拨产品或商品的结算价格。

企业集团的内部市场是指一个集团成员企业之间资金、技术、产品等交换和衔接的场所。

为了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企业集团内部,合理考核企业集团内部生产经营部门的业绩,有必要对企业集团成员企业之间产品和劳务的交易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二)内部转移价格的形式

(1)以实际成本为基础确定内部价格。

可以按内部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也可以以此为基础加上一定的利润比例,来确定内部价格。

这种形式的内部价格具有客观性,而且资料容易取得,但主要弊端在于不可避免地会把产品提供方在成本控制上的业绩和不足移到产品的接受方。

这样既不便于业绩考评,也不利于促进集团成员对生产成本的控制。

(2)以标准成本为基础确定内部价格。

按照标准成本为基础确定内部价格避免了下游子公司的“采购”成本随上游子公司生产效率而变动的不科学性,消除了成绩相互共享或不足相互转嫁的可能性,而且具有稳定、使用方便的特点。

但这种方法对标准成本制订的科学性要求较高。

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同样加上一定的利润比例,以调动产品提供方的积极性。

(3)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内部价格。

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内部价格比较公允,并且可以促使提供方积极加强成本管理,参与市场竞争,以提高生产效率。

采用这种形式的内部价格要注意的是:

必须有公开有效的该产品市场存在,否则无法取得或者无法确定合理的市价;在市价的基础上必须考虑内部产品与外部产品在运输、包装等方面的不同,制定内部价格时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以上各种内部价格的制定基础都各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企业集团具体特点进行选择。

(三)核心层的功能与定位

企业集团的核心层负责整个集团的投资方向、重要人事任免、分配制度制定等重大决策,并对各成员企业实施监督,是集团的决策中心。

企业集团整体与核心企业的关系,有两种情况:

一是集团、总部与核心企业关系实际上是资产一体的经济关系,核心企业就是集团的母公司,既行使作为母公司的职能,又行使企业集团的职能。

二是集团总部与核心企业实现资产的分离,集团就是母公司,而核心企业是集团的一个子公司,基本上完成了公司的改制,这种情况的集团和核心企业的关系就是母子公司的关系,集团实行资产经营,而子公司实行生产经营,二者实际上是股东和企业的关系。

(四)紧密层的功能与定位

紧密层由集团内的专业子集团或专业总公司构成,是经营主体,一般是集团的利润中心,集团总部对各行业子集团或专业总公司拥有控股关系;专业子集团或总公司下属的企业主要负责生产,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可归为集团的成本中心。

企业集团的各层次依照与核心层的资本连接紧密关系和职能分配关系来分管业务、分担风险、分享收益。

(五)核心层与其他层次间企业转移定价的确定方法

具体来说可以考虑以下三点:

(1)核心企业对非紧密层企业售出产品时,若有市价可以市价为内部价格,无市价则以高于或等于企业目标成本的实际成本为基础,用实际成本加成法来制定内部结算价格;

(2)核心企业对紧密层企业售出产品时,对有市价的产品应以略低于市价的协议价格为内部价格,对无市价的产品则以标准成本加成法制定内部价格;(3)核心企业从非紧密层和紧密层企业购入产品时,应采用市场价格和不高于市价的协议价格,无市场价格时应按核心企业制订的目标成本为基础,采用标准成本加成法制订内部价格。

这主要侧重于对紧密层和非紧密层企业采用不同的计算基础,目的在于对紧密层以适当照顾,鼓励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增加集团的凝聚力,而且在有控制权的情况下可以在利润分配时再作利益调节。

 

B类题

第一题:

试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概念内涵、现实路径及其趋同后果。

(P357)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会计国际协调的区别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及其后果

答题要点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会计国际协调的区别

会计的国际协调主要是指在没有先入为主的条件下,各国之间在平等、独立、自愿的条件下,通过各方沟通、谈判、协商,采取放弃(或部分放弃)、改进、接受、退让、提高、重建等方式,来达到各国会计标准和实务的协调。

会计国际协调是一种多主体、多方向的协调,其中包括以单主体、单方向协调为特征的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向世界推广国际会计准则的工作。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使各国会计准则向某套基准会计准则靠拢或与某套基准会计准则相似,这套基准会计准则应当博取各国会计准则之长且适合在全球范围内使用。

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会计准则由国际协调进入国际趋同的发展路径。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及其后果

1.趋同路径

(1)2005年11月8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与IASB签署联合声明指出,中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2)2006年2月15日,我国正式发布新会计准则体系,与2004年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程度达到90%以上。

(3)2009年9月2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