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801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

《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

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

长沙市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

历史

雅礼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陈苏镇在《汉代政治与〈春秋〉学》说:

“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材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是基于

A.为了打败刘邦的需要B.吸取秦朝灭亡的原因

C.东西方文化的差异D.刘邦的中庸思想

【解析】C

2.《晋书·王询传》记载:

“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不同)。

白后小人惮(害怕)役(服劳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

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

”这主要表明

A.两晋民族对峙严重,民族关系紧张B.晋代农民与地主的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C.魏国实行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D.两晋察举选拔逐渐以士族门阀为依据

【解析】B

3.唐太宗时,全国分为十个道,每个道包括若干个州,以便于皇帝派官员视察各州的行政工作。

与“道”职能相当的是

A.秦朝的郡B.西汉的州C.宋朝的谏院D.元朝的中书省

【解析】B

4.一位正担任中央大臣者,回忆其早年入仕过程,虽顺利通过礼部考试,因未能通过吏部测试,不得派任官职,只好暂时接受地方政府首长聘任,担任僚佐。

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个官僚可能身处那个时期?

A汉代B唐代C元代D清代

【解析】B

5.法国学者加奈隆说:

“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

”这不能反映出

A.古雅典民主的人民主权原则B.古雅典民主的广泛性

C.演说是古雅典民众参与政务的重要手段D.作者对古雅典民主制的肯定

【解析】B.

6.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

“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

”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A.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

C.“帝国主义侵略论”掩盖了中西方文明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

D.反帝反封建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解析】AA项实际上还是把西方列强的侵略看作是中国改变的原因,它认为有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才有了反抗,才有了社会进步,本质上仍然是西方中心论。

7.“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曾国藩《讨粤匪檄》)这从侧面反映了

A.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B.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C.太平天国运动完全否定儒家思想D.太平天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和落后

【解析】B拜上帝教把西方的基督教和儒家的大同思想结合起来,所以排除C.

8.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

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解析】B洋务运动虽然不能不能挽救没落的封建制度,没有使中国实现富强的目的,但是对于推动近代思想的传播,为以后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创造了条件。

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解析】A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国民党搞不清楚“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是要“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要“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从而断定这是解放战争第二阶段的重大军事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刘邓大军的军事行动即可选择出正确答案。

B、C、D三项是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的内容。

10.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解析】D国名革命军北伐的时间是1926年,

排除B.

11.下图是近现代著名美术编辑苏光的漫画《灾星图》。

从图片看出,作品应出现在何时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D图片中有“一手遮天”,“内战”,“卖国内战蒋宋孔陈”,“垄断独占中中交农”,“蒋美商约”(即《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字样,显然出现在《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之后,也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故选D项。

12.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的退回。

这表明: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B.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

【解析】B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代表的是旧的外交关系,所以选B.

13.下图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D.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

【解析】C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遭到中国自然经济是顽强抵制。

14.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

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

【解析】A材料主要反映了康熙时期放松了对海外贸易的限制。

因此A正确;B表述不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仍实行海禁政策,只是对限制海外贸易程度进行了调整;D不符合材料,根据“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可知政府仍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

15.下表为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该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的原因是“二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

D.国民经济的调整使工农的发展趋于平衡

【解析】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的原因是大跃进的实施,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是因为左倾错误。

【答案】D

16.下图中的叙述是中共在某次会议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宝贵探索,它有利于

 

A.“三大改选”的启动B.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

C.“八字方针”的实施D.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

【解析】B要注意材料中的“双百方针”制定即1956年,即“三大改选”的启动是1953年;“八字方针”的实施是1960年;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是20世纪年代;A、C、D三项与这些史实不符。

17.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

……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

”这表明

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B.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C.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解析】C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可以得出C

18.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

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B.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

C.银行数量不断增多D.美元逐渐升值

【解析】A罗斯福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国家干预经济,直接的结果就是国家开支上升。

19.1962年10月16日下午4点,苏联广播员开始宣读一份声明:

“关键在第三段:

为了尽快消除危害和平事业的冲突……苏联政府……已发出一道新的命令,撤除你们所谓进攻性的武器,把它们装箱运回苏联。

”这份声明

A.表明美国在两极格局中居优势B.是古巴导弹危机结束的标志

C.美国在美洲的“冷战”政策继续D.苏联对古巴导弹事件阳奉阴违

【解析】A苏联的声明是承认古巴导弹事件并作出妥协姿态,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故A项正确。

B项不正确,事件结束是在声明之后的具体撤回行动完成之后。

C项与材料无关。

D项不正确。

20.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天有春夏秋冬……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D.“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列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解析】B“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心学王阳明的观点。

21.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

A.东周学者B.汉代学者C.唐代学者D.宋代学者

【解析】D沟通佛、老,以治儒书”说明儒家思想吸纳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哲学思想体系,就是宋明理学。

22.房龙《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

“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这样的改变始于

A.中古黑暗时代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解析】B文艺复兴强调追求现实的幸福,这个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

故选B。

23.一般说来,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

”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辛亥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解析】B简单归纳一下材料的观点就是众治优于独治,既主张兴民权。

民权观点最早提倡者应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24.法国作家左拉极力推崇某一美术流派,认为其“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

这个美术流派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C注重感觉是印象派。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52分)

25.(20分)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就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出国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如汉朝使节所持的“符节”、罗马使节的金戒指等,以表示其地位和权利,以便出使的国家给予特别的优待。

到了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

此时,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已经呼之欲出了。

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792年的法令规定,每个迁移的法国国民必须有一本护照。

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入境者必须出示本国护照。

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采用。

材料二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西方护照之概念,护照一词虽然最早在《尼布楚条约》中出现,也只是政府为商人开具的一种集体信函。

而且从保存的资料看,主要是为俄国商人入境所用,很少看到中国商人出境。

到了近代,国门大开,外国人不用检查直入中国口岸。

1858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内地护照,《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赴内地“执照由领事馆发给,由地方官盖印。

经过地方,如饬交出执照,应可随时呈验,无讹放行……如其无照,其中或有讹误,以及有不法情事,就近送交领事官惩办,沿途只可拘禁不可凌虐”。

材料三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

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从古至今护照的变化,分析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

(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国商人很少出境的原因。

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内地护照”的。

(6分)

(3)依据材料三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

(8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

(1)变化:

从贵族、使节等少数人享用,变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护照的形式由多样到统一。

(2分)

历史背景:

逐渐形成的世界市场推动了各国人员的交流,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来管理人员的流动。

随着民主政治的实现,冲破了只有少数人享受护照特权的局面,公民都需要政府保护其合法权利。

英法推行的护照新举措,伴随着其大同影响力,被世界普遍接受。

(4分)

(2)原因: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

(2分)

认识:

这是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武力逼迫下的产物,便利了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对来华外国人的管理,也反映了清政府不得不按照近代国际通行法则办事,有助于外交的近代化。

(4分)

(3)示例:

一、从护照上的文字看,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两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

(3分)

二、从护照的签发数量来看,80年代之前,由于计划经济和当时的政治氛围,加之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签发护照数量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联系增多,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改变的民众中,涌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

(3分)

三、从技术上看,90年代由于高科技的使用,改变了过去没有防伪手段的状况。

护照的变迁折射了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发展。

(2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1820年清朝疆域

图2中国华国初年形势图

比较两幅图片,提取两项有关清后期至民初历史变迁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

信息:

清朝前期疆域辽阔(领土面积大);后期边疆领土被侵占(领土面积变小)。

(2分)

说明:

清朝采取了一些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清政府腐朽落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蚕食中国领土。

(4分)

示例二

信息:

清朝前期中央集权强大,国家高度统一;后期武昌起义成功,各省积极响应,出现南北对峙局面。

(2分)

说明:

清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南方和北方部分省份宣布独立,脱离清廷统治,北方各省处于清廷控制范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4分)

示例三

信息:

清末是封建政体;民国初出现了共和政体。

(2分)

说明: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政治上谋求权利,领导民主革命建立政权。

(4分)

(说明:

任答两个示例即可。

27.(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

阶段

时期

中西文化交流简况

第一阶段

1800—1839年

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

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文老师,身上经常带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

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

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离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

第二阶段

1840—1860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三阶段

1860—1895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

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第四阶段

1895—1900年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世”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

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材料二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

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

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动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活动。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

文化思想研究》

材料三

孙中山:

“孔子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孟子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又说: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说中国不适宜民权的,这种见解实在是错误。

依我看来,中国进化比较欧美还要在先,民权的议论在几千年以前就老早有了。

陈独秀:

“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为本位。

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

……以古时之民本主义为现代之民主主义,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

毋怪乎今日之中国,名为共和而实不至也。

(1)握权材料一,概括19世纪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认识变化的外部原因。

(6分)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动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

(6分)

(3)请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对二人观点的认识。

(8分)

[答案]

(1)变化趋势:

从拒绝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或天朝上国观念逐渐瓦解)。

(2分)鸦片战争以后,学习西学的国人由少到多,西学传播日益广泛;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的复杂历程。

(2分)

外部原因: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联系逐步加强,中外交流日益加深;列强侵华不断加剧;西方近代文明显示出其先进性。

(2分)

(2)衰落原因:

专制政体导致民智低下;秦汉以后的儒学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虚骄自大的传统观念导致文明封闭。

(2分)

说明:

形式相似,都借助古代(古典)文化;内容(性质)相同,都批判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

(4分)

(3)孙中山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中国适合实行民主政治,这为开展民主革命创造了舆论条件;但他混淆了古代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

(4分)

陈独秀认为传统的儒学成为了封建专制的思想工具,不利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因此对孔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揭露,指出其实质上是以君主为本,与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思想截然不同。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