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反射波的运动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800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反射波的运动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震反射波的运动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震反射波的运动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震反射波的运动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震反射波的运动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反射波的运动学.docx

《地震反射波的运动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反射波的运动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震反射波的运动学.docx

地震反射波的运动学

§2.2地震反射波的运动学

序:

本节是重点内容。

从时间场→时距曲面→时距曲线

从时距曲线→时距曲面→时间场

一、直达波的时距曲线

1.时距曲线的引入

反射波法地震勘探多在地面上激发地震波,并在地面上接收地震波。

炮检距——激发点到接收点的距离。

自激自收——炮检距为O。

单道接收——激发一次,只在一个位置上接收地震波。

多道接收(共炮点接收)——激发一次,在多个点上同时接收地震波。

t

 

初至连线

0地面

hV1

R

V2

z

 

t

 

初至连线

 

地面

hV1

R

zV2

如果野外工作采用单道接收,且自激自收,则记录到的反射波的传播时间t与炮检距x无关,只与介质本身的地质因素有关。

但这样不经济,效率又低,生产中采用多道接收(2道、12道、24道、48道、96道、1024道,1200×16=19200道)这时波的传播时间t不仅与地质因素有关,还与炮检距有关。

地质因素不变时,炮检距↗,波的旅行时↗。

所以有必要研究在介质模型已知的情况下,地震波的传播时间与炮检距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清楚了,反过来,在已知它们的关系时,就可推测出地下的地质模型,这也是地震勘探的目的。

2.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定义

反射波从激发点传播到接收点,所用时间t与炮检距x之间的关系曲线,叫做反射波的时距曲线,t=t(x)。

类似地,可定义折射波、透射波、直达波、面波、声波等的时距曲线。

3.直达波时距曲线

直达波——没有碰上界面,直接从激发点传播到接收点的波。

均匀介质、共炮点、纵测线的直达波时距曲线为

纵测线——激发点和地震道的延伸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叫纵测线,否则叫非纵测线。

注:

本章的时距曲线全是共炮点纵测线的。

t

 

初至连线

 

0地面

hV

R

zV2

 

在震源附近有面波和声波存在,它们都是直达波。

只是速度有差异,同相轴的斜率不同。

二、单一水平界面同类反射波时距曲线。

1.直接写

(6.2-24)

t

 

双曲线

 

S

OX地面

y

V

PR

V2

Z

 

t

同相轴

初至连线

 

S

OX地面

y

V

PR

V2

Z

2.虚震源原理

从震源O发出的波经过界面R上的P点反射后回到地面上S点所用的时间,与从虚震源发出的波以同样的速度直接传播到S点所用的时间相等。

是O关于界面的镜象。

3.用虚震源原理推导时距曲线

4.时间场方程

波前面方程为:

5.时距曲线方程

因为在地面上观测故有Z=0,因沿x方向观测故有y=0,即观测线方程为:

,代入上式,得:

,即

6.时距曲面方程

波前面方程为:

在地面xoy上观测,测面方程为Z=0,代入上式得:

是双曲面

7.时距曲线特点

(1)是双曲线,

(2),极小点在震源点O正上方。

双程时间

时间

垂直反射时间

自激自收时间

三、单个倾斜界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1.时距曲线方程

(6.2-20)

 

t

 

双曲线

 

AS

OX地面

yφVR

P

V2

φ

Z

φ

2.时距曲线的特点

(1)是双曲线

(2)双程时间:

是震源处的法线深度。

(3)曲线极小点

注:

要证明的话,可用时距曲线求导数,也可从图上看传播路径以最短。

四、说明

1.时距曲线的斜率=视速度的倒数=射线参数P

斜率=,斜率的倒数==视速度

∵斯奈尔定律:

又因为

2.野外原始记录上同相轴的形状与时距曲线的形状一致

 

同相轴

 

初至连线

地面

R1

R2

朱教材P23,燕昆P4,陆上册P35

(1)原始单炮记录

野外放一炮进行多道接收,将同一炮的各道记录波形在一张图上显示出来,叫原始单炮记录。

(2)同相轴——属于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的一串波峰或波谷。

(3)时距曲线形状与同相轴形状一致(二者基本上有恒差)

同相轴找波峰或波谷时间。

时距曲线找初至时间。

(4)找同相轴的意义

由于干扰波及一些其它原因,原始记录上找初至时间很难,找波峰或波谷较容易。

这并不影响构造的形状,只影响找的界面与实际界面的深度有个较恒定的差,目前技术下接受了这个精度。

(5)例子

在波形记录上看到的双曲线型同相轴。

如果最小时间在震源处的记录道上,说明地下有一水平界面。

如果最小时间不在震源处的记录道上,说明地下有一倾斜界面。

3.正演、反演的概念

正演、反演的概念大家不是第一次接触。

上课只能从正演开始。

实际工作难度更大,是反演问题,因为反演有多解性。

0+3=3

1+2=3

2+1=3

3+0=3

五、单个弯曲界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1.弯曲界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略,P54)

也是双曲线。

(提示:

可以把弯曲界面分成一段一段的倾斜界面来考虑)

t

 

双曲线

 

OX地面

V1

ρ

V2R

Z

2.凸界面对反射波有发散作用

3.凹界面对反射波有聚焦作用

(1)回转波的定义:

在凹界面的曲率中心埋在地下时,在地面上一点激发时,会在地面上同一点收到来自同一个凹界面上多于一点的反射,整个反射波时距曲线出现交叉和回转,这种凹界面上的反射波叫回转波。

 

(2)回转波例子

t

E

DC

F

H

B

G

A

OX地面

AH

BG

CF

DE

Z

P53图6.2-8回转波示意

界面ABC对应反射时距曲线ABC段。

界面CDE对应反射时距曲线CDE段。

界面EFGH对应反射时距曲线EFGH段。

特点:

时距曲线有交叉部分,说明同一炮的同一接收点可收到两个以上点的反射。

用途:

帮助识别凹界面(向斜型界面)。

(3)形成回转波的条件

凹界面的曲率中心埋在地下。

(4)利用回转波识别向斜型界面

说明:

波形加变面积显示方式

t

同相轴

初至连线

 

0地面

hV1

R

zV2

t

 

初至连线

0地面

hV1

R

V2

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