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10050010 张霞霞环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711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0110050010 张霞霞环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080110050010 张霞霞环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080110050010 张霞霞环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080110050010 张霞霞环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080110050010 张霞霞环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80110050010 张霞霞环化.docx

《080110050010 张霞霞环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0110050010 张霞霞环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80110050010 张霞霞环化.docx

080110050010张霞霞环化

燕山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绿茶多糖对Ⅱ型糖尿病小鼠治疗机制研究的设计

 

学院(系):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

08级生物制药

学号:

080110050010

学生姓名:

张霞霞

指导教师:

赵红卫

教师职称:

讲师

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院(系):

环境与化学工学院基层教学单位:

生物工程系

学号

080110050010

学生姓名

张霞霞

专业(班级)

08级生物制药

设计题目

绿茶多糖对Ⅱ型糖尿病小鼠治疗机制研究设计

1.绿茶多糖的提取工艺设计

2.绿茶多糖灌胃前后小鼠空腹血糖水平变化

3.绿茶多糖对糖尿病小鼠糖代谢变动影响

4.绿茶多糖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素产量影响

1.要有明确设计的目的,充分查阅各类相关文献;

2.设计合理的操作方案,以绿茶多糖对糖尿病小鼠连续灌胃,进行实验;

3.设计出合理的指标测定方法,检测血糖等在灌胃前后变动状况;

4.撰写设计说明书,要求语言精练,表达正确,专业术语使用规范,方案应具有创新性和切实可行性;

5.设计总结与分析(设计特点及补充说明,鉴别比较分析,个人体会等

1.至少阅读15篇以上的相关科技文献

2.设计文字至少在15000字以上

12.27——12.28查阅资料

12.29——12.30整理文献

12.31——1.1提出设计方案

1.2——1.8撰写说明书

1.9——1.12检查内容,准备答辩

1.13——1.14答辩

[1]易凤英,刘素纯,李佳莲等.茶多糖的提取方法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

2911-2913.

[2]傅博强,谢明勇,周鹏.茶叶多糖的提取纯化、组成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1,25(4):

358-364.

[3]徐梓辉,周世文,黄文权等.薏苡仁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红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

(1):

17-19.

指导教师签字

基层教学单位主任签字

说明:

学生、指导教师、基层教学单位各一份。

年月日

 

燕山大学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设计者姓名:

张霞霞学号:

080110050010

设计题目:

绿茶多糖对Ⅱ型糖尿病小鼠治疗机制研究设计

说明书成绩评定(满分100分):

得分

设计内容的切题程度:

满分20分()

设计内容立题合理性:

满分10分()

设计内容的规范程度:

满分10分()

设计书前后内容完整:

满分20分()

设计说明说排版成绩:

满分20分()

设计说明书的工作量:

满分10分()

设计过程平时成绩:

满分10分()

总分成绩: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答辩成绩评定:

(满分100分)得分

仪表成绩:

满分20分()

口语表达:

满分20分()

幻灯质量:

满分20分()

设计分析:

满分40分()

总分:

教师:

年月日

设计撰写成绩

(70%)

答辩成绩

(30%)

合计

 

教师签字:

年月日

2010—2011秋季学期

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计

结题论文

 

绿茶多糖对Ⅱ型糖尿病小鼠治疗机制研究的设计

 

学院(系):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

08级生物制药

学号:

080110050010

学生姓名:

张霞霞

指导教师:

赵红卫

教师职称:

讲师

摘要

本设计拟定采用层析分离精制提取粗老绿茶中的茶多糖成分,并以最适宜浓度的绿茶多糖和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Ⅱ型糖尿病小鼠连续灌胃8周。

在此过程中根据最终的现象和结果,主要研究分析绿茶多糖治疗Ⅱ糖尿病小鼠的作用机制。

本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绿茶多糖的提取工艺设计;绿茶多糖灌胃前后小鼠空腹血糖水平变化;绿茶多糖对糖尿病小鼠糖代谢变动影响;绿茶多糖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素产量影响四个大方面。

首先本设计拟定通过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和凝胶柱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精制绿茶多糖,为Ⅱ型糖尿病小鼠灌胃实验提供较好的实验原料;其次在实验过程中每周测定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水平,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测定灌胃4周末小鼠的糖代谢中有关酶的活性,探究绿茶多糖对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最后测定绿茶多糖对胰岛细胞数量和形态及胰岛素产生量的影响。

通过本次设计拟定实验检测绿茶多糖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水平、糖代谢水平以及胰岛素产生水平的作用,进一步分析探究其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理,为Ⅱ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

绿茶多糖;糖尿病小鼠;血糖;机制

 

目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糖尿病1

1.1全球糖尿病的现状与流行趋势1

1.2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2

1.3治疗方法3

1.3.1药物治疗3

1.3.2手术治疗3

1.4临床表现4

2.绿茶多糖的简介4

2.1绿茶多糖4

2.2绿茶多糖的药理作用5

3.绿茶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5

3.1传统工艺6

3.1.1酶提法和超声波提取6

3.1.2水提法6

3.2缺点分析7

4.绿茶多糖对糖尿病的作用效果7

4.1研究现状7

4.2研究不足8

5.总结——本设计的研究宗旨及意义8

第二部分:

课程设计部分

1.材料10

1.1粗老绿茶10

1.1.1原料10

1.1.2实验试剂10

1.1.3实验仪器10

1.2实验小鼠10

1.2.1原材料10

1.2.2饲养条件11

1.2.3实验仪器11

2.方法11

2.1绿茶多糖提纯新工艺及成分检测11

2.1.1新工艺11

2.1.2成分鉴定12

2.2糖尿病小鼠培养灌胃技术12

2.3Ⅱ型糖尿病小鼠灌胃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测定13

2.4糖尿病小鼠糖代谢有关酶活力的测定13

2.4.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4

2.4.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15

2.4.3葡萄糖激酶15

2.5绿茶多糖灌胃后糖尿病小鼠胰腺β细胞形态学分析15

3.设计16

3.1绿茶多糖的提取工艺设计16

3.2绿茶多糖灌胃前后小鼠空腹血糖水平变化16

3.3绿茶多糖对糖尿病小鼠糖代谢变动影响16

3.4绿茶多糖对糖尿病小鼠胰腺细胞影响16

4.分析与总结16

4.1绿茶多糖的提取工艺设计17

4.2绿茶多糖灌胃前后小鼠空腹血糖水平变化17

4.3绿茶多糖对糖尿病小鼠糖代谢变动影响18

4.4.绿茶多糖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素产量影响18

5.心得18

参考文献20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糖尿病

1.1 全球糖尿病的现状与流行趋势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专家组的建议,糖尿病可以分为Ⅰ型、Ⅱ型、其他特殊类型及妊娠糖尿病4种。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及患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引起各国政府、卫生部门、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及相关科研人员的的关注和重视。

 Ⅰ型糖尿病患病率远低于Ⅱ型糖尿病。

由于儿童Ⅰ型糖尿病的发病症状一般较为明显,不易漏诊,故多数学者主张用发病率来描述Ⅰ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据现有资料分析,世界不同地区Ⅰ型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差异甚大,以北欧国家最高,而东南亚国家则相对较低。

近年来,世界各地Ⅰ型糖尿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但增高速度远不及Ⅱ型糖尿病。

欧洲国家Ⅰ型糖尿病发病率有自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

Ⅰ型糖尿病发病率与季节和病毒性疾病流行相一致,这提示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于病毒感染有关。

中国是世界上Ⅰ型糖尿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故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绝对例数并不少。

据国内估计,目前我过Ⅰ型糖尿病患者总数在200万~300万。

Ⅱ型糖尿病起病时症状比较隐蔽,很难在初发时即获确诊,但其患病率较高。

一般用患病率对Ⅱ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研究。

近年来,世界各国Ⅱ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均有急剧增加的趋势,Ⅱ型糖尿病患者激增是造成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剧增的主要原因。

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WHO报告的结果,世界各国Ⅱ型糖尿病患病率的变化有以下共同特点:

1、患病率急剧增加,近三五十年内Ⅱ型糖尿病急剧增加的趋势仍难以缓解。

WHO预测的结果如下:

1994年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20亿,1997年为1.35亿,2000年为1.75亿,2010年为2.39亿,2025年将突破3亿。

目前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前3位国家为印度、中国、美国;2、Ⅱ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体。

Ⅱ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左右,我国Ⅱ型糖尿病所占比例也是如此;3、发病年龄年轻化。

不少国家儿童Ⅱ型糖尿病已占糖尿病儿童的50%~80%,儿童Ⅱ型糖尿病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4、存在大量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

他们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或服糖后2小时血糖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

目前糖尿病学界倾向于把这类人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glucoseregulation,IGR)者。

糖调节受损者是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他们的大量存在,预示着糖尿病爆发性流行的趋势还在继续发展;5、各地发病状况差异巨大。

世界各国Ⅱ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有很大差异,从不足0.1%直至40%。

患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太平洋岛国瑙鲁(Nauru)和美国皮玛(Pima)印地安人。

发病率增加最快的是由穷到富急剧变化着的发展中国家。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是指既非Ⅰ型或Ⅱ型糖尿病,又与妊娠无关的糖尿病,包括胰腺疾病或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药物引起的糖尿病以及遗传疾病伴有的糖尿病等。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虽然病因复杂,但占糖尿病患者总数不到1%。

其中,某些类型的糖尿病是可以随着原发疾病的治愈而缓解的。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或者发现的糖尿病。

妊娠是糖尿病的高发时期,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远远超过人们的估计,而且对母子的平安构成威胁,故虽然妊娠糖尿病的转归一般较好,还是应该对这类状况予以足够的重视。

1.2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大量研究已显示,人体在高血糖和高游离脂肪酸(FFA)的刺激下,自由基大量生成,进而启动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激活会导致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分泌受损和糖尿病血管病变。

由此可见,氧化应激不仅参与了Ⅱ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也构成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发病机制。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怪圈。

胰岛素抵抗可以先于糖尿病发生,在其作用下,疾病早期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以保持正常糖耐量。

当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减少或二者共同出现时,疾病逐渐向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进展,血糖开始升高。

高血糖和高FFA共同导致ROS大量生成和氧化应激,也激活应激敏感信号途径,从而又加重胰岛素抵抗,临床上表现为糖尿病持续进展与恶化。

体外研究显示,ROS和氧化应激可引起多种丝氨酸激酶激活的级联反应。

最近的抗氧化剂改善血糖控制试验也证实,ROS和氧化应激会引起胰岛素抵抗。

β细胞也是氧化应激的重要靶点β细胞内抗氧化酶水平较低,故对ROS较为敏感。

ROS可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促进β细胞凋亡,还可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间接抑制β细胞功能。

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水平降低、分泌高峰延迟,血糖波动加剧,因而难以控制餐后血糖的迅速上升,对细胞造成更为显著的损害。

  

1.3治疗方法

1.3.1药物治疗

近年来Ⅱ型糖尿病的新药研究进展迅速。

如肠促胰素相关药物、葡萄糖激酶激活剂、肾脏钠-萄糖转运子2(sodiumdependentglucosetransporter2,SGLT2)抑制剂、抗IL-1β抗体等。

其中肠促胰素相关药物的研究进展最快,胰升血糖素样肽-l(GLP-1)类似物和DPP-4抑制剂两类药物具有良好的前景,动物和临床试验显示了两类药物的独特性能,有多方面的降糖作用。

Defronzo等通过对Ⅱ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分析后提出,Ⅱ型糖尿病发病不仅存在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缺陷、肌肉组织葡萄糖摄取减少以及肝糖输出增加等方面的异常,外周组织器官也参与了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脂毒性、肠促胰素减少、胰升糖素不适当增加、肾近曲小管细胞SGLT2表达异常以及中枢神经递质的功能失常等使治疗Ⅱ型糖尿病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以纠正多种病理生理缺陷,因此,他们对首次诊断为Ⅱ型糖尿病患者提出了新的治疗模式,即调整生活方式+三种药联用(TZD+二甲双胍+GLP-1)。

新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保护β细胞,无低血糖和无体重增加风险,可使血糖长期维持在理想范围。

1.3.2手术治疗 

2009年ADA指南中增加了关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胃手术治疗,这是因为有不少证据提示明显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手术治疗后血糖可得到显著改善,甚至可以达到临床治愈,这为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对BMI≥35kg/m×2的成年Ⅱ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结合药物治疗难以控制血糖者,可考虑施行胃手术;对BMI介于30~35kg/m×2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可能有益,但缺乏证据。

目前胃手术给Ⅱ型糖尿病患者带来的长期益处、其效益和风险比以及手术自身的风险等问题,需要通过与以药物和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最佳治疗方案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1.4临床表现

颈动脉系统脑血管病特点:

占糖尿病脑血管病的60-80%左右,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多见,占约90%左右。

中小梗塞(直径小于2mm)比大梗塞者多见,多发性脑梗死发病率高,有报道达70%左右。

病变范围广泛,尤以基底节区血管损害最多见,占颈动脉系统总数的80%,病灶形态多数呈圆形或类圆形,部分呈小囊形、楔形及不规则形,散在分布在基底节及侧脑室旁白质区域。

意大利Cazzato等报道糖尿病的脑梗死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梗死为多见。

大多数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为主,CT值介于15Hu-25Hu,糖尿病脑梗塞病灶的CT值比非糖尿病脑梗塞平均低8Hu。

梗塞常易反复发生,无临床症状的脑梗塞多见,临床常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可能与脑血管病变的广泛及血液流变学改变有关。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血管病发病约占10%-30%左右,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的病变,表现为偏瘫、失语、偏侧感觉障碍等。

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脑血管病常表现为进展性卒中,肢体力量持续下降,意识障碍加深,血糖持续升高。

2.绿茶多糖的简介

2.1绿茶多糖

绿茶是指采取茶树新叶,未经发酵,经杀青、揉拧、干燥等典型工艺,其制成品的色泽,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主调。

绿茶茶叶为山茶科植物茶的芽叶,其药用历史悠久。

从原料老嫩看,老叶含量比嫩叶多。

同种茶类级别低原料老,含量相对高。

绿茶多糖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并结合有大量的矿质元素,称为茶叶多糖复合物,简称为茶叶多糖或茶多糖(TeaPolysaccharide)。

其上蛋白部分主要由约20种常见的氨基酸组成,糖的部分主要由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等,矿质元素主要由钙、镁、铁、锰等及少量的微量元素,如稀土元素等组成,其分子量约为107000-114000。

 

绿茶多糖粗品在85~90℃热水中的溶解度为76%。

其水溶液呈浅褐色透明半稠状。

该溶液与硫酸蒽酮、硫酸苯酚反应呈阳性。

绿茶多糖不溶于高浓度的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正丁醇等有机溶剂。

绿茶多糖对热稳定性较差,表现在其水溶液随干燥温度增高,色泽变深,其中部分成分在高温下发生氧化。

而且在热的作用下,糖类物质会发生降解,使多糖含量降低。

在碱性条件下,茶多糖水溶液颜色加深且随碱性提高而加剧,并有丝状沉淀产生。

在酸性条件下,无此现象。

但随酸性增强,茶多糖发生降解,含量下降。

2.2绿茶多糖的药理作用

绿茶多糖有多种的药理作用,有降血糖、降血脂、抗凝血及抗血栓、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癌、防辐射、降血压、减慢心率增加冠脉流量、耐缺氧等作用。

在降血糖方面,茶多糖腹腔注射或灌胃均可使正常或糖尿病鼠血糖下降;绿茶多糖可用于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所有患者症状均好转。

绿茶多糖的降血糖效果优于消渴丸(主要成分是黄芪生地黄天花粉葛根五味子山药和优降糖)[1]。

目前文献中关于茶多糖降血糖治疗机制涉及较少。

在我国和日本民间一直有用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传统;小鼠在腹腔注射茶多糖后,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比对照组均有降低趋势;在动物免疫功能试验中,注射不同剂量茶多糖的小鼠血清中异物清除率值均有明显增加。

茶多糖的降血糖作用已得到公认,大量研究证明,茶多糖对糖尿病有明显的疗效。

糖尿病的辅助治疗;蔡鸿恩用粗老茶对糖尿病进行临床运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糖尿病患者饭后服用含有茶多糖的饮料,4周后,其血糖含量和糖基化血红蛋白值均有明显的下降。

茶多糖的第2个功能是降血脂。

高脂血症大鼠口服茶多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有明显降低趋势。

3.绿茶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3.1传统工艺

现今关于茶多糖的提取方法,报道的主要有酸提法、碱提法、水提法、微波辅助提取法、酶提法和超声波提取法等[2]。

3.1.1酶提法和超声波提取

酶工程技术是近年来用于天然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一项新型生物工程技术,选用合适的酶,可较温和地将植物组织分解,加速有效成分的释放,从而提高得率。

超声波提取主要是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的空化作用加速植物有效成份的浸出提取,具有高效、适用性广、条件温和等优点。

3.1.2水提法

茶多糖的水提法提取工艺的研究,国内许多报道,可分为单独提取法和综合提取法。

(1)  茶多糖单独提取法

a.原料→水浸提(2~3次)→沉淀过滤→取滤液浓缩→乙醇沉淀→过滤、回收乙醇→粗多糖→精制、干燥→茶多糖。

b.原料→乙醇浸泡回流(3次)→取滤渣→水浸提(3次)→过滤→提取液浓缩、脱脂、脱蛋白、脱色等→乙醇沉淀(2次)→取滤渣精制、干燥→茶多糖。

和方法a相比,该方法在原料提取前用乙醇浸泡脱去一些酚类色素和溶于醇的小分子杂质,为纯化精制打下了基础。

c.原料→预处理(乙醇浸泡或者酶水解)→水浸提→超滤→取滤液→乙醇沉淀→干燥→茶多糖。

该方法在前两种的方法的基础上将超滤膜引入到茶多糖的提取工艺上,用超滤法对提取液进行粗分离,实现了茶多糖与茶多酚、咖啡碱的分离,提高了多糖的纯度。

(2)茶多糖综合提取法

该方法的最后产物不但得到茶多糖,还得到咖啡碱和茶多酚,具有简化、效益高等优点。

大致也可分下面两类。

a.原料→沸水浸提(2次)→离心、除渣→提取液氯仿萃取→

①有机层→回收氯仿、精制、干燥→咖啡碱有机层→回收、精制、干燥→茶多酚

②水层→乙酸乙酯萃取→水层→乙醇醇析→离心、取滤渣、精制、干燥→茶多糖

b.原料→乙醇浸提→

①滤渣酸性乙醇提取→滤液丙酮分离→回收、精制、干燥→茶多糖

有机层回收、精制、干燥→咖啡碱

    ②滤液浓缩氯仿萃取→回收、精制、干燥→茶多酚

水层乙酸乙酯萃取→水层浓缩、干燥→水溶性复合物

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用水提取的,而后者是用醇提取的,并且后者用了丙酮来粗分离。

单独提取法与综合提取法的比较:

对由以上提取方法所得到的产物进行比较可知,单独提取法仅提取茶多糖,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则未被利用;综合提取法分别提取茶叶中的茶多糖、茶多酚、咖啡碱,可以得到3种产品,具有简化、省试剂、效益高等优点。

在工业生产中,宜采用综合提取法,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3-4]。

3.2缺点分析

目前国内对茶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的研究不够深入,阻碍了茶多糖生物活性的系统研究和作为功能原料的开发。

同时茶多糖是一种糖蛋白在脱蛋白的同时带走大量的糖类含量降低,造成大量的浪费,损失了珍贵的资源。

4.绿茶多糖对糖尿病作用效果

4.1研究现状

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

从天然植物中寻找有效的降血糖成分可能为治疗糖尿病提供新的方法。

前人大量实验已经证实绿茶的确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其主要的药理成分为绿茶多糖。

粗老绿茶中含有较丰富的多糖。

绿茶多糖灌胃后,正常和高血糖小鼠血糖均表现为显著下降,认为绿茶多糖对糖代谢的影响与胰岛素类似。

陈海霞(2002)[5]研究了低档绿茶中的茶多糖对小鼠实验性糖尿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以400mg/Kg茶多糖灌胃,对正常小鼠及实验性糖尿病小数均有降血糖的作用。

陈建国等(2003)从老茶树粗老茶叶中提取茶多糖,研究其降血糖和改善糖尿病症状的效果,结果表明,茶多糖能明显换届糖尿病小鼠的“三多一少”症状,明显降低其空腹血糖,控制其饮水量,促进其体重恢复,并存在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

4.2研究不足

由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复杂,因此关于绿茶多糖降低血糖的作用机理、应用前景以及纯化和结构分析还没有探究明白,正在进一步研究中,需要设计更加详细的实验来研究绿茶多糖的治疗糖尿病机理。

5.总结——本设计的研究宗旨及意义

糖尿病近年来已成为一种多发病,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已正在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Ⅱ型糖尿病起病时症状比较隐蔽,很难在初发时即获确诊,但其患病率较高。

一般用患病率对Ⅱ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研究。

近年来,世界各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均有急剧增加的趋势,Ⅱ型糖尿病患者激增是造成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剧增的主要原因。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降血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但是二者都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且都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

最新研究表明,绿茶作为一种世界流行饮料,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其药效成分为绿茶多糖,因此绿茶多糖的降血糖机理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且近年来有关茶多糖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报道也逐渐增多,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报道茶多糖在降血糖和防治糖尿病方面有效,但有关绿茶多糖降血糖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研究内容也不够详尽深入。

本实验以Ⅱ型糖尿病小鼠为实验对象,审计方法探究绿茶多糖降血糖的治疗机制。

本文综述了绿茶多糖的精制工艺,通过实验分析就绿茶多糖治疗糖尿病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部分课程设计部分

绿茶多糖对Ⅱ型糖尿病小鼠治疗机制研究的设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近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其中2型糖尿病起病时症状比较隐蔽,很难在初发时即获确诊,但其患病率较高。

一般用患病率对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研究。

近年来,世界各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均有急剧增加的趋势,Ⅱ型糖尿病患者激增是造成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剧增的主要原因。

因此糖尿病的治疗成为医学界一大攻克难题。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降血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但是二者都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且都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

绿茶作为一种世界流行饮料,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绿茶多糖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酸性糖蛋白,并结合有大量的矿质元素,其上蛋白部分主要由约20种常见的氨基酸组成,糖的部分主要由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等,矿质元素主要由钙、镁、铁、锰等及少量的微量元素,如稀土元素等组成,其分子量约为107000-114000。

糖蛋白经脱蛋白后获得的多糖成分是绿茶的药效成,因此绿茶多糖的降血糖机理研究越来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