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奥教版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645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奥教版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奥教版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奥教版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奥教版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奥教版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奥教版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奥教版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奥教版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奥教版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奥教版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

奥教版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科学探究题

1、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将装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置于瓶内中间,并把装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浸没在蒸馏水下。

图乙表示用氧气传感器测量的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曲线图。

【提出问题】足量红磷在密闭的四颈平底烧瓶内燃烧熄灭后,容器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猜想假设】猜想①:

有氧气剩余;猜想②:

无氧气剩余。

【实验验证】该小组同学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红磷,红磷燃烧直至熄灭;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白磷居然也被点燃。

(1)激光笔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红磷、白磷的着火点。

(2)红磷燃烧产物与瓶底热水反应生成磷酸(H3PO4)的化学方程式为2H3PO4。

(3)实验过程中,燃烧匙内的白磷先未燃着的原因是没有与氧气接触。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如下:

(4)结论1:

猜想①正确。

结论2:

课本上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不严谨(填“严谨或“不严谨”)的,其理由是足量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拓展延伸】图2是该小组同学从开始实验到最后装置冷却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5)在图中C(填“A、B、C、D、E”)点时红磷燃烧熄灭;请你解释曲线AB段、DE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①AB段:

红磷没有燃烧,氧气浓度没有明显变化;②DE段:

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氧气浓度减小。

小组同学通过査阅资料可知,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较好的药品是铁丝绒,利用铁与氧气、水等的缓慢氧化,可以将空气中氧气浓度消耗至0.2%.将足量细铁丝绒置于试管底部,并倒扣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如图3),一段时间后你将看到的现象是细铁丝绒生锈,试管中的液面约上升至试管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处。

【答案】

解:

(1)激光笔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红磷、白磷的着火点。

故填:

使温度达到红磷、白磷的着火点。

(2)红磷燃烧产物是五氧化二磷,与瓶底热水反应生成磷酸(H3P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P2O5+3H2O

2H3PO4。

故填:

P2O5+3H2O

2H3PO4。

(3)实验过程中,燃烧匙内的白磷先未燃着的原因是没有与氧气接触。

故填:

没有与氧气接触。

(4)白磷能够燃烧,说明装置中含有氧气,即红磷没有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因此猜想①正确;

课本上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不严谨的,其理由是足量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故填:

①;不严谨;足量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5)在图中C点时红磷燃烧熄灭;

AB段:

红磷没有燃烧,氧气浓度没有明显变化;

DE段:

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氧气浓度减小;

一段时间后将看到的现象是细铁丝绒生锈,试管中的液面约上升至试管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处。

故填:

C;AB段:

红磷没有燃烧,氧气浓度没有明显变化;DE段:

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氧气浓度减小;细铁丝绒生锈,试管中的液面约上升至试管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处。

2、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

分。

仿照这个历史上著名实验的原理,我们可以用图1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P2O5,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填一种基本反应类型)。

【提出问题】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为什么测出的氧气含量远低于21%?

【分析讨论】

(1)实验装置漏气;

(2)红磷的量不足,导致装置内氧气有剩余;(3)……

【实验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查阅了白磷、红磷等物质燃烧需要的最低含氧量如下:

资料1:

可燃物名称

红磷

白磷

蜡烛

最低含氧量/%

8.0

4.0

16.0

甲、乙、丙三个小组分别用上述过量红磷、白磷、蜡烛三种物质进行该实验,用测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的氧气浓度分别为8.85%、3.21%、16.7%,数据与表中的理论值基本一致。

其中蜡烛燃烧后用测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测算一氧化碳浓度约为2%。

资料2:

蜡烛或者木炭在密闭的集气瓶中燃烧,氧气浓度会不断变小,会有一氧化碳气体生成。

常温下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且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白磷和红磷相比,使用白磷能使结果更准确,其原因是白磷消耗氧气更彻底。

(2)请写出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O2CO2

;有同学提议选用木炭替代红磷做实验,在集气瓶底部预先放少量澄清石灰水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小华觉得不可行,其主要原因是木炭在氧气浓度较低时,会生成CO气体,且CO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实验改进】小邹同学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出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2所示,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发现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在集气瓶里装进适量a体积的水,燃烧匙里放一块白磷(白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是40℃),并在酒精灯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热,按图示装置把集气瓶中的空气密封起来,把长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

(注:

集气瓶内的长导管已伸到了瓶底)。

③用力把预先加热过的玻璃棒按下与白磷接触,观察到白磷立即着火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④待白磷燃烧熄灭后,稍加振荡,白烟消失。

⑤待集气瓶完全冷却至室温,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是b,整个集气瓶的体积是c。

⑥根据a、b、c三个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在白磷开始燃烧到最后熄灭的过程中,集气瓶内水面的变化情况是先下降后上升。

(2)若实验非常成功,当c为500mL,a=100mL,则b=180mL。

(3)组内成员小张对“实验前集气瓶里要装进适量a体积的水”非常不理解。

咨询了组长小明之后,他终于明白“a体积的水”的作用,其一是为了加快步骤⑤中集气瓶的冷却速度;其二则主要是防止白磷燃烧时集气瓶中气体受热膨胀逸出,影响实验结果。

(4)在上述实验中,下列操作的实施和实验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实验最后产生的实际值大于理论值的是

D(填字母)。

A.用蜡烛代替白磷

B.用红磷代替白磷(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在240℃左右)

C.集气瓶没有冷却到室温

D.实验前集气瓶里没有装a体积的水

(5)已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若该实验中消耗的氧气质量为0.12克,则理论上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为0.21g(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

解:

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

2P2O5;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分析讨论】实验中所取的红磷不足(或实验前没有夹弹簧夹、实验装置可能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等);

【实验与交流】

(1)白磷和红磷相比,使用白磷能使结果更准确,其原因是白磷消耗氧气更彻底;

(2)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

CO2;有同学提议选用木炭替代红磷做实验,在集气瓶底部预先放少量澄清石灰水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小华觉得不可行,其主要原因是木炭在氧气浓度较低时,会生成CO气体,且CO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实验改进】

(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

从白磷开始燃烧到最后熄灭的过程中,集气瓶内水面的变化情况是先下降,后上升,因为开始时,燃烧放热使气体体积膨胀,冷却后收缩,因此先下降,后上升;

(2)根据a、b、c三个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已知C=500ml,a=100ml,a上面的空气五等分,则b=180mL;

(3)实验前集气瓶里要装进适量a体积的水的作用是:

形成液封,防止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的气体从长导管中向外逸散而影响实验结果;

(4)在上述实验中,下列操作的实施和实验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实验最后产生的实际值大于理论值的是:

实验前集气瓶里没有装a体积的水,使一部分气体在导管逸出;

(5)设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为x

4P+5O2

2P2O5

160284

0.12gx

x=0.21g

答案:

4P+5O2

2P2O5;化合;

【分析讨论】

(2)红磷的量不足;

【实验与交流】

(1)白磷消耗氧气更彻底;

(2)C+O2

CO2;木炭在氧气浓度较低时,会生成CO气体,且CO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实验改进】

(1)先下降后上升;

(2)180mL;

(3)防止白磷燃烧时集气瓶中气体受热膨胀逸出,影响实验结果;(4)D;(5)0.21。

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进,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请你参与。

【初步探究】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60℃的蒸馏水至刚刚浸没白磷;②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⑤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

(1)以上步骤中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③②①⑤④(填序号),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向左推活塞,若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2)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P2O5。

(3)④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对比⑤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若把60℃的蒸馏水换成冷的蒸馏水,重复以上实验步骤进行对比,该实验还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提出问题】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究竟有没有氧气剩余?

【深入探究】用手持技术定量检测白磷在瓶内燃烧时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变化,结果如图2:

【反思交流】

(4)下列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①③。

①该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变

②白磷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没有氧气

③当氧气浓度低于一定浓度时白磷不能继续燃烧

(5)通过数据分析,你对燃烧需要氧气有什么样的新认识可燃物需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在按课本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当足量的红磷燃烧熄灭后,等到集气瓶冷却,根据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从而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结论是不准确(填“准确”或“不准确”)的。

【答案】

解:

(1)以上步骤中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①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60℃的蒸馏水至刚刚浸没白磷;⑤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④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

向左推活塞,若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故答案为:

③②①⑤④;向左推活塞,若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2)白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配平即可;故答案为:

4P+5O2

2P2O5;

(3)④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对比⑤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与氧气接触;若把60℃的蒸馏水换成冷的蒸馏水,重复以上实验步骤进行对比,该实验还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答案为:

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下列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该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变;③当氧气浓度低于一定浓度时白磷不能继续燃烧;故答案为:

①③;

(5)通过数据分析,我的新认识:

可燃物需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在按课本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结论是不准确的;故答案为:

可燃物需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不准确;

4、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将烧着的蜡烛深入到装满空气的集气瓶中,发现蜡烛一会熄火。

大家对蜡烛熄灭的原因产生了争论。

【做出猜想】甲同学认为:

二氧化碳浓度大使蜡烛熄灭

乙同学认为:

集气瓶中氧气耗尽,蜡烛熄火

【探究一】甲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一瓶20%的氧气和80%的二氧化碳的混合体,将烧着的蜡烛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到蜡烛燃烧很长时间,再缓慢熄火。

结论甲同学的猜想不合理。

【探究二】乙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高的燃烧匙上放一只蜡烛,低的燃烧匙上铺有生石灰,生石灰上放一粒白磷,在高燃烧匙的正上方放置一个装有水的胶头滴管,待蜡烛熄灭时,胶头滴管中水滴入燃烧匙中,白磷发生燃烧。

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P2O5;反应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结论:

乙同学猜想不正确,蜡烛燃烧熄灭后,集气瓶中还有氧气。

【交流与反思】

(1)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

作用是引燃白磷。

(2)白磷燃烧熄灭后,用氧气传感器测得氧气瓶中仍有3.4%的氧气;所以蜡烛、白磷熄灭的原因是氧气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支持燃烧。

(3)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不一定能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浓度的氧气。

(4)氧气浓度对可燃物燃烧有较大影响,请你以铁丝为例,利用电加热引燃,设计实验,写出你的实验方案利用电加热引燃,发现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的铁丝不燃烧,而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的铁丝剧烈燃烧,这说明氧气浓度对可燃物燃烧有较大影响

(5)拓展:

小组同学还设计如图2所示实验装置,用数字实验测定红磷在密闭空气中燃烧过程中的压强

温度、氧气浓度变化情况(如图3)。

根据图象回答问题:

①影响集气瓶中压强变化的因素有温度和氧气的浓度。

②压强曲线BC段曲线变化的原因综合分析: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上升,集气瓶中气体的压强就会增大。

③DE段压强突然增大的实验操作是待反应结束,集气瓶冷却后,再打开集气瓶的瓶塞。

【答案】

解:

【探究一】收集1瓶含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气体,将点燃的蜡烛慢慢伸入瓶中并密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慢慢熄灭,根据这一现象可知,甲同学的猜想不合理;故填:

甲同学的猜想不合理;

【探究二】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特征是“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故填:

4P+5O2

2P2O5;化合反应;

【交流与反思】

(1)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出热量,引燃白磷;故填:

CaO+H2O=Ca(OH)2;引燃白磷;

(2)白磷燃烧熄灭后,用氧气传感器测得氧气瓶中仍有3.4%的氧气,但是氧气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支持燃烧,所以蜡烛、白磷熄灭;故填:

氧气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支持燃烧;

(4)利用电加热引燃,发现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的铁丝不燃烧,而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的铁丝剧烈燃烧,这说明氧气浓度对可燃物燃烧有较大影响;故填:

利用电加热引燃,发现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的铁丝不燃烧,而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的铁丝剧烈燃烧,这说明氧气浓度对可燃物燃烧有较大影响;

(5)①由图象可知,影响集气瓶中压强变化的因素有温度和氧气的浓度;故填:

氧气的浓度;

②压强曲线BC段忽然变大的原因是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上升,集气瓶中气体的压强就会增大;故填: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上升,集气瓶中气体的压强就会增大;

③DE段是实验结束装置冷却至室温后,装置内由于氧气的消耗而压强变小,此时打开瓶塞,压强迅速变大;故填:

待反应结束,集气瓶冷却后,再打开集气瓶的瓶塞。

5、某兴趣小组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如图1所示连接。

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开始,打开并调试好传感器和数据设备,用酒精灯将足量红磷点燃,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各传感器测得的数据如图2所示,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表示该段时间内气体压强、温度、氧气浓度对应的变化情况。

(1)写出红磷燃烧的方程式2P2O5。

(2)根据图2中压强变化曲线,bc段压强升高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气体受热膨胀。

实验结束打开活塞的过程中,压强曲线对应的线段是C(填字母)。

A.bc        B.cd        C.de        D.ef

(3)图2中X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填“温度”或“氧气浓度”)变化情况。

(4)实验结束测得装置内氧气浓度为8.85%,后改用足量的白磷实验测得氧气浓度为3.21%。

①白磷燃烧和红磷燃烧有类似的现象,写出白磷燃烧的现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②采用教材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改用白磷能使测定结果较准确的原因是足量的白磷比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更彻底。

③根据实验结果,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可燃物燃烧时需要氧气达到一定浓度。

【答案】

解:

(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配平即可;故答案为:

4P+5O2

2P2O5;

(2)根据图2中压强变化曲线,bc段压强升高的原因是:

红磷燃烧放热,气体受热膨胀; 实验结束打开活塞的过程中,压强曲线对应的线段是de;故答案为:

红磷燃烧放热,气体受热膨胀; C;

(3)图2中X曲线表示的是温度的变化情况;故答案为:

温度;

(4)白磷燃烧的现象: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改用白磷能使测定结果较准确的原因是:

足量的白磷比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更彻底;根据实验结果,我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

可燃物燃烧时需要氧气达到一定浓度;故答案为:

①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②足量的白磷比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更彻底;③可燃物燃烧时需要氧气达到一定浓度;

6、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让们一起再认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拉瓦锡实验方案(如图1)利用汞的反应与图2相比,图2的优点(一条即可)

【实验回顾】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课本中的 实验方案(如图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但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小于五分之一。

请你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装置?

【查阅资料】红磷、白磷的一些性质如下表:

颜色、状态

熔点/℃

着火点/℃

密度/(g/cm3)

红磷

暗红色固体

590

240

2.34

白磷

白色或黄色固体

44.1

40

1.82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

可能是导管内原含有空气,后来残留有吸入的水,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乙同学:

可能是瓶内残留气体中还有氧气。

你还能作出的猜想是集气瓶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了弹簧夹。

【实验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卞,小组同学对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图3所示的改进(其他仪器忽略)。

(1)甲同学提出应把红磷换为白磷,理由是白磷的着火点低,比红磷更容易被引燃。

(2)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P2O5。

(3)与课本上的实验装置相比较,该装置的一个优点是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反应,能够减少实验误差。

【探究与反思】

(4)大家用改进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待注射器冷却、管内白烟消失后,又意外发现注射器内壁附着黄色固体,该黄色固体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白磷。

(5)为了验证乙同学的猜想,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趣小组的闻学又利用传感器改进实验装置(如图4),分别用 过量的红磷和白磷进行对照实验,并用高能激光笔点燃磷。

①用测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 浓度分别是:

红磷为8.7%和白磷为1.0%,从而证明乙同学的猜想正确(填“正确”或“镨误”),但也有同学认为白磷也不能准确测 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白磷也不能将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消耗尽。

②如图5是白磷燃烧过程中的压强变化趋势,试分析回答:

图中AB段变化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放出热量,造成装置内的气体膨胀、压强增大;

BC段变化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造成装置内的压强减小。

【答案】

解:

【猜想与假设】要使本实验成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红磷足量;③必须冷却到室温再读数等;故答案为:

集气瓶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了弹簧夹(答案合理即可);

【实验与交流】

(1)把红磷换为白磷,理由是白磷的着火点低,比红磷更容易被引燃;故填:

白磷的着火点低,比红磷更容易被引燃;

(2)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填:

4P+5O2

2P2O5;

(3)该装置中的反应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反应,能够减少实验误差;故填:

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反应,能够减少实验误差;

【探究与反思】(4)【查阅资料】可以知道,白磷为白色或黄色固体,所以左玻璃管上端的黄色固体主要成分可能是白磷固体受热蒸发后的附着在玻璃管上的;故填:

白磷;

(5)①用测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 浓度分别是:

红磷为8.7%和白磷为1.0%,从而证明乙同学的猜想正确,但也有同学认为白磷也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白磷也不能将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消耗尽;故填:

正确;白磷也不能将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消耗尽;

②白磷燃烧放出热量,造成装置内的气体膨胀、压强增大;白磷燃烧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造成装置内的压强减小;故填:

白磷燃烧放出热量,造成装置内的气体膨胀、压强增大;白磷燃烧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造成装置内的压强减小。

7、如图1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16号元素的名称是硫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所形成的粒子的符号是S2-.写出与11号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Na2S

(2)如图2是元素锶(S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x=38,锶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SrO.通过如表分析可知,锶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5周期.写出第三周期中与锶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符号Mg.

(3)第二周期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元素符号为Ne.

【答案】

解:

(1)由16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是硫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它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故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形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依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由11号元素为钠,化合价为+1价,16号元素为硫,化合价为-2,故硫化钠的化学式:

Na2S;

(2)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则x=2+8+18+8+2=38.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显-2价,则锶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SrO.

由上表分析可知,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锶元素的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则锶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5周期.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第三周期中与锶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符号是Mg.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最稳定,因此第二周期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元素符号为Ne.

故答案:

(1)硫;失去;S2-;  Na2S;

(2)38; SrO;5;Mg;(3)Ne.

8、科学家用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资料: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1)有人说:

“要计算每一勺水里的分子的数量,就像用勺子计算大西洋的水一样。

”这句话说明分子具有的基本性质是分子很小。

(2)如图所示,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①烧杯A的现象是溶液变红色,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C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A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从而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②B烧杯在实验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体现了一种实验探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对比。

(3)如图先往两个装置烧杯A中分别装入30℃、70℃蒸馏水20mL。

①实验发现甲图装置烧杯B中酚酞颜色变红的速度比乙图装置的速度慢。

②根据上述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分子在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