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距离挑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492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向距离挑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向距离挑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向距离挑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向距离挑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向距离挑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向距离挑战.docx

《向距离挑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距离挑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向距离挑战.docx

向距离挑战

向距离挑战

课题名称:

7.4向“距离”挑战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工业革命在交通、通讯、信息等领域的重大发明。

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了解科学家、发明家的贡献。

能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科学与技术之间,发明与发明之间的关系。

知道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同时了解科技带来的消极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运用阅读材料、科技片等来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

会收集、整理、运用与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进行相关的判断分析,说明这些发明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和影响。

能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问题,了解继承云发展的关系。

可以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继续探究试验,了解发明的原理和结构。

加深对所学习的知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科技进步与发明对人类历史和现实的作用与巨大影响。

树立科技是生产力的观念。

了解发明与理论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树立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通过学习,了解发明家发明的过程,形成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科学的精神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目标

重点:

信息化社会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目标

难点:

如何全面评价信息化社会的影响。

导入示标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结合教师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回答如何能缩小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教师总结归纳为两部分显性交通工具和隐性交通工具。

随着新的交通、信息传播工

具的发明,人与人的交流、交往变的更为方便,范围更为广阔,地球变的越来越“小”。

在向“距离”挑战

中,人类有哪些重大发明?

以此引入

新课。

 

 

 

学做思一、你见过或听过哪些交通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为水陆空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立体交通

(一)立体交通的诞生(交通的发展)

1.原因

(1)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1

9世纪70年代开始,高效率的内燃机的发明和推广,推动了汽车、航空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3)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4)科学家

们的辛勤努力

 

(二)交通工具的发明与改进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水陆空有代表性的发明

①1885年,德国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分别独立制成最早的汽车。

②1887年,人们把内燃机装配到轮船上。

③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开创了人类交通事业的新纪元。

展示有关汽车,轮船,飞机的一系列图片,

投影:

“天涯若比邻”——科技对“距离”的挑战。

  材料一 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法师混杂在逃难的灾民中间,悄悄地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

历经一年的跋涉到达印度境内。

  材料二 1872年,斐利

亚·福克先生在伦敦改良俱乐部和会友们打赌,要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确实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

但最后他提前一天完成了。

(《八十天环游地球》简介)

 

 材料三 1992年10月,一架“协和”号超音速客机,为了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00周年,只用了32小时49分绕地球一周,创造了环球飞行的新纪录。

问:

从这三则材料中,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

重点让学生体会交通工具的改进缩小了时空距离。

(三)影响

①推动全世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

②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③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思维拓展:

你还听过那些更先进的交通工具?

你对未来的交通工具有什么新奇的设想?

二隐性交通工具———电波

让学生列举有关电波的通讯工具,教师引导学生这些发明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一)  条件

19世纪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波的发现以及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

(二)  发明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有关有线电报,电话及无线电通信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体会随着科技的进步时空距离被大大缩短。

思维拓展:

赫兹发现了电磁波,无线电通讯技术迅速发展起来,为了纪念他,人们将电磁波频率的单位命名为赫兹,你还知道哪些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科技成果?

提示:

电流单位“安培”电压单位“伏特”功率单位“瓦”能量单位“焦耳”等,都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

科技进步与科学家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

投影:

有线电报,电话以及无线电的发明。

让学生总结新式通讯工具。

提示:

促进电信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使世界的政治、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

学做思二、三隐性交通工具——网络

教师补充

三隐性交通工具——网络

教师补充网络的概念和网络产生的背景

概念:

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介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

(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是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

 

背景:

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的发展;冷战时期美国出于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电子计算机的作用。

(一)电子计算机

1946年美国研制出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经历了四个发展的阶段

(二)电子计算机的作用

1.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2.有些计算机系统,能部分代替人类的智力活动,这一功能被称为“人工智能”

投影图片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思维拓展:

有人认为,计算机系统把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都汇聚到一起,从而创造了一个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

你同意这种把计算机比喻为全人类大脑的说法吗?

为什么?

提示:

人脑可以创新,有感情,注重伦理道德而电脑则没有。

教师补充

电子计算机刚刚诞生的时候,曾经有人乐观地估计,全世界只需要三台就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今天看来,这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笑话。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提示:

不同意,人类的大脑能创造出新知识,互联网则是知识的堆积,人类的大脑有感情,互联网则没有,人类大脑在思考时有基本的价值判断,互联网则没有。

所以互联网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大脑。

一台电脑,性能再强大,如果只是单打独斗,所能发挥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

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让

全人类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传递与汇集,就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于是互联网诞生了。

从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以来,中国的互

联网飞速发展,2008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居世界第一位。

展示图片,问网络的功能?

提示:

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检索、浏览新闻、休闲游戏、网上购物、网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谈心。

投影:

2007年元月,仙桃市龙华山派出所民警在办理第二代身份证时,发现办理第二代身份证所用的计算机已中毒,即使杀了毒,随后也会恢复原貌。

紧接着,该局部分办公计算机,也因中了“熊猫烧香”病毒而瘫痪。

?

17岁少年小新(化名)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

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

事后,小新投案自首。

?

作为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谷歌没有走正常的商业运作渠道,而选择了与中国政府“水平碰撞的方式”要求不接受审查的运营在华业务。

结合以上内容,学生分组讨论互联网的利弊?

学生分组讨论:

网络的利弊

教师总结: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是主要方面。

积极影响

1.互联网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缩小了全球的空间距离,使全人类进行相互音质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传递与汇集成为可能;

教师补充“信息高速公路”指一个高度集成和扩展到全国范围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总和,它能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文件等信息传递给任何地点的任何其他人。

人类技术革命的历程:

蒸汽机——电气——网络技术发展演变。

2.推动了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3.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思维等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4.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

5.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消极影响:

1.导致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

2.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3.虚拟社会对人们生活和学习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

教师总结: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但是积极方面是最主要的。

既然互联网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学生应该如何对待网络?

1.积极学习网络知识,充分利用互联网

2.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文明合法上网

3.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网络资源,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4.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反对无节制上网和沉湎于网络

5.学校,家

庭,社会相结合

投影: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上网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展示材料,材料一从科技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所用平均时间

平均时间

1885——1919年

1920——1944年

1945——1964年

从科技发明到

生产技术成熟

30年

16年

9年

从生产技术成熟到产品投入市场

7年

8年

5年

材料二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时 间

1929—1947年

1948—1973年

1974—80年代中期

贡献率

31%

33%

40%

回答:

从这个表格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我们有何认识?

提示:

材料的数据反映了从科技发明到生产技术成熟的时间在不断缩短,从生产技术成熟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也在缩短,说明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更加密切和迅速,科技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也在加快,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加大。

我们要真正

的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在不断的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学做思三、【知识归纳】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

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条件

政治前提:

英国在17世纪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劳动力:

圈地运动提供大量劳动力

资本:

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积累的资本

技术:

工场手工业发展积累了技术

市场:

圈地运动、日不落殖民大帝国的确立扩大了国内和国际市场

政治: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科技:

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1831年,英国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资本:

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巨大生产力

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初步形成

资本:

一定物质基础的形成

市场:

社会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求

科技: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

主要成就

纺织:

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

蒸汽机

交通:

蒸汽机车、蒸汽汽船

电力的广泛应用:

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

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创制:

内燃机、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

电讯事业的发展:

电话、无线电报

化学工业:

火药、塑料、人造纤维

原子能技术:

1945年,美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航天技术:

电子计算机:

1946年诞生于美国

互联网技术

特点

(1)首先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进程缓慢

(2)以轻工业为突破口(3)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

(1)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规模更广泛,发展更迅速

(2)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3)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

(4)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1)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项领域相互渗透

对世界的影响

(1)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巩固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2)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运兴起(3)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4)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联想对英国的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推动垄断组织出现

(2)推动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使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矛盾尖锐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3)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改变了传统产业(4)推动国际经

济格局的调整,进一步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对中国的影响

(1)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新思潮的萌发,开始向西方学习。

(3)中国近代化起步。

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文化层;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姿态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

中国的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取得辉煌成就。

(2)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的伟大发展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追赶世界科技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

1.李鸿章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

“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耳而有声。

”这项发明是(       B  )

A火车            B电话            C电报              D电影

2.20世纪大众传媒飞速发展,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B   )

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

B计

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

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

3.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供,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历史现象(  D   )

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

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意义          

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

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

4.下列生活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

①做蒸汽牵引的火车旅行  ②从欧洲往美洲发电报  ③中国农民在网上查阅行情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①②

 

主题

 

人类文明的引擎

 

向距离挑战

 

第一次工业革命(18C60y——19S上)

蒸汽动力

汽船

火车

第二次工业革命(19S70y——20C初)

电气时代的到来

内燃机

汽车

远洋轮船

飞机

第三次科技革命(二战以来)

原子能

信息技术

航天技术

根据课标、考试内容和学习要求,本课第一目“立体交通的诞生”和第二目“穿越大洋的电波”可以略讲,重点围绕电子计算机、互联网诞生和发展的情况展开教学。

在设计导入新课的内容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人民版教材语焉不详,倒是岳麓版讲得比较详细,授课时可以参照岳麓版的内容补充材料。

最后让学生思考“三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

作业布置

课下作业:

三次科技革命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