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338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克思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克思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克思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克思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重点.docx

《马克思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重点.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重点.docx

马克思重点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广义:

马克思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

侠义: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2.马克思理论的三个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

1.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第一方面,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第二方面,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物质和意识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支配。

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和本原的问题。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4.实践的概念、特征、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概念)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形式)

5.运动和静止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7.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具有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对症下药。

8.量变、质变

世界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度的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第二章(单选、多选、材料题)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各种哲学派别对认识本质不同的。

(第一节)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知识包括概念、推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

第一,: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4.什么是真理(特性),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特性)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

第三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95页)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包含有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基本矛盾(114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最核心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

两对矛盾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具体见书本114页)

3.改革及其作用(121页)

改革概念: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未来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个新举措。

作用:

(1)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2)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变革。

4.科学技术及其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杆杠。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即科学技术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5.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英雄、个人和人民群众)127页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现实本质在于(A)

A.社会关系 B.社会劳动C.意识D.语言

马克思说: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这说明(D)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人民群众总是被动地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和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第四章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劳动的二重性(144页)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49页)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不变资本、可变资本(158页)

资本在资本主义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存在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率的求法:

m`=m/v=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利润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

4.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161页)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家主观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客观上获得的是相对剩余价值。

&&&&第五章(单选、多选、材料题)到书本182开始看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主义(概念,两种关系,各自相关知识点,时间段)

2.资本输出的形式(有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是不一样的)

3.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表现

(动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表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具体要看198页)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六章

1.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文本,构建和谐社会。

第七章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必然王国:

人们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到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奴役的社会形态。

自由王国:

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支配,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住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的社会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