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煤田开拓大巷设计变更说明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335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胜煤田开拓大巷设计变更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东胜煤田开拓大巷设计变更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东胜煤田开拓大巷设计变更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东胜煤田开拓大巷设计变更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东胜煤田开拓大巷设计变更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胜煤田开拓大巷设计变更说明书.docx

《东胜煤田开拓大巷设计变更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胜煤田开拓大巷设计变更说明书.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胜煤田开拓大巷设计变更说明书.docx

东胜煤田开拓大巷设计变更说明书

 

概况……………………………………………………………1

第1章变更原因…………………………………………………3

第一节地质变化及影响………………………………………3

1、2-3煤西部地质变化带及其影响…………………………5

2、2-3煤东部煤层赋存情况及其影响………………………6

3、3-1煤西部薄煤区赋存情况及其影响……………………8

第二节、现场安全施工……………………………………………9

第三节地表建筑物影响…………………………………………10

1、建筑物下开采可行性分析………………………………11

2、留设保护煤柱,建筑物对矿井影响分析………………12

第2章2-3煤巷道变更……………………………………………17

第一节采区地质特征………………………………………17

第二节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21

第三节2-3煤西部巷道布置变更………………………………21

第四节2-3煤东部巷道布置变更………………………………30

第五节采区硐室…………………………………………………36

第六节主要生产系统……………………………………………37

第3章3-1煤巷道变更………………………………………………39

第一节采区地质特征…………………………………………39

第二节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40

第三节3-1煤巷道布置变更……………………………………40

第四节采区硐室…………………………………………………48

第五节主要生产系统……………………………………………49第4章矿井采掘接续………………………………………………50

1、回采工作面布置………………………………………………51

2、掘进工作面布置………………………………………………52

 

概况

随着高头窑煤矿矿建工程的不断深入,现场遇到了较大地质变化以及面临“三下”采煤中建筑物下采煤等难题。

鉴于此,如仍按原设计施工将带来安全、进度、投资等一系列问题,选择更加合理大巷布置方案成为当务之急,直接关系到我矿顺利投产和长远发展。

新的设计变更方案要求经济上更加合理,施工中安全可靠,减少前期投资,缩短建井工期,尽快投产,产生经济效益,把我矿建设成高产高效的现代化矿井。

高头窑矿井由沈阳设计研究院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151勘探队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高头窑井田煤炭勘探报告》进行设计的。

我矿严格按照沈阳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内蒙古北联电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高头窑矿井及选煤厂修改初步设计(矿井部分)》进行矿建施工。

我矿矿建工程自开工建设以来,已完成各类井巷工程18198m,其中其中一期工程1944米,二期工程4453米,三期工程11801米。

在2-3煤的掘进施工过程中,多处遇到地质变化,出现煤层变薄尖灭,涌水量增加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掘进施工和矿井的安全建设。

受此影响,2-3煤开拓大巷无法按原初步设计方案进行,现已停工,GE2-301工作面也应遇地质构造,提前开切眼。

我矿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井田的地质条件、煤层条件、水文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和外部现状,充分利用当地的现有资源,体现矿井设计的集中化、机械化和技术经济的合理原则,对新的开采布局和大巷布置进行了充分分析和论证,提出本次设计修改方案。

主要变更内容是:

1、2-3煤西部开拓大巷向南平移650m,避开西部地质变化带及地面建筑保护煤柱;

2、2-3煤东部可采范围减小,开采方案做调整;

3、3-1煤西部薄煤区与2-3煤西部地质变化带上下重叠,3-1煤开拓方案调整。

编制的依据:

1、《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高头窑井田煤炭勘探报告》

2、《内蒙古北联电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高头窑矿井及选煤厂修改初步设计(矿井部分)》

3、《内蒙古北联电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高头窑矿井及选煤厂执行概算》

4、《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5、《采矿工程设计手册》

6、《煤矿安全规程》等

第一章变更原因

本次变更的主要原因是矿井建设过程中,实际揭露的地质情况与地勘不附,地质变化较多且范围较大,影响矿井的正常建设和生产;其次是矿井在初步设计时未充分考虑地面建筑物对矿井建设和生产的影响,本次变更设计对此进行优化和完善。

第一节、地质变化及影响

根据现场已施工的大巷及顺槽揭露的煤层情况分析,实际煤层厚度与根据勘探钻孔分析的结果差异大,煤层赋存情况不稳定且构造范围大,其次《勘探》中对钻孔分析不准甚至出现错误结论。

虽然《初设》中对煤层稳定性及地质变化有一定分析判断,但现场实际的地质变化要远大于《初设》推测,对采掘的影响较大。

《初设》中煤层稳定性分析:

从资源角度看,制约矿区开发建设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是煤层厚度变化大。

通过本次勘探提高了对煤层厚度的控制程度,增强了可靠性。

另外,在井田开拓部署、初期工作面投产位置上要采取防范措施;采煤工作面准备要提前一定时间完成,加强观测和研究煤层厚度变化的态势。

本矿在采取必要措施后,一定能够建成一个生产稳定的特大型高产高效矿井。

对2-3煤分析如下:

勘查区东部和西部的局部地段煤层变薄或被冲刷。

局部含夹矸0~3层,厚度为0.20~1.40m,平均厚度为0.54m,煤层结构较简单,但厚度变化较大。

1、2-3煤西部地质变化带及其影响

1.1、西部2-3煤层实际揭露情况:

2-3煤三条大巷由东向西,沿煤层顶板布置,间距40m。

西部回风大巷已施工865m(2#联络巷处开始),胶运大巷1176m,辅运大巷1068m,现因遇到地质变化带停止了施工。

掘进过程中,多次出现煤层消减变薄,甚至尖灭的现象,煤层的揭露情况与原先地质报告不一致。

现西部回风大巷已施工全岩巷200m,胶运大巷施工全岩巷道90m,我矿在回风大巷迎头进行了井下钻探勘察,发现巷道前方130m内依然为无煤区,分析此区域内煤层赋存不稳定,范围较大。

我矿根据采区实见情况和钻探资料,绘制出首采区2-3煤煤厚等值线图,圈定地质变化带。

分析判断无煤区范围较大,走向宽为600m;煤层厚度小于1.5m的区域宽度达1000m,长600m,且赋存极不稳定,厚度变化剧烈,连续性较差,严重影响矿井的正常掘进和回采。

根据《勘探报告》G510和J509钻孔分析,施工大巷见2-3煤的平均煤层厚度应为1.0m,但实际揭露为无煤区,偏差非常大。

《地勘报告》J308钻孔的煤层对比明显错误,将3.9m厚的2-2煤错误的划定为2-3煤,实际2-3煤层为该层下2.9m厚煤层。

可见,实际煤厚比《勘探报告》中钻孔煤厚小,通过统计分析约0.7m,这也是2-3煤三机配套进行调整的原因。

附:

2-3煤西部地质变化带剖面图

1.2、2-3煤西部地质变化带影响

该地质变化带降低了附近煤炭资源储量类别,影响2-3煤首采区西部采煤工作面布置。

(1)安全:

大巷掘进到地质变化带时,涌水量大幅增加,顶板松软且非常破碎,给巷道支护带来困难,严重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

(2)投资:

地质变化带使巷道工程量增加,煤巷变为岩巷,施工难度增大,支护方式由锚网变为架棚支护,严重影响掘进效率,投资大幅增加。

(3)工期:

工程量增加,施工难度增大,直接影响到矿建及生产后的工程计划。

(4)回采:

2-3煤至少有四个回采工作面布置在无煤区,造成5000m以上顺槽为岩巷,且回采时停采线距辅助运输大巷约为600m,造成大量巷道的浪费。

附:

2-3煤采掘工程平面图(初设)

2、东部2-3煤层赋存情况及其影响

2.1、东部2-3煤层赋存情况:

GE2-301工作面运输顺槽和辅助运输顺槽在330m到370m处出现无煤区,370m到500m处平均煤厚1.8m。

顺槽揭露实测煤层厚度为2.2m,GE2-301工作面运输顺槽遇到的地质异常构造,经钻探分析存在影响范围超过100m的薄煤区(厚度小于0.4m)。

GE2-301工作面运输顺槽和辅助运输顺槽根据钻孔分析预测平均煤层厚度为3.63m,揭露实测平煤层厚度为2.2m,较预测减少1.43m。

可采范围减少。

G707钻孔反应的煤层厚度因遇构造与实际揭露煤层厚度差异较大,相差2.77m,东部可采范围减少。

2-3煤东部回风大巷现已施工547m(2#大巷联络巷开始),实见煤厚1.6m,赋存不稳定,而且顶板变得破碎,涌水量增加。

2-3煤上分层在J408、J409、G708、G607、G608钻孔内出现,已掘进区域内仅在GE2-301工作面运输顺槽掘进过程中1240~1330m的范围内连续揭露,其他地段不连续且厚度变化较大(0.1~0.95m左右),局部夹层较厚,不具备连续回采条件。

根据《地勘报告》提供的煤层对比图,结合已揭露煤层赋存情况分析,2-3煤上分层在首采区东部缺失较严重,只有局部具备回采条件。

主要原因是由于东部2-3煤上分层的缺失严重,导致根据钻孔预测值偏大;故导致实际揭露煤层厚度较预测的煤层厚度减少0.7m,东部可采范围进一步减少。

附:

顺槽的地质素描图

  顺槽煤层厚度地质写实表

补勘2-3煤层赋存情况:

我矿对一盘区东部布置4个钻孔做进一步勘探,分析2-3煤赋存情况发现,补5钻孔附近煤层厚度小于1.5m,厚度变化明显,为2-3煤东部不可采范围边界;补2钻孔煤层厚度为0.55m,夹矸较厚,不具备回采条件。

通过实际揭露煤层厚度情况及勘探钻孔发现,2-3煤东部可采范围较小,平均煤厚2.4m,可采储量有限,约为2.2Mt。

分析地质变化原因,主要是由于井田处于东胜煤田北部,地质构造变化较多,煤层的赋存变化不稳定。

地质情况发生变化对整个矿井的建设和生产都有较大影响。

2.2、2-3煤东部地质变化影响

《初步设计》中2-3煤巷道设计:

初期西翼为1583m,东翼巷道长738m,生产后期西翼、东翼大巷运距均为3550m。

实见煤厚及重新勘探钻孔分析,东部可采面积比原设计小很多,地质变化对原设计巷道布置影响很大,直接关系到矿井的正常生产和建设。

(1)2-3煤东部整体可采范围小,除GE2-301、GE2-300工作面外,可布置3个工作面,可采储量为5.2Mt。

(2)地质变化带使巷道工程量增加,煤巷变为岩巷,施工难度增大,支护方式由锚网变为架棚支护,严重影响掘进效率,投资大幅增加。

(3)2-3煤3个回采工作面布置在无煤区,造成3000m以上顺槽为岩巷,且回采时停采线距辅助运输大巷约为300m,造成大量巷道的浪费。

附:

2-3煤采掘工程平面图(初设)

3、3-1煤西部薄煤区赋存情况及其影响

3.1、3-1煤煤层赋存情况分析

3-1煤煤层目前现场只揭露了风井井筒和副斜井井筒2个见煤点,揭露的煤层赋存情况与井筒检查孔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与附近的钻孔进行比较,层位和煤层厚度也基本相符。

回风立井井筒见3-1煤上分层厚度1.4m,夹矸0.6m,下分层厚度1.8m,夹矸较厚。

副斜井井筒见3-1煤上分层厚度1.5m,夹矸0.7m,下分层厚度2.3m,夹矸较厚。

3-1煤在G509、G508和J307附近,勘探煤厚分别为1.05、1.4和1.05m。

分析发现此薄煤区与2-3煤西部地质变化带处于同一位置,范围较大,煤层厚度不具备回采条件。

薄煤区小于1.5米的范围宽1300m,长670m;小于三机配套最小可采高度2.6m的范围宽1500m,长900m。

3.2、3-1煤西部薄煤区影响

(1)薄煤区使巷道工程量增加,煤巷变为岩巷,施工难度增大,影响掘进效率,投资大幅增加。

(3)3-1煤至少有4个回采工作面布置在无煤区,造成5000m以上顺槽为岩巷,且回采时停采线距辅助运输大巷约为600m,造成大量巷道的浪费。

第二节、现场安全施工

目前,安全问题是制约煤矿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更为严峻,近今年不断发生重大安全伤亡事故,不尽给人民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而且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安全事故带来的成本难以估量。

虽然我矿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但安全问题及隐患不容忽视,特别是面临顶板管理,井下防治水的安全问题。

2-3煤地质变化带处在水多湖川的正下方,埋深80m左右,埋深最浅。

在掘进过程中,我矿进行了探水工作,发现迎头前方涌水量增大,巷道顶板又多为沙质泥岩,对正常掘进非常不利;考虑工作面回采时,围岩受采动影响,若有断层等地质构造,地表水及含水层可能会被导入井下,存在安全隐患。

一、2-3煤西部三条大巷掘进到地质变化带时,涌水量大幅增加,顶板松软且非常破碎,给巷道支护带来困难,且发生过局部冒顶事故,严重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和建设。

1、2-3煤辅运大巷在掘进到1030m时,发生绝不冒顶事故,虽然未造成人员伤亡事故,但却给我矿敲响了安全警钟,也极大的影响了我矿的正常施工建设。

我矿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事故原因:

、掘进迎头遇到大的地质构造,煤层变薄,顶板破碎,裂缝增多,涌水量变大;加上我矿顶板为砂质泥岩,遇水泥化严重,强度降低,自承能力变差;其次,巷道宽达5.5m,顶板本身受的静载荷就很大。

、现场的锚网喷支护强度虽然符合设计要求,但地质特征发生变化,设计的支护强度已不满足顶板控制要求。

针对本次事故,我矿对现场进行如下处理:

对冒顶附近50m范围内进行架棚处理,规格为32号工字钢对棚,间距1m,共计50架。

虽然有效的控制了松动的围岩,但却极大的增加了掘进费用。

2、2-3煤西部回风大巷在施工到660m时,同样,煤层变薄,顶板破碎,涌水量变大,锚网喷支护效果变得很差,无法有效地控制顶板。

在此情况下,我矿为了职工的人生安全,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对原支护方式进行变更,由锚网喷变为架棚支护,喷规格为32#工字钢对棚,间距1m。

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但却极大的增加了井巷工程费用,同时,制约了掘进效率,影响到我矿的正常建设进度。

二、对于开拓大巷可以采取架棚处理,但对于地质变化带内的回采巷道架棚会影响回采工作面的正常推进,所以顺槽不适合用架棚进行支护。

而且,回采巷道受采动影响很大,对顶板支护更加不利,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通常为了有效的控制和防治巷道顶板事故,一般在开掘巷道前就避免把巷道布置在受地质构造影响范围内和受采动影响的高应力区,避开软弱破碎的岩层。

否则,必须使用可靠的支护方式,保证安全施工和生产。

针对我矿面临的这些安全隐患问题,我矿对《初步设计》中原巷道布置方案进行了变更设计,使新的巷道避开地质变化带,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保证矿井的安全建设和生产。

第三节地表建筑物影响

首采区西部有一座110kv高头窑变电所,4条高压输电线路、村庄及农田等,其中包括我矿的2条35kv高压输电线路,电塔41座。

建筑物共压煤750万t,其中2-3煤350万t,3-1煤400万t。

采区西部为建筑物密集区,对回采影响较大。

对2-3煤西部变更设计影响范围内建筑物统计

表:

1

编号

分类

数量

1

110kv变电所

1座

2

高压输电线

4条

3

人家

约20户

4

农田

约300亩

110kv变电所是高头窑镇最重要的变电所,属于系统枢纽变电所,担负着为我矿、吴四圪堵煤矿、陈家梁煤矿及周边其他厂矿、居民供电的任务,供电系统的稳定关系到本地区的安全生产和正常生活。

矿井首采区内的主要高压输电线路是我矿2条35kv高压输电线路,矿井供电属于一类负荷,供电的稳定关系到我矿的安全生产和建设,矿井的主通风设备一旦停电,可能招致井下人身伤亡等严重事故。

按照国家颁布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第19条规定,低于220kv高压输电线路路杆塔保护煤柱等级为Ⅲ级,维护带宽度10m。

通过保护煤柱范围计算,2-3煤保护煤柱为60m,压煤量190万t;3-1煤保护煤柱为80m,压煤量210万t。

110kv变电所依据《“三下”采煤规程》矿区建(构)筑物保护等级划分规定,按其重要性划分为Ⅱ级,维护带宽度为15m,2-3煤保护煤柱为65m;3-1煤保护煤柱为90m,压煤量总计22万t。

保护煤柱计算示意图:

 

高压输电电塔具有底面积小,高度高,受地表变形影响最大,也是我矿建筑物下采煤的关键难题。

地表的变形极易引起电塔重心偏移,倾覆,其次构建的自身强度和地基承载能力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初步设计》中“三下”采煤表述:

本矿地表为丘陵地貌,大部分地区为低矮山丘,除位于井田西北部的高头窑镇外,居民点零星分布,无大规模的建筑群体。

2-3煤层在高头窑镇处平均可采厚度3.3m,距地表80m左右,如进行开采地表将受到地表下沉2.81m,最大倾斜值为86.6mm/m,最大曲率为3.24×10-3/m,最大水平变形值为25.9mm/m,地面建筑物将受到Ⅳ级损坏。

井田内西侧由高头窑电厂引出4条高压线路,正位于井下富煤区之上,对井下开采影响很大。

因此,为使井下开采保持良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设计除对高头窑镇留设保护煤柱外。

其他地表建(构)筑物均不留设保护煤柱,对沉陷范围内的居民点根据其受破坏程度进行必要的维修或搬迁,高压输电线路予以改线拆迁。

采取搬迁高压线路(改线)措施不仅投资大,涉及面广,实施难度大,而且存在新路径选择困难、重复压煤、周期长等问题,不符合我矿现在的实际情况,所以不建议搬迁高压线路。

1、建筑物下开采可行性分析

1.1现场实践调研

对于《规程》建(构)筑物压煤的开采规定,若符合第28条,建(构)筑物压煤允许开采;若符合第29条,允许进行试采。

我矿对建筑物下采煤可行性进行了调研,基本掌握了回采工作对地面建筑物、地表的影响及破坏程度。

如下为我矿调研内容:

调研神东公司寸草二矿情况:

煤层赋存深度120—240m,工作面回采高度3.0m左右。

地表裂缝宽度达50—1000mm,房屋裂缝宽度达5—30mm,裂缝出现时间为采过后1.5个月左右;根据《三下压煤开采规程》确定破坏等级为四级(严重损坏)。

北京昊华煤业高家梁煤矿:

地表为薄层风积沙,煤层赋存深度120m左右,工作面回采高度3.0m左右,地表裂缝宽度达50—600mm,房屋裂缝宽度达5—30mm,裂缝出现时间为采过后1.5个月左右;根据《三下压煤开采规程》确定破坏等级为四级(严重损坏)。

上述煤矿地质情况和回采技术与我矿相似,但我矿回采两层煤,埋深更浅,2-3煤埋藏为75m到120m,采高约2.7m;3-1煤为120m到160m,采高约3.5m,岩性同调研各矿相比强度略高(脆性大),厚度减少了30—80m;其次,我矿四周地表大部分被厚风积砂覆盖,平均厚度17m,地基强度更低。

因此,更加剧了地表裂隙的发育、沉陷幅度的增大,预测对建筑物的破坏同调研各矿相比更严重一些。

1.2理论分析

地表移动和破坏与开采深度、开采厚度、采煤方法、顶板岩性等有直接关系。

煤层埋深越浅,煤层越厚,地表破坏约严重,可能出现较大裂缝,甚至塌陷,且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不连续,即有突变可能,没有严格规律。

根据《“三下”采煤新技术》对地表变形的表述:

开采煤层的深厚比小于90时,采用长壁垮落法全陷开采后,预计地表变形值将达到Ⅳ级损坏标准。

我矿深厚比约为30,损坏程度预计更严重。

由于高压输电线路分布的特殊性,尤其是输电线路铁塔对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敏感,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性显得愈发重要,直接关系到我矿及周边企业的安全生产。

开采沉陷影响高压线杆塔稳定性和线路挡距、近地距离、悬垂绝缘子串偏斜等,超过电力安全运行标准将可能导致电塔倾覆、断电等重大安全事故。

多数矿井解决输电线路铁塔下采煤问题,采用采前对地表高压输电线路铁塔加固设计、施工、调整等措施。

采取充填技术,面临煤柱较多、面积较大、原料限制、施工复杂且多层煤充填等问题,现在几乎没有实例,也不建议此方法。

结合我矿岩层移动情况复杂,煤层埋藏较浅,回采多个煤层,地基强度较低,地表变形将更加严重。

2、留设保护煤柱,建筑物对矿井影响分析

2.1、建筑物压煤对2-3煤影响

根据《规程》中相关规定及我矿《初步设计》中2-3煤回采工作面布置情况分析,地表建筑物对2-3煤影响较大,具体如下:

(1)按《规程》计算,110kv变电所保护煤柱为,65m,煤量10万t;5条高压输电线电塔保护煤柱为60m,煤量190万t。

(2)高压输电线以里,受保护煤柱相互影响,6个工作面回采困难,影响储量为320万t。

(3)若停采线设在煤柱以外,将造成大量的回采巷道浪费,约6个工作面的7500m顺槽。

2.2、建筑物压煤对3-1煤影响

地表建筑物对3-1煤的影响与对2-3煤的影响类似,但由于3-1煤可采范围更大,所以影响也更大,具体如下:

(1)按《规程》计算,110kv变电所3-1煤保护煤柱为90m,压煤量12万t;5条高压输电线保护煤柱为80m,压煤量210万t,总计222万t。

(2)高压输电线以里,受保护煤柱影响也无法回采,造成6个以上的工作面停采线达600m,影响储量为410万t。

(3)停采线约为600m,造成大量的回采巷道浪费,约6个工作面的7800m顺槽。

综上所述,按《初步设计》中对采取西北部高压输电线对矿井的采掘影响都非常不利。

 

第二章2-3煤巷道变更

变更方案要求经济合理,施工安全,减少投资,缩短工期,采掘接续合理。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优化各个生产系统,巷道布置避开了地质变化带,减少了岩巷工程量,提高了回采率,保住矿井的顺利达产、稳产。

第一节采区地质特征

1.采区基本情况:

水平、采区

一水平2-3煤首采区

地面标高/m

1291~1420

井下标高/m

1215~1197

开采深度/m

80~120

采区大小

宽5.0km×长4.1km,面积20.5km2

可采储量

约50.7Mt

地面相对位置建筑及其它

地表从西向东分布有高头窑110kv变电所,高头窑村庄,高压输电线,农田等。

煤层间关系

2-3煤下部有可采煤层3-1煤,平均间距50m

井下相对位置对巷道及回采的影响

按国家《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规定,需留设保护煤柱

2.区域地质构造及煤层赋存特征:

采区西部地质:

根据实见地质情况和钻探资料,2-3煤西部地质变化带始于5#大巷联络巷以西100m,走向宽约为1000m,煤层厚度小于1.5m,且赋存极不稳定,厚度变化剧烈,连续性较差,严重影响了矿井的正常掘进和回采。

根据《勘探报告》G510和J509钻孔分析,施工大巷见2-3煤的平均煤层厚度应为1.0m,但实际揭露为无煤区,偏差非常大。

《地勘报告》J308钻孔的煤层对比明显错误,将3.9厚的2-2煤错误的划定为2-3煤,实际2-3煤的层为该层下2.9m厚煤层。

可见,实际煤厚比《勘探报告》中钻孔煤厚小,通过统计分析约0.7m,这也是2-3煤三机配套进行调整的原因。

采区东部地质:

根据《地勘报告》提供的煤层对比图,结合已揭露煤层赋存情况分析,2-3煤上分层在首采区东部缺失较严重,只有局部具备回采条件,平均煤厚2.4m,可采储量有限,约为5.2Mt。

主要原因是由于东部2-3煤上分层的缺失严重,导致根据钻孔预测值偏大;故导致实际揭露煤层厚度较预测的煤层厚度减少0.7m,东部可采范围进一步减少。

分析地质变化原因,主要是由于井田处于东胜煤田北部,地质构造变化较多,煤层的赋存变化不稳定。

变更方案巷道布置区域内煤层赋存较为稳定,煤层厚度0.25~7.80m,平均2.62m。

煤层结构:

局部含夹矸0~3层,厚度为0.20~1.40m,平均厚度为0.54m,煤层结构较简单,但厚度变化较大。

煤层产状:

北西~南东向展布,倾角0°~3°。

煤层顶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细粒砂岩、粗粒砂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细粒、粗粒砂岩、砂质泥岩。

3.水文地质:

区内地形起伏不平,最大的沟谷为水多湖川,由本区西南及东南部向中北部延伸至区外,在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