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299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29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地理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地理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地理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地理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教案1.docx

《地理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教案1.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教案1.docx

地理教案1

课题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授课

班级

二年级

授课

时间

课型

新授课

教法

提问与讲授相结合

教具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

难点

重点、难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

个性化

更改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提问本章的基础知识。

新授部分: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等。

3.划分: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

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

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

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

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

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1

5

2

 

20

 

12

 

指导学生熟练识记和运用基础知识进行探究

点拨:

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小结

巩固

作业

指出重难点

 

完成相关练习

 

预习下一节

 

2

2

1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 性

 

 

差 异

 

教学

反思

学生做题不求甚解。

要多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较差,没有教好的读图习惯,缺少空间想象力,今后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

课题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授课

班级

二年级

授课

时间

课型

新授课

教法

提问与讲授相结合

教具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

难点

重点、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

个性化

更改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提问本章的基础知识。

新授部分: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⑵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1

5

2

 

20

 

12

 

指导学生熟练识记和运用基础知识进行探究

小结

巩固

作业

指出重难点

 

完成相关练习

 

预习下一节

 

2

2

1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早期

中后期

教学

反思

学生做题不求甚解。

要多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较差,没有教好的读图习惯,缺少空间想象力,今后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

课题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习题1

授课

班级

二年级

授课

时间

课型

习题课

教法

提问与讲授相结合

教具

教学

目标

1.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难点

重点基础知识

难点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

个性化

更改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提问本章的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我国地理四大区域图(图CA12),完成1~3题。

图CA12

1.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中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2.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洪涝灾害B.乙——土壤肥力C.丙——灌溉水源D.丁——生长积温

3.③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下列界线与它大体相一致的是(  )

A.暖温带和热带的界线B.7月份平均气温0℃等温线

C.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D.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

“陕西十大怪:

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也是一道菜,泡馍大碗买,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不装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

”据此回答4~5题。

图CA13

4.形成“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是由于陕西关中地区主要种植(  )

A.玉米   B.小麦   C.水稻   D.高粱

5.“帕帕不装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冬春季节风沙较大 ②降水较少,为减少洗头次数

③与当地宗教习惯有关 ④当地气候炎热,方便擦拭汗水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

5

2

 

20

 

12

 

.完成探究案,明确形成过程

指导学生熟练识记运用基础知识进行探究

小结

 

作业

指出重难点

 

完成课时作业

2

2

1

1地理环境包括的内容

2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差异

教学

反思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较差,没有教好的读图习惯,缺少空间想象力,今后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

课题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习题2

授课

班级

二年级

授课

时间

课型

新授课

教法

提问与讲授相结合

教具

教学

目标

1.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难点

重点基础知识

难点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

个性化

更改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提问本章的基础知识。

1.(20分)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图(图CA17),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自然区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4分)

(2)A区与C区的边界与哪些地理分界线大致吻合?

(8分)

(3)试填下表,比较A、C两区自然特征的差异:

(8分)

A

C

主要地形类型

气候

植被

河流

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北京时间2014年1月3日14时30分左右,我国新建的南极泰山站完成最后一根顶梁吊装作业,钢结构主体实现封顶。

泰山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海拔高度2621米,距离我国南极中山站522千米。

图CA18

(1)南极泰山站在具体选址过程中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考察队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

(6分)

(2)“数字南极”的构建是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

对“数字南极”利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4分)

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理信息

B.可以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

C.为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技术

D.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方式

(3)在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中,地理信息技术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

试举两例。

(10分)

1

5

2

 

20

 

12

观看图片

思考问题

 

引导解答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且让学生明确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通过模型演示、讨论和探究各种问题,培养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归类总结的能力;

使学生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小结

巩固

作业

总结重难点

总结答题方法

预习下一节

 

2

2

1

气候差异

植被差异

水文差异

教学

反思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较差,没有教好的读图习惯,缺少空间想象力,今后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

课题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授课

班级

二年级

授课

时间

课型

新授课

教法

提问与讲授相结合

教具

教学目标:

1.了解遥感、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重点

难点

1遥感的含义。

      2.遥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

个性化

更改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提问本章的基础知识。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应用——广泛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

二、遥感(RS)

   1.概念:

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装置

    ⑴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

   ⑵组成(了解)

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遥感技术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遥感功能

接受物体和环境的电磁波辐射

收集、传输信息

接收信息,处理、分析信息

专业图件或统计数字

 4.遥感的优越性(此部分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5.感技术的应用

1

5

2

 

20

 

12

 

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同学们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归纳

 

明白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地球公转过程中近日点、远日点的相关知识。

 

小结

巩固

作业

指出重难点

完成相关练习

预习下一节

 

2

2

1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2遥感技术

教学

反思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较差,没有教好的读图习惯,缺少空间想象力,今后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

课题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二课时

授课

班级

二年级

授课

时间

课型

新授课

教法

演示法、引导发现法

教具

1.了解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重点

难点

1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

个性化

更改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提问本章的基础知识。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

   2.组成: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图).7);

     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特点

   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4.应用

   ⑴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⑵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GPS导航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2.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程序 

3.应用

 

1

5

2

 

20

 

12

 

.完成探究案,明确形成过程

指导学生熟练识记和运用基础知识进行探究

小结

巩固

作业

指出重难点

完成相关练习

预习下一节

 

2

2

1

1地理信息系统

2全球定位系统

教学

反思

学生对3s技术理解不透。

需多多练习。

课题

3s技术习题1

授课

班级

二年级

授课

时间

课型

习题课

教法

提问与讲授相结合

教具

1.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难点

重点基础知识

难点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

个性化

更改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讲题

师生相互问好

提问本章的基础知识。

下图为2012年6月6日8时台风“玛娃”实况数据,据此回答1~3题。

1.台风卫星云图的获得用到的关键技术是 (  )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2.台风路径的预测用到的关键技术是 (  )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3.台风过境后农作物受损状况的实时观测用到的关键技术是  (  )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4.墨西哥湾出现了严重的石油泄漏事件,利用RS和GPS技术可以

监测(  )

①石油污染的海区范围 ②海底漏油点的石油日泄漏量 ③石油污染物扩散的速度 

④污染海区海洋生物种类的变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根据图中信息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6月份和9月份相比,棉花遥感识别最佳时相期在6月份

B.盛絮期棉花反射率明显降低

C.北疆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D.北疆地区发展棉花种植业的优势是耕地面积广布,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操作

1

5

2

 

20

 

12

 

.完成探究案,明确形成过程

 

指导学生熟练识记和运用基础知识进行探究

小结

巩固

作业

指出重难点

 

完成相关练习

 

预习下一节

 

2

2

1

1RS技术

2GPS技术

3GIS技术

教学

反思

本节课涉及一部分初中的物理知识,在讲解时学生接受的较慢,课后要耐心地进行辅导。

课题

3s技术习题2

授课

班级

二年级

授课

时间

课型

习题课

教法

提问与讲授相结合

教具

1.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难点

重点基础知识

难点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

个性化

更改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讲题

师生相互问好

提问本章的基础知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央气象台2009年7月18日18时发布台风橙色紧急警报:

第6号台风“莫拉菲”的中心今日17时位于广东省深圳市东偏南方大约225千米的海面上,即22.0°N、116.7°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35米/秒)。

材料二 台风路径概率预报图(图甲)

(1)要监测台风“莫拉菲”的位置,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

统     D.数字地球

(2)7月18日一艘正行驶在海上的渔船要想预估未来一天自己所处海域的风力状况,除了借助图乙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技术的帮助。

若该渔船在遭受十级以上大风袭击后,发出求救信号,广东海事局调度船只进行营救时需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技术。

 

2.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精确农业”是指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获得农田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及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农田产量差异的原因,并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

(1)据图可知,玉米叶子水分含量与反射率的关系是________,要监测玉米缺水状况,首要采用的现代化技术是     。

A.全球定位系统(GP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遥感(RS)                D.决策支持系统(DSS)

(2)监测玉米含水量变化,主要是通过监测玉米的________来判断玉米的生长状况

A.电磁波特征        B.种植密度

C.种植面积         D.形状特征

(3)依据上述原理,举例说明遥感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1

5

2

 

20

 

12

观看图片

思考问题

 

引导解答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且让学生明确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通过模型演示、讨论和探究各种问题,培养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归类总结的能力;

使学生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小结

 

作业

重难点知识

 

预习下一节

 

2

2

1

1.精准农业

 

2.台风的移动路径

教学

反思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较差,没有教好的读图习惯,缺少空间想象力,今后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

课题

荒漠化的防治

(一)

授课

班级

二年级

授课

时间

课型

新授课

教法

提问与讲授相结合

教具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

2.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重点

难点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

个性化

更改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提问上一章基础知识。

一.荒漠化

1发生地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2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3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4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

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4、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

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1

5

2

 

20

 

12

 

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同学们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归纳

 

明白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地球公转过程中近日点、远日点的相关知识。

 

小结

巩固

作业

指出重难点

完成相关练习

预习下一节

 

2

2

1

 

1荒漠化的自然愿因

2荒漠化的人为愿因

教学

反思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较差,没有教好的读图习惯,缺少空间想象力,今后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

课题

荒漠化的防治

(二)

授课

班级

二年级

授课

时间

课型

新授课

教法

演示法、引导发现法

教具

1、了解荒漠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