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2 文言文阅读1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529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2 文言文阅读1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2 文言文阅读1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2 文言文阅读1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2 文言文阅读1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2 文言文阅读1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2 文言文阅读1新人教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2 文言文阅读1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2 文言文阅读1新人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练案22 文言文阅读1新人教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章古代诗文阅读练案22文言文阅读1新人教版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章古代诗文阅读练案22文言文阅读

(1)新人教版

一、(湖南长沙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本题4题,共19分)

曹鉴,字克明,宛平人。

颖悟过人,举止异常儿。

既冠,南游,具通《五经》大义。

大德五年,用翰林侍讲学士郝彬荐,为镇江淮海书院山长。

十一年,南行台中丞廉恒辟为掾史。

丁内艰,复起,补掾史,除兴文署。

命伴送安南使者,沿途问难倡和,应答如响,使者叹服,以为中国有人。

至治二年,授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

明年,奉旨括释氏白云宗田,稽检有方,不数月而事集,纤毫无扰。

泰定七年,迁湖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

时丞相忽剌歹怙势恣纵妄为威福僚属多畏避鉴遇事徇理辄行独不为回挠湖北廉访司举鉴宜居风纪不报天历元年,调江浙财赋府副总管。

属淮、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元统二年,升同佥太常礼仪院,鉴习典故,达今古,凡礼乐、度数、名物,罔不周知。

因集议明宗皇后祔庙事,援礼据经,辨析详明,君子多之。

后以中大夫升礼部尚书,俄感疾而卒,年六十五。

追封谯郡侯,谥文穆。

鉴天性纯孝,亲族贫乏者,周恤恐后。

历官三十余年,僦屋以居。

殁之日,家无余赀,唯蓄书数千卷,皆鉴手较定。

鉴为诗赋,尚《骚》、《雅》,作文法西汉,每篇成,学者争相传诵。

有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鉴任湖广员外时,有故掾顾渊伯,以辰砂一包馈鉴,鉴漫尔置箧笥中。

半载后,因欲合药剂,命取视之,乃有黄金三两杂其中,鉴惊叹曰:

“渊伯以我为何如人也!

”渊伯已殁,鉴呼其子归之。

其廉慎不欺如此。

(《元史·曹鉴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时丞相忽刺歹怙势/恣纵妄为/威福僚属/多畏避/鉴遇事徇理/辄行独不为回挠/湖北廉访司举鉴/宜居风纪不报

B.时丞相忽剌歹怙势/恣纵妄为/威福僚属/多畏避/鉴遇事徇理辄行/独不为回挠/湖北廉访司举鉴宜居风纪/不报

C.时丞相忽剌歹怙势恣纵/妄为威福/僚属多畏避/鉴遇事徇理/辄行独不为回挠/湖北廉访司举鉴/宜居风纪不报

D.时丞相忽剌歹怙势恣纵/妄为威福/僚属多畏避/鉴遇事徇理辄行/独不为回挠/湖北廉访司举鉴宜居风纪/不报

[解析]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当时的丞相忽剌歹仗势为所欲为,他的下属官员都因害怕而回避,曹鉴遇事遵循事理而行,独不回避。

湖北廉访司举荐曹鉴任监察官,但未上报。

”然后抓句中的专有名词,比如“丞相”“忽剌歹”“僚属”“鉴”“湖北廉访司”,然后依据故事的发展断句。

正确标点为:

时丞相忽剌歹怙势恣纵,妄为威福,僚属多畏避,鉴遇事徇理辄行,独不为回挠。

湖北廉访司举鉴宜居风纪,不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既冠,已经二十岁行过加冠礼。

“冠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B.丁内艰,是指为母亲守丧。

丁艰,也叫丁忧,遭到父母的丧事;古代官员父母去世,按规定需离职居家守丧。

C.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指升官,这里也是指曹鉴升了官职。

左迁,则是贬官。

“除”是任命、授职的意思。

D.谥文穆,谥号指人死后,根据他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而给予的评判性称号,谥号中的“文”应指“好学博闻”。

[解析]C两地所任官职皆为行省员外郎,应是平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曹鉴从小就聪颖过人,且终生喜欢读书。

他藏书数千卷并亲手校订,所写诗赋很受推崇;受命护送安南国使臣时,一路与之讨论学问、酬唱诗词,使者叹服。

B.曹鉴做事干练有方,能力过人。

曹鉴奉旨调查核实佛教白云宗的田产,由于曹鉴稽查得法,不到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任务,对地方百姓毫无侵扰。

C.曹鉴熟谙典章成例,通达古今。

朝廷召集群臣商议讨论明宗皇后陪祭太庙的事,他知识广博,引经据典,剖析详尽,最终君主采纳了他的意见。

D.曹鉴廉洁谨慎,属下顾渊伯曾将三两黄金掺杂在朱砂中送给他,半年后曹鉴才发觉此事,其时顾渊伯已去世,曹鉴就把黄金退还给他的儿子。

[解析]C“最终君主采纳了他的意见”不当,应理解为深得君子的赞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5分)

译文:

曹鉴将这些地方的赋税削减了十分之六七,有些权势之家借机作弊逃避赋税,曹鉴一一核实,传令让他们首先交纳租税。

(2)鉴天性纯孝,亲族贫乏者,周恤恐后。

历官三十余年,僦屋以居。

(5分)

译文:

曹鉴天性纯良孝顺,亲族中有贫困的,帮助救济惟恐不及时。

做官三十多年,仍然是租屋而居。

[解析]⑴得分点:

“损”“什六七”“诡免”“首输”各1分,文意1分。

(2)“纯孝”“贫乏”“周恤”“僦”各1分,文意1分。

[译文]曹鉴字克明,宛平人。

聪颖超人,举止不同于一般的儿童。

二十岁后,到南方游览,通晓《五经》大义。

大德五年(1301),经翰林侍讲学士郝彬推荐,任镇江淮海书院山长。

十一年,南行台中丞廉恒聘为掾史。

母亲去世,服孝期满,补任掾史,授兴文署。

命其伴送安南使者,沿途使者向他提出许多疑问,他应答如流。

使者叹服,认为中国有人才。

至治二年(1322),授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

第二年,奉旨核查佛教白云宗的田产,由于稽查得法,不到几个月时间,事已完成,对百姓毫无侵扰。

泰定年间,调任湖广左右司员外郎。

当时的丞相忽剌歹仗势为所欲为,他的下属官员都因害怕而回避,曹鉴遇事遵循事理而行,独不回避。

湖北廉访司举荐曹鉴任监察官,但未上报。

天历元年(1328),调江浙财赋府副总管。

所属淮、浙地区大水,民众报告灾情,鉴减赋税十之六七,有钱有势之家用诡计获免赋税的,鉴核实之后,下令让他们首先交纳。

元统二年(1334),升同佥太常礼仪院,鉴熟悉典故,达古通今,凡礼乐、度数、名物制度,没有不知晓的。

因而召集大臣们议论,刚死的明宗皇后附祭于先祖之事,鉴引礼据经,辨析详细明确,君子都称赞他。

至元元年(1335),由中大夫升礼部尚书,不久,因生病而卒,终年六十五岁,追封谯君侯,谥号文穆。

曹鉴天性纯朴孝顺,对亲族中贫困者,接济惟恐太晚。

当官三十多年,仍租屋而居。

逝世时,家中没有积蓄,只有数千卷书,都是经过他亲自校定的。

鉴写诗、写赋,崇拜《离骚》、《尔雅》,写文章都效法西汉,每成一篇,学者都争相传诵。

家中藏有他的文集若干卷。

曹鉴任湖广员外郎时,有一故旧下属叫顾渊伯,赠送他一包辰砂。

鉴随手放进一个小箱子中,半年后因要用辰砂合药,命人取出一看,其中夹杂了三两黄金。

鉴惊叹地说“:

渊伯以为我是怎样一个人啊!

”渊伯已死,鉴把他的儿子叫来,还给他黄金。

其廉洁、谨慎到此程度。

二练冲刺名校

二、(湖北宜昌模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本题4题,共19分)

何尚之,字彦德,庐江灊人也。

曾祖准,高尚不应征辟。

祖恢,南康太守。

父叔度,恭谨有行业。

尚之少时颇轻薄,好摴蒱①,既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

十三年,彭城王义康欲以司徒左长史刘斌为丹阳尹,上不许。

乃以尚之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

东海徐秀、庐江何昙、黄回、颍川荀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

时左卫将军范晔任参机密,尚之察其意趣异常,白太祖宜出为广州,若在内衅(谋乱)成,不得不加以铁钺,屡诛大臣,有亏皇化。

上曰:

“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晔后谋反伏诛,上嘉其先见。

国子学建,领国子祭酒。

二十三年,迁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

是岁造玄武湖,上欲于湖中立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尚之固谏乃止。

时又造华林园,并盛暑役人工,尚之又谏,宜加休息,上不许,曰:

“小人常自暴背,此不足为劳。

”时上行幸,还多侵夕,尚之又表谏曰:

“万乘宜重,尊不可轻,此圣心所鉴,岂假臣启。

舆驾比出,还多冒夜,群情倾侧,实有未宁。

若值忠良在朝,必将犯颜切谏,但臣等碌碌,每存顺默耳。

伏愿少采愚诚,思垂省察,不以人废言,适可以慰四海之望。

”亦优诏纳之。

大明二年,以为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

四年,疾笃,诏遣侍中沈怀文、黄门侍郎王钊问疾。

薨于位,时年七十九。

(选自《宋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摴蒱:

古代一种赌博的游戏。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B.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C.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D.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解析]做此题时一要注意文句的连贯性,不割裂文句,保持句子的整体性;二要注意每句的主语。

此题考查点是“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这三个完整的句子。

这三个句子不能拆开,拆开以后文意不通,故选C项。

正确标点为:

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

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铁钺,指的是斫刀和大斧,是腰斩砍头的刑具,这里代指帝王赐予的生杀大权。

B.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文中所指的是前一个意思。

C.国子祭酒,是古代学官名。

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

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D.万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解析]铁钺:

在这里代指杀戮。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何尚之热心办学,反响热烈。

何尚之在丹阳城外建宅院,办学校,各地学子纷纷慕名而来,称之为南学。

B.何尚之观察入微,洞悉先机。

左卫将军范晔欲图谋不轨,何尚之有所察觉,先发制人,提前平定动乱,得到皇帝的嘉奖。

C.何尚之为民请命,鞠躬尽瘁。

皇帝想在建造玄武湖和华林园的过程中过分地役使百姓,何尚之上书阻止。

D.何尚之为国为民,深得圣心。

何尚之的进言,多能得到皇帝的认同,晚年病重,帝还派谴专人探视。

[解析]“先发制人,提前平定动乱”的表述不准确,原文没有提及。

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尚之少时颇轻薄,好摴蒱,既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

(5分)

译文:

何尚之少年时行事颇为轻浮,还喜欢赌博,长大之后改变志向走上正道,凭操守为人所称道。

(2)若值忠良在朝,必将犯颜切谏,但臣等碌碌,每存顺默耳。

(5分)

译文:

如果遇上有在朝堂上的忠臣,就一定会不惜冒犯龙颜极力劝谏,只是我们这些人碌碌无为,常常心存恭顺静默罢了。

[解析]⑴“轻薄”“折节”“蹈道”“见称”各1分,语意1分。

(2)“值”“犯颜”“切谏”“顺默”各1分,语意1分。

[译文]何尚之,字彦德,是庐江府潜城县人。

(他的)曾祖何准,品德高尚不应朝廷的征召,(没有出仕)。

(他的)祖父何恢,曾任南康太守。

(他的)父亲何叔度,为人恭顺谦谨有德行功业。

何尚之少年时行事颇为轻浮,还喜欢赌博,长大之后改变志向走上正道,凭操守为人所称道。

元嘉十三年,彭城王刘义康想任命司徒左长史刘斌为丹阳尹,皇上不答应。

(刘义康)于是就任命何尚之为丹阳尹,(何尚之)在丹阳城南外建造宅院,设置玄学,聚集学生。

东海人徐秀,庐江人何昙、黄回,颍川人荀子华,太原人孙宗昌、王延秀,鲁郡人孔惠宣,一起仰慕玄学前来游学,称为南学。

当时左卫将军范晔任参机密,何尚之觉察到他的意趣不同寻常,(于是就)禀告太祖应当让他出京任职广州,如果(范晔)在京城谋乱事成,就不得不对其施加刑罚,(这样一来)屡次诛杀大臣,对皇上的圣明教化有损害。

皇上说:

“范晔(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