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247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

《高三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

高三语文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汇总

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Ⅰ试题

(分值:

16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学者认为,清明节成型于大唐盛世,是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三者   ▲  而成的节日。

 

②有关领导谈及市政工程建设及城市管理工作问题时着重指出,城市管理要标本兼治,   ▲  ,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③有的地方以山色取胜,有的地方以水色撩人,唯独在这里,水与山   ▲  :

水是岷江的水,山是青城的山,而我们就是这岷江水畔的山水人家。

A.融汇    持之以恒    相得益彰 B.融汇    锲而不舍    相映成趣

C.融合    锲而不舍    相得益彰 D.融合    持之以恒    相映成趣

2.楼在古代作为名胜,诗人多有登临赋诗的雅兴。

下列诗句,不太可能题在岳阳楼的一项是(3分)

A.白浪翻江无已时,陈蕃徐孺去何之。

B.莫道巴陵湖水阔,长沙南畔更萧条。

C.怀沙有恨骚人往,鼓瑟无声帝子闲。

D.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3.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

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需求,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

       ,     ,       。

        ,       ,      。

①而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境界也就是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

②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

③好的诗歌作品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

④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

⑤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

⑥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A.②⑥①③⑤④    B.②⑤①③⑥④   C.⑤④②①③⑥    D.⑤②③④⑥①

4.依据语境,填入下列语段中画横线处的对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家家户户贴起红色的楹联,放眼望去如千万树红梅竞相开放。

春联,怎么看怎么像穿戴一新的红妆妺子,往谁家门前一站,就是满院喜庆,一派春光。

笑声中,漫步小巷,一一欣赏邻近人家的春联也是别样乐趣。

“百花争艳祖国春光好,三阳开泰改革事业兴”、“”、“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读着这些春天的楹联,仿佛信手推开了一扇扇温热厚实的大门,门内和谐美满,欢声笑语,花团锦簇,恍惚之中,竟有一种微醺的醉,感觉自己是与浩浩荡荡的春天迎面相逢了。

A.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

B.湖中亭湖边亭亭亭含笑,山上水山下水水水有情

C.车水马龙农家乐,花香鸟语大地春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依据诗意,作者感到被“啮咬,绞伤”的原因,最可能的是(3分)

花是无声的音乐/果实是最动人的书籍/当它们在春天演奏,秋天出版/我的日子被时计的齿轮/给无情地啮咬,绞伤/庭中便飞散着我的心的碎片/阶下就响起我的一片叹息(杨唤《花与果实》)

A.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B.岁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

C.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D.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有北宋赠大司徒富文忠公彦国行状

司马光

①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

及其临大节,正色慷慨,莫之能屈。

智识深远,过人远甚,而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必万全无失然后行之。

②宰相自唐以来谓之礼绝:

百僚见者,无长幼皆拜,宰相平立,少垂手扶之;送客未尝下阶。

客坐稍久,则吏从旁唱,“相公尊重”,客踧踖起退。

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

送之及门,视其上马乃还。

自是群公稍稍效之,自公始也。

③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常深居不出。

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

所亲问其故,公曰:

“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

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

若人人见之,吾衰疾不能堪也。

”士大夫亦知其心,无怨也。

④尝欲之老子祠,乘小轿过天津桥,会府中徙市于桥侧,市人喜公之出,随而观之,至于安门,市为之空,其得民心也如此。

及违世,士大夫无远近、识与不识,相见则以言,不相见则以书,更相吊唁,往往垂泣,其得士大夫心也又如此。

呜呼!

苟非事君尽忠,爱民尽仁,推恻怛至诚之心,充于内而见于外,能如是乎?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五,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之能屈屈:

使……屈服

B.皆与之抗礼抗:

匹敌,抗衡

C.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致:

辞去(官职)

D.吾衰疾不能堪也堪:

承受

7.请简要探究文章第二段在写法上的作用。

(3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客坐稍久,则吏从旁唱,“相公尊重”,客踧踖起退。

(2分)

(2)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

(4分)

(3)呜呼!

苟非事君尽忠,爱民尽仁,推恻怛至诚之心,充于内而见于外,能如是乎?

(4分)

9.本文文末分析了富公“得民心”、“得士大夫心”的原因,你对作者的看法有何评价?

请对此作简要概述。

(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福州横山阁

李弥逊[注]

百迭青山江一缕,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

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

楼阁峥嵘天尺五,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

老子人间无著处,一尊来作横山主。

【注】李弥逊(1089-1153),连江(今属福建)人。

曾任户部侍郎等职,并担任过一系列地方官。

主张抗金,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排斥,晚年归隐连江西山。

此词是作者归隐后览横山阁有感抒怀。

(1)简要分析首句“缕”字的妙处。

(2分)

(2)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如何描绘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3)末尾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论语》)

(2)问君西游何时还?

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____________?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5)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6)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______。

(《礼记》)

(7)年年岁岁花相似,__________________。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民工胡鹏程

王安忆

⑴第一次看见胡鹏程,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

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⑵胡鹏程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第一个木工是我们的监工老黄找来的,又叫老黄炒了。

我们将胡鹏程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

胡鹏程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

不可能!

杀下去一半。

照规矩,胡鹏程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

可小胡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

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

胡鹏程一挥手,少一分不行!

最后,还是依了胡鹏程。

一是我们急着搬家,二也是向我们介绍胡鹏程的朋友大力推荐,再三说这是个好木工。

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

可胡鹏程并没有因此满足。

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

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⑶后来,我们才明白,胡鹏程和老黄没有仇,胡鹏程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胡鹏程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

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

 

⑷这样受胡鹏程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炒了他!

这是我们手到棋胜的一着。

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胡鹏程要不走,他走。

可是,胡鹏程一直做出这样的姿态:

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

再有,看见胡鹏程干活的样子,不由地,你又被他感染了。

⑸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

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

其次,是胡鹏程的技术。

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

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

“料”是指人的品质。

逢到胡鹏程脾气好的时候,他会对我们说:

我给你们打张八仙桌,不用一根钉,全用榫,要不要?

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

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

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衣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

逢到副歌式的段落,胡鹏程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

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⑹他们能做也能吃。

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

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

要买些熟食,喝些酒,荤素搭配。

隔三五日,还要上隔壁澡堂里泡澡。

那是他们进来的头天晚上,已经很晚了,大约十点来钟的样子,胡鹏程忽然打来电话,问附近哪里有澡堂,于是赶紧翻黄页,找到个最近处的,报给他们。

当时便觉得胡鹏程与一般民工不同,他们不那么受罪。

⑺胡鹏程到上海打工已经有十年,老婆也来了,在一间商厦做清洁工。

他老婆长得很俊俏。

见她时,就穿了商厦发给的夹克式的蓝色工作服,长发在颈后束一把马尾。

这样的朴素反使她显得自信,有了一种坦然的风度。

倒是耳垂上一对成色很足,分量也很重的金耳环,流露出一些乡气。

她也有胡鹏程那样沉着的眼神,与你说话时,也对直了看着你的眼睛。

听她说,乡下已经盖起了楼,三层,上上下下的家什,全是自己打,不用一根钉,全用榫。

⑻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

起初,胡鹏程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

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

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

他便微笑着反诘:

过年能不回家吗?

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

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

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

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概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

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

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

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⑼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

他洗了澡,换了衣服,一件深蓝和墨绿镶拼的滑雪衫,背一个大红色旅行包,走了。

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

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

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

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

心里不由感慨:

倘若不是与胡鹏程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胡鹏程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

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⑽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

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胡鹏程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

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

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⑾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

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胡鹏程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

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有刪改) 

12. 简要概括小说中的“我”对胡鹏程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3分)     

13. 作者写道:

“胡鹏程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种“喜欢和欣赏”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14. 小说第7节作者花了较多笔墨描写了胡鹏程的老婆,请赏析画线语句并分析其效果。

(5分) 

15. 小说的结尾有点出人意料又不乏匠心之处,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重建历史意识

庄秋水

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所有“现在的事态”,都是其有不同起源和节奏的运动复合体,今天的时间既始于昨天、前天,也始于遥远的过去。

但某些地方某些部门却任意挥霍社会资源,不仅展蔽遥远的过去,还在拆除昨天与前天。

近几十年里,城市被当作可以随时撕毁的白纸。

誓如出于商业利益拆毁过去幸存下来的建筑,代之以能够提供更多方便和更符合时代情趣的建筑。

北京梁林故居“维修性拆除”以及蒋介石重庆行营“保护性拆除”,让人觉得这种针对“历史意识”的暴力冲动,其戾气已积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自19世纪以来,保护旧建筑和纪念建筑就是政府和个人的一项重要活动,那些与神圣事物,世俗权力、艺术和历史等有联系的建筑,是构筑社会与个人的历史意识的重要元素。

历史意识是一种对过去事物的感受力。

无论是对历史敬重、依恋,还是憎恨、厌恶,此种感受力传递给了每个人,成就了人在精神活动里不可缺少的时间维度。

作为单个人的历史意识,

不会只满足于构造自己的生物世系来填补历史空白,它对自我的界定,一定关涉广泛的往昔事物。

于是,在代代相传中,某种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社会制度,既延续共同之渊源、主

题,也会发生变异,然后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

梁林故居所承载的正是建筑史和文学史某个阶段的

重要价值,蒋介石行营作为抗战遗址则是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艰危时日的象征。

它们的存在,虽未必保存在大众记忆之中,但经由历史学家等人的记载描绘之后,便会唤起大众对历史人物和文物、历史事件和信仰的回忆,从而加强人们的历史意识。

历史建筑使过去延续至今,在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姓,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自我的文化密码,并给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我们并非要重建过去的生活方式,也无法想象一个布满旧建筑的城市是什么样子。

事实上,很少有人因热爱过去而愿意放弃当今世界所提供的一切便利。

社会的迅速转型,会推毁那些不再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旧传统。

但正如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中说的那样,“被发明的新传统”,必定是植根于旧传统,必然暗含与过去的连续性。

没有历史的城市无法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拆除所有旧建筑之后再假装古老只会像小丑一般可笑。

当记忆不起作用时,想象力也会飞走;当遨游时间的翅膀被折断,人会变得急躁、幼稚、任性和愚蠢,人和城市一样、只是一件现展品。

这是人类与过去的关系。

像布罗代尔说的那样,“过去和现在将永远互相给对方以启示”。

(选自《看历史》2012年笫3期,有删改)

16.标题中的“历史意识”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概括。

(6分)

17.文章在二、四两段中两次提到梁林故居和蒋介石重庆行营,各有什么作用?

〔6分)

18.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6分〉

七、作文(70分)

19.报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取除外。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

老教授问:

“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砍哪一棵?

”大家都说:

“当然砍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

“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

”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

“砍红松!

”老教授又问:

“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

”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

“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

”老教授说:

“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

“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

“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

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

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

”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Ⅰ参考答案及阅卷标准

(分值:

16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1.D(①融合:

若干种事物互相渗透,合为一体。

融汇:

融合汇集。

②持之以恒,谓有恒心,持续不间断。

锲而不舍,锲:

镂刻;舍:

停止。

即不断地镂刻。

意为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都可形容有“恒心”,但是“锲而不舍”是带有比喻性,更加形象;而“持之以恒”是直陈性的。

③相映成趣:

互相衬托,显得很有趣味。

相得益彰:

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2. A可用排除法。

据所学知识,“徐孺下陈蕃之塌”典故出自王勃《滕王阁序》,可知A两句诗与古代名楼滕王阁有密切联系,由此可选A。

3.A(②句阐述诗歌的本质,排在最前,⑥①共同阐述诗歌与心灵的关系,③⑤共同阐述好的诗歌的作用,④得出结论)

4. C春联 ( A.写秋天  B.纯风景联   D.描写的是春天的典型景物,但有感伤、迁逝之悲,与整体氛围不合。

5.B(表达的是时光流逝的感伤)

二、文言文阅读

6.参考答案:

B(“抗”同“伉”,对等,相当。

可参见成语“分庭抗礼”。

7.参考答案:

通过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突出了富公平等待人、礼貌如一的个性(2分)。

(共3分)

8.翻译:

(1)如果客人坐得久了,旁边的侍从就喊“相公尊重”,客人就恭敬不安的起身退出。

(关键词“稍”、“则”、“唱”、“踧踖”,错一处扣0.5分,扣完2分为止。

(2)我家好几代人居住在洛阳,亲戚故旧大概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这不是同等对待的作法。

(关键词“累”、“盖”、“是”、“均一”必须翻译正确,错一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

(3)哎呀!

如果不是尽忠职守为皇帝办事,尽仁尽义关爱民众,他的恳切至诚充满内心,表现在外,能像这样么?

(关键词“苟”、“事”、“推”、“恻怛”、“是”,疑问句式必须翻译正确,错一处扣0.5分,扣完4分为止。

9.参考答案:

①作者以忠君爱民思想评价富公,有历史局限性;②但指出富公的平等、博爱意识有积极意义。

(答出一点得2分。

答出两点得3分)

文言参考译文:

富弼为人宽厚,性格温和善良,经常与他人交谈,好像没有不一样的。

但涉及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的时候,他就义正言辞,什么也不能让他屈服。

智谋与见识深远,比其他人强多了,但是不论大事小事,都反复仔细考虑,必须万无一失之后才去做。

自唐朝以来,官员向宰相行礼,宰相可不用还礼,来拜见的人,无论老少都要行礼,宰相站立的时候,都有年轻侍从垂首扶着他;送客时不用下台阶。

如果客人坐得久了,旁边的侍从就喊“相公尊重”,客人就恭敬不安的起身退出。

但到了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百姓来见他,都能以平等的礼节来对待,请他坐下,心平气和地与来见人说话,客人走时送到门口,看到客人上马才回来。

自此众官员渐渐学习富公,礼待下属从富弼开始啊。

自从卸任回到西都,十多年了,几乎不出门。

晚年的时候,有宾客来拜见的时候,常常称病谢绝。

亲人问他为何不见客,富弼说:

对待他人,无论富贵贫贱贤达愚钝,都应一样的以礼相待。

我家几代人居住洛阳,亲戚好友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不是同等对待了。

如果人人都见,我病情会加重,受不了。

士大夫们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怨言。

曾经想去老子祠,乘坐小轿路过天津桥,会府中徙市于桥侧,市人看到富弼出行而高兴,伴随着观看,都到了安门,市面因为这件事儿而冷清了,富弼如此深得民心。

等到富弼去世时,士大夫不论远近,认识不认识,见面了就相互转告,见不到面的,就写信,相互吊唁,常常落泪,富弼如此受士大夫爱戴。

哎呀!

如果不是尽忠职守为皇帝办事,尽仁尽义关爱民众,他的恳切至诚充满内心,表现在外,能这样么?

10.

(1)运用比喻的修辞(1分),形象地写出远眺江水的蜿蜒之景(1分)。

(2)描绘了一幅青山绵延、十里长街、人烟稠密、榕叶满川、白鹭翩飞的辽阔雄浑的画面(2分),词人由远及近(1分),动静结合,(1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3)末尾两句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情绪,(2分)同时又流露出屡受排斥、被迫退隐,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和愤慨。

(2分)

11.

(1)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畏途巉岩不可攀;

(3)奈何取之尽锱铢;(4)问君能有几多愁;

(5)寄蜉蝣于天地;(6)则孤陋而寡闻;(7)岁岁年年人不同。

12.(3分)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不满意却只能勉强留下;②老黄威胁下一度想炒了他;③被感染后渐渐喜欢和欣赏。

13.(6分)①热爱自己的工作:

工具齐整,技术精湛,边干活边唱歌,充满热情; 

②热爱生活,对生活怀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认真对待”晚餐,“隔三差五”泡澡,在家乡盖起的楼房都表现了这一点;

③言而有信的品质:

说过了初十回来,那天果然回来开工,在约定期限内完工。

(三方面各1分,分析各1分)

14.(5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表现了胡鹏程老婆的自信坦然,衬托了农民工胡鹏程的沉稳自信,同时折射了以“我”为代表的城里人对民工的心理歧视。

(每点1分)

15.(6分)①结构上,首尾呼应,结尾处所写的“纪念”与开头写道的“尖刻”相呼应; ②人物形象上,表现人物性格中的狭隘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完整,真实可信; ③情感主旨上,在赞美胡鹏程这一类进城农民工优秀品质的同时,也对他们的缺点予以展示,表现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复杂的情感,引发读者思考。

(每点2分) 

16.“历史意识”是人们对过去事情的感受力,能使人的精神活动具有时间维度,能促使整个社会传承文化遗产。

(每层2分)

17.第一处举例说明拆毁历史建筑的严重程度,从反面论证重建历史意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第二处阐述历史建筑承载的重要价值,它能加强人们的历史意识,使历史阶段保持连续并构成某个时代社会的文化密码。

(共6分,第一处2分,第二处4分)

18.人类失去历史记忆,就失去创造的想象力;就失去心灵游走的空间,心气浮躁而行为愚蠢;就失去生命的丰富内蕴和活力。

(每层2分)

19.【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做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是把握好审题立意。

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了整个故事。

至于砍那棵树,这只是材料的形式。

材料的关键点在于“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

”由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确定本题的立意:

1、目的、目标和信念。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目标,做事不能盲目,随时变动,否则一事无成。

2、认识自我。

自己需要什么,自己该向哪个方面努力,要正确认识自我。

3、人生的规划。

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

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规划。

4、明确立场,坚持原则。

站稳立场,明确自己的所需,不可随便改变自己的原则。

5、坚持,人生贵在坚持,恒心铸就成功。

6、诱惑。

人生有许多诱惑,不能因诱惑而迷失自己我。

【名人言论】

①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查士德斐尔爵士   

②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蒙田

③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

④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⑤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鬣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

——恰普曼  

⑥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康德

⑦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

——白哲特

⑧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

——黑格尔

⑨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爱因斯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