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考考试说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179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高考考试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重庆高考考试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重庆高考考试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重庆高考考试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重庆高考考试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高考考试说明.docx

《重庆高考考试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高考考试说明.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高考考试说明.docx

重庆高考考试说明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政治考试说明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和实验版)》和《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结合重庆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考试说明的思想政治学科部分。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解读文字、数据和图表等信息,并进行相互转换。

2.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识材料信息所对应的概念或原理。

2.对相关概念、原理等进行例证。

3.根据材料信息进行推断。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1.对事物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2.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观点、行为或事件之间的异同。

3.对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把握实质或规律。

4.对现象、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说明。

(四)论证和探究问题

1.对现象、行为或观点进行评价。

2.利用论据对观点进行论证。

3.对事物现象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4.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

二、试卷结构、题型及分值比例:

单项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综合题共2题,共52分其中《经济生活》和《经济学常识》约占30%,《政治生活》约占24%,《文化生活》约占16%,《生活与哲学》约占30%。

三、考试内容与范围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1、货币

  

(1)货币及其本质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信用工具与外汇

  信用卡与支票

 外汇和汇率

  2、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影响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3、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消费类型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

  理性消费

  4、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大力发展生产力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企业与劳动者

  

(1)企业

  公司及其类型

  公司经营与发展

  

(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6、投资理财

  

(1)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储蓄存款

  商业银行及其业务

  

(2)股票、债券与保险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7、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收入分配的公平★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8、财政与税收

  

(1)国家财政

  财政及其作用

  财政收入与支出

  

(2)征税和纳税

  税收及其种类

  依法纳税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调节

市场秩序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加强宏观调控

  10、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1、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及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我国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和作用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民代表的产生

  人民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4、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联合国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  

建立国际新秩序 

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画家音质合作与竞争 

(5)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实践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1、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文化塑造人生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

 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手段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育在文化人才辈出中的作用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奏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l、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2014年高考考试说明()——数学()

  制定《2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说明(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教学实际.制定说明既要有利于数学新课程的改革,又要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要重视考查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注意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既要符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要求,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实际情况,又要有利于推动新课程课堂教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要求

知识是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系列2和系列4中4-4和4-5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

  对知识的要求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

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和认识它.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

了解,知道、识别,模仿,会求、会解等.

  2、理解:

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知道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所列知识作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作比较、判别、讨论,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

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想象,比较、判别,初步应用等.

  3、掌握:

要求能够对所列的知识内容能够推导证明,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能够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且加以解决.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

掌握、导出、分析,推导、证明,研究、讨论、运用、解决问题等.

  

(二)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空间想像能力:

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像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空间想像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的想像能力.识图是指观察研究所给图形中几何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是指将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以及对图形添加辅助图形或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对图形的想像主要包括有图想图和无图想图两种,是空间想像能力高层次的标志.

  2、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是指舍弃事物非本质的属性,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概括是指把仅仅属于某一类对象的共同属性区分出来的思维过程.抽象和概括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抽象就不可能有概括,而概括必须在抽象的基础上得出某一观点或作出某项结论.

  抽象概括能力就是从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应用于解决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

  3、推理论证能力:

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论证是由已有的正确的前提到被论证的结论正确的一连串的推理过程.推理既包括演绎推理,也包括合情推理.论证方法既包括按形式划分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也包括按思考方法划分的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一般运用合情推理进行猜想,再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证明.

  中学数学的推理论证能力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来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真实性初步的推理能力.

  4、运算求解能力:

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运算求解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运算包括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

  5、数据处理能力:

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判断.数据处理能力主要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6、应用意识:

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和说明.应用的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

  7、创新意识:

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

  (三)个性品质要求

  个性品质是指考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的思维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几点说明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各部分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要善于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进而通过分类、梳理、综合,构建数学试卷的框架结构.

  1、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

  2、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能够迁移并广泛应用于相关学科和社会生活中.因此,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考查时必须要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通过数学知识的考查,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

  3、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对能力的考查要全面考查能力,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并要切合学生实际.对推理论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全卷,是考查的重点,强调其科学性、严谨性、抽象性.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的互相转化上;对运算求解能力的考查主要是算法和推理的考查,考查以代数运算为主;对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运用概率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对应用意识的考查主要采用解决应用问题的形式.命题时要坚持“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的原则,要把握好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深度和广度.要结合安徽省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使数学应用问题的难度更加符合考生的水平,引导考生自觉地置身于现实社会的大环境中,关心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促使考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5、对创新意识的考查是对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在考试中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多样化,体现思维的发散性;精心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也要有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试题以及研究型、探索型、开放型等类型的试题.

  6、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现实性,重视试题间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努力实现全面考查综合数学素养的要求.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一)集合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2)能用(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及运算.

  

(二)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1.函数

  

(1)了解,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2)在实际情境中,会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3)了解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函数奇偶性含义.

  (5)会运用函数的图像函数的性质.

  2.指数函数

  

(1)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重庆统一考试

地理能力侧试考试说明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能够准确、完整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并解读地理信息。

2.能够准确、完整地获取并解读图、表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规律等知识.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l。

3.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表语言来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要求在通用语言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进行描述。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沦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3.能够科学地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试卷结构、题型及分值比例:

单项选择题终12题,每题4分,共48分;综合题共2题共52分.其中选修内容不超过12%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地理1、2、3,选修5选修6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有关内容。

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地理1)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地表水平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及岩石圈循环、人类对岩石的开发与利用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等)与地表形态、物理(流水、风、冰川等)、化学、生物等外力作用及其地表形态的塑造

(3)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热量来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周期性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过程、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分布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地理2)

1.人口与城市

(1人口: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与关系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差异与成因,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2)城市:

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城市化: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混合农业、商业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工业区位因素;

(5)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6)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8)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9)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