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瑾讲座稿孩子心理成长中的常见问题解答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151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瑾讲座稿孩子心理成长中的常见问题解答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周瑾讲座稿孩子心理成长中的常见问题解答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周瑾讲座稿孩子心理成长中的常见问题解答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周瑾讲座稿孩子心理成长中的常见问题解答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周瑾讲座稿孩子心理成长中的常见问题解答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瑾讲座稿孩子心理成长中的常见问题解答一.docx

《周瑾讲座稿孩子心理成长中的常见问题解答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瑾讲座稿孩子心理成长中的常见问题解答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瑾讲座稿孩子心理成长中的常见问题解答一.docx

周瑾讲座稿孩子心理成长中的常见问题解答一

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

周瑾

非常感谢南通博妈和各位群主、主持人,提供这样有益于教育、有益于孩子成长的平台,可以让我把多年来心理学上的一些经验传递给各位期望成长的父母们。

心理学本身很难用“方法论”来概括,同样的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这些微妙的差异中,就会显得那么的力不从心。

因此,我从不主张单纯的方法论,方法论需要一定的理念作为基础,才能变通,会变通,方法才会发挥作用哦!

我希望能通过这次的讲座,给父母们带来一些对心理教育认识上的变化,教育是父母们的大事业,不可一蹴而就,先从认识开始积累,你也许会变得无师自通哦!

本来心理学博大精深,又要结合到教育学的知识,那更需要日积月累的理论学习和经验积累,既然这样难学难懂,不如我们就通俗一点,先通过几个通俗易懂的小案例和小故事,来切实感受一下什么是“心理教育”。

1.两个不同的妈妈,你想成为哪一个?

案例一:

挑剔的妈妈

今年高考之前,小惠带着妈妈来找我做咨询。

常见父母拽着孩子来,孩子主动带父母来见咨询师的真少。

一进门,小惠的母亲就很不情愿的样子,絮絮叨叨诉说自己一个人带着小惠多么艰难的走过来,虽然平时要求严格些,也是为了孩子以后好。

小惠一脸无奈的表情,看起来很疲惫。

我问妈妈:

“您的女儿优秀吗?

”妈妈先是自信的抬头看着我,说出来的话却与神情极度不符。

妈妈说:

“女儿不错,但是还不够好。

”可见这位母亲平时就很吝啬于表达赞美。

后来的谈话内容让我都觉得压抑,这位妈妈十分挑剔,遇到问题总要别人认可她的想法,想要得到这位妈妈的认可,真的难上加难!

这样的家庭关系里,母亲就像法官,错了打手板,不允许再犯。

小惠犯了错误,妈妈就会一直念叨,一直到小惠脾气大爆发,妈妈又会质问她怎么可以对长辈这么没礼貌,于是问题叠着问题,小惠几度想要离开家出去租房子复习功课,但是妈妈不同意。

眼看高考就要到了,小惠已经觉得很难承受。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家长,可以反思一下,这种教育方式是否适合你的孩子呢?

还有其他方式吗?

我要求母女换位3天,妈妈和女儿调换位置,相互扮演对方平时的样子。

口头协议是如果妈妈能成功扮演女儿的角色并毫无怨言的度过这三天的考验,从今以后小惠就要听妈妈的话,母女都信心十足的答应了这个挑战。

三天后再次见面时,小惠满脸灿烂,妈妈表情谦虚很多。

如我所料,母亲体会了女儿的感受,女儿也体会了母亲的心。

我们一致的认为,是非对错比起母女关系来,就不那么重要了,关系是一切的基础,包括教育。

案例二:

甜言蜜语的妈妈,教育高手!

我的一位朋友,儿子15岁。

那天我们一起吃饭,儿子在饭桌上闹情绪,原因是最近作业太多了!

儿子说:

“老师怎么总是布置一些不用脑子的作业给我们做啊!

真浪费时间!

”如果换成您是孩子的妈妈,您会怎么回应孩子呢?

有的妈妈会正儿八经的说:

“孩子,老师布置的作业,别的同学能完成,你怎么就不能呢?

不要搞特殊啊!

”或者指责孩子说:

“老师那是对你们好!

你都会了吗?

你要是都会了怎么不考满分!

还嫌作业多,别的同学怎么都不嫌!

”结果会怎样呢?

孩子会乖乖的收起情绪,乖乖的完成作业吗?

我们看看这位高手妈妈是怎么做的吧!

我的朋友赶紧放下手里的筷子,搓搓孩子的脸蛋,疼惜的说:

“累着宝贝儿了是不是啊?

这可怎么办呢!

来,妈妈给夹一个儿子最爱的大鸡腿儿!

”孩子的表情立即变了,变得不好意思起来,呵呵的笑着。

妈妈这边还没完呢,妈妈夹完鸡腿儿接着说:

“要不要加夜宵给你补补身体啊?

最近这么累,要吃的好心理才平衡呢!

儿子,说吧,吃什么!

妈妈都给你做!

”儿子已经开始想要吃什么了,那个作业多多的问题已经消失不见。

这就是教育的高手,知道先抓住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再回头看问题的时候,也许问题已经不见了。

别急,还有下文,回到家,这个甜言蜜语的妈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甜言蜜语,给孩子做了好吃的夜宵,并且陪儿子做作业到11点多。

我跟孩子聊天的时候,孩子常常笑眯眯的说妈妈是个甜蜜蜜的妈妈,但是妈妈并不宠惯我,因为她总是让我觉得困难并不是那么难。

总结:

心理学发现,成功的教育要建立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

亲子关系是决定教育的关键,与父母关系好的孩子,每当遇上问题,都会更加安全的度过难关,这样一来,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2.班主任告状,家长该如何应对?

案例三:

妈妈是老师的跟班

莉莉刚上初中二年级,成绩中游。

妈妈说莉莉最近总找各种接口不上学,有时候头疼、肚子疼,有时候是早上睡过了头就干脆不去了,连续一个多星期,现在还在家里。

因为孩子不愿意出门,我们决定上门咨询。

父母主动请假配合咨询,莉莉起初非常抵触,一句话也不说,用沉默对抗着我们所有人。

妈妈和爸爸一直在想办法让莉莉跟我们聊起来,可是徒劳。

这种孩子是习惯了用沉默表达抗议的,我们越让她说话,她的抵抗就越大。

我主动表示父母不需要孩子张口,剩下的时间我们几个聊聊就好了。

莉莉还是坐在原位,听听我们说的对不对。

就这样,孩子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主动开始纠正父母的言语,说妈妈是老师的跟班,只为老师着想,好像妈妈跟老师是一伙儿的!

爸爸平常就很沉默寡言,莉莉是学会了爸爸的方式,来对抗妈妈的唠叨。

心理会谈持续了2个多小时,最后变成了孩子说,我们听。

孩子总是在学校遇到各种问题,当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第一个想要诉说的人总是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如果妈妈不是“妈妈”而是“老师”,那就等于把孩子向你敞开的心门关掉了,同时也把受伤害的内心一并关在了里面,本来妈妈可以抚平的伤痕,却被放在一边不被关心,而是不停的批判孩子,要求孩子去上学。

这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和负面情绪,作为莉莉的妈妈,把孩子抱到怀里,心疼的抱一会儿,并表示相信孩子自己能处理好这个问题,这样下来,莉莉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心疼,反而变得坚强起来,安慰了妈妈很久,并表示自己能应对这个困难,让妈妈看着。

第二天,莉莉就上学了,晚上回家,妈妈做了一大堆好吃的,莉莉还是觉得老师很讨厌,妈妈答应莉莉陪同她一起去学校跟老师谈一谈。

最终,母亲回到了母亲的角色里去,孩子从妈妈爱力找回了平衡感,并鼓起勇气克服了心里的困难。

有的父母会问,如果不帮着老师说话,那孩子会不会更加放纵自己,针对老师呢?

这是另一个问题,厌学是厌学,能否理解老师是下一步该做的事情,家长们总是急于解决问题,把多个问题拧在一起,反而会乱了阵脚。

第一步,做父母本身,给孩子理解和关爱;第二步,等第一步做好了,再告知孩子老师的立场不同,因此老师看问题的角度就会不同,同时老师也是个普通人,有自己的性格,如果因为不喜欢某个人就放弃自己本应该拥有的,那岂不是很傻吗?

给予孩子尊重和理解是父母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基调,如果这个基调变成了说教和责问,那估计无论你怎么说,孩子都不爱听,这样就没办法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莉莉的妈妈是个聪明的妈妈,她很快就掌握了我教她的赏识教育方法,把原本咄咄逼人和尖锐的性子收了起来,既做了好妈妈,又培养了孩子的心理成长。

有的家长反应说老师给了很大的压力,这是正常的,作为父母,我们自然要默默的承担更多,让孩子学会我们的方式,去承担我们应承担的那份责任吧!

3.内向的孩子能不能变得外向?

答案很明晰,能。

很多成功的例子,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有没有小时候内向,长大了却成为管理层或者业务精英的人?

我们的同学,在一起上学时不言不语,现在却落落大方热情好客。

本性难移是句老话,但性格的养成也只是习惯的积累和价值观念的固化而已,只要我们培养孩子新的行为习惯,重塑孩子新的价值观念,内向变外向,真的太容易了!

外向孩子的特点是信心、友爱、分享。

内向孩子需要更多鼓励的眼神和赞美,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宽容,需要更多的机会与人分享。

家长们可以常在外人面前夸奖孩子,让孩子在外在世界里不停歇的得到认可,不必非要孩子本人参与到我们的社交活动中去,只要我们的孩子在身边,就不要忘记去肯定他!

例如两位家长都带着各内向的孩子去朋友家吃饭,饭桌上两个孩子都很沉闷,一言不发,只低头自顾自的吃东西。

这种情况,第一位家长这样说:

“宝贝,你今天在饭桌上表现的真好!

因为妈妈发现你一直很有礼貌的在吃饭,不要妈妈照顾,你长大了啊!

”第二位家长这样说:

“我带你到别人家吃饭,你怎么只顾着吃,一句话都没有!

这样还不如不带你!

好像好几天没吃饭似的!

”这两种说法,请你猜想一下,再有这样的聚餐时,哪一个孩子会更愿意跟随父母参加呢?

想让孩子充满自信吗?

真心的欣赏好的部分。

想让孩子改掉不好的行为吗?

忽视这种行为。

每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都极尽所能的赞美和鼓励。

想让孩子有爱心吗?

除了要让孩子直接的感受你的爱,还要让孩子看到你对其他人的奉献和分享。

上行下效永远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4.怎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最喜欢问这个问题的父母,他们给我力量,我能深深的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爱,关键是这种爱的方向是安全的。

有效的亲子沟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如果你的孩子什么都跟你说,与你无话不谈,请放心,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经历一些困难,不同的是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基础。

好的亲子关系是充满了信任感和安全感的,无论遇到任何问题,孩子不会孤军奋战或独自逃避,只要孩子肯向父母求助,问题就不会扩大,这样就可以放心了。

提三个建议:

孩子说话的时候不打断、不修正、不否定;孩子说完了之后,要表示好奇和尊重,才会有更深层次的交流;孩子不说话的时候,不追问、不指责、不焦急,告诉孩子,需要爸妈的时候,爸妈随时恭候。

至于如何纠正孩子片面的思想观念,需要把握一个原则:

先肯定,再提出见解,并及时的询问孩子对你的意见的看法,以表示对孩子的尊重。

5.早恋小孩儿的教育引导?

哇哦!

这个问题太敏感了!

一般的家长都觉得非常难以下手!

怎么办呢?

是决绝的禁止,还是温柔的提醒?

或者还有别的办法吗?

孩子恋爱实际上是件好事儿,大多数家长的焦虑不是能否恋爱,而是恋爱带来的改变,例如学习成绩下降、在学校造成不好的影响、发生性关系等。

假如谈恋爱的孩子不会影响学习、因为喜欢对方而更多的要求自己、保持适当的距离。

我们还要担心什么呢?

心理咨询师常常见到因强硬阻止孩子恋爱导致的各种局面,例如“痛苦分手”后的自残、离家出走、学习成绩直线下滑。

这样看来,似乎家长的禁止对于孩子的伤害会更大一些。

因此,要用合理的方式引导恋爱中的儿女,是时代爸妈们的艰难课题。

我建议家长们好好的利用孩子们的心理特点采取策略,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状态是“我是特别的、我喜欢挑战”。

如此一来,拧着阻止不如温柔的引导,父母要开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课程,最好能买几张书店的性教育碟片给孩子看,用坦然的心态告诉孩子:

“你长大了,要知道保护自己和保护心爱的人不受到伤害,这才是爱的真谛。

有个性的女儿喜欢上一个痞子性格的男同学,妈妈无奈极了,甚至彻夜失眠,怕自己做不好工作反而让事情更坏。

怎么办呢?

首先,掌握情况:

表示对这个男孩的好奇,以八卦的姿态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

妈妈套完了女儿的话,千万不要原形毕露的说:

“哈哈!

终于让我问出来了吧!

你果然早恋!

明天我就去学校找这个男同学!

”这样的后果很严重。

妈妈要对男孩表示欣赏,对女儿表示理解,再争取与女儿深刻的聊一下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话题,了解女儿这次恋爱的心态。

其次,家长切忌:

否定孩子喜欢的人。

邀请男孩周末时到家里来吃饭是非常聪明的做法,饭桌上,妈妈表现的比女儿更喜欢男孩,夹菜、倒饮料、大夸特夸。

结果是,女儿开始对男孩失去兴趣,因为妈妈都喜欢,那就没意思了。

早恋的孩子确实很多,对此,我通常会向家长朋友们提出以下要求,这里仅供参考,因为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个别的,很难一概而论。

1.对孩子进行直白的性教育,以坦然的心态。

2.认同孩子的爱情观,才能了解更多孩子的内心世界。

3.不反对的态度不代表支持,以此来表示尊重,并保持了家长的权威地位。

4.爱护孩子不是替孩子做决定,而是让孩子自己明白怎么做出明智的选择。

5.不打击孩子的尊严,是为了以后孩子在适婚年龄可以顺利的结婚生子。

6.随时跟进孩子的恋爱进度,发现有成绩下滑或者越矩行为时给予提醒,才是时代爸妈的明智做法。

7.做好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不要因为恋爱而伤到孩子的自尊心,这毕竟是青春期发展的正常心理,我们只要能够洞悉一切,就可以做到掌控局面,洞若观火。

6.关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

我们常说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

这就是良好的抗挫折能力。

而现今有很多家长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不让他们受委屈、让孩子少经历挫折,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本末倒置的。

就像孩子要在跌跌撞撞中学会走路一样,成长也要有磕磕碰碰,为了避免过分的伤害,父母们在一旁默默守护,随时准备冲上去拦住大事件导致的伤害,就足够了。

西方流行一句话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

也许正是我们为孩子屏蔽的挫折太多了,才使得孩子的成长失去了平衡。

发达国家流行一种提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这两种精神是抗挫折能力的核心力量。

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并非与孩子的幸福感成正比,那么在适当的物质保证下,要教会孩子如何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才是这个时代父母们的新课题。

家长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不要把乐观教育理解为阿Q精神,这是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能帮孩子度过困难和艰险。

7.孩子是不是品质有问题?

“儿时偷针,长大偷金!

”,“你竟敢撒谎!

”这些话,你说过吗?

如果没有,那就庆幸吧!

如果说了,以后就不要再说了。

常常看到家长把孩子的行为归类于品质问题,哇!

这真就无意中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且不说是否品质有问题,单单讲改变行为容易呢,还是改变品质容易?

如果你已经给孩子贴了某个标签,例如“小偷、不诚实、自私”,这些让人听了无地自容的标签就加固了孩子的问题。

要相信你的宝贝儿,她一定是在没有经验没有太多思考的前提下做了对自己伤害最小的决定,这个决定用大人的眼光来看是那么幼稚和不可思议,可是,他们是孩子,怎么能用大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呢?

孩子与成年人的思考方式不同,孩子是以感受性为主导,偏感性,看似幼稚。

成年人是以理性思维为主导,偏理性,看似成熟。

不要着急,大人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这也正是作为父母的你,在他们成长过程里要逐步传授给他们的。

除非你的教育方法用的不合适,否则,孩子一定乐于学习成人的经验,因为每个孩子都渴望长大。

8.教育是授之以“渔”,不是授之以“鱼”。

有不少家长委屈的很,觉得自己为孩子做了那么多事情,结果还是事与愿违,很不理解。

教育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要看家长们把教育理解为什么,你是想授予你的孩子“鱼”还是“渔”呢?

在动物的世界里,鸟类的妈妈要让孩子学会飞,而不是背着孩子飞;老虎要教给小老虎怎样捕食猎物生存,而不是把肉放到孩子嘴边;就连一只小老鼠都知道演示给幼鼠们看如何获取食物。

自然规律是教育我们如何适应环境生存下去,作为人类,仅仅活着还不够,要活得精彩。

如是,压力本身就膨胀了,我们担负的不仅仅是生存的概念,还多了一个“更好”的目标。

我常常劝诫过于保护孩子的父母:

在安全的时候让孩子摔几跤是为了在危险的时候孩子可以大步地跨过去。

9.家有问题儿童?

我给家长们讲个真实的故事。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在自己的作品中曾描述自己小时候非常淘气,让她最感兴趣的游戏是钻铁丝!

抬起带刺的铁丝,从围着铁丝网的院子的一头钻过去,再钻回来。

尽管她的裙子被铁丝刮出大洞,短裤也被勾破了,却还依然乐此不疲。

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很让家长们头痛呢?

   黑柳彻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就因为严重干扰全班同学上课而被迫退学。

按照我们的理解,她是一位典型的“问题儿童”。

可是,她的妈妈并没有责难孩子,也未曾阻止孩子玩钻铁丝网的游戏。

也许你会问,这样被大人“放纵”的孩子,长大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然而,她却成就了自己,成为了日本著名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到底什么样的孩子心理才算健康呢?

答案是:

把孩子当孩子去抚养和教育。

既不强求孩子思想如同大人般符合逻辑,也不要求孩子提前做出言行一致的成熟行为。

孩子小时候玩够了,长大了才能安安心心地做大人,小时候未曾体验的东西,长大后有时会以冲动般的行为或异样的举动,去尝试那些未做的事。

 所以呢,我建议家长们让孩子去玩儿各种游戏,多多的体验这个世界,作为父亲,带儿子去旅行和冒险,母亲呢,要把女儿的自尊心培养的满满的,不断的鼓励和肯定孩子、信任孩子才是让孩子改变的直接动力,这是临床心理学的宝贵经验。

   蒙特梭利曾说过:

“儿童对活动的需要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

游戏是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必需的营养,孩子今天是一个快乐的小孩,明天就会成为一个快乐的成人。

能快乐成长的孩子,心理最健康!

10.单亲家庭的孩子该如何教养?

随着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家庭也越来越多。

人们似乎已经可以接受离婚这件事情,同时把离婚看得不那么重要了,可是“单亲家庭”这个名词却始终影响这一群体的孩子。

我常常听到有人说,找对象不能找单亲家庭的!

为什么呢?

当然是因为缺少爸爸或者妈妈的孩子,心理一定不健康!

这种说法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形势,人们在不断的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同化着,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不容易了,尤其当他们面对婚姻的时候。

心理健康的孩子一般来说,符合这么几个标准:

内心有爱、能较好的接纳环境、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客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几条评分下来,能打高分的孩子还是很少。

我起初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时候,心理学学得还不够好,背书本知识背的比较多一些,因此我也曾理论上的以为父母和孩子组成稳固的家庭关系才是良好的关系。

改变我想法的是这几年来累积的经验,我接收的青少年个案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占极少的分量。

这就是事实,虽然我们想当然的以为单亲一定是有问题的,总觉得孩子缺了父亲或少了母亲的陪伴就会成长歪曲,也许正因为是单亲家庭,所以陪伴孩子的那方父母会更加在意孩子的成长,更加呵护孩子的内心,才使得孩子成长的更好吧。

歌手朱明瑛跟丈夫离婚后自己带着儿子生活,但是她丝毫没有觉得独自带孩子是份苦差事,反而很享受独自包揽孩子的教育大权的快乐,儿子也丝毫没有因为父母的分离受到质的影响,反而非常优秀。

虽然这么说,单亲家庭仍然需要注意很多问题,才能保证孩子的心理成长。

1.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

研究表明,物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2.让孩子经常参与到亲友圈儿里去感受群体。

一个单亲家庭确实是缺失了父母其中一个,本来孩子可以在家庭关系中通过爸爸来缓冲一下妈妈的威严的时候,爸爸却不在身边,使得孩子孤立无援,容易导致深切的不安全感受。

经常让孩子在亲友们的环境里感受一下群体,便适当的弥补了这种不足。

3.单亲家庭的禁忌:

父母在孩子面前贬低对方。

这个需要解释一下,孩子通常是判给母亲,母亲如果常常在孩子面前贬低孩子的爸爸,或者对着亲友说孩子爸爸的坏话,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状态就会偏激执拗,对两性和婚姻产生恐惧感,甚至形成一个压抑型性格。

4.带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开心,并且有自己的事情做,同时保持与孩子的内心交流。

如果因为担心自己一个人带不好孩子而整天盯着孩子,这样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孩子要么在沉默中继续沉默,要么就会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彻底大爆发。

我常见到一类青春期延后的青年,用各种方式让违背父母的意愿,深追究这类人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他们的孩提时代都是被父母关注和约束着长大的。

于是终于参加工作了,终于要结婚生子了,这个时候往往孩子不是做了自己想做的选择,而是做了父母们不想要的选择,以此来挣脱父母的束缚,争取独立。

5.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朋友交际圈,使得孩子能很好的融入社会群体中,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后要讲的是最后两条,妈妈要快乐和鼓励孩子建立交际圈子。

这两条一定要结合起来做。

因为如果妈妈不快乐、不幸福,那孩子就很难把焦点向外界伸展,孩子会整天背负着妈妈的负面情绪,因为亲情的爱是与生俱来的。

就像如果我们看到孩子闷闷不乐,那我们家长就算有很开心的事情去做,估计都会很难投入到快乐的情绪中去。

11.面对青春期的小孩,那些言行是禁忌的?

现在的孩子早熟,青春期的起点提前到小学三年级也是很常见的。

青春期是雷区,一踩就响!

父母要谨慎小心的跨越这些领域才好。

首先是不要强行探索孩子的隐私,例如日记本、翻书包、跟踪、没收手机等。

青春期少年要的就是“自我”,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自我空间”。

就像狮子成年了要占据领地一样,这也许是动物普遍的习性吧,总之这是个踩了之后后果最严重的雷区。

父母们要聪明的避开,并适当的表示尊重,例如不踏入孩子的房间,不再问东问西。

这样持续下来,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表达的尊重和理解,自然亲子关系就会更好,心理话说的也更多一些了。

第二个雷区是:

使用权威型的语言与孩子沟通。

例如:

我是你爸!

没有我就没有你!

这个雷区一旦踩了,孩子就如同暴跳的小倔驴一般,更难管教和驯服,难道您还嫌孩子的叛逆来的不够猛烈吗?

一般情况下,建议父母若是发现孩子有叛逆情绪时,默默的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比较安全。

以退为进的意思是,把权威型的语言模式改为商量型的语言模式,例如:

“你觉得爸爸的这个观点如何啊?

爸爸更想听听你的看法。

”这样你来我往谈话下来的结果必然是孩子既觉得你这个老爸很民主很好沟通,同时又汲取了你的人生经验,学到了东西。

下一次的交流就更加顺畅了,作为家长何乐而不为呢?

限于字数问题,就先讲三个雷区。

第三个雷区是“否定孩子”。

这个时期的孩子就像需要施肥的庄稼,这个时期不施肥就没机会了,无法补救。

所以家长们切忌否定孩子的任意想法和行为,例如:

“你怎么这么幼稚!

”这样的话属于哪壶不开提哪壶类型的,越是这么说,孩子越折腾。

孩子的想法可以幼稚,因为是孩子。

相对来说较为成熟的成年的我们,如果把不住嘴,想什么就说什么,那至少先证明了你不够成熟。

肯定孩子,例如孩子想放弃学业去环游世界,父母们先别害怕,先肯定孩子“有思想”,然后用询问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环游世界的时机未到。

例如:

“孩子,你的想法让爸爸非常震惊!

这证明你长大了!

你计划好环游世界的路线了吗?

需要多少费用呢?

需要几年?

如果你成功了,环游世界回来后你打算做些什么呢?

”往往孩子们只是有冒险的不同寻常的念头,却根本没有计划性和实施的可能性。

这样先肯定后询问的方式,既能成就孩子,又能间接的帮助孩子意识到想法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距离。

12.有效沟通的金钥匙是什么?

我常说,语言其本身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当我们给其注入情绪和表情的调味料,才使语言有了生命和价值。

为什么家长普遍存在着与孩子沟通的问题呢?

因为我们沟通的对象都同龄或者同辈的人。

孩子找孩子聊天,成年人找成年人交朋友,我们很少看见大人去找个孩子交朋友的。

因此,每当家长想要理解孩子的时候,几乎都很难跨越年龄的距离。

这期就从实际操作的层面讲讲怎么有效的跟孩子沟通,并借助沟通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与孩子沟通有个前提:

以孩子的想法为中心。

跟孩子沟通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满足家长们自己的好奇心。

不把孩子的想法作为谈话中心的家长,沟通一定是失败的。

比如妈妈问孩子:

“孩子,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

”孩子说:

“我觉得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以后注意就行了。

”沟通到这里,是成功的,因为妈妈问问题孩子回答了,有来有往。

妈妈接下来的反应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变成这个样子:

妈妈说“你怎么能这么想!

我告诉你!

这件事儿非常严重!

不好好反省你以后就完了!

”孩子的反应通常是要么反驳,要么不吭声了。

反驳还好些,不吭声了怎么继续呢?

很多家长常常以自己的想法压迫着孩子的想法,这就必然导致了沟通的失败。

上述例子里的妈妈如果这样回应:

“妈妈听你的语气是已经在这次的事情上吸取了经验教训了是吗?

”妈妈没有否定孩子的想法,反而是略带疑问的肯定了孩子,让孩子觉得“妈妈对我是信任的,而且妈妈以为我反思过了。

”于是孩子即便之前没有反思的想法,也会愿意顺着妈妈的肯定做一下反思,这样就会让妈妈对我的肯定成为真正的肯定。

成功的教育者,要明确与孩子沟通的本质是“辅导孩子”的过程。

怎样通过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做某些事情和禁止孩子做某些事情,是每个家长的必做的重点难题。

首先,相信孩子可以做出较好的决定。

比如上述妈妈的那句话:

“妈妈听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