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海洋科技与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科学技术研究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112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海洋科技与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科学技术研究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北海洋科技与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科学技术研究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北海洋科技与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科学技术研究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北海洋科技与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科学技术研究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北海洋科技与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科学技术研究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海洋科技与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科学技术研究院.docx

《河北海洋科技与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科学技术研究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海洋科技与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科学技术研究院.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海洋科技与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科学技术研究院.docx

河北海洋科技与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科学技术研究院

河北省海洋科技及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沿海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对增强河北发展活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快实现富民强省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河北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提升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一、重要性和紧迫性

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新时代,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开发海洋资源,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

世界各海洋国家在发展传统海洋产业的同时,为了获取最大的海洋经济利益,纷纷制定政策法律和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抢占先机。

世界各海洋大国围绕公海及国际海底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依靠海洋高科技中的领先地位不仅在政治上抢占海洋空间和资源,而且把发展海洋高科技当作海洋开发的重中之重,制定各种政策、法规培育和扶持海洋新兴产业,以海洋高技术为基本特征的海洋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相互竞争的焦点领域。

我省沿海地处环渤海的中心地带,“十一五”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和“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的重大战略部署,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海洋开发区域布局日趋合理,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为“十二五”我省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率先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与我国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我省传统海洋产业在整个海洋产业中的比重明显偏高,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滞后,海洋科技基础薄弱,很多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战略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海水利用、海洋生物等海洋新兴产业仅处于起步阶段。

同时,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发,典型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海洋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下降,制约着我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渤海地区是正在崛起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我省作为“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海岸线长487公里,海岸带总面积11380平方公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大力推进海洋科技进步,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引领和支撑海洋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对我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高区域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壮大海洋科技力量,加强海洋产业关键性技术研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成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把河北沿海地区打造成富有活力的经济带和环境优美的生态区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立足省情,重点突破。

从河北实际出发,在沿海地区现有海洋产业和资源基础上,紧密围绕海洋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需求,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成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的重点领域和地区,率先实现海洋高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水平的重点突破,加速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产品,带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海洋支柱产业技术升级。

2.科技创新,优先发展。

加强海洋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

加速海洋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海洋高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规模,以海洋高科技成果的开发和应用为核心,加速构建海洋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培养壮大海洋科技力量,不断拓展海洋产业的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为引领和支撑河北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3.远近结合,分类推动。

从河北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的发展实际出发,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根据海洋产业需求和各类海洋高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坚持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中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衔接,基础研究、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并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统筹规划、有序部署,促进海洋科技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

4.市场主导,培育产业。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完善海洋产业链条,加快特色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和基地建设,培育海洋龙头企业,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优势地区和骨干企业集中,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互融共进的良好局面。

5.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

科学统筹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坚持海陆统筹,保护海洋环境,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恢复海洋生态功能,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海洋资源永续开发利用。

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沙净的宜居环境,促进沿海地区又好又快、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科研条件明显改善,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突破一批海水利用成套技术与关键设备,建设一批海水利用示范工程,力争将曹妃甸工业区打造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研究开发一批海洋创新药物、新型海洋生物制品,攻克一批盐生植物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明显市场优势的高端产品;培育一批海洋水产良种,开发一批海水健康养殖技术和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培育扶持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以北戴河及关联区域为重点,逐步建立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海洋灾害预测预警和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应对海洋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三、海水利用技术及产业化重点任务

针对我省淡水资源严重紧缺的突出问题,以培育壮大海水利用新兴产业为目标,围绕海水淡化、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海水直接利用,增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突破一批海水利用成套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利用关键设备,开发一批大规模海水利用成套装备,建设一批海水利用示范工程,初步建立海水利用的科技和产业基础。

1.海水淡化技术与装备

以培育和壮大海水淡化产业为目标,重点开展高回收率、低碳化海水淡化新技术研究,研制海水淡化专用耐蚀材料、廉价高效换热材料和能量回收装置、海水高压泵、循环增压泵等海水淡化关键设备,研究开发2万吨/日以上大型海水淡化技术与成套装备,开发面向钢铁、化工等行业余热利用的海水淡化技术与装置,培育一批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建设大规模海水淡化产业化示范基地。

2.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技术与装备

以深度开发利用海水化学资源为目标,重点开展海水化学资源利用专用分离材料研究,海水提锂、提溴等新工艺、新技术和中试研究;开发10万吨/年海水提钾成套技术与大型装备,培育海水提钾专用材料生产基地和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研制开发海水淡化副产浓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打造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

3.海水直接利用技术与装备

以节约淡水资源为目标,重点开展海水循环冷却水处理工艺技术、环境友好型水处理药剂、大型海水直接利用工艺和工程研究;开发海水利用预处理和后处理大型化成套装备、海水软化技术及装备、高效海水烟气脱硫技术和装备;在钢铁、化工等行业组织实施海水冷却示范工程。

4.海水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加强海水淡化、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海水直接利用等先进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形成海水利用新型产业链;以海水综合利用为纽带,积极推进钢铁、电力、海水利用、海洋化工等现代产业集成,努力将曹妃甸工业区打造成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海水利用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四、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技术及产业化重点任务

围绕开发和利用海洋丰富的生物资源,突破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一批海洋创新药物、新型海洋生物制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海洋水产品、盐生植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明显市场优势的高端产品,初步形成海洋生物新兴产业。

1.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

以提高海洋药物研发与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托我省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发现一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及先导化合物,挖掘一批与海洋药物相关的功能基因,为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制奠定科学基础和技术基础;开发一批多糖类、活性多肽、皂苷类等海洋生化药物,突破一批生化药物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发挥传统海洋草本药物的优势,利用高新技术推动草本药物的现代化;加强海洋药物相关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推动海洋药物的产业化发展。

2.海洋生物制品研究与开发

针对海洋独特的生物资源,围绕海水和海洋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研究开发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酶、酯酶和糖酶等海洋新型酶制剂;围绕壳聚糖、海藻酸盐等生物资源,研究开发功能性医用敷料、药物缓释材料、可降解生物材料和改性多糖等海洋生物材料;围绕一些海洋生物的特有结构化合物,研究开发一批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安全、高效、环境友好的海洋农用生物制剂。

3.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围绕制约海产品精深加工的关键技术问题,针对鱼、虾、贝类、藻类等大宗低值海产品深加工,开发方便食品、风味食品、天然调味品、佐餐品等高增值产品,研究开发活性多糖、不饱和脂肪酸、活性肽等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的保健品;利用扇贝、海参、对虾、章鱼等大宗水产品的加工废弃物,开展贝壳、内脏等有效成分提取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天然活性钙、牛磺酸、活性多糖等高附加值产品。

逐步建立起大宗、优势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形成一批具有明显市场优势的高端产品,加速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

4.盐生植物开发利用

针对我省盐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的现状,研究挖掘盐生植物的药用、保健、食用等特殊功能价值;围绕分布面积广、开发潜力大的盐地碱蓬、白刺、播娘蒿、费菜等植物品种,突破一批精深加工、分离提取等关键技术,研发一批高附加值功能性产品;构建盐生植物良种繁育、种植、加工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力争使滩涂与盐碱地资源变“废”为“宝”,形成盐生植物开发利用新兴产业。

五、海水养殖技术及产业化重点任务

针对严重制约我省海洋渔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重点围绕海洋水产良种培育、海水健康养殖和渔业生态环境修复,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引进与集成示范,加速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提高海水养殖质量和效益,促进渔民增收,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海洋水产良种培育与产业化

为解决海水养殖产业对抗逆性强、抗病力高、生长快的新品种需求,采用现代遗传育种技术,开展河豚、牙鲆、半滑舌鳎等特色品种的提纯、复壮及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开展具有增养殖发展潜力的银鲳、江珧贝等品种的繁育技术研究,底栖贝类毛蚶、缢蛏、文蛤等品种的良种选育及规模化苗种生产技术研究;海湾扇贝、对虾等高抗新品种引进、驯化与扩繁技术研究。

建设海洋水产遗传育种和良种繁育基地,基本满足我省海水增养殖业对优质苗种的需求。

2.海水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以扩大海水养殖规模、提高海水养殖效益、提升水产品质量为目标,开展环境友好型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构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浅海区域重点开展以海湾扇贝为主的多营养层次高效综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在滩涂区域重点开展以底栖贝类为主的增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在潮上带重点开展以牙鲆、大菱鲆为主的全封闭工厂化养殖和以河豚、对虾、梭子蟹为主的池塘生态型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在不同类型区发展高效养殖示范基地,大幅提升海水养殖业整体水平。

3.海洋渔业生态环境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

针对我省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等突出问题,在海洋鱼类栖息地重点开展人工鱼藻礁、增殖放流等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养护鱼类生物资源,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围绕浅海增养殖区,开展大型藻类与贝类生态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改善浅海养殖生态环境;围绕滩涂养殖区,开展以贝类增殖为主的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建立滩涂贝类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技术集成体系,实现滩涂渔业生态环境的恢复和良性发展。

六、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及重点任务

针对我省近岸陆域生态破坏、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海洋功能退化、突发灾害事故频度增加等严重问题,从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重大灾害应急处置、典型海岸带修复、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等方面,逐步建立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技术体系,为把我省沿海地区打造成天蓝、地绿、水清、沙净的宜居环境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1.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

针对我省近岸海域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灾害频发等突出问题,开发近海海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与装备,研究海洋水质与污染多参数的传感器及网络,多传感器、多光谱波段遥感数据的复合处理与自动解译技术及系统;构建海洋环境信息数据库,建立适合不同海域环境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区域水质预报预警模型,开发赤潮、溢油、海冰等海洋灾害应急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信息可视化;加强海洋监测技术集成,健全海洋环境实时立体监测体系,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的覆盖率、时效性和反应能力。

2.海洋重大灾害预警与减灾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多发性重大海洋灾害,以防灾减灾为目标,重点开展海洋赤潮预测预警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减少赤潮发生频次和造成的损失;开发海上溢油高效吸附材料、浮油清理与回收等关键技术及设备,降低海上溢油风险;开展船舶压舱水强氧化、强磁场等处理处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防止外来生物入侵造成生态灾害;进一步建立健全风暴潮、海冰预报预警技术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为减轻海洋灾害提供技术支撑。

3.典型海岸带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我省砂质海岸受到严重侵蚀威胁、海滩旅游资源丧失日益突出问题,围绕平直砂质海岸、岬湾海岸和海岛等不同类型,重点开展人工沙坝、生态海堤、人工养滩、覆植沙丘等海岸带生态修复和生境养护技术体系研究,建设北戴河海滩修复技术示范区;根据河北岸线类型,构建典型受损海岸保护与修复技术信息系统,为海岸带保护与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围绕沿海生态绿化的迫切需求,积极开展耐盐、抗寒绿化植物的引种、筛选和绿化技术集成与示范,为建设海蓝、地绿、沙净、气爽的沿海生态带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4.重要河口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目前我省沿海河口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退化等突出问题,围绕恢复和保护河口湿地生态功能,以戴河河口、滦河河口、七里海瀉湖、曹妃甸滨海湿地为重点,重点开展封滩育草、退养还滩等生态修复技术,人工湿地与原生湿地相结合的生态景观构建技术,污染物净化与控制技术,河口湿地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技术,形成完善的河口湿地生态恢复和保护技术体系,健全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为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七、保障措施

1.加强海洋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我省海洋科技人才数量少,领军人才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围绕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开发能力,积极发展海洋专业研究机构,加大海洋创新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依托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和海洋工程开发项目,培养、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特别是注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和一线创新创业人才。

大力培养海洋新兴产业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实用技术人才。

鼓励和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缓解海洋人才短缺的矛盾。

建立有利于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科技人才从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领办创办海洋科技企业。

2.大幅度、多渠道增加海洋科技投入

设立海洋科技专项资金,引导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海洋科技研发,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成熟度高的海洋高技术成果产业化。

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

加大科技风险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专利权质押贷款等对海洋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海洋新兴产业,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3.积极推进海洋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建设

围绕增强海洋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海洋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形成先进完善的海洋高技术研发、试验基地等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大力推进海洋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海洋新兴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培育海洋龙头企业,促进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4.加强部门、地方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调联动

海洋开发与保护涉及面广、投资大、周期长、公益性强,必须加强科技、发改、国土(海洋)、环保、水利、农业、林业等省直部门之间、秦唐沧地方政府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调联动,围绕国家、省、市规划实施的重点项目,组织开展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全面提升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质量和水平。

5.积极开展国内外海洋科技交流与合作

针对我省海洋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的现实,加强同发达国家、国内大院大所、沿海发达省份、环渤海省份的交流与合作,围绕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着力抓好关键领域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和吸引省外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在我省开展合作研究和成果转化,共建海洋新兴产业基地,助推我省海洋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