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信息化新产业文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072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化信息化新产业文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工业化信息化新产业文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工业化信息化新产业文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工业化信息化新产业文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工业化信息化新产业文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业化信息化新产业文明.docx

《工业化信息化新产业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化信息化新产业文明.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业化信息化新产业文明.docx

工业化信息化新产业文明

工业化·信息化·新产业文明

    20世纪是工业化的世纪,是工业化走进人们生活的世纪。

工业化与人们的生活结合的主要标志是:

电在家庭的使用;电话的普及;汽车的发明和普及;电视机以及音响、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和录像机等其他家用电器的发明和普及;个人电脑和因特网的发明和普及;作为大量生产与大众消费的桥梁的百货店、超市、方便连锁店等流通业的发达等等。

    展望新世纪的技术发展,可以看到有三个大潮流。

其一是IT(信息技术)革命;其二是工业化的进化;其三是新产业文明的即将兴起。

IT革命可以定位为继以蒸汽机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和以电气、内燃机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产业革命”。

工业化造就了信息化,反过来信息化又在推动工业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推动工业化的“进化”。

20世纪中与大众消费密切相关的主要工业产品几乎都将发生“进化”。

流通业也将发生“脱胎换骨”的转变,如电子商务正在冲击传统的流通中介产业,必将引起一场全球性的流通革命。

21世纪前二三十年,生物、纳米、超导、新材料、新能源、宇宙空间和海洋等一大批高新技术将日趋成熟,并走向产业化,必将把人类技术文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能不能跟上这三大技术和技术革命潮流,并在一些重要领域夺取优势,关系到一个国家在新世纪的命运和前途。

为此,我国应及早采取相应和有力的对策。

    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候,回顾上个世纪技术发展的历程,展望新世纪技术发展的前景,分析技术进步对世界经济的主要影响,对于我们如何抓住新世纪技术革命的机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20世纪是工业化走进人们生活的世纪

    20世纪是工业化的世纪,是工业化走进人们生活的世纪。

    世界上第一家发电厂建成于1882年,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电力才被普遍地应用于工厂和家庭。

电既可作为工业生产、交通工具的动力,又可直接作为家庭生活的能源,这是它与触发第一次产业革命的重大发明——蒸汽机之间的本质区别之一。

    另一项为家庭生活注入动力的重大发明是内燃机。

191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首创以装配线生产的方法批量生产使用内燃机的汽车,从而使汽车逐渐普及,成为大众的交通工具。

    现在,不少学者认为电与内燃机的发明触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20世纪正是第二次产业革命兴起并走向成熟的时期。

    此外,还需特别提到电话和电视。

电话虽然是英国人贝尔在1876年发明的,但直到20世纪才进入普及阶段,逐渐成为广大家庭的主要通信手段。

    1926年出现了20世纪另一项标志性发明——电视机,1932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传送世界上第一套定期播放的电视节目。

如今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已经通过无线中继站、电缆及卫星传送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在20世纪走入家庭的其他家用电器还有:

收音机、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微波炉、录像机、游戏机,以及与其称之为“家电”(家用电器)不如称之为“个电”(个人用电器)的各种电子玩意儿:

随身听(磁带、CD、小CD)、袖珍收音机、计算器、笔记本电脑、掌中电脑乃至移动电话(见表1)。

    表1 20世纪开发成功或开始销售的主要消费品

    除去上述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技术发明以外,20世纪也是诸如原子能、喷气机、人造卫星、半导体集成电路等许多其他重大技术发明产生或普及的时期。

    然而,从技术的角度看,20世纪的最大事件是在40年代诞生了电子计算机。

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打得如火如荼,美军为了在非洲沙漠作战,开发了即使在沙漠中也能计算出炮弹弹道的电子计算机。

    最初的以真空管作为基本元器件、需占用几个房间的电子计算机,转为以半导体作为基本元器件,并依靠芯片技术的迅猛进步而日趋小型化,出现了仅相当于12英寸电视机大小的个人电脑,继而形成由千千万万个人电脑及其他信息终端(如移动电话、信息家电)相连而成的网络。

于是,在无数家庭又多了个介于家用电器和办公设备之间的新家什——个人电脑。

    这样,20世纪出现了一个真正面向大众的、由汽车、家电、通信、电脑等工业组成的工业群体,以及支持这个工业群体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钢铁、石化等原材料工业、火力发电、核电等动力工业、建筑、建材工业等。

    工业产品走入家庭,与大众“打成一片”,反过来又为工业化进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因为只有大众消费的形成才导致产生巨大市场需求,才使大批量工业生产有了用武之地。

这样,大量生产与大量消费之间形成了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同时两者间也不断产生“摩擦”,出现了所谓生产危机或经济危机。

    各国工业界在提高大批量生产的效率和水平,或者为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要而不断增加产品品种的过程中,工业生产过程本身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计算机自动控制、数控机床及机器人的应用等,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且可制造出不少依靠人工不可能制造的产品。

例如制造半导体芯片的核心设备——光刻机在对晶片进行光刻操作时,定位精度达到0.1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千分之一,而且一枚晶片要重复几次光刻才能形成所需的集成电路图形,前一次光刻与后一次光刻必须套得非常准,从而使机械的、技术的问题更加复杂。

这个光刻机是集成电路制造中最重要的设备,它在半导体芯片制造业中的地位,就相当于高炉在钢铁业中的地位一样重要,也是人类迄今所能制造的一切机械中最精密的机械。

目前全世界高级光刻机市场几乎已经被3家企业所垄断(日本的尼康占40%以上,佳能占24%,荷兰的ASM公司占20%)。

    随着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工业产品的性能与质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比如,一盘普通的录像带的中心部分装着一个小型轴承,轴承里有滚珠。

人们恐怕很难相信,就是这盘在市场上随时可以买到的录像带里的轴承滚珠,它的“真圆度”、也就是真正接近圆形的程度要比核导弹制导用的陀螺罗盘中的轴承滚珠的“真圆度”还要高得多。

说起来这好像有点离奇,但实际情况就是如此。

这是因为录像带使用的小型轴承的数量极大,每年要产生几十亿个,同时它每时每刻都要经受市场竞争的考验和验证,轴承滚珠的真圆度稍差一点,放出来的图像就会失真,这种产品就会被市场淘汰。

而导弹使用的陀螺仪精密轴承的生产数量较少,即使是在美国,累计起来也至多只生产2-3万个,而且导弹武器的精度如何,很少有机会在实际战场上进行验证。

最近美国利用打科索沃战争的机会,检验了一下它的导弹的精度,其结果并不理想,造成了不少所谓“误伤”、“误炸”。

    在整个20世纪,在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中,工业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致力于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中,工业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

到了80年代,尽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现了所谓“后工业社会”的预言,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超过了工业,但90年代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实现持续增长,一个重要因素仍在于一些重要工业部门得到再生。

比如90年代美国从日本夺回汽车、半导体工业的首位宝座。

    除了工业之外,还需提到在工业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包括商流和物流在内的流通业。

20世纪也是流通业迅速发展的时期。

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百货店、分别在20世纪30年代初和40年代中期在美国诞生的超级市场和方便连锁店,以及其他众多的流通新“业态”的兴起和普及,为大量生产与大量消费牵线搭桥,功不可没。

    二、IT革命、工业进化与新产业文明

    展望新世纪的技术发展,可以看到有三个大潮流:

其一是IT(信息技术)革命;其二是工业化的进化;其三是新产业文明的即将兴起。

    

(一)IT革命

    现在媒体上到处在热炒“IT(信息技术)革命”。

其实,类似IT革命的说法早在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就出现了。

当人们再次热烈谈论IT革命,其实是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计算机、卫星、光纤通信、移动电话为标志的信息通信技术革新日趋融合,在此基础上,冷战时期美国为军事目的而开发的因特网在冷战结束后转向民用,并开始迅速普及,将信息技术革命推向了新的高潮新的阶段,形成为一次真正的新产业革命。

    关于IT革命在技术发展史上的定位,也许可以将这次产业革命定位于继以蒸汽机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和以电气、内燃机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产业革命”。

与前两次产业革命相比,值得注意的是,IT革命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前两次产业革命,比如互联网从开始普及到5000万台电脑上网才用了4年时间,而电话从开始普及到超过5000万台花费了75年。

在互联网行业有所谓“狗年”之说,狗长1年相当于人长到7岁,互联网技术正是以超出一般产业技术大约6-7倍的速度发展。

    IT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自第一、二次产业革命以来最重要的技术革命,而且在于它正在改变第一、二次产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一整套产业系统、社会系统乃至既得权益体制,形成了一次远远超出技术范畴的全方位“创造性的破坏”。

同时,鉴于IT革命将大大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因而具有“信息产业革命”和“信息社会革命”两个侧面。

还需提起的是,第一、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也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的形成期,这意味着IT革命也将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产生深刻的影响。

现在,能否从容应付IT革命带来的急剧变化已成为各国政府、企业乃至个人所面临的重大考验。

    关于IT革命对各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具体影响,在90年代曾产生过不同意见的争论,现在可以确认的主要影响是:

IT的普及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步伐,对世界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IT的普及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促进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发达国家从工业化向信息化发展阶段的过渡,还导致工业生产力在全球范围的重新配置与产业地区结构的变化,使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从“一国行为”转变为“国际行为”,跨国公司正日益成为推进全球性生产力重新配置与产业地区结构调整的重要角色;IT革命的需要加快了劳动力与科技人才在不同产业、不同职业、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流动,正在大大改变劳动市场的面貌;信息化正在促使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构和人事制度发生深刻变革,而这种变革的成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今后命运。

总之,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经济的面貌。

而从长远看,信息化将可能缓解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日趋尖锐化的环境、资源问题,导致产生一种对环境、资源消耗较少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模式。

    在当今这场IT革命中走在前列的国家,除去素被称为“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国家之外,也有一些尚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新兴工业国,如新加坡、韩国的信息化步伐之快超过了日本,在发达国家中北欧各国在信息化方面表现突出。

    这里还值得提到印度。

据说20多年前美国一家公司经营者在同印度官员进行商务交涉时,傲慢地将手里一只打火机扔给桌子对面的印度官员说:

“什么时候印度能把这东西制造出来,也让我知道一下。

”这件事情已过去很多年了。

如今美国人在印度人面前再不敢像过去那样傲慢,这是因为经过80年代的经济调整,印度经济呈现出很大起色,特别是印度的计算机软件产业取得了惊人进步。

过去十几年中印度软件出口年均增长40%,如今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软件大国。

全球500家大公司中有200多家采用了印度生产的软件。

    软件之所以成为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擅长的技术领域,这是因为搞软件不需要什么大型机械设备和大量资本积累,而主要依靠人的头脑。

从编制软件的要求来说,最重要的才能是短时间记忆能力。

比如,一般人可以记住7位电话号码,而优秀的软件人员能记住15位以上的数字。

比尔·盖茨的记忆力就很强。

据说公司里很多职工的电话号码、汽车牌照号码等各种数字他都能马上说出来。

他11岁的时候参加背诵圣经的比赛,几百个儿童当中,只有他一人能把两万字的圣经片断一字不差地背出来。

而且这种记忆能力的高低跟一个人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没有关系。

哪个国家都会有记忆力特强的人才。

加上软件产业所需投资少,一张桌子,一台电脑,再通过电话线与外部联系,就可以编制软件。

因此,只要狠抓教育,即便是穷国也可能在软件领域大显身手。

    事实上,信息化的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历史上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都曾成为后发国家的机遇),这就是尚未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发展中国家有可能通过采取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战略加快对发达国家的追赶。

而且,由于IT革命的速度大大超出了前两次产业革命,因此,如何利用IT革命的“高速度”加快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就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可以相信,当今处在工业化途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国家,它们通过利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发展战略,利用有线互联网与无线互联网的超前发展,创造出一种赶超发达国家的新模式。

这种赶超将不同于战后日本实施的赶超,后者是单纯的工业化的赶超,前者则是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意义上的赶超。

在经济学中,所谓“发达国家”其实是指“工业发达国家”,今后,单纯以工业化发展水平衡量的“发达国家”的标准或许应当修改,至少应当照顾到“工业发达”与“信息发达”这两者的结合。

    当然,工业化仍是发展中国家不可回避的课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化方面的追赶比信息化方面的追赶更艰巨更费时。

比如,虽然人均GDP只有不到400美元的印度可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软件大国”,但至今却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作为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成熟技术”照相胶卷领域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其最大原因就是无法对抗发达国家先进企业所长期积累的生产诀窍和经验,至今在国际胶卷市场上执牛耳的仍是美国柯达、日本富士胶卷、欧洲格巴尔特三家,都是典型的发达国家制造企业。

    因此,扎扎实实发展制造业技术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无法回避的课题。

即便是信息社会也需要坚实的工业化基础和制造东西的本领。

不管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技术产业,不管是在工业化时代还是在信息化时代,都离不开制造,离不开“做东西”。

即便是视窗或搜索引擎,也要以计算机网络作基础,也离不开做集成电路、做计算机、做光缆、做卫星,离不开做用于制造上述产品的机器设备和各种原材料,离不开工矿业的开发。

就好比如果大家都去当股民,在股市上炒来炒去,把一个铜板炒成一百个铜板,却没有一支庞大的劳动大军扎根于生产现场埋头苦干搞生产“做东西”,那么整个经济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总有一天要垮台。

    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也不能把信息化“炒”得过热,“炒”得人们做梦也想到网上发财,以致使能扎扎实实到工业现场搞生产“做东西”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吃香。

长此下去,我们的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的发展战略就有落空的危险。

    如果说,“日本模式”是后发工业化国家“后来居上”的成功模式,“美国模式”是工业国率先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成功模式,那么,处在工业化发展途中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能不能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成功结合,通过利用移动互联网的超前发展,创造一种赶超发达国家的新发展模式,则有待我们的智慧和努力。

    

(二)工业化的进化

    在展望新世纪技术进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时,还需注意到IT革命以外的、在不同程度上与IT革命相联系的两大趋势,这就是工业化的进化与新产业文明的即将兴起。

    首先需要指出,IT革命正是在工业化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上出现的。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就没有IT革命。

    工业化造就了信息化,信息化反过来又在推动工业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推动工业化的“进化”。

    前面提到,20世纪是工业化走进人们生活的世纪。

工业化与人们的生活结合的主要标志是:

电在家庭的使用;电话的普及;汽车的发明和普及;电视机以及其他家用电器或个人用电器(收音机、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微波炉、录像机、游戏机)的发明和普及;个人电脑和因特网的发明和普及;作为大量生产与大众消费的桥梁的百货店、超市、方便连锁店等流通业的发达等等。

    进入21世纪,上述与大众消费密切相关的工业产品几乎都将发生“进化”。

例如,现有的固定或移动电话将进化为智能型的(比如可在不同语言间进行同步翻译)、联网和可视电话;使用内燃机和汽油的汽车将进化为使用燃料电池的电动汽车(或许“汽车”这个词应当恢复为当初的“自动车”);使用真空显像管和模拟信号的电视机将进化为使用液晶或等离子显示屏和数字信号的电视机;其他家用电器也都将进化为“信息家电”或“网络家电”等等。

    由于经过进化的上述大众消费品的原理、零部件构成乃至产业内部结构均与现行产品有很大的甚至本质的不同,因此,继续致力于发展传统工业的发展中国家不能不精心编制应对工业品“进化”的时间表,比如汽车工业就需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传统的、由组装厂和生产数以万计种零部件的“金字塔型”的汽车生产体系建立起来的时候,世界汽车发展的主流却已转向生产具有全新原理和零部件结构(比现行的“汽车”简单得多)的电动汽车上去了。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工业化时代作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的流通业也将发生“脱胎换骨”的转变,众所周知的电子商务正在冲击传统的流通中介行业,引发一场真正的、全球性的流通革命,这场革命甚至可能改变迄今有关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传统概念。

流通业的另一个进化是,迄今的流通业仅仅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之间的“桥梁”,而新世纪的流通化将涵盖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回收、再生等商品运行的全过程,形成为未来“循环型社会”的基础产业。

    (三)新产业文明的崛起

    在21世纪前二三十年,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化、信息化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一大批高新技术将日趋发展、成熟,并走向产业化(见表2),其中包括生物产业、纳米产业、超导产业、光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宇宙空间产业、海洋产业等等。

上述众多新产业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组合,“相约发展”(各种新技术的产业化将可能如同“相约好了”似地同时或相继展开),必将把人类技术文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表2 21世纪前叶的新兴技术产业

    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三大特点:

其一是多元化;其二是全方位;其三是新模式。

    1.所谓“多元化”,是指大部分高新技术被应用于众多的基本产业领域,从而形成以该技术的应用为中心的新产业群,例如生物技术的应用将横跨医药、食品、信息、能源、农牧业、化学、材料、机械等众多的基本产业领域,形成包括生物医药与食品产业、生物化学、材料产业、生物信息产业、生物型农牧业、生物能源产业、生物机械产业等在内的大产业群。

生物技术对产业和经济的影响将可能不亚于信息技术,因此也有人甚至将21世纪称为“生物世纪”。

    “多元化”的另一个意思是,就材料、能源、信息等基本产业领域来说,每个基本产业领域通过运用多种高新技术也向多元化发展。

例如能源产业领域将呈现为太阳能、生物能源、宇宙能源、海洋能源、核能源与传统能源并存、竞争的局面,同时能源的供应体系也将出现集中化与分散化并行、超导发电与输电崛起的局面。

    2.所谓“全方位”,是指与迄今的工业活动主要在陆地上、在物质的宏观层次上展开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将向着宇宙、海洋、地下空间乃至分子原子世界(物质的微观层次)“全方位”展开。

比如,宇宙空间、海洋空间都将成为产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地下空间也将被进一步开发利用,比如日本人提出发展“大深度地下交通系统”,或者将物流活动转移到大深度地下空间进行。

至于纳米技术的发展,将意味着人类“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排列原子和分子”,意味着人类的产业活动将深入到分子原子世界。

专家认为,纳米技术将对21世纪的经济、国防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将可能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一样,引导下一轮产业革命。

    3.所谓“新模式”,是指从生物技术产业到纳米技术产业等等,上述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大多具有节省能源资源、有利保护环境等特点,从而形成一种与大多具有消耗能源资源多、对环境污染严重等特点的传统工业不同的、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走上工业化道路,传统工业文明越来越在资源和环境两方面给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带来了不堪忍受的负担。

而上述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由于省资源少污染且在资源和空间上有新的开拓,将有可能大大缓解地球资源与环境的限制,因而是代表着一种与传统工业文明有着本质区别的“新产业文明”。

    三、适应新世纪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

    如上所述,IT(信息技术)革命、工业化的进化、新产业文明的兴起是21世纪技术发展的三个大潮流。

能不能跟上这三大技术发展和技术革命潮流,并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夺取优势,关系到一个国家在新世纪的命运和前途。

    为了抓住新世纪技术发展和技术革命的机遇,我们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决排除各种干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存在着各种极为复杂的因素,它们在干扰、动摇、分散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的努力。

面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按照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集中力量搞好自己的事情。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是使中国迅速振兴和强大起来的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因此,世界上一些不希望看到中国真正强大起来的、居心叵测的势力正在千方百计地诱使我们偏离党的基本路线,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绝不能钻进他们所设的圈套。

新世纪中国的命运前途系于党的基本路线,新世纪人民的安居乐业系于党的基本路线,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才能顺民心,得民心。

    二、充分利用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和IT革命这三大助推器来加快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1.加入WTO

    1997年9月世界银行发表的题为《2020年的中国》的预测报告中,估算了由于中国加入WTO后,世界各国每年受益的金额。

以2005年为例,中国的受益额将为830亿美元,其他各国的受益额分别为:

欧盟710亿美元,北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380亿美元,日本610亿美元。

这意味着中国自身将是中国加入WTO的最大受益国。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

然而,同任何事物都会具有两面性一样,全球化对世界、对世界各国也必然是有利有弊,而对各国的利弊大小则因各国不同的客观国情和主观努力而异。

通过政府采取正确对策并动员广大企业紧急行动起来迎接全球化挑战,迎接加入WTO的挑战,我们就可能争取增大加入WTO之利,减少加入WTO之弊。

    从国际上导入“外力”来推进本国的改革,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曾经或正在采取的一种“改革策略”。

对于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来说,加入WTO这个助推器也具有“外力”的特征,我们可以通过全面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外力”和对外开放带来的“外力”来推动体制改革的深入。

面对激烈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市场竞争,我们只有“背水一战”,全面开展“动真格的改革”才有出路。

    2.西部大开发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兹拉·沃格尔最近曾说,中国现在开发西部同日本在70年代初推出的“列岛改造计划”十分相似。

70年代初日本在主要通过开发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而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以后,企图通过开发国内相对落后的地区来掀起又一轮的经济高速增长,然而不巧遇上了1973年的石油危机,致使“列岛改造计划”泡了汤。

沃格尔的这段话确实很有意思,但在笔者看来,即便日本在70年代初不遇到石油危机,日本也未必能够实现“又一轮的经济高速增长”,因为日本列岛太狭窄了。

    中国在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长达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完全有可能通过开发广阔的西部来掀起“又一轮的经济高速增长”。

这是因为中国的纵深之大决非日本的九州、“里日本”等地区所能比拟。

可以说,在东亚,唯有中国能够依靠开发广袤的内地来实现“又一轮高速增长”,中国是东亚地区唯一的“二次增长型”国家。

    西部大开发意味着推进中国广大西部的对外开放,这种开放不仅仅是经由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而且也应包括中国西部直接向西部以北、以西、以南、以东南的对外开放,比如西连俄罗斯、中亚,南连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