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014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3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

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赏析散文手法类试题常见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赏析散文手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

掌握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和技巧,准确赏析散文的手法。

3.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提高文化、文学素养。

教学要点

了解赏析散文手法类试题考点要求、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并熟练运用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技巧,准确赏析散文中的手法。

教学流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

1.鉴赏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的类型。

2.掌握该类型题的答题规范。

二、命题揭秘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联想与想象、烘托、象征、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学生朗读课本上这些常见表现手法的表述及作用。

 

三、典例导引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第1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6分)

参考答案: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托物言志:

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

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

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2.命题规律

总结解题思路:

(1)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现手法,

(2)依据其作用,紧扣文本内容作答。

3.牛刀小试

 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

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

……

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

文章第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

(4分)

点名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答案】这是运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为了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

四、课堂练习

1.重庆卷《甘森的西红柿》

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

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5分)

参考答案:

途中自然景象的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的生机勃勃。

衬托。

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揭示文章主旨。

点名2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师讲评。

强调答题思路和规范作答。

2.《白鹿原上奏响一只老腔》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

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学生分组讨论,组织答案,教师点拨。

参考答案:

联想。

从老腔的强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比喻。

将老腔的强调比喻为骤雨击拍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排比。

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化用古诗句。

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五、课堂总结

1.分清“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

2.多角度切入和分析。

3.用一点术语。

六、布置作业展示如下作业要求:

1.加强散文阅读,了解各类散文常用手法,积累相关术语。

2.强化练习,落实课内所讲方法技巧。

按要求完成作业

赏析散文手法,是散文阅读的高频考点,布置这个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在平时加强阅读,勤于练习,尽快提高。

《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教后反思

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对表现手法的了解、掌握及熟练运用、规范作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后,各位老师都提出了中肯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启发很大,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公开课教学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今后提高的方向。

一、肯定之处

1.教学目标明确。

整个课堂紧紧围绕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这个主要任务而展开。

复习过渡,由浅入深;课堂练习,注重能力。

教学内容丰富充实。

复习课虽然内容多、课堂容量大,但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重点突出,提纲挈领,整个课堂才能张弛有度,有层次、有梯度。

2.教学思路清晰。

复习导入、明确考纲要求、朗诵感知手法、走进高考真题、概括归纳方法、课堂训练、课堂总结,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清晰紧凑。

课堂和写作一样,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精讲:

讲考纲、讲思路,多练:

练真题、练方法,紧紧围绕主要任务精讲多练,讲透彻、练技能。

3.教学方法灵活。

整节课采用了问答式、朗诵式、讨论式、扮演式等教学方法,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也贴合高三教学实际:

既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强化了学生答题的规范性。

尤其是让学生上台板演这个环节,既检查了教学效果,同时老师带领全体学生运用前面总结的解题思路对板演的答案进行针对性点评,有很强的示范性。

二、不足之处

导课简单,缺乏精彩性。

课堂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头三分钟,你就得抓住学生的心。

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导入式,虽然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过渡,但对学生来说缺乏新意,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

如果能采用讲故事等方法来设置悬念,效果可能会更好。

没有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教学不突出。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更需要关注和鼓励。

本节课上,学生群答现象比较普遍,即使有点名回答,但基本都是学优生。

如果能抽查学困生来回答问题,既可以掌握班级整体学情,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完善补充。

缺乏板书。

板书是一节课精髓的再现,它能以清晰的条理、重点的提示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堂内容。

没有板书,显然是一大不足。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注重板书的设计,讲简洁明了的板书与丰富多彩的PPT完美结合,做到图文并茂,文质彬彬。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看到了学生在求学时的成长过程,也客观地认识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不足。

我想,这应该就是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不断的发扬长处,弥补不足,虚心向各位同仁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与学生共同进步!

《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课堂实录

一、引入

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诗歌、小说的表现手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常见手法有哪些?

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生: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表达方式,包括抒情、描写、记叙、议论。

师:

今天我们来复习鉴赏散文表达技巧中的狭义表现手法。

(幻灯片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一、命题揭秘

(幻灯片展示高考对本考点的解读)

师:

可以看出,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联想与想象、烘托、象征、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生:

(朗读课本上这些常见表现手法的表述及作用)

师、生:

(共同圈点、解读其中的重要内容)

师:

请大家注意,对比和衬托有没有区别?

生:

有区别,对比没有主次,衬托有主次。

二、走进真题

(幻灯片展示高考真题)

师:

题目的问法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这是问什么呢?

生:

表达技巧。

师:

假如让你们写一篇关于都江堰的文章,你打算怎么写?

生:

围绕都江堰,描写它是形态、历史,作用、意义等。

师:

这样你们还是以描写见长了。

而这篇文章却不以描写见长,那它以什么见长呢?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答案的解析。

(幻灯片展示答案解析)

师:

接下来我们来总结归纳一下鉴赏散文表现手法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它和诗歌的手法思路是一致的:

(1)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现手法;

(2)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该手法;

(3)点明该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牛刀小试

(幻灯片展示练习题)学生快速阅读。

师:

第三段那些词语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生:

厌倦、埋怨、诅咒。

师:

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陕北的山是什么态度?

生:

讨厌、厌恶、鄙弃的态度。

师:

弟八段又是什么态度呢?

生;赞美、颂扬。

师:

是的,第八段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陕北的山和人是积极的赞美。

既然是为了赞美,那文章第三段为什么要写对山的鄙弃和厌恶?

这是什么手法?

生:

衬托

生:

欲扬先抑。

师:

是的,应该是欲扬先抑。

这样前面抑的越低,后面才能扬的越高。

反差越大,效果越好。

谁能用规范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生:

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第三段写对陕北的山的鄙弃和厌恶,这是抑;第八段写作者对陕北的山和人是由衷的赞美之情,前后产生了巨大的反差,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以及人民的赞美之情。

师:

回答的很好。

首先点名手法,接下来分析手法,点明什么是抑,什么是扬,最后回答效果,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

四、课堂练习

1.《干森的西红柿》学生阅读。

师:

阅读过程中有些关键的词语要做好圈点批注。

下面我请两名同学上台板演。

(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练习本完成)

师:

总共三问。

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

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接下来我们按照刚才总结的答题思路来点评这两位同学的答案。

(师生共同点评)

师:

这两名同学答案思路非常清晰,层次清楚,语言也很规范,但是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没有分点回答。

师:

是的,如果能分点回答,并把共性个性紧密结合,他们的答案是非常完美的。

2.《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第四段,学生阅读,思考问题: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

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师:

请大家把第四段齐读一下。

生:

(齐读)

师:

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法,应该怎样来思考?

生:

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来思考。

师:

修辞手法我们上节课已经做过,现在请同学们重点思考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

联想、想象

师:

到底是联想还是想象呢?

有什么区别呢?

生:

(讨论后回答)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想象是眼前现实中不存在的景象或事物。

师:

那这里到底是联想还是想象呢?

请说出理由。

生:

文章由老腔的腔调声想到了大地声、牛叫声、涛声等,这应该是联想。

师:

好,那这些声音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

接地气,生活气息很浓,乡土气息很浓。

师:

什么地方的乡土气息?

生:

我们关中平原上所特有的乡土气息。

师:

很好。

除了联想的手法之外,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

动静结合、渲染。

师:

再思考。

生:

对比,象征。

师:

请看这句话“知时节的好雨”“炊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你不觉得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吗?

生:

(学生恍然大悟)引用。

生:

应该是化用。

师:

对,这不是引用,而是化用,即把人家的诗句变化后引用。

注意答题思路:

首先点明手法,其次怎么化用的要说清楚,最后说效果。

请一名同学完整规范的回答这个问题。

一生:

联想。

从老腔的强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化用古诗句。

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五、课堂总结

师:

接下来我们把这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

1.分清“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

2.多角度切入和分析。

3.用一点术语,共性和个性相结合,要有分点意识。

师:

请大家课后完成课时作业相关练习题,下课!

《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纲》中规定能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级。

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中,语段二一般以散文形式出现。

本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准确判断出表现手法并能结合文本进行正确分析,规范作答。

二、说学情 

散文表现手法的把握一直是学生学习和答题的难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从一个多学期的高三阅卷情况来看,我班学生在这一块失分较多,学生也普遍反映此类文体难读难懂难做。

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状况,我觉得有必要将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的方法跟学生讲清楚,使其明白这也是解答高考散文阅读试题的切入口,从而准确答题,提高得分。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了解赏析散文手法类试题常见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赏析散文表现手法(狭义)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

掌握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和技巧,准确赏析散文的手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的情感,提高文化、文学素养。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针对学生对表现手法概念理解不明确、判断不准确、赏析不到位的情况,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为: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常见散文表现手法(狭义)的种类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掌握并熟练运用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技巧,准确赏析散文中的手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

先让学生明确常见散文的狭义表现手法,并让学生朗读相关内容,加深理解。

然后选取经典高考试题的问题和解题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此类问题的命题情况。

由教师归纳出散文的表现手法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从杂乱无章的思维中解脱出来,从而具备清晰的解题思路。

然后通过三道高考真题的训练让学生牢固掌握此类问题的答题思路和方法。

教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加深理解。

2.问题引导法。

精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学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加深理解。

2.小组讨论法。

质疑辨析,明确思路。

3.练习法。

巩固提高,形成能力。

六、与教学过程对话 

环节一:

设置问题、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诗歌、小说的表现手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常见手法有哪些?

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回答后引入散文的表现手法,进入本节课的教学。

(设计意图:

通过有关联的内容导入新课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由已知到未知,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

明确手法,理清作用。

明确常见散文的狭义表现手法,并让学生朗读相关内容,加深理解。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让学生明确常见散文的狭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加深理解,突出重点。

环节三:

真题引路,感知高考。

通过江苏卷散文阅读试题让学生直观了解此类问题的命题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出散文的表现手法的解题思路。

阅读下面作品《上善若水》,完成11~14题

第1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6分)

教师点拨:

1.不以描写见长,那是否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

2.都江堰代表什么?

它是不是作者抒发感情的一个载体?

3.文中对人生的思考是实还是虚?

什么手法?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思考。

教师展示答案。

环节四:

梯度训练,实战演习。

1.通过练习高考真题《陕北的山》让学生掌握欲扬先抑这种手法。

【问题】文章第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

(4分)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后点名作答。

【答案】这是运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为了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

评分标准:

答出“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得2分;答出“更加强烈地表达对山的赞美之情”,得2分。

共4分。

2.《甘森的西红柿》甘建华 

【问题】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厚的所见有何不同?

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5分)

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完成。

师生集体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答案】途中自然景物的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的生机勃勃。

衬托。

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揭示文章的主旨。

3.《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陈忠实

【问题】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

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学生简短讨论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三个问题,主要训练学生对欲扬先抑、衬托、联想、化用等表现手法熟练解答,并形成能力,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环节五:

课堂总结,深化升华。

总结、强调散文的表现手法需要注意的几个点:

1、注意区分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几个概念。

2、答题时共性和个性要相结合。

3、要有分点意识。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让学生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牢记答题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减少失误。

) 

环节六:

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课时作业》文学类文本阅读。

(设计意图:

趁热打铁,强化训练,巩固提高。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9月17日至19日,人工智能进入“上海时间”。

为期3天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著名企业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无人驾驶、医疗、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广阔前景。

空前的盛况、广泛的关注,反映出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连续6年成为工业机器人第一消费大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40%,语音、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阿里巴巴、科大讯飞、依图等一批企业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有力竞争者……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的独特发展路径。

但也应看到,我国企业目前仍主要凭借丰富的数据、巨大的应用需求和开放的市场环境累积优势,而发达国家科技行业则依旧掌控着全球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和发展趋势,并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方面大幅领先。

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我们瞄准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理论,迎头追赶、久久为功。

   (摘编自《人工智能是接地气的科技力量,要下好“先手棋”》,《人民日报》2018年09月19日)

   材料二: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差距为何如此大?

相关运用不断突破,促进各国不断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但是人才培养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

得益于数据、算力和算法的集中突破,人工智能近年来开始进入落地实践阶段。

以深度学习为主要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语音识别、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展露强劲发展势头,相关应用突破还可能给医疗、交通、制造、金融、教育等领域带来巨变。

   正是看到其巨大潜力,全球各主要国家纷纷开始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纷纷加入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军备竞赛”。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

而根据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面解读》报告,2017年中国有592家人工智能企业,员工数量为3.92万人。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由于中国高校在较长时间内没有人工智能专业,这也导致了国内相关人才供给不足。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紧缺》,《人民日报》2018年12月03日)

   材料三:

   2018人工智能促进协会(AAAI)会议提交和入选的论文数量

   

   2018AI论文加权引用概况

   

   注:

加权引用(FWCI)是AI作者在该地区接收的平均引用次数,除以所有AI作者的平均引用次数

   (摘编自《斯坦福2018全球AI报告,七大维度数据公开》《参考消息》(2018年03月25日)

   材料四:

   记者:

如何认识目前我国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情况?

   李德毅:

当前,高中生的人工智能教育刚刚尝试。

在高等教育阶段,高职学生的人工智能教育还处于无序状态。

高职院校大多在计算机专业里开设零星的人工智能课程,教材零乱,深浅不一,更缺少技能型、应用型训练和应用型创新工匠的培养。

本科生在校学习智能科学和技术的课程,以选修为主,一般不超过4个学分,仅占总学分的四十分之一,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智能人才的需求。

研究生的人工智能教育有“高开低走”现象。

例如,清华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教学课程45个学分中,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课程不到10个学分;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中,人工智能研究方向不到6个学分;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生教学课程中,甚至没有人工智能课程。

   (摘编自董洪亮《怎样对学生进行人工智能教育(前沿访谈)——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人民日报》2018年08月23日)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8年AAAI会议提交和入选的论文中,中美论文数量巨大。

表明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国和美国远超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B. 2018年AAAI会议中,中国虽然论文提交数量多,但入选论文数和美国相差无几,表明中国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仍存在差距。

C. 2000到2015年,美国论文加权引用略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欧洲论文加权引用则较为平稳,二者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D. 2000到2015年,中国论文加权引用已大幅增加,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表明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失衡,主要原因是各国不断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力求集中突破该领域的数据、算力和算法。

B. 2017到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数量大幅度增长,表明我国掌控了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技术优势。

C. 全球人工智能学科人才需求缺口巨大,人工智能企业数量逐步增大,可通过企业自主培养来缓解需求压力。

D. 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情况,致力于高等院校开设和完善人工智能课程,与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有直接关系。

(3)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有何优势和不足?

如何进行重点突破?

请概括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B

(2)D

(3)优势:

①市场需求大。

中国企业凭借丰富的数据、巨大的应用需求和开放的市场环境,走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的独特发展路径;②智能企业数量巨大,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人工智能研究热情高涨,2018年AAAI会议,中国提交的论文数量巨大。

不足:

①尚未掌握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和发展趋势,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差距,2018年AAAI会议中,中国虽然论文提交数量多,但入选论文数和美国相差无几。

②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人才供给不足。

突破办法:

①高校加快、加强人才培养,力求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方面取得突破;②政府出台政策给企业扶持。

【解析】【分析】

(1)B项,“表明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仍存在差距”错误,从材料来看,入选论文数和美国相差无几,说明旗鼓相当,而不是表明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仍存在差距,只能表明中国虽然论文数量多,但高质量的论文不比美国多。

故选B。

(2)A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失衡,主要原因是……”错误,从材料来看,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是“相关运用不断突破,促进各国不断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但是高校培养相关人才需要有一个渐进过程”,目前人才供给跟不上需求量。

B项,“表明我国掌控了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技术优势”错误,从材料来看,企业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是因为“巨大的应用需求和开放的市场环境”,并不能表明我国掌握了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技术优势。

C项,“可通过企业自主培养来缓解需求压力”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

故选D。

(3)本题作答时考生先要找出优势和不足,再针对不足写出突破的方式。

如材料一“我国连续6年成为工业机器人第一消费大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40%,……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的独特发展路径”,如材料二“统计显示,目前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