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语文复习知识梳理篇答案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006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9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语文复习知识梳理篇答案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江苏语文复习知识梳理篇答案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江苏语文复习知识梳理篇答案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江苏语文复习知识梳理篇答案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江苏语文复习知识梳理篇答案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语文复习知识梳理篇答案版1.docx

《江苏语文复习知识梳理篇答案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语文复习知识梳理篇答案版1.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语文复习知识梳理篇答案版1.docx

江苏语文复习知识梳理篇答案版1

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招生复习丛书

 

语文复习

——知识梳理篇

参考答案

 

(2015年版)

 

第一册

第一单元飞扬的诗情

沁园春·长沙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D2.C3.C

4.字面意义:

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我”思绪万千,不禁问道,广阔的大地啊,谁来主宰你的兴衰呢?

内在含义:

社会动荡,各种革命力量云集涌动,谁来主宰国家命运呢?

三、课后拓展训练

1.选择题

(1)B

(2)B(3)C(4)D(5)C(6)B(7)D(8)C

2.语言运用

就像百米短跑起步一样,如果起步跑慢了,后面的跑步也往往会落后他人;人生的起步从一开始也要跑好。

3.阅读理解

(1)“击”字比“飞”字更能准确地表现鹰矫健飞腾的雄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了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2)这首词通过“独立”“看”“怅”“问”“忆”“记”这些词语,表现了一位放眼天下、深思未来、激情满怀的青年革命家的形象。

(3)不仅呼应了上阕的最后一问,也回答了上阕的问题:

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一代英豪代表着主宰世界的新生力量,此句也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再别康桥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C2.D3.A

三、课后拓展训练

1.选择题

(1)A

(2)C(3)C(4)C(5)D(6)C(7)C(8)D

2.语言运用

春节:

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

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3.阅读理解

(1)诗的开始写诗人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随后描写康河的美景令诗人无限向往与陶醉,再写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恣意放歌,物我两忘,将全诗推向高潮,这时突然以一个“沉默”将离别的伤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最后以一种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的姿态,抒发了对康桥的浓郁情感。

(2)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像一阵清风轻盈而来,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之回环对应,诗人又悄无声息地潇洒而去;第一节是轻轻地向云彩招手作别,最后一节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了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洗礼、涅槃之后,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一个飘逸洒脱的意象,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

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3)从形式上看,非常整齐。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而且字数相近,回环呼应,这种严谨的结构,给人以整体之美。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B2.C3.A

三、课后拓展训练

1.选择题

(1)D

(2)B(3)D(4)A(5)B(6)A(7)A(8)D

2.语言运用

①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②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

③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3.阅读理解

(1)第一节诗人勾勒出了想象中的尘世生活,喂马、劈柴、有一所房子等,简单、自然、质朴。

(2)虚写(想象),前者实指,后者虚指,“大海”是与尘世相对的,“春暖花开”更是如此,它是超越尘世生活的彼岸世界的一个写照,那里纯洁、神圣,神性的光辉普照大地。

是海子为之献身的目的地。

(3)第一节从自己出发,第二、三节从亲友到“陌生人”,从人再到大自然,通信,对话,祝福,取名字,这些极富诗意和人情味的细节,层次分明地展示了诗人纤柔而真诚的心理世界,三个“愿你”、一个“我只愿”表现了诗人博大的爱心,读者对诗人高贵的精神不能不由衷赞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B2.A3.C

三、课后拓展训练

1.选择题

(1)B

(2)C(3)B(4)B(5)D(6)A(7)D(8)A

2.语言运用

假如生活打击了你,不要惊慌,不要沮丧!

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相信吧,那开心的日子定会到来。

3.阅读理解

(1)俄普希金

(2)瞬息是针对忧郁的日子,一切指的是生活。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3)忧郁的日子指的是现实的不如意,只要我们坚守理想去与现实进行斗争,理想终究会变成现实,快乐的日子终究会到来。

现实的意义是因为它记录了我们坚持理想不断奋斗的故事,记录了我们成长的经历,正是理想与现实不断地产生矛盾,从而才推动了进步。

因此,困难、曲折等等负面的东西都是有意义的。

怀恋过去就是怀恋我们的青春、理想、斗争,它承载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如果只用现实来理解现实,那只能使忧郁更加忧郁,不会产生任何意义,只有用未来、用理想来审视过去,才会得到。

第二单元自然的心迹

荷塘月色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C2.A3.C4.D

三、课后拓展训练

1.选择题

(1)A

(2)C(3)C(4)B(5)B(6)A(7)D(8)C

2.语言运用(略)

3.阅读理解

(1)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说明月亮是不是朗照给人的不同感受。

酣眠指满月的状态。

小睡指月亮被淡淡的云笼罩着若明若暗,不能朗照的状态。

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

(2)不好;“画”与“印”的区别在于一个富有动感,一个让人感觉死板,是富有动感变化的。

“画”,浓淡相宜,有动感;而“印”则显得死板,不灵活;此处所写景象“黑影”与“倩影”是在变化的。

(3)一是用叶、花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二是用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

(4)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

作者通过这些修辞手法来写月光,将光与影融为一体,喝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长江三峡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A2.C3.D4.C

三、课后拓展训练

1.选择题

(1)B

(2)D(3)C(4)C(5)A(6)B(7)D(8)A

2.语言运用

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天际一朵漂浮的白云。

3.阅读理解

(1)①是就人们给巫山十二峰以很高的美的评价和美的命名而言的;②是就眼前不断展开一幅幅风景画而言的。

(2)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

(3)“闸门”说明瞿塘峡的狭窄陡激。

“画廊”说明巫峡的迂回曲折。

(4)本段主要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突出的是巫峡的“秀”,表现这个特点的句子:

有“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势奇绝,连绵不断,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

我的空中楼阁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D2.C3.C4.A

三、课后拓展训练

1.选择题

(1)C

(2)C(3)D(4)C(5)C(6)D(7)B(8)D

2.语言运用

机遇对于英才是一架便乘车,对于智者是一条捷径,对于愚者是一缕过眼云烟。

3.阅读理解

(1)以小屋领土之小反衬领空之无限,写出小屋地势之高与视野的开阔,从而写作者心境的开阔自由与闲适惬意。

(2)心灵散步,眼睛旅行

(3)立足在小屋内,表现了小屋的小和美的特点。

(4)突出小,可以从“有限”、“袖珍”和“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上看出来。

“领土”是对小屋周围土地的戏称,含有这是“独立”的地盘的意思。

“领空”是指空中,是作者向往的“无限的”广阔的天地。

第三单元格物而致知

景泰蓝的制作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C2.A3.D4.B

三、课后拓展训练

1.选择题

(1)A

(2)D(3)D(4)D(5)B(6)B(7)A(8)C2.语言运用

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3.阅读理解

(1)①防止色料外溢;②防止因铜胎、色料膨胀率的差异而导致烧蓝后色料开裂;③防止打磨时色料破裂、剥落。

(2)点蓝、烧蓝、打磨

(3)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原因。

(4)从语境看,“物理”的意思应是指物性的原理,因为文中所说的掐丝要用繁笔的道理不仅有物理科学方面,而且作者的用意也并非解说物理知识。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D2.A3.B4.D

三、课后拓展训练

1.选择题

(1)B

(2)C(3)C(4)B(5)B(6)B(7)A(8)C

2.语言运用

快乐是你求之不得的那株千年灵芝,悲伤便是那遍及周遭的凛凛冰雪。

快乐是你梦寐以求的那块蓝宝石,悲伤便是那遍及周围的矿渣。

3.阅读理解

(1)作者运用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开始探讨,这样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深入思考伯格曼法则发挥作用的问题;这样开始探讨,还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便于有条有理地安排观点和材料。

(2)作者先以白种人比黄种人个子大,北方人比南方人个子大为例,从正面说明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是发挥了作用的。

再举例说黑人生活在热带,现代黑人却比白人还高大,从反面质疑;再列举非洲“矮黑人”个子明显矮小,从正面证明。

通过对此矛盾进行分析,提出了人类的原始面貌和变种的见解,这样就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了“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的表现还是非常明显的”观点。

(3)作者先说爱斯基摩人并不高大,先针对人们很容易产生的疑问进行解释,提出在人类进化史上一个很短的时间里,伯格曼法则是发挥不了明显的作用的见解,以此说明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不高大是特殊的例子,不具有普遍性意义。

最后以北极多塞特人高大有力验证了伯格曼法则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说明北极多塞特人高大有力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例子。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B2.D3.C4.B

三、课后拓展训练

1.选择题

(1)B

(2)B(3)A(4)D(5)D(6)B(7)A(8)B2.语言运用

防护林是能减小风力,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林木高度20倍的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

3.阅读理解

(1)第一个“这”指代“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这”指代“严密的综合起来的体系”。

(2)纵的方面:

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

 横的方面:

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3)中子星的爆发和“黑洞”。

(4)依据逻辑关系顺序进行说明的。

先指出天文研究的内容,再介绍研究的方法,然后重点介绍研究的成果,最后得出没有物理学是不行的结论。

第四单元千古流芳一诗心

静女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C2.A3.D4.B

三、课后拓展训练

1.D2.D3.A4.A5.A6.D7.C8.默写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9.翻译

(1)彤管红红闪亮光,让人越看越喜欢。

(2)远自郊野赠茅荑,诚然美好又珍异。

(3)淑女多么美好,在城角等待着我。

(4)不是荑做到彤管本身如何美,是因为赠物的人美,所以才感到物美。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C2.A3.C4.B

三、课后拓展训练

1.D2.C3.D4.A5.D

6.默写

(1)池鱼思故渊

(2)桃李罗堂前

(3)暧暧远人村(4)鸡鸣桑树巅

(5)复得返自然

7.翻译

(1)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2)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3)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4)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8.诗人先写辞官归田,后写开荒南野,中间虽有回忆往事,但基本依时写来,自有次第。

其中描写田园实物一段,由远及近,自外而内,次序尤为清楚。

并且,开头两句总领全诗,中间几处照应题旨,最后两句以“六”和“三十年”以“樊笼”和“尘网”,以“复得”应“误落”,以“自然”应“丘山”,互为映带,以结全篇。

将进酒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C2.A3.A4.C5.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

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

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

作者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

三、课后拓展训练

1.C2.C3.D4.D5.B6.C

7.“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都运用了夸张夸大的数目字,来凸显诗人的狂放之情。

8.默写

(1)奔流到海不复回

(2)人生得意须尽欢(3)天生我材必有用(4)烹羊宰牛且为乐(5)钟鼓馔玉不足贵

9.翻译

(1)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2)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旅夜书怀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C2.A3.D4.B5.不是诗人真实的想法。

作者想因报国立业著名,却因写诗而著名;辞官不是因为年老多病,而是因为被排挤。

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因政治失意而悲愤的情感。

三、课后拓展训练

1.D2.D3.A4.B5.A6.略

7.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8.律诗要求四联八句,《旅夜书怀》正好四联八句;律诗要求四联押韵,《旅夜书怀》的“舟”“流”“休”“鸥”同押一韵;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和“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两联,上下联之间词性一致、平仄相对、结构相似,构成对仗。

第五单元精神的追求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B2.B3.C4.A

三、课后拓展训练

1.选择题

(1)C

(2)B(3)A(4)C(5)B(6)A(7)C(8)C

2.语言运用

生活是人生的一首乐曲,酸苦是低音,咸辣是高音,甜是生活的主旋律。

3.阅读理解

(1)第一个发现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或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论,或唯物史观);第二个发现是剩余价值。

(2)两个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其成就和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3)①“这样”指上段中“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浅尝辄止”。

②“这”指“他作为科学家”。

(4)说明马克思主要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革命的角度注视科学的发展。

拿来主义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D2.B3.B4.A

三、课后拓展训练

1.选择题

(1)C

(2)D(3)C(4)D(5)D(6)A(7)D(8)C

2.语言运用

①调节生命活动生理功能;②利于营养吸收运送利用;③有助于人体生化反应。

3.阅读理解

(1)对于文化遗产,我们要深思熟虑,仔细鉴别,独立主动地挑选其中的精华。

(2)①怯弱的逃避主义。

②“左”倾的虚无主义。

③“右”倾的投降主义。

(3)态度是:

占有、挑选,即“大胆的拿来”。

方法是: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4)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获得教养的途径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B2.D3.D4.D

三、课后拓展训练

1.选择题

(1)C

(2)A(3)B(4)D(5)B(6)A(7)D(8)A

2.语言运用

镜头三:

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

镜头四:

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声。

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

3.阅读理解

(1)“个性和人格”指爱的阅读(或“对文明的热爱”)、对知识的敬重、心的教养。

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

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

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很难获得教养。

(2)读书可能会挤占我们生活中很多宝贵的时间,但真正的生活离不开书。

(3)因为流行文学无法让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而只是为了“散心消遣”,而杰作需要我们集中心智,用心、用爱去对待,所以,读杰作才能获得教养。

(4)①读书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

②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

③必须花力气、下功夫读杰作。

第六单元悲喜人生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C2.A3.B4.D

三、课后拓展训练

1.选择题

(1)B

(2)C(3)D(4)C(5)D(6)D(7)D(8)D

2.语言运用(略)

3.阅读理解

(1)比喻、夸张。

突出了“浑身黑色的人”凶狠、冷酷的性格特点。

(2)爱子心切又迷信愚昧,对包中的灵丹妙药极为珍惜;表现了华老栓愚昧、无知、迷信、落后的思想性格。

(3)呼应“破匾”和“黯淡”两个词,点出了特定的环境,暗示了夏瑜被杀和刑场。

这句是景物/环境描写,交代了华家和夏瑜就业的刑场的特定关系,革命者的鲜血成了群众治病的“良药”,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悲哀之间的深刻联系。

(4)“抢”“扯”“裹”“塞”“抓”“捏”,活脱脱地刻画出刽子手的凶暴、残忍、贪婪,特别是在抓过老栓递给的洋钱时,一个“捏”字,就刻画了这个人是老刽子手,不用数,不用看,一捏就知道多少钱的特点。

警察与赞美诗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B2.B3.C4.D

三、课后拓展训练

1.选择题

(1)D

(2)A(3)D(4)A(5)D(6)A(7)A(8)D

2.语言运用

示例:

嘴巴很豁达,吞得下所有辛酸;它又很狭隘,说不得一点是非。

3.阅读理解

(1)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大雁的鸣叫,凄厉的北风,飘落的枯叶,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暗合了苏比生活的窘迫,也为他的“冬居计划”打下伏笔,暗示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下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由,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

(2)通过写“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表现富人们穷奢极欲的生活,并与以苏比为代表的底层老百姓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社会的贫富悬殊,揭示了社会底层老百姓生活艰辛的社会根源,增强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3)小说中通过比喻、拟人、反语、夸张等修辞手法来使语言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

幽默语言看似轻松,实则沉重。

比喻:

把“枯叶”比作“名片”;把树叶的飘落比作“打个招呼”;把广场比作“露天公寓”;把北风比作“门公佬”。

拟人:

“打招呼”,“递给”。

反语:

霜冻对穷人是“无情”的,这里却说成“很客气”;霜冻到来之前先刮北风,这是对穷人的“警告”,这里却说成“打招呼”;反语更强调了苏比面临着即将到来的严冬威胁。

口语交际情景对话

二、课堂训练

1.参考答案:

“哎呀,老罗!

三天不见,你的气色好多啦,真让人高兴。

上半年,邻居老王也是患了你这种病,不到一个月就好了。

家里的事你就放心,厂里会考虑照顾的。

大家都盼望着你早点康复去上班呢!

2.示例:

对林海说:

别担心,想想看,你曾经去过的地方,我们去一起找找。

对班主任说:

张老师,我的手表被林海不慎弄丢。

我想我们俩先去找找,一会儿再向您汇报具体情况。

三、课后训练

1.示例:

①你们不是执法人员,你们没有权利对我搜身,你们这样随意侵犯人权是犯法的。

②如果你们要强行对我搜身,我将诉诸法律。

③商场不是装了监视器吗?

你们能拿出我偷东西的证据吗?

2.示例:

(1)小明,我们一起出去活动吧,这样可以使你的大脑得到放松,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校长,您好!

我代表同学向您提出两条建议:

第一,每周安排两节体育活动课;第二,定期举办一些趣味性体育活动。

如果这样,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业成绩都会提高的。

第二册

第一单元生活的滋味

我的母亲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D2.A3.C4.D

三、课后拓展训练

1.选择题

(1)C

(2)C(3)A(4)C(5)D(6)A(7)A(8)C

2.语言运用(略)

3.阅读理解

(1)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2)“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

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

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3)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

“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4)①语言平实,朴素真切,自然流畅;

②遣词造句准确有分寸,符合自传体散文。

多年父子成兄弟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B2.D3.B4.C

三、课后拓展训练

1.选择题

(1)D

(2)C(3)B(4)D(5)A(6)A(7)B(8)C

2.语言运用

微博是用来发布及时送到用户首页的、可以自动获取(或发送至平台)并可以被搜索的有较严格字数限制的信息的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平台。

3.阅读理解

(1)指“多年父子成兄弟”。

理解:

经常说,因为有人对他们父子关系感到奇怪。

很有名,因为这句话显得很怪。

被他人转述成为名言,父亲这句话被后代记住传承。

(2)如果仅是一组,比如父与子,仅能表现父对子是平等的,而子对父呢?

文中“父对子”是平等宽容的,“子对父”是理解尊重的,这样才更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即“父子=兄弟=平等、宽容、理解”。

(3)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4)举例“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和父亲一起抽烟喝酒”“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

这些细节描写说明“我”的父亲对孩子的宽容、作风的随和,父与子犹如兄弟般的平等、亲密关系。

化装舞会

二、课堂师生探究

(二)阅读训练

1.B2.C3.D4.D

三、课后拓展训练

1.选择题

(1)B

(2)C(3)A(4)C(5)D(6)D(7)B(8)D

2.语言运用(略)

3.阅读理解

(1)看到他人生活不易而产生的心灵的震动,使“我”产生的感动以及为之付出的同情的心理体验。

(2)女仆施蒂娜在作者童年时代起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她告诉“我”这个世界是不平等的,她让年仅7岁的“我”第一次目睹社会的真相,是作者人生第一次与快乐相反的心理与情感经历。

(3)既总结全文,又揭示全文的主旨;用自责的话来表达那种悬殊的生活对比,以及此前自己认识上的盲区——贫富差距在现实社会中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