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就业创业现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4984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就业创业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内外就业创业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内外就业创业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内外就业创业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内外就业创业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内外就业创业现状.docx

《国内外就业创业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就业创业现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内外就业创业现状.docx

国内外就业创业现状

在2009年全省高校辅导员论坛上的讲话

(2009年9月27日)

田建国

这届全省高校辅导员论坛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刚才8位同志围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作了很好的发言,下面我作一个发言,供大家参考。

一、国内外就业创业教育现状

(一)国外情况。

国外创业教育开始于发达国家。

尤其是在美国,创业教育深受重视,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

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率先开设了《新创业管理》的创业课程。

1949年,斯坦福大学开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1967年,百森商学院开设创业课程,目前该校在全球创业教育领域排名第一。

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六个特点: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二是开发系列课程;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分类化;四是注重通过模拟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体验;五是创新创业教育以厚实的学术研究为支持;六是创业教育直接诱发师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二)国内情况。

我国创业教育正式启动于2002年。

当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这些高校都已建立了创业研究中心。

目前,国内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是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边缘化;二是课程的体系化程度较低;三是支持教学的创业学术研究有待系统和深化。

(三)我省情况。

从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看,2009年,我省省内高校有46.5万高校毕业生,其中非师范类毕业生42.1万人,总量居全国前列。

在消化往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同时,截止到2009年9月1日,全省已有33.49万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总体就业率为79.8%,略高于去年同期,实现就业总人数增加3.84万人。

尽管今年就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但由于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大、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加上有关部门和各高校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特别是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好于预期。

从我省高校学生对就业工作反映看,他们能够理性分析就业形势及原因,对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更加成熟,对党和政府促进就业工作高度评价。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学生能够理性认识和面对就业困难,合理定位职业选择。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当代高校学生的就业心态趋于成熟与理智,使得高校学生对当前社会现实和自身定位的认识更加合理和真实”。

高校学生总体上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

虽然有92.5%的高校学生感到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但很多学生表示,“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只要主动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在对就业与择业的认识上,改变‘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年轻没有失败,我有我的精彩。

”高校学生也普遍反映,党和政府对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增强了他们的就业信心。

相当多的毕业班同学反映:

“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各地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高校想方设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举各方之力共促高校学生就业’已成为各界共识,这些让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尤其可贵的是,高校学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非常客观的认识,认为“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毕业生能力有欠缺,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于如何更好的实现就业,高校学生更多从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出发,认为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开拓视野,提高实践能力;要努力学习,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技能;要调整就业预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和价值观;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同时,高校学生对党和政府、对学校也提出了期待。

他们认为,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就业,政府最应该做的事情主要有: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革人事劳动用工制度,鼓励人才流动;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和农村就业;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学校最应该做的事情主要有:

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就业能力;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转变择业观念。

目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群体逐年加大,既造成人才浪费,又构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2009届省内高校有10万名毕业生离校时不能实现就业,加上往届沉淀下来的未就业毕业生,未就业的毕业生总量估计近20万。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我国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突出矛盾将长期存在,每年城镇就业岗位缺口在1200万个以上,我省城镇就业岗位缺口在100万以上。

2010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持续增加,岗位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同时,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用人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在区域、城乡、行业分布方面的矛盾,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完全适应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三)就业工作薄弱环节依然存在。

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仍有待完善,特别是在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二、就业创业教育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倡导学生创业,传统的知识观、学业观、学生观、教学观必须彻底改变。

什么是知识?

什么是学业?

要让学生、家长、社会特别是教师都意识到:

书本知识是知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教训是更重要的知识,上课读书是学业,实践训练也是重要的学业;获奖学金的是好学生,被企业认可、重用的更是好学生;考试成绩好的是好学生,创业好的也是好学生。

就创业教育内涵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培养人的积极人生观。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环境变化,在变化中不断地“发现机会”,寻求发展。

二是培养人的主动学习观。

“会学习与会做事”的高度统一,知识、技能和情感教育的整合。

创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不仅成为认识的主体,更是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

三是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主体力量得到充分发挥中,使知识在创业中发挥创造性的能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创业教育,需要转变以下教育观念。

教育本质。

传统观念认为,重视人的智力开发,智育第一,重智轻德。

现代教育本质是德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德育一输,全盘皆输。

就业创业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最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人格。

教育最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回答:

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人类应当怎样存在。

也就是讲,让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手段。

前着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学习是工具性的。

如果重智轻德,忽视思想品德塑造,必然导致片面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有智商无智慧,有知识无文化,有文化无修养,有欲望无理想,有目标无信仰,最终结果是有青春无热血。

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

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

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

道德人格、思想品质比专业知识学习、谋生手段训练、竞争能力培养更重要。

现在出问题毕业生大部分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

现在职业场上的人不缺文凭,不缺分数,更不缺四级六级英语证书,不缺驾照和聪明的脑袋。

但缺的是面对困难的勇气,克服挫折的心理,打招呼的礼貌,与人沟通的能力,做人的道理。

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都是我们所忽略的,更是学生自己没意识到的,但这些都是学生就业创业、成长成才的至关重要因素。

将来学生到社会能不能成才,固然有能力不够的原因,但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想想品德问题。

不会团结,不能与别人合作,就是有再大本事也没用。

现代社会,学生多学点知识,少学点知识,多读本书,少读本书,对其发展、成功、成才没有决定影响,但人生观发生偏差,做人理念缺失,将毁坏学生一生。

教育目标。

传统观念认为,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现代教育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前者是以社会为本,后者是以学生个体为本。

就业创业要重视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具有人本价值。

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激发学生发展潜能,这是教育的本质价值。

教育是引导不是左右,教育是影响不是支配,教育是感染不是教训,教育是解放不是控制。

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发掘学生天赋,发展学生强势智慧,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给学生自信,才能保证教育成功。

就业创业尤其强调自信心。

自信使人自强,自信能得到高峰体验,自信能把潜质发挥到极致,培养人就是培养自信,摧毁人就是摧毁自信。

任何关于人的发展话题都要具体到个体上来。

一旦具体到个体,人的发展必然是丰富多彩的,或是千差万别的。

重视个体,发展个性,就是发展创造性。

与众不同不一定是创造,不与众不同一定不是创造。

发展个性就是发展丰富性,发展多样性,发展创造性。

教育使命。

传统观念认为,传授前人知识,现代教育使命是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就业创业要重视培养学生素质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受到时代质疑。

仅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难以与时俱进,满腹经纶不会转化的人无法成就大事。

现代教育既要给人以知识,更要给人以能力,要改变“教育就是传授知识,灌输知识越多越好”的传统观念。

现代教育应当赋予学生三个层次东西:

第一层次,给知识;第二层次,给方法;第三层次,给视野,是最高层次。

其实视野也是方法,是高层次思维方法。

美国大物理学家劳厄认为,方法就是所学知识忘光后剩下的东西。

21世纪初,美国一批现代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少、创新能力强,知识多、创新能力差都属于正常现象。

知识不是愈多愈好,而是有效有用的知识愈多愈好。

书本知识、课堂知识不是有效有用的,只有内化为自身能力,才是有效有用的。

邓小平有句名言,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精,要管用的。

教育究竟给了学生多少有效有用的知识、管用的能力,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从学习内容看,目前学界将知识分为四类:

事实认识(是什么)、原理知识(为什么)、技能知识(怎么做)、交往知识(怎样合作)。

前两者是可以用文字表述的“显性知识”,后两者是需要通过实践把握的“隐性知识”。

从学习方法看,当今时代,要在人的有限生命中获取更多不同类型的大量知识和信息,靠单纯的书本学习肯定不行,重点放在知识的内化和外话。

知识的内化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知识的外化就是用能力素质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的内化是知识外化的基础,而只有实现了知识的外化,才是算真正完成了学习的过程。

大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素质能力。

而不是具体的课程知识。

学生在校学习主要是掌握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所学课程也好,专业也好,无非是一种载体。

通过载体教育学生掌握方法。

只有掌握了将来生存和发展的方法,学生才有可能取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

有人讲,某某学生毕业后干的很好,说是知识学得好,实际上是学习方法掌握的好,素质能力培养的好。

因为知识可以忘掉,可以老化,可以更新,但是素质能力很难老化,很难忘掉,能永葆青春,不断发展。

培养素质能力,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教育组织形式。

传统观念认为,以学科课堂为基础体系,现代教育组织形式是建立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更加突出强调问题取向的教育方式。

就业创业要培养学生创新与问题意识。

问题是知识学问的先导,是引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会学习的人才会有问题,不会学习的人没有问题。

世界上历史上一切知识学问的积累,都是因为解答了问题。

我们要改变学生光学不问或光学少问的习惯。

标准答案教育培养不出创新人才。

学问,顾名思义,既学又问。

学,是吸取已有知识;问,才是研究探索知识。

如何学,如何问,本身就是学问。

我国教育是把有问题学生教育的没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是把没有问题学生教育的有问题。

学生越是能把教师问倒越说明教育的成功。

年级越高,问题越多,学生越富有创意,学生越会突发奇想。

爱因斯坦曾讲过:

“我没有特别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刨根问底罢了。

”美国氢弹之父泰勒进实验室都要问问题,每天至少提十个问题。

一个好问题比一个好答案更具有价值。

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创造力教学就是给人发表意见机会,提问题,撞观点,这样才能产生创新灵感火花。

强调问题取向教学,关键是对这代学生正确评价。

“80后”、“90后”这代学生个性之突出,信息之灵敏,求知欲之旺盛,都是我们所不及的,特别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都比我们强的多。

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认为,面对思维活跃、信息多元的大学生,教师不应当再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新视角的提出者、新问题的发现者和新思维的探索者。

我们要充满信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与习惯,实施研究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发现发展与教学的统一,学生既学习现有知识,也参与发掘新知识。

要发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一堂能够引发许多问题的课是好课,一堂能够引发难倒教师问题的课是更好的课。

常问的学生是好学生,爱问的学生是更好的学生,问题问的很刁钻、很奇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

教育功能。

传统观念认为,培养人才,是高校根本性功能,忽视社会服务。

就业创业要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思想。

高校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从功能本源看,应强调社会服务。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最终要落脚在社会服务上,这是高校功能性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更高层次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校作为创新重地,不但要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中发挥基地作用,更重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在承担国家科技重大战略任务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发展创新文化中发挥表率作用。

现代大学不但要在文化知识传播上有重要影响,更要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有重要地位影响。

当前,高校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高校要凝聚力量,整合资源,相互协作,担当重任,充当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发动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先头军”,调整就业矛盾的“蓄水池”。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对于促进就业,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结合,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就业创业教育需要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精神动力。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

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敢为人先的勇气,严谨诚实的道德,善于合作的品质,不畏挫折的意志。

培养社会责任感。

就业创业要有责任感。

责任是一种义务,一种勇气,一种智慧。

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

社会责任感不是抽象的,具体表现在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民族的情感、态度、责任和义务上。

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事业;人丢掉什么都可以,但不能丢掉志气;人忘了什么都可以,但别忘了自己的父母,别忘了国家。

一个人的爱心是从爱家庭、爱父母开始的。

只有关爱家庭、关爱父母,才能做到报效祖国,报答社会。

培养奋斗精神。

就业创业要有奋斗精神。

一个人事业成功,特别是要做出比较大的创新贡献,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十年磨一剑的恒心,自立、自信、自强的奋斗精神,甚至还要面对失败的风险。

许多成功者都有一部奋斗经,具有百折不挠的决心,数十年如一日的恒心与毅力。

一帆风顺奋斗容易,而艰难挫折奋斗难;一日一时奋斗容易,数十年如一日难。

急于求成,想做梦醒来就已经成才是不现实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必须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基本前提。

现在强调艰苦奋斗,绝不是提倡人们去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强调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锐意进取的使命精神,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现在大学生都有梦想,这个梦想就是使命和责任,就是激情和冲动,就是毅力和奋斗。

现在的大学生应努力做到:

生活上不怕吃苦,学习上不怕辛苦,工作上不怕艰苦。

有人讲,21世纪年轻人的通病是心躁。

急功近利,短期效益、心浮气躁。

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艰苦的努力,没有长期的奋斗,是不能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

培养创业的激情。

就业创业要有激情。

所谓激情,就是要面对机遇,敢于争先;面对艰险,敢于探索;面对落后,敢于奋起;面对竞争,敢于创新。

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情感在创新创业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

激情不是一个瞬间状态,而是一种文化积淀。

打个比喻,激情是吹动帆船的风,没有风帆,船就不能行驶;激情是成功的动力,没有动力,事业就很难有起色。

激情是创新创业的源泉,没有激情就没有创新创业。

培养胆量。

就业创业要有胆量。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才学胆识胆为先”。

天下不缺有才华的人,但缺少有胆量的人。

天下真正做大事的人,不一定都是精明人、聪明的人,但一定是有胆量的人。

天下大事一定要有胆量才能做得到,撑得住。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失去金钱的人损失极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胆量的人损失一切。

胆量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

胆量是承受生活中一切艰辛,做一切事情的根基。

培养团队精神。

就业创业要有团队精神。

现在重要的创新活动很少靠个人单打独斗,更多的是跨学科“集群”式的创新,没有团队精神,协同攻关,就很难产生很大的创新成果。

一个人干可能不成功,几个人干可能会成功,几个专业不同人合干的事情可能会惊天动地。

在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知识融合的背景下,个人作用越来越小,成就事业的关键在于群体力量。

只有善于同他人合作,才能兼收并蓄,集思广益,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个人只有融入到集体之中,才会有个人的发展。

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非常关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是德育的要求,也是学业上的要求。

团队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道德规范、品格修养。

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

在这方面,应该向我国团结合作的“航天精神”学习。

载人航天工程有七大系统组成,涉及几十个领域,汇集了100多个行业、3000多个单位的几十万科技人员,形成了规模空前的大协作体系。

如果没有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通力合作,神州飞船就不可能升空,中国航天事业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辉煌。

增强团结合作意识,要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做起。

学生之间应该经常交流思想,互帮互学,学会正确的“争”、可做的“让”,在同学中共同体验合作的迫切感。

培养诚信品德。

就业创业要有诚信品德。

诚信是关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学校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国家倡导诚信,社会呼唤诚信,人的发展需要诚信。

要引导学生诚信立身,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让诚信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四、就业创业教育需要对接经济社会需求

多年来,山东高校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方面功不可没。

但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上,尤其是质量上,对于山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深刻变化,都存在差距。

我们一些高校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还缺乏必要的研究,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就是没有把准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要么因循守旧,要么盲目跟风。

这种状况导致结果是,一些高校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课程安排缺乏针对性,培养目标缺乏系统性,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这类高校缺乏自身特色,众校一面,千篇一律,万人一格,专业、课程、教学、科研等方面,与社会实际和时代要求相去甚远。

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认真研究甚至无视经济社会要求,没有给自己定好位,没有给自己找准方向。

这些问题集中到学生身上,就是没有特色,没有竞争力,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素质。

教育教学脱离实际,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由此导致了一方面经济社会急需大量各级各类人才,一方面大量毕业生难以顺利就业的怪圈。

克服上述问题,关键是认真深入研究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学校实际,自觉调整,主动对接,积极适应,科学谋划,明确特色,找准定位,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前瞻性、社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五、就业创业教育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创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国民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

因此,创业教育的价值,“不是企业家速成教育”,使学生成为“老板”。

创业教育的成果,也不是“学生创业公司”。

实施创业教育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要解决为什么创业的问题,重视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心和创业世界观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要解决怎么创业的问题,着力传授包括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在内的创业能力,培养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内的创业能力,培养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在内的心理品格;要解决如何开展创业教育的问题,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学校主动、社会互动的作用。

六、就业创业教育要加强组织领导

就业创业是事关民生、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问题,是特殊经济社会形势背景下的一项艰巨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首先,高校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要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挖掘潜力,切实落实“一把手”工程,全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第二,高校要大力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

要积极开展以当前就业形势教育为重点的教育活动,树立典型,正面引导,帮助广大毕业生沉着应对、克难奋进,在逆境中开启人生新的航程

第三,高校要加强职业发展教育。

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把职业发展教育作为学生人生指导重要组成部分。

在职业发展教育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要从择业技能指导向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拓展。

职业发展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不仅要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更重要的是要为大学生未来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高校要举全校之力,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等服务。

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调动全校力量积极为毕业生寻找就业岗位,重点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引导他们扩大就业视野,调整就业预期。

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广泛联系并吸引用人单位进校招聘,热情周到地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确保招聘活动形式多、内容丰富。

第五,高校要加大毕业生创业教育、培训和见习的工作力度。

要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培训计划,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要加强对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的咨询指导,努力营造高校良好的创业氛围,加强与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合作,组织创业专家与其结对子,开展“一对一”的跟踪指导服务。

第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力度。

尽快研究制定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设立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主要用于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开业指导、跟踪扶持、创业奖励、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创业项目开发、风险评估等创业工作。

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进一步研究制定具体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创造宽松环境,完善落实市场准入、场地安排、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

要研究制定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和管理意见,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体系和孵化体系。

第七,加强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预测分析研究工作。

要逐步建立我省职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和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探索建立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的预测预警机制,引导高校更加主动的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同时,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转变增长方式,尤其要加快制造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从而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内在需求。

第八,搭建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实现区域间、高校间和校企间招聘求职信息共享。

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市场信息分析发布制度,积极构建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监测和就业预警系统,搭建便捷顺畅的山东省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

同志们,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其充分就业,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迫在眉睫任务。

希望大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为山东高校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