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师用书人民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4944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师用书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师用书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师用书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师用书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师用书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师用书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师用书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师用书人民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师用书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师用书人民版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师用书人民版

时空坐标

专题主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步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既有诸如中共八大、“八字”方针等正确的决策,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失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考点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背景

1.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中央决策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制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一五”计划: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概念阐释]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过程

1.工业化建设

(1)成果:

到1957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2)意义:

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三大改造

(1)表现

①农业: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

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

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意义:

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存在缺点

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轻巧识记]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创举:

和平“赎买”。

两个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三项成果:

初步奠定工业化的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单一公有制确立。

四项准备:

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建交。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一五”计划

史料一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①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②“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史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

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

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

③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

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

①“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②“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又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做法不同

史料二: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

③“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

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一五”计划投资倾向于中西部地区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的不同。

【提示】 设想:

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

不同:

没有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提示】 背景:

旧中国现代工业过于集中在东南沿海的不合理布局。

特点:

项目和投资大量向中西部倾斜;集中发展重工业。

作用:

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新兴的内地工业基地逐步发展为中国重要工业城市,推进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

局限:

“一五”计划把投资过分集中于内地,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

史论归纳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2)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我国“一五”计划期间,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

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该做法(  )

A.导致了工业发展不均衡

B.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促使了工业布局更合理

D.导致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

C [近代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基础较好,“一五”计划期间,把投资项目主要放在内地和东北,是为了地区工业发展均衡,故A项错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指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与工业地区分布无关,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投资项目分布体现了沿海、内地和东北地区分布更加均衡,这样的工业布局更加合理,故C项正确;“左”倾错误是指急躁、冒进,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

2.有一证件的文字是:

“兹有顾福初君依章于1955年9月6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7亩2分3厘3毫,折合6股7分,特发给此股单为证。

”对此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B.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C.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

A [1955年,顾福初加入合作社,反映了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故A项正确;三大改造后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未获得土地的所有权,故B项错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没有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民没有土地的经营自主权,故D项错误。

]

3.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

“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

”国家对同仁堂这类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  )

A.走合作化道路 B.没收为国营企业

C.全行业公私合营D.资本家自愿捐献

C [由题干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方式。

]

考点2

曲折发展的十年和“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成功的探索

1.《论十大关系》

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十大关系,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

(1)内容:

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2)意义: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八字方针

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特别提醒]       正确认识“八字方针”

(1)含义:

“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

(2)关系:

“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其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

二、探索中的失误

1.原因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2.表现

(1)事件: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标志: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

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易误警示]       正确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与生产关系无关。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三、十年建设成就

工业

先后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交通

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能源

到1965年石油实现自给,结束了“洋油”时代

四、“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表现

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整顿

(1)周恩来整顿经济:

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在农村,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2)邓小平全面整顿: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整顿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国防科技工作等,国民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和倒退的局面,开始了恢复和发展。

3.危害

(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

史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

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①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定的计划指标。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史料二 ②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③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

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29日

史料三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

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大跃进”的特点

①“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定的计划指标”→体现了高指标、高速度

史料二: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②“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③“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实行军事化的管理形式

史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

图片信息反映了1952-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有增长,也有下降,总体上是增长的

[学会用史]

(1)史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提示】 史料一再现了“大跃进”运动的本质特点,即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和高指标,明显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即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实行军事化的管理形式,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根据史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提示】 变化:

总体上是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史论归纳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

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大跃进”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D [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而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中没有关于自由市场的内容,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项错误;中国从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题干材料是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同时也考虑了它本身存在的弊端,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在中国再现,故D项正确。

]

5.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因在生产关系上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急于向更高级形式过渡,从而造成了重大失误。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

D [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公有制,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开始实行的,其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大办人民公社,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三大改造内容之一,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公有制,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提倡“一大二公”,违背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故D项正确。

]

6.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

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纠正“左”的错误B.坚持八大路线

C.“大跃进”的推动D.贯彻八字方针

A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这三次经济复苏回升都是因为纠正“左”的错误。

]

主题一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主题立意]

实现工业化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梦想和追求,也是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使命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条件。

“一五”计划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任务,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使中国向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知识交汇]

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原因:

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

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

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

(4)重要地位:

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及社会主义改造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题二 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主题立意]

1956年,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良好开端;由于“左”倾错误,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带来经济的劫难。

1956-197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二十年,实质上是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二十年。

[知识交汇]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同点及影响

(1)不同点

①“大跃进”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盲目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

(2)影响:

“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二者是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2.1957-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

(1)核心问题

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经验教训

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3.多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原因

(1)历史传统的影响。

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急于求成的心理。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

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016·全国甲卷·31

“一五”计划期间,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抑制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015·全国卷Ⅰ·31

中、美、英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比较表

“一五”计划的特点与成就

2014·全国卷Ⅰ·31

粮食计划供应对工业的影响

“一五”期间粮食计划供应制度

2014·全国卷Ⅱ·31

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

“一五”期间粮食计划收购政策

2012·全国卷·32

美国评估文件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甲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2.(2015·全国卷Ⅰ)右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一穷二白”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贫穷落后面貌的形象描述,其中“穷”就是指工农业生产落后。

如此分析,增长速度快的原因便显而易见。

3.(2014·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拉开序幕,此期间的一切措施皆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而服务。

4.(2014·全国卷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效仿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粮食的统购统销便是这种经济体制的体现。

逆向思考便可得出正确答案。

5.(2012·全国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有着典型的三大阶段:

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1956-1965年的探索时期;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将材料信息与时段对应,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解析答案】

1.A [材料关键信息:

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

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

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

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

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

]

2.A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工业化,而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