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4905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省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川省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川省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6.docx

《四川省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6.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6.docx

四川省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6

四川省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前言

   安全生产作为尊重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的最直接体现,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日益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加强的一项紧迫任务。

   当前,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企业本质安全程度、从业人员素质、政府管理体制与机制、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省安全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企业主体责任与政府监察责任不够明确,深层次、历史性的体制障碍仍未破除,法规标准、科技服务、应急救援等支撑体系尚不健全,监察执法能力有待提升,安全文化环境还需改善。

全省生产安全事故正处于“多发”阶段,突出表现为事故总量大、较大事故频发、职业危害上升,安全生产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根本性好转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和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极为重要的时期。

搞好安全生产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健康运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客观剖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未来一段时期安全生产总体工作做出科学规划和部署。

   一、“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基本回顾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安全生产规划的各项任务顺利实施,安全监管、技术支撑、安全培训和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科技兴安”和“人才强安”战略发挥较大作用,安全生产监察监管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

一是事故总量大幅下降。

与2005相比,2009年发生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7%和35%。

二是较大以上事故明显减少。

与2005年相比,2009年发生较大以上事故87起、死亡398人,同比分别下降41.5%和49.5%。

三是重点行业和领域得到较好治理。

2005年-2009年,道路交通、煤矿、火灾治理成效突出,事故量持续加速下降,为全省事故总量的减少起到决定性作用。

尤其是2009年,道路交通10年以来首次杜绝了10人以上事故,煤矿20年来首次杜绝了10人以上事故。

四是安全生产总体水平有所提高。

与2005年相比,2009年亿元GDP死亡率为0.29(“十一五”规划值为至2010年下降到0.72以下),下降65%。

工矿商贸10万人死亡率为3.24(“十一五”规划值为至2010年下降到4.4以下),下降35%。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3.72(“十一五”规划值为至2010年下降到8.2以下),下降60%。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4.334(“十一五”规划值为至2010年下降到3以下),下降34%。

但是,我省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事故总量仍然较大,下降幅度趋于平缓

   “十一五”时期,全省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18580起、死亡19802人,平均每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9645起、死亡4950人,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省的生产安全事故仍呈高发态势,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尚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以2008年为例,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亿元GDP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工矿商贸10万人死亡率分别是美国的239倍、72倍、133倍和1.1倍,是全国的4.04倍、1.15倍、1.18倍和1.35倍。

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降低和控制事故发生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

2006-2009年,总的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降幅轨迹均表现为“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减少”,降幅由最高值24.98%和13.56%,减少为2009年的5.02%和10.42%。

   2.重点行业问题突出,事故结构明显变化

   道路交通、火灾、煤矿、建筑、非煤矿山等行业的生产安全事故表现突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占到事故总量的90%。

与“十五”相比,2006年-2009年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结构变化明显,其中,火灾事故上升为10%和5%,建筑事故上升为16.18%和16.44%。

   3.指标排名位居后列,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十一五”期间,我省反映安全生产总体水平的4项相对考核指标连续4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煤矿业,2009年百万吨死亡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

另外,职业危害呈现上升趋势。

当前全省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职工达数百万,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达588种,累计发生尘肺病例37298例,从2005年至2009年,四川省职业病每年平均以13.03%的速度增加,是全国职业病危害最为严重的三个省区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察管理体制不顺。

国家监察和地方监管、安全监管与行政管理的权、责不够明确,“条块分割”的利益矛盾未得到根本解决。

跨部门的安全管理协同机制仍不完善。

监管部门的机构设置尚需优化。

   2.基层基础工作仍然薄弱。

县、乡两级政府的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人员不到位、装备水平低、手段较落后。

部分政府和企业对安全生产“两个责任”的认识不足。

基层相关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较为淡漠,安全作业能力有待提高。

“三同时”制度尚不规范。

安全文化环境仍需改善。

   3.安全生产支撑体系不健全。

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涉及面较窄。

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较低,尚未建立全省统一的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科技支撑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科研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

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网络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效果不明显。

教育培训缺乏广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救援装备不足,应急预案缺乏可操作性,应急演练未实现制度化。

   4.安全生产管理缺乏长效机制。

一方面是政府监察监管力量不足,一方面是企业安全管理意识和能力较低,而社会第三组织参与安全管理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政府对企业安全生产缺乏有效监管。

   5.安全生产投入长期不足。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专业人才缺乏、技术装备落后、经费预算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

安全生产科技研发和基础性理论研究力量薄弱。

部分企业仍然缺少安全设施、防护用品和安全培训等方面的必要性投入。

   二、“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省将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

大批新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建筑、能源与原材料市场需求旺盛,交通运输量急速上升,公众聚集场所的数量和人口密度逐渐增加,发达地区的高风险产业不断转入,一些行业和领域的安全压力将出现新的特点。

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将带来新的职业安全健康危害。

社会对提升安全监管监察效能、提高事故灾难应对处置能力要求更严。

公众对自身安全健康权益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三、“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方针,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行动,全面加强法制体制机制和监管监察队伍建设,着重提升监察执法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大安全投入,推进“科技兴安”,倡导安全文化,为提前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打下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落实,政策干预更加有效,初步建立起基于企业风险评估的分级监察机制以及事故调查与行政处理相分离的监察体制,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监察队伍走向职业化发展,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安全生产监管领域,安全监察监管与执法能力明显提高,安全生产标准、技术支撑、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亿元GDP死亡率比2009年下降80%以上,工矿商贸10万人死亡率比2009年下降50%以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比2009年下降80%以上,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比2009年下降70%以上。

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基本实现“再降2000人”的奋斗目标,煤矿数量力争控制在1000个以内,职业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安全生产主要指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三)分类指标(以2009年为基期)

 煤矿:

死亡人数下降50%以上。

 非煤矿山:

死亡人数下降35%以上。

 建筑:

死亡人数下降50%以上。

 危险化学品:

死亡人数基本保持不变。

 烟花爆竹:

死亡人数基本保持不变。

 特种设备:

万台设备死亡人数控制在0.8人以下。

 道路交通:

死亡人数下降50%以上。

 铁路交通(含路外):

死亡人数下降5%以上

 火灾(消防):

死亡人数下降20%以上。

 水上交通:

死亡人数基本保持不变。

 民航飞行:

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下降到0.3以下。

 农业机械:

死亡人数基本保持不变。

   四、“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主要任务

   

(一)突出重点行业领域,深化专项治理

   1.煤矿:

全面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安全高效矿井建设。

加快9万吨以下小煤矿资源整合步伐,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大力推进机械化作业,2015年大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8%以上,中型煤矿达到90%以上,小型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到60%。

理顺体制机制,加快科技攻关,大力推进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现有矿井逐步实现“多措并举、应抽尽抽、可保尽保、抽采平衡”,新建矿井基本实现先采气、后采煤,2015年煤矿瓦斯抽采率达到40%以上。

认真制定和落实区域性防突措施。

建立健全水害预测预报、水害隐患排查治理、水害防治技术管理等制度,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

全力遏制煤矿水害事故发生。

   2.非煤矿山:

加大对非法、违法开采活动的打击力度。

加快对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和尾矿库的监控平台建设。

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开展工程地质灾害和重大安全隐患防治的关键性技术研究。

加强安全监管的专业技术力量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3.危险化学品:

建立完善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

开展化工产业集中区风险评价,严格审批其规划建设。

重点加强80万吨乙烯基地安全监管。

建立危化事故灾害预警机制。

引导危险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自动化改造。

推动中央企业和部分地方重点企业提高装置本质安全化水平。

全面开展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督促使用危险工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化学制药企业,涉及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吸入性有毒有害气体等企业要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以上水平,其他危险化学品企业要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以上水平。

   4.烟花爆竹:

提高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生产的准入门槛,淘汰安全投入少、条件差、生产规模小的生产企业,控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数量。

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确保骨干生产企业实现“工厂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集约化”生产。

进一步加大对非法生产经营企业的打击力度。

禁止违规使用氯酸钾生产烟花爆竹,加大对销售含国家违禁药物烟花爆竹产品行为的处罚。

   5.道路交通:

整合现有客运车辆、危险化学品车辆、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城市道路等监控平台,建立涵盖道路交通安全各个系统的全省交通运输安全综合管理平台。

建立健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多方联动”的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体制,形成覆盖各区域、各部门的应急救援体系。

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推进城乡安全监管一体化,建立乡级道路交通监管机构,把农村交通安全水平列入县、乡两级政府的年度考核指标。

   6.建筑:

积极开展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等多发事故的专项整治。

健全建筑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

落实建筑施工三级安全教育,加强对建筑施工项目负责人、建筑工人的安全教育培训。

督促和检查重点地区、重点工程各项安全措施的制定与落实。

重点加强对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管。

   7.消防:

编制实施城乡消防规划,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消防装备和消防力量建设。

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等公共区域消防监控与预警。

完善重点区域的消防资源配置。

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提高消防队伍装备。

开展经常性和针对性的各类消防演练。

建立社区网格化的火灾隐患排查机制。

   8.水上交通及其他:

强化港口、渡口现场安全管理以及船舶证照和航线管理,加强专项检查治理,继续开展“水上救生衣”行动,提高水上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铁路客运站和铁路沿线安全管理,完善铁路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系统,建立城市地铁安全管理体制。

加强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安全规范管理和培训,加强农机监理队伍建设,创新监理方式,继续开展“平安农机”活动。

健全完善民用航空安全管理体系。

加强压力管道、锅炉、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和民用爆破器材的安全监督管理。

   

(二)加强制度建设,注重规制实效全面建立和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

提高重点行业的安全标准,严格安全许可。

完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

推进商业保险与工伤保险有机结合,建立全省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

建立社会第三方组织参与企业安全管理的市场机制。

建立健全事故和隐患举报、重大危险源公示等社会监督机制。

建立企业风险等级评定标准和基于企业风险等级的分级监察机制。

制订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管理制度和诚信等级评估标准,建成诚信评估体系和诚信数据库,形成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信息采集、发布和失信惩罚的安全信用机制。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综合协调、激励约束、联合执法、信息共享、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

推动制度的设计、实施、评估、改进等过程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将安全生产管理所需人才、资金、装备重点向基层倾斜。

加大基层执法力度。

全面落实基层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

加强对参与安全生产的各级各类人员进行长期化、专业化、制度化培训,提升基层安全执法和依法管理安全生产的能力。

重视安全生产理论和管理方法研究。

加强事故信息采集和统计分析工作。

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

健全县乡两级监管机构和以社区、村组为基础的监控网络。

推动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向社区和工业集中区纵深发展。

   (四)重视职业危害监管与防治,创造安全健康作业环境理顺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体制,建立健全各级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完善部门协作机制。

健全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与控制,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与康复工作。

严格实施职业危害申报制度、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督检查制度和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管理制度,并建立职业危害举报制度,加大职业危害监察执法和事故查处力度。

广泛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教育,提高作业人员防范意识。

   (五)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升事故预防、应急和处置能力加强应急管理法制、监测预警系统、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应急救援队伍、物资保障能力、紧急运输保障能力、科技支撑体系、培训与演练体系、恢复重建能力等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建立全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

建立协同反应机制,实现生产安全事故协同监管与应急救援的多方联动。

   (六)推进“科技兴安”,提升技术支撑能力继续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强化科技进步对安全生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安全科学技术支撑体系。

健全技术研发、检测检验、物证分析、司法鉴定、成果转化、法规标准、技术服务等科技支撑平台。

建立四川省安全发展研究中心,配套建成多个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

积极培育和建设全国一流的安全职业技术学院。

推进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发展。

加快市、县两级中介、技术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络建设。

推动劳动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装备、检测检验设备、安全宣传标识等安全产业发展。

注重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提升政府监管装备的科技含量,为执法提供可靠依据。

加强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安全生产监管领域的应用,实现监管方式“变检查为监控”的根本性转变。

   (七)创新监管模式,提升监察执法能力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结合,在监管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提升监管。

研究制定我省企业生产安全事故与职业危害风险等级评估标准,开展企业风险等级评价。

建立企业安全生产分级监管机制,将大量基础性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交由企业和中介组织负责,实现社会化管理与政府监管相结合,优化政府监管资源配置,提升监察执法效率。

   (八)全面开展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的研究工作,建立健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

加快安全生产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培养。

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达标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

在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逐步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九)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与安全意识逐步建立健全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等全方位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

把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计划范围,把普及安全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

加强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岗前、岗上教育培训。

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安全培训,培养一批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岗位上的专业人才。

加强安全生产监察执法队伍培训,提升专业执法水平。

   五、“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重点工程

   

(一)四川安全监督管理物联网应用研究中心建设工程

   成立“四川安全监督管理物联网应用研究中心”,积极利用物联网技术改变安全生产方式。

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发、实验、测试平台体系和工程化共性技术体系。

创建全省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系统,建立起企业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等各环节的综合传感信息监控系统,充分实现安全生产的智能化监管。

重点开展“智能道路交通安全”、“智能矿山安全”和“职业危害预测预报”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二)四川省生产安全事故技术鉴定中心建设工程

   川堰品安全与城市燃气安全完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技术支撑体系,依法成立四川省生产安全事故鉴定中心,开展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中所需的相关技术鉴定和技术分析工作。

根据事故调查处理相关规定,接受委托并独立进行事故鉴定调查或协助事故调查组参与调查,为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与行政处理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参考依据,减轻相关部门职能负担,提高事故鉴定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创建生产安全事故技术鉴定实验室,提供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相关技术鉴定和技术分析报告。

   (三)四川省职业病防治与康复中心建设工程

   依靠省内各大医院和高校在职业病防治领域的技术研发、专家团队等优势,组建四川省职业病防治与康复中心,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建立相关实验室,积极开展职业病研究、诊断、鉴定、治疗与康复工作,减轻职业病人的痛苦,加快职业病人的康复。

   (四)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程

   健全完善省、市、县、乡(企业)四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落实常态下的应急管理工作。

加强川东、川北、川南、川西、攀西5大片区救援基地建设,健全覆盖全川的应急救援网络。

整合应急救援资源,加快推进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建设,建立健全消防、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机制。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补充完善应急救援装备,提升专业化水平。

建立矿山安全培训暨应急救援实训实验基地。

加强应急物质的储备。

积极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制定、演练及完善工作,注重上下级政府之间、行业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预案衔接,进一步提高预案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协同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等级评估系统建设工程

   采用招标形式确定数家专业的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机构,统一对省内不同类型高危行业企业的行业特性、就业人数、作业场所安全环境、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等信息开展调查分析,进行危险识别,并选取一定的企业风险评估指标和方法,制定“四川省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等级评估标准”,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开展企业风险等级评估,为分级监察机制和保险费率浮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六)安全生产文化素质建设工程

   依托四川科技职工大学组建四川安全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培养安全生产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

培育和发展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规范和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水平。

建立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化教育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

注重安全生产理论创新。

加强安全生产各级培训机构特别是二、三、四级培训机构建设,强化培训机构教员的培训和考核。

深入开展高危行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含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重点抓好农民工安全培训。

健全完善教考分离制度。

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建立生产安全事故模拟仿真培训系统。

   (七)监管监察能力建设工程

   切实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健全监管监察体系,积极推动执法重心下移。

结合全省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的人员构成情况,分类办好各类执法资格和专题业务培训班,重点加强新法律法规、新知识、新技术和现场检查执法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加大对安全执法技术装备的投入,为各职能部门和监管机构配齐安全监察监测专用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应急指挥通讯设备和专用执法交通工具等,实现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安全监管。

着力推进监管监察方式创新,从防范性执法向服务性执法,从粗放型执法向精细化执法,从单独执法向合力执法转变,进一步提高监管监察执法能力和水平。

   (八)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

   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发展思路,综合各大高校、企事业科研力量,完善矿山实验室、非煤矿山实验室、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劳动防护用品检测实验室、危险化学品检测实验室、烟花爆竹安全检测实验室、生产安全事故技术鉴定实验室、矿山机电设备节能研究实验室的建设,构建国家级、省级科技研发平台。

   (九)重大事故隐患综合排查治理工程

   落实重大事故隐患综合排查治理的责任体系,健全完善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制度,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

加大对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等行业领域和地铁出入口、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重大事故隐患的综合排查治理力度。

加大对矿山采空区、露天矿山边坡区和尾矿库的隐患排查。

加快落实安全距离不达标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工作。

对生产经营单位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定期、专项、重点监督检查。

   (十)安全社区建设工程

   将安全社区(包括工业集中区)建设与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社区治安、公共卫生等事故预防体系建设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相结合,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全员参与机制、社区应急联动机制和社区安全保障体系。

积极开展社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学习国内外安全社区建设经验,探索安全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

针对城市、农村和工业集中区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分别制定适合我省实际的安全社区建设策略。

力争在“十二五”末建立1个国际安全社区、2个国家安全社区、10个省级安全社区。

   六、“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保障措施

   

(一)继续将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安全生产的协同保障,必须要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恢复、社会发展的关系,将安全生产的主要任务、重点工程、重要指标、保障措施等纳入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投资计划,使安全生产与经济恢复、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安全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