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复习题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4899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9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地质复习题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石油地质复习题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石油地质复习题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石油地质复习题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石油地质复习题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油地质复习题整理.docx

《石油地质复习题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地质复习题整理.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油地质复习题整理.docx

石油地质复习题整理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1.石油:

(又称原油)(crudeoil):

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灰分:

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3.组分组成:

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4.石油的比重:

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5.石油的荧光性:

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6.天然气:

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7.气顶气:

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

8.气藏气:

单独聚集的天然气。

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

9.凝析气(凝析油):

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10.固态气水合物:

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11.煤层气:

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12.油田水:

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13.油田水矿化度:

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l/l、g/l或ppm。

1.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

碳含量为:

84-87%,平均84.5%;氢含量为:

11~14%,平均13%;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95~99%,平均为97.5%。

剩下的硫、氮、氧及微量元素的总含量一般只有1~4%,其中,氧:

0.1~4.5%,一般小于0.5%;硫:

小于1%,平均0.65%;氮:

小于0.1%。

含硫量小于1%的为低硫原油,含硫量大于1%的为高硫原油。

常以0.25%作为贫氮和高氮石油的界线。

石油中还发现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已发现的33种微量元素按其含量多少和常见程度列举如下:

铁(Fe)、钙(Ca)、镁(Mg)、硅(Si)、铝(Al)、钒(V)、镍(Ni)、铜(Cu)、锑(Sb)、锰(Mn)、锶(Sr)、钡(Ba)、硼(B)、钴(Co)、锌(Zn)、钼(Mo)、铅(Pb)、锡(Sn)、钠(Na)、钾(K)、磷(P)、锂(Li)、氯(Cl)、铋(Bi)、铍(Be)、锗(Ge)、银(Ag)、砷(As)、镓(Ga)、金(Au)、钛(Ti)、铬(Cr)、镉(Cd)。

构成了石油的灰粉。

在这些微量元素中,最引起石油地质学者重视的是V、Ni两种元素,它们含量高,分布普遍并具有成因意义。

近年来,石油灰分中的V、Ni含量及其比值(V/Ni)已被用来确定生油岩相、油源对比以及研究油气运移等问题。

2.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在近代实验室中,用液相色谱可将石油划分为烃类化合物:

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1正构烷烃属饱和烃,在常温常压下,1~4个碳原子(C1~C4)的烷烃为气态,5~16个碳原子(C5~C16)的烷烃为液态,17个碳原子以上(C17+)的高分子烷烃皆呈固态。

    石油中已鉴定出的正烷烃有C1~C45,个别报导曾提及见到C60正烷烃,但大部分正烷烃碳数≤C35。

石油中多数占15.5%(体积),轻质石油可达30%以上,而重质石油可小于15%。

其含量主要取决于:

   1.生成石油的原始有机质的类型:

陆相原油含量多,海相原油含量少。

   2.原油的成熟度:

可用正烷烃分布曲线来判断原油的成熟度。

   石油中正构烷烃的来源:

   现代生物:

如细菌、藻类。

含脂类的植物或蜡质(主要在高等植物的叶、孢子花粉、果实)。

有机质的演变、分解。

2、异构烷烃

石油中的异构烷烃以≤C10为主,且以异戊间二烯烷烃最重要。

其特点是在直链上每4个碳原子有一个甲基支链。

在沉积物和原油中以植烷、姥鲛烷、降姥鲛烷、异十六烷及法呢烷的含量最高。

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是植烷和姥鲛烷。

来源:

有人认为是植物的叶绿素的侧链—植醇或色素演变而来,为生物标志化合物。

因此,同源的石油所含异戊间二烯类烷烃类型和含量都十分接近。

因此,常用于油源对比标志(指纹化合物),近来也用于沉积环境研究。

3、环烷烃

由许多围成环的多个次甲基(-CH2-)组成。

组成环的碳原子数可以是大于3的任何数,相应称为三员环、四员环、五员环等。

石油中的环烷烃多为五员环或六员环。

其含量与成熟度有关:

成熟度低→高,由多环→单、双环。

一般,单、双环占环烷烃的50.5%;三环占环烷烃的20%;四、五环占环烷烃的25%。

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

多环环烷烃与四环的甾族化合物和五环的三萜稀类化合物很相似,被作为有机成因的主要证据之一。

4、芳香烃

芳香烃其特征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结构,属不饱和烃。

根据其结构不同可分为单环、多环、稠环三类芳香烃。

单环芳烃是指分子中含有一个苯环的芳香烃,包括苯及其同系物;多环芳烃是指分子中含两个或多个独立苯环的芳香烃;稠环芳香烃是指分子中含两个或多个苯环,彼此之间共用两个相邻碳原子稠合而成的芳香烃。

在石油的低沸点馏分中,芳香烃含量较少,且多为单环芳香烃,如苯、甲苯和二甲苯。

随沸点升高,芳香烃含量亦增多,除单环芳香烃外,出现双环芳香烃,如联苯。

在重质馏分中还可能出现稠环芳香烃,如萘和菲,蒽的含量较少。

5、非烃化合物

 主要是含硫、氮、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主要集中在石油的高沸点馏分中。

 含硫化合物:

最重要的非烃化合物,存在于中、重馏分中。

主要有硫醇(-SH)、硫化物(-S-)(包括硫醚R-S-Rˊ、环硫醚)、二硫化物(-S-S-)以及噻吩衍生物。

此外,还有元素硫、硫化氢。

硫来自有机物的蛋白质和围岩的含硫矿物石膏等

 含氮化合物:

主要集中在胶质—沥青质中。

石油中含氧化合物可分为碱性和中性两大类。

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是吡咯、吲哚、咔唑的同系物及酰胺等。

原油中含有具有重要意义的中性含氮化合物,即卟啉化合物,它是石油有机成因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卟啉是以4个吡咯环为基本结构,由4个次甲基(-CH=)桥键连接的含氮化合物。

在石油中卟啉常与金属V、Ni络合形成有机络合物,它比较稳定,易保存,具有极强的吸光性和荧光性。

卟啉本身在高温或氧化条件下易分解,说明石油是在温度不高、还原环境下形成,卟啉还易被粘土吸附,可应用于油气运移研究。

 含氧化合物:

主要有酸性和中性两大类。

酸性含氧化合物中有环烷酸、脂肪酸及酚,总称石油酸;中性含氧化合物有醛、酮等,其含量较少。

酸性含氧化合物中环烷酸最多,占酸性物质90%以上,易与碱金属作用生成环烷酸盐,极易溶于水,因此,油田水中环烷酸可作为一种含油气性直接标识。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

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

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不同类型原油的正烷烃分布特点不同:

(1)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

(2)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3)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

根据主峰碳数位置及形态,可将正烷烃分布曲线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A、主峰小于C15,且主峰区较窄,表明低分子正烷烃高于高分子正烷烃,代表高成熟原油;B、主峰大于C25,主峰区较宽,奇数和偶数碳原子烃的分布很有规律,二者的相对含量接近相等,代表未成熟或低成熟的原油;C、主峰区在C15~C25之间,主峰区宽,代表成熟原油。

正烷烃分布特点与成油原始有机质、成油环境和成熟度有密切关系,因此这些特征已被广泛用于鉴别生油岩和研究石油的成熟度。

4简述Tissot和Welte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石油的分类方法常因目的而异,地球化学家和地质学家注重原油组成及其与生油岩和演化作用的关系。

代表性的分类方案是Tissot和Welte(1978)提出的,该分类采用三角图解,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

  

 

5.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海相

陆相

以芳香—中间型和石蜡—环烷型为主,饱和烃占25—70%,芳烃占25—60%。

以石蜡型为主,饱和烃占60—90%,芳烃占10—20%。

含蜡量低

含蜡量高

含硫量高

含硫量低

V/Ni>1

V/Ni<1

碳同位素δ13C值>-27‰

碳同位素δ13C值<-29‰

6.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1)颜色:

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

(2)比重:

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3)石油的粘度:

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4)荧光性:

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5)旋光性:

石油能将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能力。

(6)溶解性:

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石油凝固和液化的温度范围是随其组成而变化的,无固定数值。

含高分子的烃越多,凝固点越高。

(7)导电性:

石油是不良导体,在地下属高电阻。

7.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依天然气分布特征可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

(1)聚集型天然气

a.气顶气:

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

b.气藏气:

单独聚集的天然气。

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

c.凝析气:

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2)分散型天然气

a.油内溶解气:

溶解于石油中的天然气。

b.水内溶解气:

溶解于水中的天然气。

c.煤层气:

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d.固态气水合物:

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主要分布在冻土、极地和深海沉积物分布区。

8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苏林(Sulin)分类:

   分类原则是HCO3-、SO42-、Cl-和Ca2+、Na+、Mg2+6种阴、阳离子的相对含量,以Na/Cl、(Na-Cl)/SO4和(Cl-Na)/Mg这三个成因系数,把天然水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苏林认为,裸露的地质构造中的地下水可能属于硫酸钠型,而与地表大气降水隔绝的封闭水则多属于氯化钙型,两者之间的过渡带有氯化镁型。

在油田剖面上部地段以重碳酸钠型为主,随着埋深增加,过渡为氯化镁型,最后成为氯化钙型。

苏林认为,油田水的水化学类型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次之,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较为罕见。

9.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

一、名词解释

1.沉积有机质:

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2.干酪根:

为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门限温度:

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的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为门限温度。

4.门限深度:

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为门限深度。

5.生油窗、

6.烃源岩(sourcerock):

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

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石油,称生油岩,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

7.有机碳:

系指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即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以单位重量岩石中有机碳的重量百分数表示。

8.有机质成熟度、

9.氯仿沥青“A”:

生油岩未经酸的处理,直接用氯仿抽提所得到的有机质

10.CPI值:

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11.TTI法(值):

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TTI法。

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值。

二、问答题

1.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

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

          

对沉积有机质来源提供最多的生化组成是脂类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

类脂物质的特征是抗腐力较强,能在各种地质条件下保存起来。

其元素组成和分子结构最接近于石油烃,是生成油气的主要原始物质。

2.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

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本节重点)

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三种类型:

Ⅰ型干酪根、Ⅱ型干酪根和Ⅲ型干酪根

Ⅰ型干酪根:

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贫氧,H/C高,一般为1.5~1.7,而O/C低,一般小于0.1,是高产石油的干酪根,生烃潜力为0.4~0.7。

Ⅱ型干酪根:

富含脂肪链及饱和环烷烃,也含有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

H/C较高,约1.3~1.5,O/C较低,约0.1~0.2,其生烃潜力较高,生烃潜力为0.3~0.5。

Ⅲ型干酪根:

富含多芳香核和含氧基团。

H/C低,通常小于1.0,而O/C高,可达0.2~0.3,这类干酪根生成液态石油的潜能较小,以成气为主,生烃潜力为0.1~0.2。

3.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本节重点、难点)    

根据有机质的性质变化和油气生成沉积有机质的成烃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深成作用阶段和准变质作用阶段;相应地又按有机质的成熟程度将有机质成烃演化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镜质体反射率Ro与有机质的成烃作用和成熟度有良好有的对应关系。

①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

该阶段以低温、低压和微生物生物化学为主要特点,主要形成的烃是生物甲烷气,生成的正烷烃多具明显的奇偶优势。

成岩作用阶段后期也可形成一些非生物成因的降解天然气以及未熟油。

该阶段Ro小于0.5%。

②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

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划分为两个带。

生油主带:

Ro为0.5~1.3%,又叫低—中成熟阶段,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主要产生成熟的液态石油。

该石油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奇碳优势逐渐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

凝析油和湿气带:

Ro为1.3~2.0%,又叫高成熟阶段,在较高的温度作用下,剩余的干酪根和已经形成的重烃继续热裂解形成轻烃,在地层温度和压力超过烃类相态转变的临界值时,发生逆蒸发,形成凝析气和更富含气态烃的湿气。

③准变质作用阶段—过成熟阶段:

该阶段埋深大、温度高,Ro>2.0%。

已经形成的轻质液态烃在高温下继续裂解形成大量的热力学上的最稳定的甲烷,该阶段也称为热裂解甲烷(干)气阶段。

该理论的勘探意义:

在实际勘探中,可以依据该理论判断各种成因石油和天然气在盆地的分布。

在浅层,主要分布生物成因气,在中间深度段,主要分布热成因的石油或湿气和凝析气,在深部主要寻找高成熟度的干气。

4.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

(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有机质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温度和时间

(1)作用机理

A.温度

化学动力学定律的一级反应方程:

速度常数k与时间是线性相关,k由阿氏方程求得:

B.时间

一级反应方程积分:

阿氏方程取对数:

(1)代入

(2)式,推导得:

从以上化学定律的原理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①有机质在反应过程中,温度起决定作用,时间有补偿作用;

②时间的补偿是有限的,温度所产生的热量应超过活化能E。

(2)时间—温度指数(TTI)(实验课讲解)

5.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本节重点、难点)

晚期生油理论认为:

油气生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的有机质并能保存下来;一是要有足够的热量保证有机质转化为油气。

大地构造环境:

主要有三种情况,欠补偿环境、过补偿环境和补偿环境,只有长期持续下沉伴随适当升降的补偿环境,能保证大量有机质沉积下来,而且造成沉积厚度大,埋藏深度大,地温梯度高,生储频繁相间广泛接触,有助于有机质向油气转化并排烃的优越环境。

岩相古地理环境:

主要有海相和陆相,海相中浅海大陆架、三角洲区以及海湾、泻湖这些环境,对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有利,是有利的生油区域;陆相中半深湖—深湖相区,汇集大量的有机质,沉积快,还原环境,有利于生油;浅湖、沼泽区以高等植物为主,可形成Ⅲ型干酪根,是生气的主要区域。

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

有哪些特征?

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四种类型:

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和无机成因。

a.生物成因气

在成岩作用阶段因微生物化学作用而形成,化学组成以甲烷为主,含量高于98%,重烃含量小于0.2%,为典型的干气;δ13C值一般为-55‰~-90‰。

b.油型气

有机质在深成作用阶段热力作用下以及石油热裂解形成,化学成分重烃含量大于5%,最高可达40%—50%,过成熟气以甲烷为主,δ13C值随成熟度增高而增大,从-55‰~-35‰。

c.煤型气

是煤系地层中的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而生成的。

化学组成重烃含量可达10%以上,甲烷一般占70%—95%,含有非烃成分;δ13C值一般为-41.‰~-24.9‰。

d.无机成因气

由地壳内部、深海大断裂、深海沉积物形成,化学组成甲烷占优势,非烃含量较高;δ13C值大于-20‰。

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选讲)

(1)、未熟-低熟油形成机理

A.未熟-低熟油的概念

未熟—低熟油:

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包括在生物甲烷气生烃高峰之后,在埋藏升温达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大量生油之前,经由不同生烃机制的低温生物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出来的液态和气态烃。

B.未熟—低熟油的成因

a.强还原咸化环境藻类成烃

b.盐湖相沉积有机质在低温条件下转化成烃

c.含煤岩系特殊的富氢显微组分早期成烃

内因:

有机质类型

外因:

局部咸化环境、较高的地温梯度

(2)、煤成烃的形成

A.煤成烃的概念

煤成烃:

煤系地层的有机质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其富氢组分所生成的气态和液态烃类。

B.煤成烃的演化特点:

沥青化作用

(3)、凝析气藏的形成机理

A.凝析气藏的概念

凝析气(凝析油):

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凝析气。

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称凝析油。

B.凝析气藏的相态特征

a.烃类纯物质的相态

临界温度:

液体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高于临界温度时,不论压力多大,该物质也不能凝结为液体。

临界压力:

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称为临界压力。

高于此压力时,无论温度多少,液体和气体不会共存。

b.多组分烃类相态及凝析气藏的形成

C.凝析气藏的形成条件

a.在烃类物系中气体数量必须胜过液体数量,才能为液相反溶于气相创造条件。

b.地层埋藏较深,地层温度介于烃类物系的临界温度与临界凝结温度之间,地层压力超过该温度时的露点压力,这种物系才可能发生显著的逆蒸发现象。

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本节重点)

a.有机质的丰度

常用指标有有机碳、氯仿沥青“A”、总烃,一般这些指标高,丰度高。

b.有机质的类型

常用的指标有化学分析法,采用H/C和O/C原子比绘制相关图,即范氏图(VanKrevelen图)来判断;热解资料的氢指数和氧指数;有机质的显微组分;生物标志化合物来确定。

Ⅰ型、Ⅱ型干酪根为主要生油母质,Ⅲ型干酪根为主要生气源岩。

c.有机质的成熟度

可用镜质体反射、孢粉和干酪根颜色、岩石热解资料、正烷烃奇偶优势来确定,颜色越深,Ro大于0.5%,CPI值接近1为成熟源岩。

d.有机质的转化指标

可用总烃/有机碳或氯仿沥青“A”/有机碳。

根据以上资料对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

9.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

油源对比的原则是性质相同的两种油气应源于同一母岩;母岩排出的石油应与母岩中残留的石油相同,实际上油气在运移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相似即同源。

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

(1)正烷烃分布曲线

(2)微量元素

(3)生物标志化合物

a.卟啉

b.异戊二烯烷烃和甾萜化合物

(4)碳同位素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

一.名词解释

储集层(reservoirbed):

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绝对孔隙度(totalporosity):

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有效孔隙度:

指彼此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绝对渗透率(absolutepermeability):

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virtualpermeability):

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用Ko、Kg、Kw表示。

相对渗透率(relativepermeability):

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

孔隙结构(porositystructures):

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流体饱和度:

油、气、水在储集岩孔隙中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

砂岩体:

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期,某一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征,并以砂质为主的沉积岩体。

盖层(seal(cap)rock):

指在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排替压力:

是指岩石中的润湿相流体被非润湿相流体开始排替所需的最低压力。

通常把非润湿相流体饱和度达到1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规定为排替压力。

二.问答题

1.压汞曲线的原理及孔隙结构评价参数?

答:

原理:

由于孔喉细小,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的流体同处于岩石孔隙系统中或通过岩石孔隙系统渗流时,必然发生毛细管现象,产生一个指向非润湿相流体内部的毛细管压力Pc。

孔隙结构评价参数:

排驱压力(Pd):

表示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在曲线压力最小的拐点。

排驱压力越小,说明大孔喉越多,孔隙结构越好。

②孔喉半径集中范围与百分含量:

反映了孔喉半径的粗细和分选性,孔喉粗,分选好,其孔隙结构好。

毛细管压力曲线上,曲线平坦段位置越低,说明集中的孔喉越粗;平坦段越长,说明孔喉的百分含量越大。

③饱和度中值压力:

非润湿相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Pc50%),与之对应的喉道半径称为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R50)。

Pc50%越低,R50越大,则孔隙结构好。

④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分数(Smin%):

当注入汞的压力达到仪器的最高压力时,仍没有被汞侵入的孔隙体积百分数。

一般将小于0.04μm的孔隙称为束缚孔隙。

束缚孔隙含量愈大,储集层渗透性能差。

2.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

答:

Schmidt将碎屑岩的孔隙类型分为五类:

①粒间孔隙:

一般为原生孔隙。

其孔隙度随埋深的增加有所降低,但降低的速度比粘土岩慢得多。

②特大孔隙:

按Schmidt标准,超过相邻颗粒直径1.2倍的孔隙属特大孔隙。

多数为次生孔隙。

③铸模孔隙:

是指砂岩中具有一定特征几何形状的介壳碎屑、碳酸盐粒屑、结晶矿物(盐、石膏、菱铁矿)被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