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4811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9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上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网上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网上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网上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网上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上考试题.docx

《网上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上考试题.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上考试题.docx

网上考试题

1、我国刑罚的目的应采取()。

预防犯罪说

2、下列情形中,属于直接故意的犯罪是()。

甲连砍仇人50刀,也没有杀死对方

3、刑罚的目的是我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

正确

4、警察甲执勤时遇到妇女遭强奸大声呼救,竟然不闻不问。

甲的行为:

不作为渎职行为

5、法益实际上就是犯罪客体,二者只是称谓不同,并无实际变化。

错误

6、对犯罪的时候正在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错误

7、下列犯罪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不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有()。

制造毒品1千克

8、甲在浴室休息因出言不逊被乙打了一耳光,并发生争执,被人劝开。

当甲穿鞋正准备离开时,乙用玻璃烟缸砸甲的头部,并与另几人将欲逃离的甲拖住并扭打在一起。

在扭打中甲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乙等人挥舞,造成多人被刺伤,其中乙因心脏、肺、肝脏被刺大量失血死亡。

甲的行为:

防卫过当负刑事责任过失致人死亡罪,应当减轻、免除处罚

9、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正确

10、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主要区别是;

(1)内容、性质和作用不同;

(2)一种犯罪一个目的,而可出于多个动机;(3)一种动机可实施不同目的的犯罪;(4)目的是某些罪和成立的要件,而动机只影响量刑。

11、适用新法对被告人更有利时,如果案件未经判决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则可溯及既往。

正确

12、认定因果关系则基本上完成了对于刑事责任的认定。

错误

13、刑罚裁量原则是:

(      )。

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法为准绳

14、某甲为毁坏某乙的名誉而公然诽谤某乙,但当场遭到众人驳斥和指责,某甲的行为是犯罪未遂。

错误

15、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有何区别?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区别是,犯罪概念回答的是什么是犯罪,有何特征,而犯罪构成回答的是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成立犯罪;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16、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

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是,

(1)自动投案。

自动归案;基于本人意愿;承认了特定的犯罪;愿意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裁判。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17、成立不作为在客观方面需具备什么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

这种义务是根据以下几方面确定:

一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二是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三是由行为人已经实施的行为所产生的责任。

2、行为人有可能履行这种特定的义务。

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而引起危害社会的结果。

18、关于刑法上认识错误哪些说法正确?

法律认识错误原则上不排除罪责,但可以酌情减轻罪责

甲为杀害乙而朝乙射击,却击中了乙身边的丙,致丙受伤,对甲应当按照故意杀人罪未遂定罪处罚

19、禁止溯及既往原则是立法原则,但不是司法原则。

错误

20、甲骑自行车于某晚8时许在郊外故意将骑车行进的乙女撞倒,将乙女强拖至路旁草丛中欲行强奸,逼其脱外裤,同时解自己衣裤。

乙女谎称自己有性病,甲听后便放过乙女,但强行将乙女身上的钱包夺取后离去。

甲行至不远处被巡警当场抓住。

甲的行为(抢劫罪既遂)

21、甲乙二人于97年2月在结扎手术证明书上偷盖医院印章,伪造4份医院证明出售给他人,获利400元,1997年11月案发。

甲乙二人的行为:

不构成犯罪

22、某日,黄某牵着狗在山坡上闲逛,偶遇平日与己不和的刘某,黄某即唆使其带的狗扑咬刘某,刘某警告黄某,黄某继续唆使狗扑咬刘某。

刘某边抵挡边冲到黄某面前,拣起石块将其头部砸成轻伤,黄某见头上流血,慌忙逃走。

从刑法理论上看,刘某的行为属于下列哪种情况?

正当防卫

23、以解释的效力不同,可以把刑法的解释分为()。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2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    ),应当负刑事责任。

杀人罪和抢劫罪

25、关于犯罪中止,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实行阶段

犯罪告一段落,归于未遂之后,不可能出现犯罪既遂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

26、被告人郑某,男,53岁,某建筑材料厂更夫。

被告人郑某,多年来工作一直勤勤恳恳,忠于职守,一次因抓窃贼时,手被窃贼砍伤。

此后,郑某在打更时便带一把刀用以防身。

1998年4月10日深夜,郑某听到仓库内有响声,并见仓库内有个黑影,即大声发问:

“谁?

”对方不应。

这时,郑某便拔出尖刀向仓库内的黑影走去。

盗窃分子突然跃出,向迎面走来的郑某脸部猛击一拳,郑某情急之下,不及招架,便举刀向对方刺了两刀。

然后便奔出仓库,边喊“来人,抓贼!

”边跑向宿舍去找人。

人们闻讯赶来发现盗窃分子被刺后已倒地身亡。

郑某见盗窃人已死,便持刀去公安机关自首。

问:

被告人郑某的行为是构成防卫过当呢,还是正当防卫?

并说明理由。

被告人郑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理由是:

盗窃分子突然从仓库内跃出,并向郑某猛击一拳,实施暴力侵袭,作为防卫人很难判断对方的强度。

为了保卫公共财产不受侵害,防卫人采取强度较大的防卫措施,即使造成侵害人伤亡的,也未超过限度。

27、王某教唆李某去抢劫银行,李某接受教唆后,因害怕受惩罚,未去银行抢劫。

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对于王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正确选项

28、下列不作为的行为方式中,哪些构成犯罪?

李某对年迈的父母不尽赡养义务,致使父母饿死技工张某不按规定操作机器,致使发生重大责任事故

幼儿园老师带学生出去游玩,孩子溺水,老师发现后能够救助而不及时抢救,致使小孩被淹死

丈夫看着妻子在家中上吊自尽,而不救助,喝酒睡觉,导致妻子死亡

29、中国公民甲在美国杀害了中国公民乙,被美国法庭以故意杀人罪判处5年有期徒刑。

甲回到中国后,依中国法该如何对待?

不受该外国判决的约束,仍然可以依照中国刑法追究鉴于甲在外国已受过刑罚处罚,可以免除或减轻处罚

30、林某因犯强奸罪被判有其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有期徒刑从1989年7月1日起执行,对甲实际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间为1989年7月1日至2002年6月30日

31、外国人甲在公海上带领乙丙等5人在公海上抢劫过往商船,但未曾抢掠过中国船只。

甲的船只停靠在中国港口。

我国依法可以对甲等人采取下列措施:

实行逮捕由我国司法机关审判应有关国家的请求实行引渡

32、对于过失犯罪而言,存在成立与否的问题,但不存在既遂与未遂的问题。

正确

33、甲开摩托车,乙坐在摩托车的后座上,在某工厂门口伺机夺妇女的提包。

甲、乙见妇女丙某肩挎背包走出,即驾摩托车尾随、加速,在擦身而过之际,乙某抓住丙某的挎包。

但是因为挎包被丙某紧紧抓住,乙某从摩托车后座被拖下来,甲某驾车离去。

乙某从地上起身后,一边夺挎包一边踢打丙某。

丙某大声叫喊,周围群众赶到,乙某慌忙逃离。

对此案,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甲某构成抢夺罪(未遂)乙某构成抢劫罪(未遂)

34、甲乘坐出租车企图在偏僻处对司机进行抢劫,坚持要司机将车开进路旁的偏僻小道,司机不肯,双方正在争吵时,联防队员赶到,发现有异,将甲抓获。

甲的行为属于哪种犯罪形态:

犯罪预备

35、甲乙在乙家因事争执而至互殴,甲从地上捡起一木棍打乙,乙妻恐丈夫吃亏,从家中拿出一把菜刀递予其夫乙,乙持菜刀与甲对打,不想一刀砍中甲太阳穴,致甲死亡。

后乙投案,但拒不承认其妻曾拿来菜刀递予他的事实。

根据刑法总则理论,全面分析此案。

(1)乙及其妻子的行为都构成犯罪;

(2)甲与乙系互殴,因而乙不得主张防卫

(3)乙妻递刀与乙的行为表明其主观上存在伤害甲身体健康的故意;乙持菜刀与甲对打,主观上也存在伤害故意,因此构成故意伤害罪(或说构成故意犯罪)(4)甲的死亡与乙夫妻的共同伤害行为有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5)乙及其妻构成共同犯罪。

(6)乙不成立自首,因为他没有交代同案犯

36、抢劫罪已经既遂,被害人当场对抢劫犯予以暴力反击夺回财物的,属于事后防卫。

错误

37、危害行为必然造成危害结果。

错误

38、下列哪些情况行为与(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

甲在乙的腹部扎了二刀。

急忙送乙到附近一家医院抢救,该医院称血库没有血,无法抢救,建议到另一医院。

到另一医院后,该医院护士称外科大夫均不在,无法抢救,建议其到第三家医院。

到了第三家医院后,乙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该医院的医生说,如果当初第一家或者第二家医院接诊,采取止血措施,不在路上耽误这3个多小时,乙某是不会死亡的。

建议他们告第一家和第二家医院医疗事故,请求赔偿

甲向乙茶杯中投放0.5克毒药,丙向乙的茶杯中也投放了0.5克毒药,二人并不知道彼此的行为。

乙喝茶后中毒死亡。

经鉴定认为,该种毒药的致死量为1克

甲向乙的茶杯中投放某种毒药0.2克,乙恰巧那天醉酒回家,喝下茶杯的水后中毒死亡。

经鉴定认为,该种毒药的致死量为0.5克,0.2克本不会致人死亡。

但是在乙严重醉酒的作用下,发生死亡结果

39、不作为形式犯罪的义务来源有:

( )。

法定的义务业务或职务上的义务行为人先前行为所引起的义务

40、简述犯罪集团的特征。

三人以上;有一定的组织性;有多次犯罪的目的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4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领域内包括领陆和领水领空我国的船舶、飞机内我国驻外使领馆内

42、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是什么?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是,

(1)预见程度不同;

(2)是否凭借条件不同;(3)意志因素不同。

43、犯罪对象是指被犯罪行为侵害的、而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错误

44、罪刑相适用原则是适用人们朴素的公平意识的一种法律思想。

正确

45、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

错误

46、甲带其子(4岁)在公园游乐场玩耍时,其子因与同龄儿童乙争抢座位从旋转电马上摔下,头部磕起一个大包。

甲生气,将乙拉过打了一个耳光。

乙母亲见状质问甲。

乙乘机咬了甲手腕一口。

甲恼怒中顺手将乙推了一把,乙踉跄了几步摔倒,头部恰好撞上石阶的破口锐角上,致使头破血流、因神经受压而死亡。

甲的行为: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47、两个以上的单位共同故意实施犯罪的,不成立共同犯罪。

错误

48、凡是超过必要限度的,都是防卫过当。

错误

49、区分一罪与数罪应以行为人的行为个数为标准,行为人实施一个行为的为一罪,行为人实施数个行为的为数罪。

错误

50、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

从旧兼从轻原则

51、甲某在打电话时无意中发现电话机旁县检察院的举报箱中露出一封信,随手取出。

发现该信举报该县某局长乙某有受贿4万多元的犯罪事实。

甲某与乙某熟识,便将举报信交给乙某。

乙某当即酬谢甲某8000元现金。

事后,乙某与行贿者串通,并销毁了有关罪证。

甲某不构成犯罪

52、甲在精神正常时候强奸乙,审讯时甲精神病发作,对甲应如何处罚?

属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可以从轻或减轻

53、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

从旧兼从轻原则

54、下列哪种情形可适用属地原则确立我国刑法对案件的效力:

甲某劫持一架美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在我国南京市机场迫降

甲为杀害乙,从日本邮寄投放了毒药的糕点给住在南京市的乙,乙收到后发现糕点霉变未吃

甲在中国广州预谋绑架人质计划,然后到香港连续绑架数人勒索巨额赎金

甲潜入泰国驻华使馆盗窃了数额较大的财物。

55、某高级法院副院长出版了一本刑法学教科书,对刑法的若干问题作了阐释。

这种解释属于:

学理解释

56、下列情节中,属于量刑酌定情节的有()。

犯罪动机

57、甲、乙、丙三人预谋到某电器厂抢劫。

某日晚10时许,四人携砍刀、钢管窜至该厂,翻墙进入职工宿舍区。

甲先到该厂工人丁所在的宿舍打听厂里是否发了工资,在得知未发工资后,三人即离开现场。

打算改日再来。

对甲乙丙的行为?

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58、根据刑法规定,单位犯罪一律适用双罚制。

错误

59、下列情况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有

黄某被姚某殴打后扬言要报复,姚某听说就拿出一把菜刀,被许某劝阻在一旁,此时黄某想先发制人,就从姚某手中夺过菜刀,将其砍成重伤。

对于黄某行为的认定

李某身强力壮,对体弱的张某不满,伺机报复,一日见其和女友在一块,遂调戏侮辱其女友,张某看不过就抡起一根铁棍扑向李某,李某轻而易举的夺下铁棍,并借口防卫将张某手臂打折。

对于李某行为的认定

一个晚上,一便衣民警夜晚巡逻,在检查三轮车时被远处的司机误认为窃车贼,司机立即找了几个人手持铁棍赶到现场,而民警也以为遭坏人袭击,双方因误会而发生冲突,民警开枪将司机打死。

对于民警行为的认定

60、防卫不适时的情况有(   )。

事前防卫事后防卫

61、甲误以为把乙杀死,扬长而去。

后乙被他人救活。

这是甲的()。

因果关系的错误

62、以下情形中行为人属于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的是:

某甲在家中用扎小人的方法咒仇人死,结果仇人遇车祸而死,某甲去公安机关自首

某丙经常毒打儿子,认为“老子教训儿子,天经地义”

63、客观上不可能完成的某种犯罪,犯罪分子却自认为能够完成而自动停止犯罪的,(应认为是犯罪中止)

65、根据共同犯罪主观要件的原理,下列不构成共同犯罪。

缺乏意思联络的同时犯罪同时实施故意内容不同的犯罪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正确选项

64、关于犯罪中止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自动性是中止犯与未遂犯、预备犯区别的根本标志自动性不以具有悔过之心未必要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中止犯也是法定量刑情节之一一方故意,另一方过失而构成的犯罪

66、某甲为某国有医药公司负责人之一,该公司将销售任务按地区分片发包给个人,规定承包人上交固定的承包费用。

职工某乙担心不能完成承包定额不敢承包某片的销售工作。

某甲因为是公司领导,按规定不许出面承包,就动员某乙承包,并说二人合伙销售,保证不会赔本。

某乙便承包某片的销售任务。

某甲和某乙共同在该片进行销售业务,盈利甚多。

某甲向某乙索要分成15万元。

某甲不构成犯罪

67、陈某于1997年1月至6月(当时其未满16周岁)多次盗窃他人财物5万余元,一审法院于1997年9月4日根据1979年刑法认定陈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

陈某承认自己构成犯罪,但以量刑过重为由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

二审法院于1997年10月13日审理该案,此时新刑法已生效。

新刑法规定不满16周岁对盗窃罪不负刑事责任。

则对于新刑法溯及力说法正确的是()

新刑法具有溯及力,应按“从旧兼从轻原则”判决其不负刑事责任

68、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正确

69、张某犯侮辱罪,由于犯罪情节轻微,法院认为不需要判处刑罚,并对其做出了一定的处理。

在下列的各种处理措施中,合法适当的有()。

对张某予以训诫责令张某具结悔过责令张某赔礼道歉建议有关的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

70、刑法学是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正确

71、李某深夜潜入本单位财务室,意图盗窃保险柜中的财物。

李用尽了各种方法,也未能将保险柜打开,感到十分沮丧。

正要离开时,恰逢保安员巡逻至此。

保安员发现财务室的门虚掩,即进去查看,与李某撞个正着。

李某用撬棍将保安员打昏后逃走。

回到家中后,李某恐保安员醒来后认出自己,就拿了一把匕首,欲将保安员杀死灭口。

刚刚返回单位大门,即被接到报案赶来的公安人员抓获。

现问:

(1)李某的盗窃保险柜的行为属于犯罪的哪种形态?

试结合案情与该犯罪形态构成要件作具体分析。

(2)李某返回作案现场(本单位)欲将保安员杀死灭口的行为属于犯罪的哪种形态?

试结合案情与该犯罪形态构成要件作具体分析。

答:

(1)李某的盗窃保险柜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未实施终了的未遂、能犯的未遂。

犯罪未遂指的是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根据这一规定,犯罪未遂具有三个特征。

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犯罪未得逞、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结合本案具体分析:

着重把握上述三个特征。

(2)李某返回作案现场(本单位)欲将保安员杀死灭口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指的是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

根据我国刑法的这一规定,在理解犯罪预备的概念时,应当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把握犯罪预备的特征。

犯罪预备的主观特征,就是行为人具有为完成犯罪而进行预备活动的意图。

犯罪预备的客观特征就是具有为进一步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结合本案具体分析:

李某具有杀死保安的犯罪意图,在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活动(拿了匕首,返回单位。

)李某还未正式“着手”实施杀人犯罪,未与保安进行身体接触而由于抓获使行为陷于停顿。

故是犯罪预备。

72、在我国,判例不能作为定罪量刑的法律依据。

正确

73、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选择性要件有()。

犯罪时间犯罪地点犯罪手段

74、对于从犯,应当比照主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错误

75、以下情形应予数罪并罚的是

赵某见军人甲某往皮包里装入手枪一把、钱款5万,遂趁其不备将甲某的皮包盗走

76、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的预备行为(  )。

为了犯罪,事先调查被害人行踪的行为尾随被害人的行为守候被害人的行为

77、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与该犯罪单位成立共同犯罪。

错误

78、甲、乙是邻居,甲早就有杀害仇人丙的意思,某日知道丙躲在屏风后面喝茶,就对刚从外面走来的乙说:

“你不是一直对A公司有仇吗,这是该公司新买的屏风,价值8万元,把它砸坏算了”。

乙于是从屋外拣起一块石头,向屏风扔去,砸坏了屏风,同时将丙砸死。

司法机关事后调查得知,乙确实不知道当时有人正在屏风后面。

正确说法是:

甲触犯故意杀人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属于想象竞合犯,应当从一重罪即故意杀人罪处断

甲是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教唆犯

甲乙是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共犯甲乙都是故意毁坏财物罪的主犯

79、简述犯罪概念的特征。

犯罪概念的特征有:

(1)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

(2)具有刑事违法性;(3)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80、(),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必备的要件。

危害行为

81、下列哪些情形,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

甲(15岁)参与拐卖妇女的犯罪活动中乘机奸淫被拐卖妇女刘某的

乙(15岁)参与拐卖妇女的犯罪活动中故意造成被拐卖妇女张某重伤的

丙(15岁)参与绑架犯罪活动,故意造成人质李某重伤的

82、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都适用我国刑法。

错误

83、犯罪主体是否具备特殊身份,只对定罪有意义,对量刑没有意义。

错误

84、不作为形式的犯罪的义务来源有()。

法定义务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义务行为人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85、刑罚适用的对象主要是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人。

错误

86、甲某为赖掉欠丁某的5万元债务,将丁某杀害,并将尸体肢解,用塑料编织袋打包。

对某乙谎称是毒品,托其从××市运至×市,并声称事成后必有重酬。

某乙按吩咐打出租车将该塑料编织袋打成包裹运至×市,存放在火车站小件寄存处。

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某构成运输毒品罪(未遂)

87、甲为杀害嫂子乙而在其面条中下毒,乙发现,故意将该有毒面条给甲之子丙吃,致甲之子丙死亡

乙的行为与丙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88、甲、乙、丙三人看见山坡散放着一群羊。

三人就把羊群赶到山的东面隐藏起来。

并商量由丙某回家取钱作路费,将羊群运到外地销赃。

丙某回家取了路费,顺便叫上丁某。

丙某、丁某到隐藏羊群处与甲某、乙某会合一同将羊运到县城销售、分赃。

后来经查证,该羊群是新疆建设兵团农8师152团10连所有,他们在山的东面隐藏羊群处并未出10连的地界。

丁某的行为属于:

盗窃罪共犯承继的共犯

89、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存在于()的犯罪中。

    直接故意

90、行为人误用空枪去杀人,导致未遂的,属于:

对象的错误

91、关于犯罪形态,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未完成罪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既遂的实质标准是是否使客体遭到侵害

既遂的的形式标准在于行为是否符合特定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92、我国刑法的量刑原则是(  )。

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

93、我国现行刑法典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错误

94、犯罪客体要件是选择要件,可有可无的。

错误

95、附属刑法就是刑法典的附则。

错误

96、客体的基本含义就是对象,因而,犯罪客体就是犯罪对象。

错误

97、我国刑法规定的从犯包括(   )。

起次要作用的实行犯帮助犯

98、甲想杀死同事乙,多次投毒害乙未果。

某日在单位抽烟随便扔烟头引起火灾,甲在大火中被严重烧伤,乙在大火中丧生,其与同事安全逃生,甲对乙之死亡结果应负何种罪责?

过失

99、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是1979年7月1日通过并施行的。

错误

100、某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周某有刑徒刑1年并处罚金1万元,周某以无钱为由拒不缴纳罚金。

刑满释放后第3年,周某准备结婚,购买29寸彩电一台及冰箱一台。

法院得知上述情况后派法警强行将彩电和冰箱扣押。

请问应如何看待法院的行为?

并无不妥,是完全合法的

101、大陆法系确立了犯罪的三个特征,即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

正确

102、某主妇夜晚回家发现家中一片狼藉,意识到家中被盗,便到派出所报警。

派出所派甲、乙二位便衣警察迅速到现场查看。

恰逢男主人丙某在此之前到家,见到家中被盗的景象,又闻门外有脚步声,以为是窃贼返回。

便拿起一根大棒藏在门后,待甲乙二人进门,举棒便打。

甲某遭到棒击后,以为是窃贼袭击,拔枪射击,致丙某重伤。

甲某也因为遭棒击受轻伤。

丙某和甲某均属于假想的防卫丙某和甲某均不构成犯罪

103、犯罪行为引起了危害结果即为犯罪既遂。

错误

104、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

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

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

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种主观罪过?

疏忽大意的过失

105、甲为某公司服务员,某日凌晨乘任职的公司无人之际,窃取公司印制的面值100元的月饼券1000张,面值共10万元。

并以50元一张的价格销赃200张,获赃款10000元。

剩余月饼券在案发后被追回。

甲的行为盗窃罪既遂

106、犯意表示也是一种犯罪预备行为。

错误

107、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错误

108、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其实际参与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错误

109、结合犯是将两个本来独立的犯罪结合为一个新罪,并规定较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

正确

110、甲是某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于1998年10月因为徇私舞弊造成该国有企业亏损、破产。

对此根据1979年刑法认为构成犯罪,根据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不认为犯罪,根据1999年12月的刑法修正案,认为是犯罪,对甲的案件如何适用法律?

适用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不认为犯罪

111、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形式:

(  )。

作为形式不作为形式

113、甲乙共同进入一幢机关大楼,分头进入办公室盗窃。

甲在一间办公室中盗窃完毕后,将报纸堆放在电炉上,接通电源即出办公室按约定与乙在办公楼门口会合,并告知电炉之事。

乙听后说,“你小子真够狠的”,二人离去。

不久,大楼发生火灾。

甲乙是盗窃罪的共犯甲乙还是放火罪的共犯行为属于牵连犯

114、现行刑法对下列哪种情形有溯及力:

1997年9月30日以前(现行刑法生效前)发生的犯罪,现行刑法、与行为时刑法对该犯罪行为的规定是完全相同的。

犯罪行为由现行刑法生效前继续到生效后,而现行刑法、与行为时刑法都认为是犯罪的,但现行刑法处罚较重的。

行为发生在1995年7月6日,法院在1997年5月3日判决有罪处有期徒刑1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