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津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4712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河津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西河津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西河津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西河津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西河津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河津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

《山西河津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河津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河津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

山西河津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月考测试

语文试题

 2017.10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案一律写在答卷页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礞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

”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簪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古诗文阅读(25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劝学》中(甲)(乙)两篇选文,完成4-7题。

(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乙)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淘米水,引申为脏水,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中正也。

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闻者彰彰:

清楚 B.而绝江河绝:

断绝

C.其渐之滫渐:

浸D.就士就:

接近

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最佳的一项是(  )(3分)

A.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中正也。

B.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中正也。

C.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中正也。

D.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中正也。

6、下列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C.从《劝学》全文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D.选文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分)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分)

(二)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变奏曲

江河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8、诗歌的前三行选取了哪些意象?

写出了夜晚怎样的特点?

(4分)

9、“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根据情景,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在“   ,         ”两句中,荀子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劝学》中,作者将柔弱的蚯蚓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有六跪而二螯,然“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读”出一个书香中国

李泓冰

当网络横行全球,当微博华丽登场,阅读与写作的碎片化现象似乎已不可避免。

不过,若是在这个盛夏光顾上海书展,看到那些酷暑中排长队购买入场券的读者,且大部分是年轻的面庞,不但关于纸质书末日的哀叹可以稍缓,也颇能体味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这几天的上海,是最为全国读者、出版社、作家瞩目的地方。

书展的成功,也向我们发出疑问:

读书人的节日,能否可持续发展?

阅读能否不仅仅是一年一度的盛大相约,更成为润物无声的日常习惯?

  

比如,可否让传统的书店不那么急吼吼地退出历史舞台?

尽管网上购书已成常态,但读者仍然需要阅读的氛围。

在网络时代,如果还固守着当年新华书店的站柜卖书方式,书店的没落可想而知。

而上海书展每天数十场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对话、签售,网上信息的充分发布,全场提供免费Wi-Fi,读者呼朋引类相约而来,既是阅读与购书的场所,也有了解作家、见识明星的机缘,还可以拿到小纪念品,或者只是一场以书为媒的社交、约会……正像上海书展的主题“我爱读书,我爱生活”——读书,本来就该是生活的一部分。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的研究,2011年我国公民人均阅读图书只有4.35本,上海领先全国,人均8本,而韩国人读11本、法国人20本、以色列人64本……重视教育的中国家庭,原来竟鲜有读书人么?

除了教科书,我们的下一代真的没了阅读习惯么?

  

试想,倘若官员忙于应酬惰于读书,我们只能坐视各处焚琴煮鹤、荼毒人文的事件层出不穷,更无法指望社会管理的规则意识;倘若学生深陷题海无暇读书,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机勃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不但失掉创新的欲望与能力,更可能耽于本能冲动而拙于理性表达;倘若我们的社会弥漫着追逐物质、不屑读书的风气,更会与书籍带来的“高贵、力量、优雅和美”绝缘,挡住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路途,“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开卷与否,兹事体大!

  

阅读习惯是需要培养的。

如果有出了家门抬眼就能看到的社区图书馆,有在地铁站台相约时可以兜兜转转的人文书店,有班级里的图书角、学校里的阅览室,也有像年复一年的上海书展那样,成为这座城市读书人的节日,公众就有机缘体会对阅读的如饥似渴,体验思考的尊严,享受与智者对话的快乐。

这也让我们温暖:

未必是“大雅久不作”,公众并没有遗弃阅读,城市依然有可能成为爱书人的“书房”,很多现实疑团依然可能在阅读中丝丝缕缕地厘清……  

无书使人俗,没有书香的城市更会显得伧俗无礼。

一场书展,透露了一座城市优雅的文化特征,也散发了令人欣慰的讯息:

书事可为,阅读可期,民气可用,它作为共服务的一种,在激励阅读、弥散书香方面,还有很多沉睡的领域有待开拓……   

11.下列对“书香中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营造阅读的氛围,使作者与读者互动、对话、签售等,让读书成为人们社交、约会的桥梁,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B.让官员从应酬中解放出来,抽出时间好好读书,杜绝焚琴煮鹤、荼毒人文的事件发生,以增强社会管理的规则意识。

C.让学生跳出题海,拒绝应试,通过好好读书来增强创新的欲望与能力,远离本能的冲动,扎实地提高理性表达能力。

D.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读书的氛围充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整个社会因此而变得充满文化内涵,进而高雅起来。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它有可能使阅读与写作出现碎片化现象,但传统的阅读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B.在网络时代,读书仍然应当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读书能够使人变得高贵、聪明,意义十分重大。

C.公众并没有遗弃阅读,城市依然是爱书人的“书房”,很多现实疑团依然可能在阅读中丝丝缕缕地厘清。

D.这场书展透露了一座城市优雅的文化特征,但是在激励阅读、弥散书香方面,还有很多沉睡的领域有待开拓。

13、在这个全世界阅读传统最悠久的国度,“今天,你读书了吗”,竟成为令人尴尬的问题。

对此,你怎么看?

请结合材料从原因、态度、应对措施等方面回答。

(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

B.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C.我们都是一起到这儿来到,我们有困难了,你们竭力帮我们,你们有困难时,尽管吩咐,我们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D.以词为诗,苏东坡可是始作俑者,在他的倡导和实践下,词在宋代兴盛起来了,宋词成了继唐诗之后诗歌发展史上的另一座高峰。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B.《华盛顿邮报》报道说,积极应对可能涉及全球8.5亿人口的粮食危机,正成为联合国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C.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沙乡年鉴》,作者是具有“近代环保之父”之称的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作者之手。

D.通过学习《赤壁赋》,使我们对苏轼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更加了解。

16、请模仿下面这首小诗,以“一片飘荡的云”为题,写一首小诗,要有意蕴,有感情。

(4分)

一棵开花的树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哪,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一片飘荡的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

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

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

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人:

郭美亮

河津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2017.9

一、1、A解析:

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2、C解析:

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3、B解析:

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二、4、B绝:

横渡

5、B

6、B先天不是决定因素

7、

(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尘土,向下喝泉水,因为心思专一。

(定后句式1分,爪牙1分,上下1分,黄泉1分,用心1分,共5分)

(2)蓬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

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

(扶1分,句意2分,共3分)

参考译文: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

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

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

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8、(4分)选取了“柔软的湖”“游动的萤火虫和星星”以及“睡莲”。

(2分)写出了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分)

9、(4分)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1分)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是用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1分)与下一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一起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胧迷离的美好意境,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这夜的沉醉和赞美之情。

(2分)

1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三、11、C文中说“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机勃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并没有说要“拒绝应试”

12、C未然说成已然现代文阅读答案《读”出一个书香中国》阅读答案。

原文是说“城市依然有可能成为爱书人的‘书房’”。

13、原因:

网络横行全球,微博华丽登场,阅读与写作的碎片化现象出现。

大环境造成人们阅读生活的式微,网络和各种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信息爆炸,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读书,以阅读为精神家园的人群比例愈加减少。

普遍的焦虑感,也让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去读书。

态度:

阅读是最根本的教育手段。

阅读应该成为一个习惯,阅读习惯可以培养。

应对措施:

其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加大投入,满足城市、乡村的基本阅读需求,转变思路,从传统的管理思维转为现代的服务思维,主动积极地为社会公众的阅读需求提供必要的、多元的服务;营造全民阅读氛围,以行动带阅读,通过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民众阅读兴趣。

其二,除了全民阅读立法,建设、开放更多图书馆以外,还要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

比如,加强社区图书馆、村民图书馆、职工书屋建设等等。

此外完善书籍种类,更新图书资源,减免借阅费用,简化借阅手续,很有必要。

其三,学校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矫正功利读书观,营造人人爱读书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

通过校园读书氛围引导社会氛围。

(原因1分,态度1分,措施2分,只要自圆其说都可给分)

四、14、A(B“不绝如缕”:

用来形容事情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本句误用为连绵不绝之意。

C“鼎力”是受助方对赞助方的感谢用语。

D.“始作俑者”是贬义词,形容坏风气的创始者。

15、B(A.主客颠倒;C“作者是具有……作者之手”句式杂糅;D“通过……使”,主语残缺。

16、例如:

当你抬头,请你细看

那洁白如雪是我许诺的诚意

而当你漫不经心的看过

在你头顶撒做一片的

朋友啊,那不是雨滴

是我哭泣的心

五、参考高考评分要求

写作指导:

材料所蕴含的主旨即题目中的提示语:

“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

”据此,可以展开思考、权衡与选择。

所写的文章必须是反映正能量的,因为“传家宝”是家中世代相传,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珍贵物品、宝贵的品质、优良的思想作风。

此次作文试题与全国课标卷一样,提供三种“传家宝”,要求考生选择“更有价值”的传家宝来写。

这三种传家宝,有属于物质形态的,有关于思想精神层面的,也有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点的。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一种来写自己所认定的“更有价值”的传家宝即可。

如果写作转换到其他话题(如写“精神”“信念”“传承”“知识”,则属于离题)。

《精神高于物质》《九层高台,起于垒土》《知识是历史长河中的珊瑚礁》《无形胜有形》都是离题作文。

对此,同学们必须在写作中主次清楚地表达自己“更有价值”的认知与判断。

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

青花罐流传至今,经岁月积淀,时光打磨,散发着历史的光辉;几枚勋章,象征爷爷的功绩,是先辈保家卫国的最有力证明。

青花罐与勋章作为传家宝,固然有其价值,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祖训,凝聚先祖智慧,告训子孙以忠厚待世,凭诗书修身,岂不更具价值?

忠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书是华夏千年的文化根基。

以此祖训为传家宝,更能照亮子孙前行的道路。

一方面,在多元文化,多元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容易出现信仰迷茫、道德失范而将忠厚置于脑后。

另一方面,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成为挥之不去的现代病,导致现代人很难静心读书,刻苦修学。

因此,将祖训当作传家宝,无疑是给自身行为以约束,给自身思想以指引,校正个人心灵坐标。

这样的传家宝,怎能不更具价值?

诚然,社会需要许许多多的“青花罐”给考古研究提供材料,给审美判断提出指引;需要一枚枚勋章让我们铭记过去的苦难以辉煌,为前进之路给予坚实力量;但我们更需要一条条祖训,稳固思想的根基。

倘若人人都将祖先的精神当作心中的标尺,那社会就会少一些“郭美美”少一些“药家鑫”。

倘若人人以忠厚精神为船,以诗书为帆,那社会之船就能乘风破浪,行称致远。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庭都传有祖训,但很少有人奉其为传家宝。

究其本源,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利益取代道义成为人心中的标尺而忽略了先祖精神的美。

如果大家都能拾起祖辈之精华,那民族脊梁又怎会弯曲?

如果大家都能牢记祖训,那中国力量又怎能不凝聚?

所以,我们应在弘扬美德,铭记祖训方面作加法,在盲求利益、信仰迷失方面作减法,做好这个加减辩证法,人生才能稳步前行,才能让美美与共的大同社会蔚然成风。

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

因此,铭记祖训,发扬先辈精神成了为心灵筑土培基的不二法门,唯有弘扬,方能成功。

勿忘昨日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让祖训成为传家宝,运行于心灵轨道,从而实现到成功的浩荡抵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