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模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4541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贸模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贸模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贸模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贸模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贸模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贸模型.docx

《国贸模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贸模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贸模型.docx

国贸模型

李嘉图模型是2个国家2种产品1种要素,特定要素模型是2个国家,2种产品,2个要素。

而且,其中有一种要素是固定的,是不能够自由流动的。

HO模型则是K和L,两种要素可以在自己本国自由流动,但却不能够跨国流动。

李嘉图模型的机会成本来自于技术生产率的不同,由于生产率的不同产生了比较优势,特定要素模型是因为要素的充裕程度不同,HO模型是因为资源的相对丰裕度的不同而产生的比较优势。

李嘉图模型里由于只有一种要素,所以机会成本不变,比较优势产生于技术差别;  HO模型里有两种要素,各自适合于不同的部门,所以机会成本是递增的,比较优势产生于要素禀赋差异,特定要素模型里机会成本也是递增的,因为流动要素只有一种,而其边际产品是递减的,因此,当不断释放生产X的劳动力去生产Y时,随着Y产量增加而X产量减少,Y的边际产品减少而X边际产品增加,使得生产Y的机会成本逐渐增加,即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外凸的,至于比较优势应该跟HO模型一样吧。

 

第二章: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

李嘉图模型(主要是;绝对优势:

指某种商品在一国的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比较优势:

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国生;派生需求:

一种产品的生产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一般均衡分析:

在考虑所有经济变量的关系的情况下,;机会成本:

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局部均衡分析:

(与一般均衡分析相反);生产可能性边界:

表示社

第二章: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

李嘉图模型(主要是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

指某种商品在一国的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的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国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那么该国生产该产品占有比较优势。

派生需求:

一种产品的生产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种产品一定对最终产品有所贡献。

一般均衡分析:

在考虑所有经济变量的关系的情况下,考虑整个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机会成本:

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局部均衡分析:

(与一般均衡分析相反)

生产可能性边界:

表示社会在既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李嘉图模型:

该模型中,劳动是各国产业部门唯一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各个国家产业部门之间的唯一不同点,通过比较优势分析出,一个国家的生产模式由比较优势来确定,即一国出口劳动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低的产品。

其他要点:

1.贸易所得的分配取决于各个国家的产品的相对价格,需要研究世界的相对需求和相对供给,相对价格隐含了相对工资率。

2.贸易的利益性是绝对的。

三个错误观点的分析:

一,即使一个国家所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比其他贸易国低,也能从贸易中获利(只考虑了绝对优势,没考虑比较优势);二,即使外来竞争的优势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一国也能在贸易中获利(工资对利益没有影响,没考虑机会成本);三,即使一个国家所有的出口产品包含的劳动投入大于它进口产品的劳动投入,贸易也是对它有益的(如果不通过贸易,国内条件会更加恶化)。

3.多种产品模型说明了一个重要结论,运输费用导致了非贸易品的产生。

第三章:

特定要素和收入分配(主要是相对价格)

特定要素:

指一种要素的用途仅限于某一个部门,而不适合其他部门的需要。

流动要素:

指一种要素的用途不仅用于一个部门,也适合其他部门的需要。

特定要素模型:

由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的。

这个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给可以在两个部门之间进行配置,与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特定要素模型中存在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劳动可以在各个部门间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其他要素是特定的,只能用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

结论:

贸易对一国的流动要素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同时有利于该国的出口商品的非流动性要素,不利于该国的进口商品的非流动性要素。

预算约束:

消费者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消费者偏好,还受到支付能力和价格的限制。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产品的生产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增量就会下降,而且这是短期生产的一种基本规律。

生产函数:

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产品的最大数量之间的关系。

其他要点:

1.劳动工资率ω=边际劳动产出MPL×单位价格P

2.相对价格变化P50-51

3.国家总能在贸易中受益,其根本原因是,贸易扩大了一个国家消费品的选择范围。

选择范围扩大意味着总能找到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使得每一个人都可能从贸易中获利。

4.国际贸易通常会影响各国内部的收入分配,所以,贸易中有得益者,也有受损者。

5.当贸易获利者补偿受损者的损失后,获利者仍然有利可图时,可以认为贸易从整体上带来利益。

第四章:

资源和贸易: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密集型要素)

SS定理:

斯托伯-萨缪尔森定理,指某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该商品的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在要素供给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若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那么无论用哪种产品衡量生产该产品所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名义和实际收入会提高,而其他要素的名义和实际收入会降低。

雷布津斯基定理:

在要素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而另一种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其结果是密集使用前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增加,而密集使用后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绝对减少。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理论)结论:

一个国家会出口密集使用该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生产要素价格: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因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

又称生产投入品价格。

要素价格均等化:

即赫-俄-萨定理,HOS定理。

两国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

要素充裕度:

如果一国的可用总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大于另一国的这一比率,则该国是资本丰裕的。

里昂惕夫反论:

提出了二战后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赫-俄模型的结论相反,但是仍然是个迷。

H-O模型:

即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以要素分布为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生产的决定性作用。

要素密集度:

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要素稀缺:

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某种生产要素的供给量相对于另一国家或地区较少。

与要素充裕相反。

其他要点:

1.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需考虑两点:

一,稀缺要素的存在;二,雷布津斯基理论。

2.一个国家相对充裕资源的所有者可以从贸易中获利,相对稀缺资源的所有者会遭受损失。

3.实际上,由于资源差异、贸易壁垒和技术差异的存在,完全的要素价格均等化是不存在的。

第五章:

标准贸易模型(RS曲线和RD曲线的移动)

偏向型增长:

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个产品上的扩张性的幅度大于在另一个产品的扩张性幅度,这样的经济增长称为偏向型增长。

出口补贴:

是一国政府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增加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出口某商品时给予出口商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外部价格:

即世界市场价格。

内部价格:

即国内市场价格。

进口关税:

指一个国家的海关对进口货物和物品征收的关税。

无差异曲线:

描述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资源品(商品)的组合的曲线。

边际消费倾向:

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

随着收入增加而递减,即每增加1单位收入,用于消费的增加总是少于收入增加。

梅茨勒悖论:

对于一个大国(一个能影响其贸易条件的国家)来说,关税导致国际贸易条件

的改善,进口产品的包含关税的国内价格下降,因此进口产品便失去保护。

标准贸易模型:

建立在李嘉图模型,特定要素模型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这几个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模型综合基础上的,是一个更加具有一般性的世界贸易模型。

当各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时,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贸易条件:

用来衡量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出口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应该国对外贸易状况。

出口偏向型的经济增长:

原出口产品生产能力的扩张程度大于原进口产品生产能力的扩张程度。

进口偏向型的经济增长:

原进口产品生产能力的扩张程度大于原出口产品生产能力的扩张程度。

福利恶化型增长:

指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会使其贸易条件恶化,其福利水平可能比经济增长前还要低。

其他要点:

1.标准贸易模型是通过生产可能性边界推导出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并由消费者偏好推导出世界相对需求曲线的。

出口产品对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即一国的贸易条件,由世界相对供给曲线(RS)和世界相对需求曲线(RD)的交点所确定。

在其他条件相同下,一国的福利水平会随贸易条件的改善而提高,随贸易条件恶化而下降。

2.经济增长意味着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经济增长通常是有偏向性的,即,生产可能性边界在某种产品方向上的扩张幅度大于另一种产品方向上的扩张幅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偏向性增长的直接影响是导致偏向扩张的产品的世界相对供给增加。

世界相对供给的增加会使得经济增长国家的贸易条件发生变化,可能改善,也可能恶化。

若改善,则会增加本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但对世界其他国家造成伤害;若恶化,则会抵消本国经济增长带来的一部分收益,但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利。

3.出口偏向型的经济增长会使贸易条件恶化,进口偏向型的经济增长会使贸易条件改善。

外国的进口偏向型的经济增长可能会让本国受损。

4.国际收入转移可能会影响一国的贸易条件,使得世界相对需求曲线(RD)移动。

若转入国将其收入用于出口产品的比例高于转出国,那么收入转移会使得转入国的出口产品的世界相对需求增加,改善转入国的贸易条件,则会带来除收入转移的直接利益以外的间接收益。

若转入国将去收入用于出口产品的比例低于转出国,那么收入转移会使得转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抵消了部分收入转移带来的直接利益。

5.自然的或人为的贸易壁垒会导致非贸易品的产生,若非贸易品和出口产品争取资源,收入转移通常会使得转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

6.进口关税会使得一国的进口产品的相对供给增加,相对需求减少,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其他国的贸易条件;出口补贴会使得一国的出口产品的相对供给增加,相对需求减少,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

出口补贴的贸易条件效应是:

补贴过受损,进口国受益。

进口关税正好相反。

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

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得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规模报酬:

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边际收益递减:

指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效用是不断递减的。

内部规模经济:

单位产品成本主要取决与厂商本身生产规模。

当个厂商产出越多,效率越高。

外部规模经济:

单位产品成本主要取决与整个产业(厂商的数量)规模。

平均成本:

指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成本消耗的平均水平。

倾销:

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个国家(地区)市场的行为。

幼稚产业:

指某一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基础和竞争力薄弱但经过适度的保护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

学习曲线:

表示单位产品生产时间与所生产的产品数量之间的关系的一条曲线。

行业内贸易:

指某一行业内差异产品之间的双向贸易,反映出规模经济。

行业间贸易:

指一个产业产品与另一产业产品的交换,反映出比较优势。

外部经济:

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的一个人或厂商无法索取的收益。

其他要点:

1.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即大厂商没有优势)一般由许多相对规模较小的厂商构成,且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相反,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就形成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2.内部规模经济会导致完全竞争市场的失灵。

通常具备内部规模经济特征的产业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

3.即使国与国之间并不存在资源或技术上的差异,规模经济仍能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贸易。

4.市场规模影响者市场均衡:

市场越大,容纳的厂商越多,各厂商的生产规模也越大,平均成本因而也越低。

5.只有出口需求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比国内高,且厂商能有效地分割市场(即能防止国内消费者从出口市场上回购到出口商品),倾销就是一种利润最大化的策略。

6.当外部经济作用非常重要时,即使一国在某一个行业具有潜在的低成本生产,另一个首要在这一行业开始大规模生产的国家仍能够维持其生产优势。

(规模经济的存在)

第八章:

贸易政策工具(关税)

关税:

对某种进口商品所征收的税款。

从量关税:

对每单位商品征收固定的税款。

从价关税:

对每单位商品的价值收取一定比例的税收。

进口配额:

一国政府对于一定时间内,对于某些商品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数量或金额,事先加以规定的限额。

出口限制:

是国家限制出口商品数量,金额和输往国别的管理制度。

进口需求:

一国消费者的需求超过本国生产者的供给量的部分。

出口供给:

一国生产者的供给量超过本国消费者的需求的部分。

小国:

指无论它是否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都不会改变自身贸易条件的国家。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在一次购买中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生产者剩余:

指卖者出售一种商品或服务得到的价格减去卖者的成本。

有效保护率:

指整个关税对某类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给予净重的影响。

非关税壁垒:

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

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贸易条件改善:

指同等数量的出口产品能换回比基期更多的进口产品。

反之称为贸易条件恶化。

自愿出口限制(VER):

指进口国政府或一个工业同出口国政府或相竞争的工业,对后者出口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产品的数量加以限制的政策。

国产化程度要求:

指在最终产品中必须有一个明确规定的比例是本国生产的。

配额租金:

进口许可证的持有者从外国购买进口产品并且在国内以高价出手所获得的利润。

其他要点:

1.关税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提供收入,更在于保护国内某些产业部门。

从量关税和从价关税的最终结果都是提高了进口商品的成本。

2.征收关税会引起本国价格上升,外国价格下降,总贸易量减少。

3.计算简单保护率的两个问题:

一,如果关于小国的假设并非完全准确,关税的一部分影响就会降低外国的出口价格而不是提高国内的价格;二,关税对于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某一产品可能会产生极其不同的影响。

4.关税会导致商品在进口国的价格上升,出口国的价格下降;进口国的消费者受损,出口国的消费者获益;进口国的生产者受益,出口国的生产者受损。

国内价格增幅小于关税率。

5.关税净损失=消费者损失-生产者所得-政府收入

6.关税对国内的影响:

一,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征收关税的国家迫使外国出口价格下降的能力;二,由于关税会使国内价格高于世界价格,消费者不得不将其消费量减少至边际单位产品生产的福利等于含有关税的国内价格。

7.出口厂商会尽量出口产品知道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的差额正好等于补贴额为止。

国内价格增幅比补贴额要少。

出口补贴的成本超过短期收益,长期来说,有可能提高生产,带来更多的收益。

出口补贴的净损失是贸易恶化带来的损失。

8.进口配额抬高国内价格的幅度与达到同样限制进口效果的关税抬高的幅度一样。

进口配额与关税之间的差别在于政府没有了收入。

9.关税、出口补贴、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制四种贸易政策都是有利于生产者而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10.关税对社会福利的净影响:

一,效率损失,来自关税造成的本国生产者与消费者激励机制的扭曲;二,贸易条件改善所得,反映出关税迫使外国出口价格下降的倾向。

对于小国,第二个影响的值为零,社会福利损失是明显的。

11.小国征收关税会减少出口产品的生产,增加进口产品的生产。

消费也被扭曲。

结果是社会福利与贸易量都下降。

 

《国际经济学》 2015

1.名词解释 2.判断 3.简答 4.论述  

1.单一要素模型(即李嘉图模型)的主要内容(见习题) 李嘉图模型:

是指以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中的贸易理论模型,李嘉图模型是一个单一要素的贸易模型,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不同国家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唯一的不同之处,也是决定国际贸易的唯一因素,该模型的中心含义: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贸易模式取决于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2.对比较优势的误解 

①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生产率达到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单一要素模型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一个部门的绝对劳动生产率优势既不是产生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一个部门的比较优势不仅取决于该部门相对于其他国家同一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也取决于本国相对于外国的工资率。

一个国家的工资率又取决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②贫民劳动论:

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

 

(外国生产葡萄酒的成本比较低是因为外国的劳动生产率高,还是因为工资率低对于本国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关键是用本国自己的劳动力来衡量——本国生产奶酪换取葡萄酒比直接生产葡萄酒更便宜) 

③剥削:

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的工资低,那么贸易就会使这个国家受到剥削并使其福利恶化。

 

(如果外国通过拒绝与本国贸易从而拒绝被“剥削”,那会导致实际工资将更低)  

3.特定要素模型的概念,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模型结论及原因)(见习题) 特定要素模型:

这个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给可以在两个部门间进行配置。

特定要素模型中存在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劳动可以在部门间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

其他要素则是特定的,只能被用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

  

    国际贸易通常影响各国内部的收入分配,所以贸易中有得益者也有受损者。

     产生收入分配效应的原因有两个:

 

①生产要素不能迅速地、无成本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②一个国家产品组合的变化对不同生产要素需求影响不同。

  

4.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该模型与特定要素模型的差别,对赫克歇尔-俄林进行检验得到的结论(见习题4)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指从资源禀赋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差异作出解释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内容为:

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贸易的价格存在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生产成本有高有低,生产成本的高低又是因为各国生产要素价格有差别,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别又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有关。

生产要素丰裕其商品价格必然相对低一些;生产要素稀缺,其商品价格自然相对要高一些。

因此,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①贸易导致相对价格趋同。

 

②对两个国家,相对价格的改变对劳动和土地的相对收入会有重要影响:

  (在本国, 棉布的相对价格上升 

劳动力所有者的福利状况改善而土地所有者的福利状况恶化。

 在外国,棉布的相对价格下降,相反的情形就会发生:

 

劳动力所有者的福利状况恶化而土地所有者的福利状况改善) 

③国内充裕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获利,而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因贸易而受损。

  

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实证检验结论不统一: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单以资源禀赋的差异不能很好的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或世界要素价格。

  

与特定要素模型的差别:

 

特定要素模型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在收入分配效应方面存在差异:

 ①生产要素对某个产业的特定性通常是一个短期问题 

(例如:

 棉布的生产商不会一夜之间成为计算机生产商, 但是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美国经济可以使衰落产业部门的工人转移到新兴产业部门中去。

 相反,贸易对土地、劳动和资本收入分配的影响基本上是长期且持久的。

)  

5.供给(经济增长)变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供给和需求同时变化对贸易的影响(见习题5) 

答:

经济增长意味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向外扩张。

 ①出口偏向型增长 

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

 恶化了本国的贸易条件,而使世界其他国家受益 ②进口偏向型增长 

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进口产品的经济增长。

 改善了本国的贸易条件,但是以牺牲世界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的  

6.规模经济的类型以及比较优势、对现实贸易格局的决定、行业间贸易的差别 规模经济:

 是指生产过程中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不断下降的生产状况。

即是生产过程中产出水平的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的增长比例,所以又称规模报酬递增。

 

使得每个国家只能在一些有限的产品和服务上具有专业化生产的优势。

 

外部规模经济:

单位成本取决于产业规模,而并不一定由单一厂商的规模决定。

 一个产业是由许多小厂商组成的,而且是完全竞争的。

 内部规模经济:

单位成本是由单个厂商的规模决定的,而并不一定是由其所在产业的规模决定的。

由于大厂商比小厂商在成本上更具有优势,因此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

  

行业间贸易:

一个国家进出口属于不同产业之间的产品 

行业内贸易:

指一个国家在出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该种产品 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区别:

 

1产业间贸易反映了比较优势,而产业内贸易没有。

 

2产业内贸易模式本身是不可预见的,而产业间贸易的模式是由国家间内在的差异性决定的。

 

3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是由国家间的相似程度决定的。

   

7.倾销的经济学分析(画图分析) 

8.外部经济与贸易模型、外部规模经济的社会福利,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贸易模型,生产结构,规模经济垄断下的长期均衡  

9.关税的成本效益分析(画图分析),社会净福利,补贴,配额

 

两个三角形 b 和 d 的面积衡量的是整个国家的损失(效率损失),矩形 e 的面积衡量的是有抵消作用的收入(贸易条件改善所得). 三角形 b 代表生产扭曲损失 ,三角形 d 代表消费扭曲损失.效率损失是因为关税扭曲了消费和生产激励动因而产生的. 

关税提高了进口商品的价格,诱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根据比实际价格要高的进口商品价格来从事生产和消费. 

贸易条件改善是由于关税降低了外国出口价格而产生的.如果贸易条件改善所得大于效率损失,那么关税就会增加进口国的福利.在小国情况下, 关税会减少进口国的福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