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4438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docx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docx

高一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

高一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

 

高一第五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财政和税收的基本情况;准确掌握国民收入及其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税收的性质和作用、纳税人的基本含义和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等基本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运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组织财政收,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使社会全体成员都树立依法纳税意识,并做到自觉纳税,这些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措施。

 

具体要求

知识要求

识记:

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财政收入与支出范围;税收、纳税人的基本含义,税收的基本特征,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理解: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运用:

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增强依法纳税意识,并做到自觉纳税。

 

能力要求

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的能力。

如指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为什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如指导学生学会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回答下面的问题:

“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

但是,“财政收支平衡只能提大体平衡,不可能是收支绝对相等”。

理论联系实际说明问题的能力。

如指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用自己了解到的社会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觉悟要求

通过本第一节(国民收入的的分配与财政)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与作用;通过本第二节(税收和纳税人)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以自觉依法纳税为荣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财政的作用

 

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学难点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含义

时安排

共6时,第一节3时,第二节3时

 

第一时复习提问

 

什么是经济?

 

概述上学期所学的《经济常识》上册的主要内容。

 

简述本学期所要学的,《经济常识》下册的主要内容。

(设以上三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复习“经济”这一要领时,要重点强调经济是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种经济活动,以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第二,概述《经济常识》上册所学的主要内容时,要重点强调第一、二讲的是有关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第三、四着重讲的是生产领域中人们的经济活动和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第三,简述《经济常识》下册所学的主要内容时,要重点强调第五、六着重于讲人们在分配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第七讲人们在消费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第入讲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复习,帮助学生学会用“经济”这一概念统帅经济常识上、上册内容的学习,梳理出一条贯串于全书的介绍市场经济具体知识的线索:

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导入新

在我国,规模宏大的三峡水库正在建设之中,横贯南北的京九铁路已全线通车,闻名中外提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已经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请问,国家在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中所需要的巨额资金是从哪儿的?

毫无疑问,是我国三大产业的劳动者共同创造出的。

第一年内三大产业劳动者创造出的全部财富,有相当一部分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性分配,用于扩大再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其他公共消费。

这种集中性分配是怎样确定的?

是通过什么渠道进行的?

在分配中怎样才能做到既兼顾生产的扩大,又要考虑提高人民生活?

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第五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税收与纳税人等知识的学习得到一定的认识和解决。

讲授新

第五财政税收和纳税人(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书的标题、节标题和框标题,并构思出本书的知识框架结构图。

下面,我们学习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中的第一个问题:

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板书)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板书)

 

社会总产品(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2、第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

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2)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这两个指标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在学生看书思考以上问题时,教师板书下图)

(结合上图,教师归纳讲授)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的总和,称作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品指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

而在市场经济条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也就是货币形态,叫做社会总产值。

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的关系是统一的,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的物质资料,从实物形态的角度讲叫做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的角度讲叫社会总产值。

在现实生活中,计算经济总量时,使用社会总产品和社会产值这两个指标都是必要的。

考察一国的经济实力,首先要看社会总产品量,如钢铁、煤炭、石油、粮食、肉类有多少,等等。

因为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是用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去实现的,产品总量少,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弱。

而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是生活状况的具体体现。

所以,在一个国家的统计数字中,社会总产品是重要的指标。

但是,仅用产品量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又是不全面的,也不是很准确的。

因为有些产品是可比的,如小麦产量、煤炭产量等。

有些产品则是不可比的,如两个国家的汽车产量相同,电视机产量相同,但技术含量、规格、性能不同,那么如果仅仅从数量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就是不准确的了。

另外,即使技术、规格、性能等是基本相同的,但总产品的构成不一样,如日本的汽车产量比我国多几倍,我国的纺织品产量、粮食产量比日本多几倍,那么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也是困难的。

所以,教室一国的经济实力,必须用社会总产值的指标。

从我国的现实一看,许多产品的产量都处一起世界第一位,这表明我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任何人都不可小看。

但是,我国的人均占有量不高,社会总产值不高,所以,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国民收入(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4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什么是国收收入?

2)努力增加国民收入有什么意义?

3)如何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

(在学生看书思考以上问题时,教师板书下图)

(教师结合上图归纳讲授)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

掌握国民收入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要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下,国民收入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

要知道国民收入的实际内容,即它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标志。

因为,只有国收入部分,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

所以,努力增加国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知道如何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事实上,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很多。

在生产资料有保证的前提下,增加劳动者人数,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都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但它们都不是根本途径。

因为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要受生产资料数量的限制,如果劳动者数量增加了,但设备原材料不增加,劳动者不能发挥作用,他们创造的新价值也不会增加,而人均国民收入可能还会减少。

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延长劳动时间可以创造更多国民收入,但劳动时间的延长不是无限的,它要受到自然条和劳动者生理条的限制,而且延长劳动时间超过一定限度的会损害人的健康,同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提高劳动强度可以提高效率,增加国民收入,但劳动强度也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并且劳劳动强度超一定限度,也会损害人的健康。

同生产活动的目的相违背。

为什么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呢?

因为,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因而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无止境的,这样就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可以在增加国民收入的同时,减轻人们的劳动负担;还可以在生产资料不增加的条下,增加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的第至第8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是什么?

按实际用途它又分为哪两个部分?

2)什么是积累?

积累中最主要的部分又是什么?

为什么国民收入中要有积累部分?

3)什么是消费?

在消费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为什么国民收入中要有消费部分?

(教师在学生看书思考以上问题时,板书下图。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指导学生填好下图。

 

 

用于扩大再生产。

例如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例如

社会物资储备。

包括

 

个人消费。

公共消费。

包括(结合上图,教师归纳讲授)国民收入从创造出到最终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各种消费,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

在此之后,按实际用途,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所谓积累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的部分。

在这三部分中,

扩大再生产是主要部分。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虽然不直接用于生产,但同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并且通过这些这些基本建设而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所以,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属于积累。

社会物资储备部分既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也没有用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但它是为上述两项而储备的物质财富,所以,也属于积累。

积累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

因为,通过积累而不断扩大再生产,是发展生产力,增加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根本途径。

所谓消费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公共消费亦称社会消费。

上述消费中的个人消费属于生活消费,它不同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费,即生产消费。

在生活消费中,个人消费,即个人维护自身及其家庭成中的生存、发展和繁衍后代而对生产资料的消耗,是主要部分。

在市场经济条下,个人消费是通过人的货币收入,自由选购商品和劳务,使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消费是分散地进行的,有很大的灵活性,有利于满足个人的特殊需要。

公共消费包括的内容很多,除了教材中列出的几项,其他如环境保护、城市公用事业等方面的物质消耗,都属于公共消费。

在公共消费领域中,非生产尾基本建设仍属于积累部分。

这些基本建设以外的物质消耗,才属于公共消费。

如,建一座学校属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是积累的内容,而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物质消耗,属于公共消费。

公共消费作为消费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公共消费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广场、公园、图书馆、博物馆、学校、医院等设施,都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是满足人们物质化需要的重要内容。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的最后几个自然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说积累和消费存在着一致性?

2)为什么说积累和消费之间还存在着不一致性?

3)怎样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1)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一致性(板书)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个有相互促进的一面。

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积累和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落空。

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占和归宿。

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而且可以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

所以,在国收收入的分配中,积累和消费具有一致性。

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从根本上说,国收收入不认用于积累还是用于消费,都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因此二者的一致性体现更为明显。

(2)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板书)

在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

因为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经济活动参加者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的目前利益。

在一定时间内,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

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消费部分必然相应减少,这样就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降低生产发展速度,增加积累也会落空。

同时,消费萎缩,或者消费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也会受到阻碍。

当然,消费部分过大,对生产成果搞“分光吃尽”,生产发展没有后劲,最终也会对消费水平的提高产生不良影响。

在社会主义条下,积累和消费之间矛盾的一面依然存在。

因此,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3)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

(板书)

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部分都有增长。

(板书)

 

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第二,怎样做才能使积累和

消费都有所增长?

第三,积累和消费各增长到什么程度是最合理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讲授)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只让积累增长,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消费部分必然相应减少,这样就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累性,降低生产发展的速度,增加积累也就会落空。

如果只让消费增长,用于消费的部分过大,把生产成果“分光吃尽”,那么生产的发展就会缺乏后劲,最终也不得消费水平的提高。

因此,既不能生积累、轻消费,也不能轻积累、重消费,而要兼顾积累和消费。

怎样做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呢?

这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只有生产发展了,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请同学们看图

(一)。

1978年我国的国民收入是3010亿元,而1988年是1133亿元。

国收收入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其原因是十年间社会生产有了极大的发展。

前面已经讲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只有国收收入总量增加了,才有可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请同学们看图

(二)。

从图中我们可以盾出,我国1978年国民收入的积累率是346%,1988年国民收入的积累率是341%,它们大致相同。

但是,由于1988年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因此,1988年的积累额是1978年的372倍。

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我国1978年国民收入的消费率是64%,1988年国民收入的消费率是69%,它们也大致相同。

但是,由于1988年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因此1988年的消费额是1978年的389倍。

总之,由于1988年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是1978年的38倍。

所以,1988年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也随之增加,是1978年的372倍;用于消费的部分也随之增加,是1978年的389倍。

 

在图

(二)中我们还可以看出,1978年的十年中,我国的国民收入积累率一直稳定在34%左右,而消费率也一直稳定在6%左右。

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实践证明,当时积累和消费的这种比例安排是合理的。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在安排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时,要确定适当的积累率。

那么,什么是积累率?

什么样的积累率才是合理的?

确定积累率提高低的依据是什么?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上的这部分内容进行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讲授)积累率是积累基金在国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积累率的计算公式:

例如,198年我国的国民收入是7498亿元,其中积累基金是2684亿元,问:

198年积累率是多少?

消费率是多少?

通过计算我们便可以知道,198年的积累率是33%,消费率是647%。

那么,什么样的

积累率才是合理的?

确定积累率高低的依据是什么?

请同学们看图(三)。

从图(三)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积累率的提高应以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为前提;反之,消费率的提高应在保证国家的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为限度。

明确和积累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合理的积累率就应该在这最高限和最低之间,具体看一个时期内积累率多高才算合理,必须综合考试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不可能有一个适应于各个时期的固定的积累率。

那么,是不是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可以在积累率的最低限和最高限之间任意地选择呢?

是不是可以无限地接近最高限和最低限呢?

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讲授)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能凭人们的主观愿望而任意确定,它是受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制约的。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板书)

请同学们看图(四),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第二,积累基金为什么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

第三,消费基金为什么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结合上图讲授)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民收入的首先是通过价值形式进行的,但是,这种分配并不能凭人的主观愿望而任意确定,因为它是受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制约的。

具体地说,就是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的数量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的总量相一致。

实物形式的国民收入表现为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和全部消费资料两部分,前者用于积累,后者且于消费。

所以,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这两部分实物相一致。

(如果不一致就会还许多问题。

会带什么问题呢?

教材讲得很清楚,可结合教材进行讲解。

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板书)

这一点是从局部与全局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如何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国家必须有一定的积累,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企业也必须有一定的积累,这样才能有力量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增加发展的后劲。

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也必须充分考虑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使广大人世群众能从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实惠。

以上我们讲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关系的三条原则。

这三条原则的存在说明:

国民收入的根本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是受经济条制约的。

因此,我们在进行国民收入分配时,在考虑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时必须遵循这三条原则。

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三个问题:

1)如果要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表达国民收入的分配,它所反映的是什么关系?

2)如果全社会的消费资料的数量不增加,而货币工资水平不断升高,会出现什么后果?

3)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能不能在短时期内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教师归纳讲授)

(1)所谓“吃饭”就是指人民生活。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首先要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饭”要吃好,但也不能吃得过好。

“建设”就是指扩大再生产。

如果将产品都吃光用光,国家就没有希望。

只有在吃饭之后国家还有余力搞建设,国家才会有希望。

所以,“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2)如果消费资料的数量不增加,而货币工资水平不断提高,那么,会出现什么后果?

这实际上就是说

消费基金的增长超过消费资料总量的半长。

其后果至少有两个:

一是消费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使经济秩序出出混乱;二是由于社会成员之间货币工资增长的幅度不同,导致一部分人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从而出现社会不稳定。

3)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消除:

另外,我国人口多,

资相对不足,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都受到制约。

所以,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们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有必要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不能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

巩固新

(教师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并请学生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

 

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和消费的相互关系?

 

如果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表达国民收入的分配,它所反映的是什么关系?

 

高一第五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2)

 

第二时复习提问

 

什么是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与消费的关系?

(设计以上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

第一,帮助学生巩固对国民收入概念的理解,强化学生对国民收入是新创造的社会财富的认识。

第二,帮助学生复习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三条原则,并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原则是实现国民收入合理分配,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此基本上适时切入本所要讲的具体内容──国家参与社会新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

财政收入和支出。

导入新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遇到一些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

如,为迎接建国五十周年,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进行维修改造工程,又如,军队和警察是由国家出钱装备的,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和学校是国家财政拔款保证运行的,以上这些都是财政现象。

就是一般老百姓也直接或间接地同财政打着交道。

如居民购买公债(国库券),交纳与居民有关的各种税(个人所得税、自行车税等),这些都会形成国家的一定收入,也是财政现象。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作为国家中的居民,其生产和发展也离不开财政。

那么,什么是财政?

什么是预算和决算?

什么是财政收入支出?

什么是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这节所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

二、财政收入和支出(板书)

 

财政含义(板书)

 

请同学们看图表

(一)(教师上前应准备好这张图表),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哪些部分要归国家占有?

被国家占有的这部分是不是国家的财政收入的全部?

2)国家掌握财政收入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归纳讲授)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被创造出,到最终进入消费领域,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分

配过程。

国民收入的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等)内部进行的分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之后又在全社会范围所作的分配。

在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分别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或经济单位以及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中进行的。

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国有企业、城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上缴给国家财政的税金,以及国有企业上缴给国家财政的利润和农民上缴给国家财政的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部分。

在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中,第三产业上缴给国家财政的税金,以及国家财政部分发行的国库券、经济建设债券等,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

国家掌握这部分财政收入的目的是国家利用这些财政收入满足社会各方面支出的需要。

如,保证国家和政管理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用于发展科学、教育、化、卫生事业,直接参与农业开发和能、交通等重点项目的建设。

以上分析说明了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同时又指出了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目的──用此满足社会各方面支出的需要。

这种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掌握财政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财政的内容;2)财政的特点;3)财政的本质。

财政是同国家的产生和存在相联系。

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挥职能,必须消耗一定的社会产品。

但是,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因而必须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性地往收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

这种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它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从这一概念的内容可以看出,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

这就是财政的本质。

概括的说;1)财政的内容是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分配。

2)财政的特点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

3)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那么,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如何确定并开始实施的呢?

下面我们就讨论这个问题/

 

预算和预算体系(板书)

 

国家的财政是通过预算实施的。

什么是预算?

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4、第自然段并进行思考。

(教师可先板书下面两个图表,然后结合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